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井下水泵联合排水试验
报 告
晴隆县XX煤矿
二0一三年四月十六日
XX煤矿
井下水泵联合排水试验
报 告
试验单位: XX煤矿
试验地点: 水泵房
试验日期: 2017年4月16日
试验周期: 一年
第一章 水文概况----------------------------------3
第一节 水文地质简述-------------------------3
第二节 水系及主要河流-----------------------8
第三节 矿井充水因素-------------------------8
第二章 开采现状与涌水因数分析--------------------10
第三章 排水设备----------------------------------11
第四章 联合排水试验的条件------------------------12
第一节 联合排水试验目的--------------------- 12
第二节 联合排水试验时间----------------------12
第三节 联合排水试验指挥部--------------------13
第四节 试验前的准备--------------------------13
第五章 联合排水试验------------------------------14
第一节 试验相关参数--------------------------14
第二节 联合排水试验 -------------------------14
第三节 联合排水试验记录----------------------15
第六章 结论--------------------------------------17
第一章 水文概况
第一节水文地质简述
1、地表水体
矿区位于北盘江二级支流大桥河中上游,地貌上属侵蚀溶蚀地貌,地形为缓坡至陡坡,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1586m,位于矿区北部,最低海拔标高约1005m,位于矿区南西角,为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相对高差达583m。矿区为大桥河汇水径流经区,区内无大的地表水体,在部分冲沟中发育季节性小溪,发源于矿区内,向南流出矿区,流向与坡向一致。溪流流量受降雨影响较大,一般为0.6~1.4L/s,较大的约有30~145m3/min。地表水、地下水沿地表溪流由北向南排泄入大桥河。
矿区范围内无地表水体的存在,因此,无需留设保护煤柱
2、地形地貌
矿区位于北盘江二级支流大桥河中上游,处于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区过渡的斜坡地带,属云贵高原乌蒙山东南部,地貌上属侵蚀溶蚀地貌,地形为缓坡至陡坡。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1586m,位于矿区北部,最低海拔标高约1005m,位于矿区南西角,为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相对高差达583m。
3、水文
矿区为大桥河汇水径流经区,区内无大的地表水体,在部分冲沟中发育季节性小溪,发源于矿区内,向南流出矿区,流向与坡向一致。溪流流量受降雨影响较大,一般为0.6-1.4L/s,较大的约有30~145L/s。地表水、地下水沿地表溪流由北向南排泄入大桥河。
4、气候及地震
矿区气候属于温凉湿润的高原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一月均温4.6℃,极端最低气温零下6.2°C,七月均温21°C,极端最高气温33.4°C。年平均降雨量1588.2mm,是我省西部多雨中心的一个部分,降雨多集中在5~10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2%。由于雨量高度集中,多暴雨和特大暴雨,1976年7月5日,晴隆气象站测得特大暴雨量261.9mm。本县的灾害性气候多,冰雹、暴雨形成的山洪危害最大,暴雨常引起水土流失。平均相对湿度81 % ,平均无霜期287 天,年均日照时数1474h ,该区常年主导风向以S风为主。
据贵州省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1993年12月编制的《贵州省地震烈度区划图》,井田范围内地震烈度为6度区。
