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一、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类型
1.含义: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各种益处,就是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2.服务功能的主要类型
(1)供给服务:主要是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与物质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自然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
(2)调节服务:为人类提供相对适宜的生存环境;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许多环境问题,需要通过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来化解。
(3)文化服务:指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精神享受、审美体验等非物质收益。
(4)支撑服务:是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并通过这些服务间接为人类提供服务。
[特别提醒] 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是同时存在的,支撑服务是其他服务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平时所说的保护生态环境,实质上是维护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
二、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
1.人类获取各种服务,需要控制在自然环境允许的范围内,不能超出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极限,特别是不能超出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的极限。
2.人类需要对自然环境提供的不同服务,进行综合权衡,在不损害自然环境以保证自然环境服务功能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选择最优的利用方案。
| 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类型 |
问题1 (区域认知)我国有辽阔的海洋国土,它为我们提供了众多的海洋资源,这体现了自然环境的何种服务功能?
提示:供给服务。
问题2 (综合思维)海洋通过海—气相互作用维持全球的水热平衡,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何种服务功能?
提示:调节服务。
问题3 (人地协调观)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质上是维护自然环境的何种服务功能?
提示:支撑服务。
[归纳提升] 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类型
| 主要类型 | 内容 | 实例 |
| 供给 服务 | 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与物质需求 | 开采煤炭、油气资源,修建港口 |
| 调节 服务 | 为人类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化解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 植被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水土保持作用 |
| 文化 服务 | 通过美丽的自然景观,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 | 桂林山水甲天下、大漠风光 |
| 支撑 服务 | 是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其主要作用是维持自然环境自身的相对稳定状态 | 森林、湿地生态系统,肥沃的土壤环境 |
| 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 |
问题1 (综合思维)“绿水 青山就是金 山银 山。”从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上看,这句话反映了何种服务功能?
提示:供给服务。
问题2 (综合思维)你如何理解“绿 水青 山就是金 山银 山”这句话?它体现了人类与环境之间怎样的辩证关系?
提示:保护生态环境可以更好地发展经济,如果破坏了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就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体现了二者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归纳提升]
1.正确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 辩证关系 | 表现 | 内容 | 实质 |
| 人类与环境的对立性 | 人类与 环境相 互排斥 | 人类以主观需求、主观认识评价环境,力求排斥环境中不合需要的方面;环境则以客观属性排斥人类违背规律的改造活动 | 人类活动主观能动性与环境发展客观规律的对立 |
| 人类与环境的统一性 | 人类与 环境相 互依存 | 人类的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环境;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也离不开人类的建设与保护 | 人类活动主观能动性与环境发展客观规律的统一 |
| 人类与 环境相 互转化 | 人类个体通过新陈代谢与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人类种群通过个体的生生死死,在生生不息的繁衍中实现着与环境的相互转化 |
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模式图
(1)箭头①②表示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自然资源,获取供给服务,不能超出其供给能力。
(2)箭头③④表示人类向自然环境中排放废弃物,不能超过自然环境的调节能力。
(3)箭头⑤⑥表示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各种服务。
(4)箭头⑦⑧表示自然环境为人类社会提供支撑服务。
第二节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一、自然资源及其属性
1.概念: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并能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的物质和能量。
2.分类
3.成为自然资源的条件
(1)能满足某一时期人类社会的需求。
(2)需要人类具备相应的开发利用能力。
4.自然资源的属性
(1)自然属性: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
(2)社会属性:人类如何利用自然资源,受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的需求及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
[特别提醒] 我们平时所说的能源资源,既包括非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也包括可再生能源如风能、水能、太阳能、地热能等。
二、自然资源的数量特征
1.特征:数量是有限的,具有稀缺性。
2.原因
(1)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自然环境能提供的自然资源有一定的数量。
(2)受技术条件的,人类能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的自然资源数量更为有限。
3.利用要求:人类能够从自然环境中获取更多的自然资源,但不能突破自然环境供给资源的极限。
[特别提醒] 许多可再生资源的数量和更新能力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存在极限,人类的不合理利用,可能对其造成破坏,使其转变为非可再生资源。
三、自然资源的质量特征
1.总体特征:质量有优劣高低之分。
2.衡量标准
3.利用表现
(1)自然资源的质量可用一定的指标来刻画。
(2)不同质量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成本有差别。
(3)不同质量的自然资源,因人类需求的差异而有不同的用途。
四、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1.表现
2.影响
(1)分布的空间差异,是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2)空间分布不均匀,使不同地区间形成资源调配与贸易的需求,导致资源在空间上的流动,也促进了区域间的联系和全球化进程。
| 自然资源及其属性 |
欧洲西部的一些国家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比例过高,对俄罗斯的依赖太大,不利于能源安全,国家应加强对国内能源的开发,如煤和核能,还应开发风能、太阳能、水利、生物能和地热等能源。
问题1 (区域认知)俄罗斯的天然气多于西欧,这反映了自然资源的哪种属性?