5、环境状况
由于地处云贵高原山区农村,矿井工业场地处于沟谷地带,就近无环境特殊敏感点,煤层赋存于高山之下,煤层可采部分埋藏较深,矿井开采后地表不会产生连续变形。另外,工程投产后的主要废水为井下污水及工业场地内废水;废气主要为燃煤锅炉烟气及生产性粉尘;固体废弃物主要为矿井矸石;噪声主要为矿井通风机房、绞车房、瓦斯泵房、机修车间、锅炉房、坑木加工房以及井下采掘机械设备等的噪声,这些污染属一般性污染,在设计中均考虑采取一定的治理措施加以防治,所以本工程建设及今后的生产不会给环境带来大的污染。
6、地层含隔水层岩组
矿区内出露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夜郎组、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和峨嵋山玄武岩、二叠系中统茅口组,据其地层的岩性特征及含(隔)水层性能分述于下:
(1)、永宁镇组(T1yn)岩溶裂隙含水层:岩性为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状泥质灰岩夹薄层粘土岩,厚大于100m。灰岩裂隙发育,含岩溶裂隙水,富水性弱至中等。
(2)、夜郎组三段(T1y3)基岩裂隙含水层:钙质粘土岩夹粉砂岩及中厚层状泥灰岩、碎屑灰岩,厚70m。含基岩裂隙水,富水性较弱。
(3)、夜郎组二段(T1y2)岩溶裂隙含水层:分布在矿区的北部。中~厚层状灰岩夹粉砂质粘土岩、粘土质粉砂岩、细砂岩,厚约343m。岩溶裂隙发育,含岩溶裂隙水,富水性中等。
(4)、夜郎组一段(T1y1)相对隔水层:分布于矿区的北部。为粘土岩、粉砂质粘土岩、薄层状粘土质钙质粉砂岩夹少量薄层灰岩,厚约40—114m。富水性极弱,为相对含水层。
(5)、龙潭组(P3l)基岩裂隙弱含水层:为粘土质粉砂岩夹砂岩、粘土岩和煤层,厚约380m。粉砂岩及砂岩含构造裂隙水,粘土岩隔水,为含水层与隔水层相间的含水岩组,富水性极弱,在区域上可似为一相对隔水层,在矿区内可视为层状裂隙弱含水层。
(6)、峨嵋山玄武岩(P3β)基岩裂隙含水层:为仁状、气孔状拉斑玄武岩,该段厚度大于100m。富水性弱。
(7)、茅口组(P2m)岩溶含水层:为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厚度大于70m。岩溶裂隙及洞隙发育,含岩溶洞隙水和岩溶裂隙水,富水层较强,为强含水层,是区内的主要含水层。
7、地下水补给、迳流、排泄
(1)、补给
大气降水是区内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其补给方式和补给强度受岩性、地貌及地质构造的综合影响,在非可溶岩分布地带,大气降水部份沿裂隙或孔隙补给地下,大部份则形成地表迳流排入大桥河,流量随降雨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2)、迳流
区内地下水的迳流方向由南向北及北东方向,以裂隙流为主。
(3)、排泄
区内地下水的排泄主要是以泉或深部渗流的形式排泄。
8、涌水量
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水源队2011年7月提交的《晴隆县XX煤矿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地质调查,XX煤矿矿坑涌水量最大为30m3/h,一般涌水量为15m3/h,最小涌水量为10m3/h。根据本矿2012年涌水量观测实测最小涌水量为7.08m3/h,最大涌水量为35.33m3/h,年平均涌水量为15.15 m3/h。
9、矿区水文地质勘查类型
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水源队2011年7月提交的《晴隆县XX煤矿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井田内无较大地表水体,大气降水和老窑积水是矿坑的主要充水水源,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弱,断裂构造不发育,矿井核准采高为+1200m~+650m ,矿区及其附近相对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为+1040m,矿区地势起伏较大,有利于地表水排泄。该矿老窑较多,老窑主要沿煤层露头开采,并形成了一定的积水空间,其底板茅口组为强含水层,但茅口组与煤系地层见有约100m的玄武岩组相隔。结合矿井受采掘破坏或者影响的含水层及水体、矿井及周边老窑及采空区积水分布状况、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及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来看,XX煤矿矿井水文地质类型为底板碳酸盐岩溶洞裂隙水直接充水的矿床,水文地质类型属中等类别。