提示:地域性。
问题2 (综合思维)天然气从自然属性与自我再生性质看,分别属于哪种自然资源?从自然属性看,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分别属于哪种自然资源,可再生吗?
提示:从自然属性看,天然气属于矿产资源;从自我再生性质看,天然气属于非可再生资源。从自然属性看,风能、太阳能属于气候资源,生物能属于生物资源;从自然资源的增值性能看,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均属于可再生资源。
[归纳提升]
1.判断某种资源是否属于自然资源的方法
判断某种资源是否属于自然资源,就要看:①是否直接从自然界获得;②能否用于生产和生活。凡是既符合①,又能满足②的物质或能量,就是自然资源。只符合其中任何一条的,则不属于自然资源。
2.自然资源的属性
不同的自然资源具有的属性不同,其开发利用的要求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 属性 | 含义 | 开发利用要求 |
| 有限性 | 绝对数量将随人类的开发利用不断减少 | 珍惜、节约、合理利用 |
| 资源的再生、更新、循环总有一定周期 | ||
| 整体性 |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再生资源之间表现突出 | 统筹兼顾,综合利用 |
| 地域性 | 数量或质量上的地域差异 | 因地制宜 |
| 可再生资源分布具有地域分异规律 | ||
| 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分布具有地域规律 | ||
| 多用性 | 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 | 综合利用 |
| 社会性 | 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把自然资源加工成有价值的物质财富 | 充分利用 |
| 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及其利用 |
赣州稀土市场现在主要在国内,从稀土的开采到稀土分离再到稀土的冶炼到最后的深加工及应用(主要用于稀土永磁电机、节能灯具、汽车尾气净化器、陶瓷材料、抛光材料等)形成一条产业链;还有一小部分稀土出口到法国、日本、美国等。
问题1 (区域认知)赣州市稀土资源的开发初期主要呈现什么特征?试推测此阶段稀土的开发利用水平及原因。
提示:无序开采,开采能力较低。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较低,因此此阶段稀土的开发利用水平较低。
问题2 (综合思维)随着经济的发展,赣州市的稀土开发利用状况出现了哪些变化?
提示:随着经济的发展,赣州市的稀土开采技术提高、开发规模扩大,加工、利用技术水平提高,已形成一条产业链,并出口到国际市场。
[归纳提升]
1.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 主要特征 | 主要表现 | 主要影响 |
| 数量的有限性、稀缺性 | 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自然环境供给的自然资源数量有限;人类在一定的认识水平和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条件下能够获取的资源数量有限 | 要求人类获取自然资源的数量不能突破自然环境供给资源的极限。应通过合理的优化资源配置,弥补资源稀缺带来的 |
| 质量的 优劣 | 不同的自然资源的质量的衡量标准不同,但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资源只有达到某一质量标准,才能被人类利用 | 影响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成本;同时也会影响因人类需求的差异而有的不同的用途 |
| 空间分布的不均匀 | 不同种类的自然资源遵循不同的分布规律,总是表现为某些地方某类资源分布较多,而有些地方则分布贫乏 | 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导致了资源在空间上的流动,促进了区域间的联系和全球化进程 |
| 历史阶段 | 农业社会阶段 | 工业社会阶段 | 后工业化阶段 |
| 对自然资源依赖度 | 大 | 较大 | 减弱 |
| 起主要作用的资源 | 气候、水、土壤、生物 | 矿产资源 | 后天性资源 |
| 自然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 自然条件比较好、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农业文明才得以形成和发展 | 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影响。矿产资源的储存状况、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是影响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因素 | 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的地位上升,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小,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日趋弱化 |
| 举例 | 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水源丰沛、土壤肥沃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谷地、尼罗河谷地都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 | 以大庆等为代表的石油工业城市,以鞍山等为代表的钢铁工业城市,以金昌等为代表的有色金属工业城市,都靠近矿产资源富集的地区 | 以美国“硅谷”为代表的新兴电子工业主要分布在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 |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1.自然系统
(1)特点:
①由太阳能持续供给能量,物质能够从无机环境进入生命体,最终又回到无机环境,从而完成物质的循环与能量的流动。
②自然环境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来维持稳定。
(2)对人类的要求:对自然环境的改变要在自然环境的可承受范围之内,不能损害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2.环境问题的产生
(1)原因:工业后,资源的消费和废弃物的排放数量剧增,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已在某些方面超过自然环境的调节能力,损害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使自然环境偏离应有的稳定状态,产生环境问题。
(2)主要表现: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退化、全球变暖等。
3.影响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
(1)人口数量:数量增加→所需要的自然资源数量和排放的废弃物数量增加。
(2)人均资源消费量:人均资源消费量越高,对环境的影响越大。
(3)技术水平:技术越发达,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程度越大;可通过研发环境友好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废弃物处理能力,降低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特别提醒] 人均资源消费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均资源消费量越大,反之则越小。
二、环境问题的危害
1.使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受到损害。
(1)供给服务功能下降→自然资源稀缺甚至枯竭。
(2)调节服务功能失常→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加剧,增加自然灾害的风险。
(3)文化服务功能降低→降低人的舒适感、审美体验。
2.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
3.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 环境问题的产生 |
问题1 (区域认知)城市黑臭水体的存在反映了什么环境问题?
提示:水污染问题。
问题2 (综合思维)城市的黑臭水体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生产、生活中排放了大量污染性废水;城市建设使许多城市水体面积减小,水流不畅,导致大量污水积聚。
[归纳提升]
一、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表现
1.自然原因
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
2.人为原因
环境问题的产生,人为原因更为重要,具体表现为以下矛盾冲突。
| 原因的性质 | 矛盾冲突 | 表现 |
| 根本 原因 | 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 | 地球自然资源的总量有限,并且分布不均。随着人口的增加、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个人需求的增长,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在不断增长,构成了人口和资源之间永恒的矛盾。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对全球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
| 直接 原因 | 短期经济 利益与长 远环境效 益的矛盾 |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都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但是,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经济效益的短期行为,不少地区在短期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置资源破坏与环境污染于不顾,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
| 社会 伦理 道德 原因 | 局部利益 与整体利 益的矛盾 | 有些地区和国家对待环境问题,采取只顾自身利益的态度,对污染物不先行治理即转移给邻近地区,结果使污染向更大范围转移,扩大污染的危害 |
| 个人行为 和大众利 益的矛盾 | 个人的行为也会影响整体环境,个人不负责的行为,最终会影响大众的利益 |
3.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等问题。如下表所示:
| 表现 | 成因 |
| 资源 短缺 | 人口总量和人均需求量的增长,形成了一种需求无限增长的态势,而地球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无限的需求与有限的供应的矛盾,使当前世界普遍面临着资源短缺的问题 |
| 环境 污染 | 近几十年来,随着生产的高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弃置到环境中的废弃物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而且其中有些废弃物在环境中几乎不能降解,造成了较严重的环境污染 |
| 生态 破坏 | 植被是生态系统的基础与核心,生态破坏主要是植被的破坏。植被破坏不仅损害一个地区的景观,而且引起生物多样性受损害、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土地荒漠化等 |
| 全球 环境 变化 | 工业以来,尤其是最近50年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已经遍及全球每个角落。人类的某些行动使全球环境趋于恶化,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乃至人类的生存 |
1.人口数量
2.人均资源消费量
3.技术水平
| 环境问题的危害与治理 |
问题1 (区域认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黄土土质疏松、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破坏严重。
问题2 (综合思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产生的主要危害是什么?
提示:导致土壤肥力丧失;诱发地质灾害;导致河道淤积、引发洪涝灾害;使生态环境退化,制约了该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等。
问题3 (人地协调观)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生物措施是什么?
提示:退耕还林还草,大力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
[归纳提升]
1.环境问题的危害
| 危害 | 主要表现 |
| 损害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 ①供给服务功能下降,导致自然资源稀缺甚至枯竭 ②调节服务功能失常,使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加剧 ③文化服务功能降低,降低人的舒适感、审美体验 |
| 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 | ①环境污染会直接损害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②有些污染物会残留或富集在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中,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
| 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 资源短缺、污染严重、生态破坏会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内涵 | 地位 | 目标 |
| 生态可持 续发展 | 可持续发 展的基础 | 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
| 经济可持 续发展 | 可持续发 展的条件 | 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
| 社会可持 续发展 | 可持续发 展的目的 | 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
| 传统发展观 | 可持续发展观 | |
| 发展 目标 | 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经济的增长就意味着发展 | 以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其终极目标是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
| 增长 方式 | 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 | 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 |
| 消费 模式 | 提倡高消费 | 提倡适度消费 |
| 文明 标准 | 建立的是物质文明,主要考虑经济效益 | 建立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考虑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 |
| 时间 尺度 | 当代人的最大要求 | 强调代际公平 |
| 空间 尺度 | 从区域利益出发,采取封闭式、掠夺式和转嫁的发展方式 | 从全球利益出发,是一种互补式的发展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