10、矿井水害类型及突水威胁
区内主要含水岩组为夜郎组第二段(T1y2)和茅口组(P2m),由于煤层所处龙潭组(P3l)含水性弱,龙潭组(P3l)与上部夜郎组第二段(T1y2)间有40m~114m夜郎组一段(T1y1)相对隔水层相隔,与下部茅口组(P2m)间有100m峨嵋山玄武岩(P3β)弱含水层相隔,因此夜郎组第二段(T1y2)和茅口组(P2m)仅为矿床顶、底板间接充水含水层。
由此推断矿井来自顶底板强含水层的突水威胁不大;虽然含水层与隔水层相互互层,地下水水力联系较差,但煤层开采后形成采空塌陷、冒落等,将破坏各含水岩组之间的隔水层,各含水岩组间的地下水将通过冒落裂隙、断层破碎带等进入矿井,对矿床充水影响较大。矿井开采最低标高+650m,现生产活动所处最低标高+956m,均低于当地最低浸蚀基准面标高+1040m,受开采活动的影响,地下水有可能沿层间裂隙、构造裂隙等涌入矿井对矿坑有一定的影响。
本矿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煤系地层富水性弱,其涌水量较小。主要水源来自,裂隙、小煤窑、采空积水、顶底板灰岩地层含水和雨季渗水。
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矿井防治水方针,避免发生透水事故。
第二节 水系及主要河流
区内河流属珠江流域北盘江水系,矿区位于北盘江二级支流大桥河中上游,矿区范围地下水为季节性下降泉,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地貌上属侵蚀溶蚀地貌,地形为缓坡至陡坡。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1586m,位于矿区北部,最低海拔标高约1005m,位于矿区南西角,为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矿区为大桥河汇水径流经区,区内无大的地表水体,在部分冲沟中发育季节性小溪,发源于矿区内,向南流出矿区,流向与坡向一致。溪流流量受降雨影响较大,一般为0.6-1.4L/s,较大的约有30~145L/s。地表水、地下水沿地表溪流由北向南排泄入大桥河,大桥河流经14km 后入麻沙河,麻沙河流向北东7km 后汇入北盘江。矿区内部多凹地和缓坡,溶丘、洼地、峰丛、溶斗、伏流等分布普
第三节 矿井充水因素
(一)地表冲沟水
矿区内有冲沟发育,有季节性水流,在该地表水体下开采可能造成采空区冒落带向上扩张沟通地表水,使地表水惯入矿井形成水害,因此地表水对矿坑充水影响较大。
(二)地下水
上二叠统龙潭组(P3l),是各煤层的直接充水含水层,充水量不大但具有承压性,所以龙潭组基岩裂隙水沿构造面(带)对矿井充水影响较大。
茅口组与龙潭组煤系有100余米的玄武岩阻隔,自然状态下一般对矿床开采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在开采过程中要注意隐伏断层的沟通,使其成为充水水源。
夜郎组玉龙山段是区内强含水层之一,它与煤系有一百米左右的沙堡湾段泥页岩相隔,自然状态下一般对矿床开采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在开采过程中要注意开采冒落裂隙带的沟通,使其成为充水水源。
(三)第四系孔隙水
矿区内覆盖的第四系,富水性弱,加之厚度不大,蓄水量有限,对煤矿开采影响小。
(四)老窑与采空区积水
本区小煤窑开采历史悠久,浅部老窑分布较多,且有相当量的积水,矿井内也有一定量的采空区,有大量的积水,因此老窑与采空区积水也是该矿的主要充水水源,故对矿井充水的影响大。
(五)大气降水
大气降水大多顺坡面及冲沟自然排泄,小部分沿近地表的开采裂缝、风化裂隙、构造裂隙和岩溶裂隙、落水洞等渗入地下,其充水强度与降水的强度及持续时间有着密切联系,水量在雨季明显增大,而在枯季减少。因此,要加强雨季的疏、排水工作及防洪。
二、充水通道
(一)岩石天然节理裂隙
矿区内的龙潭组(P3l)含煤地层在接近地表附近,岩石风化节理、裂隙发育,而深部则发育成岩或构造节理、裂隙,尤其是内部菱铁质细砂岩等脆性岩石更为发育,它们是地下水活动的良好通道。
(二)人为采矿冒落裂隙
采煤活动将产生大量的采矿裂隙,会导致地面裂缝,并可能引发矿井及采空区坍塌,这些裂隙也会沟通上覆含水层及地表水与含煤地层的水力联系,诱发突水,使其成为地下水活动的良好通道。
(三)断层破碎带
矿区内断层不发育,仅在西侧发育一条北东—南西向的断层F1,生产过程中可能还会遇到潜伏的断层,这些断层同样破坏了地层的完整性、连续性,降低了岩石的力学强度,加之未来矿床开采中,人工采矿裂隙大量出现,改变了断层带附近应力场和地下水的天然流场,地表水、地下水更可能沿断裂带进入矿井。
(四)老窑采空区
矿区内老窑及采空区,其废弃采面或巷道会成为老窑水、采空区积水、部分地表水进入矿井的通道。
三、充水方式
XX煤矿大气降水和老窑积水是矿坑的主要充水水源,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弱,断裂构造不发育,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因此目前矿井充水方式主要以渗水、滴水、淋水为主。
第二章 开采现状与涌水因素分析
第一节、突水水源与地下水导水通道分析
1、突水水源
矿井水害类型主要有裂隙充水、小煤窑积水、采空积水、顶底板灰岩地层含水和雨季渗水。其中裂隙充水、小煤窑积水、采空积水,为突水水源。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及时添绘采掘工程平面图,表明采空区和小窑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节、地下水导水通道分析
1、岩石天然节理裂隙
XX煤矿矿区虽然不含较大断层,经调查井筒往西约300m外有一小断层,断层一般容易造成强含水层与煤层拉近或直接造成矿井突水,若发育以塑性岩石为主的含煤地层中的小断层也会具有微弱的含水,导水性能,对矿井充水无影响,但在开采过程中应留足隔水煤柱避免因开采隔离煤柱,造成采动影响,使地面水及各含水层水通过才懂裂隙窜入进下。
2、人为采矿冒落裂隙
采煤活动产生大量的采矿裂隙,可采煤尘的顶板和底板均为弱含水岩系,矿井及采空区易坍塌,地压对围岩破坏严重,易诱发突水通道
3、老窑采空区
矿区内老窑,其废弃采面或巷道会成为老窑水,采空区积水、部分地表水进入矿井的通道。
4、地面雨季水(洪水)等水患威胁
在构造和地形上,矿区冲沟发育,大气降水可通过自然冲沟排出矿区,必须加强地面大气降水的疏干和排出工作,经常性对地面进行巡视检查,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由于采动影响造成地面产生大量地裂隙和滑坡,破坏地面排水系统,导致地面水进入矿井内。
第三节、雨季时涌水量
3、雨季时期涌水量:根据本矿2012年实测井下最大涌水量为35.33m3/h,最小涌水量8.9m3/h。平均涌水量22.12 m3/h。
第三章 排水设备
第一节 排水设备慨况
本矿在+956水平井底车场设有水泵房,主、副水仓。现有工作,备用,检修水泵三台。其型号: 100DF45×4,水泵额定排水量85 m3 /h,水泵额定扬程180m,电机型号:YB2-280s-2/75kw/660v。效率:63%。两趟无缝钢管管路,主排水管ø159×6无缝钢管,备用排水管 ø159×6无缝钢管. 排水高差124m,水仓容积:主水仓550m3,副水仓380m3。
第二节 水泵技术特征
水泵技术特征表
| 水泵编号 | 水泵型号 | 额定排水量 (m3/h) | 额定扬程 (m) | 电机型号 电压/功率 | 生产日期 | 生产厂家 |
| (1号) | 100F45×4 | 85 | 180 | YB2-280s-2 660v/75kw | 2010.08 | 自贡市望江泵厂 |
| (3号) | 100F45×4 | 85 | 180 | YB2-280s-2 660v/75kw | 2010.08 | 自贡市望江泵厂 |
| (2号) | 100F45×4 | 85 | 180 | YB2-280s-2 660v/75kw | 2010.08 | 自贡市望江泵厂 |
水管技术特征表
| 水管编号 | 直径 (mm) | 壁厚 (mm) | 排水高度 (m) | 敷设长度 (m) | 敷设角度 (°) | 敷设途径 |
| 1号 | 159 | 6 | 124 | 450 | 18 | 副斜井 |
| 2号 | 159 | 6 | 124 | 450 | 18 | 副斜井 |
第一节联合排水试验目的
为认真贯彻落实煤矿井下排水联合试验,提高矿井防灾抗灾能力,确保雨季安全渡汛工作,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第二百八十一条规定,检验工作、备用、检修水泵同时运行情况,主排水管、备用排水管同时排水状况,能否满足矿井最大涌水量时排水要求。
第二节 联合排水试验时间
联合排水试验时间:2017年4月16日。
第三节 联合排水试验指挥部
为确保本次联合排水泵试验能够顺利进行,成立联合排水试验指挥部:
总指挥:(矿长)
副总指挥:(机电副矿长)、(总工程师)
成员:(机电队长)、(采掘副总)、(采掘工程师)、(安全矿长兼调度中心主任)、(通风队长)、(监测监控)、电工:王
一、指挥部设在矿调度室,统一指挥试验工作。
二、为确保试验安全顺利进行,同时成立电气、机械、地面测水、监测监控、资料五个专业组。
1、电气组由杨维明任组长,负责井上下供电;
2、机械组由邓强任组长,负责泵房的开停泵及管路检查维护等工作;
3、地面测水组由郭胜利任组长,负责测定水量工作,并做好记录;
4、监测监控组由黄全喜任组长,负责监测监控检查维护工作;
5、资料组由肖建国、徐才学负责,做好试验技术资料的记录收集、归档工作。
第四节 试验前的准备
1、由调度室安排人员,试验前将井下主、副水仓的吸水井进行清淤,做好储水准备,并对管路进行检查,保证能正常供排水。
2、 安排机电人员,试验前将供电线路、水泵、电机、启动开关及附属设备等检查、检修完毕,保证设备处于完好状态。
3、 准备好各种相应工具。
4、 各级排水泵房主、备排水泵安装到位,井下有检修泵,排水泵电源双回路,两趟排水管路能互相置换。
第五章联合排水试验
第一节 试验相关参数
1、 主、副水仓容积能满足8h以上矿井最大涌水量要求。
矿井8h最大涌水量Q=35.33m3/h×8h=282.m3。
2、单台泵排水能力能满足20h内能排出矿井24h正常涌水量。
矿井24h正常涌水量Q=7.08m3/h×24h=169.92m3。
3、 主、备二台水泵排水能力能满足20h内能排出矿井24h最大涌水量。
矿井24h最大涌水量Q=35.33m3/h×24h=847.92m3。
4、 检验各种设备、各部门联合协调能力。
第二节 联合排水试验
2013年4月16日10:10,总指挥张守元在调度室下达开始命令,地面绞车、地面空压机和井下液压泵停止供电和运转,副总指挥吴艳兵在水泵房下达开始联合排水试验命令。
1、 水泵操作人员接到命令后,按下1号主排水泵启动按钮,启动电机。
2、 启动电机5秒钟后,打开水阀,进行排水。
3、 然后依次间隔10分钟启动2号泵和3号泵,即先启动工作水泵—再启动备用水泵—最后启动检修水泵,进行联合排水。
4、 正常运转后每开一台水泵必须向指挥部汇报,待地面测完出水量后由地面负责人通知增开一台水泵。
5、 技术员每隔10分钟在各点记录水泵运转前、后的有关电压、电流、压力和真空度等数据。
6、 水文人员在地面水沟水文观测点对每增开一台水泵所排出的水量、流速进行测量并记录,并及时向调度指挥中心汇报运行状况。
经过两个小时的紧张演习,水泵工接到总指挥结束命令后,根据井下涌水量逐台关机。
第三节 联合排水试验记录
1、试验性质:联合排水试验
2、实验地点:+956水平水泵房
3、试验时间:2013年4月16日
水泵运行记录表
泵房名称:井下+956水平水泵房 日期: 2013年4月16日
水泵
| 编号 | 启泵 时间 | 停泵 时间 | 运行电压(v) | 运行电流(A) | 工况流量(m3/h) | 压力 (MPa) | 真空度 (MPa) |
| (1号) | 10:10 | 12:05 | 675 | 72 | 83 | 16.5 | |
| (2号) | 10:30 | 12:10 | 675 | 71.5 | 81 | 16.3 | |
| (3号) | 10:40 | 12:15 | 675 | 71.5 | 83 | 16.5 | |
| 总回路电流:70(A) Ⅰ回路电流:69(A) Ⅱ回路电流:70(A) | |||||||
泵房名称:井下+956水平水泵房 日期: 2013年4月16日
| 投入运行水泵型号 | 启 泵 时 间 | 停 泵 时 间 | 运行电压(V) | 运行电流(A) | 压力 (Mp) | 真空度(Mp) | 记录人员 |
| 1#泵 | 4月16日 10时10分 | 4月16日 10时25分 | 675 | 72 | 16.5 | 0.1 | |
| 2#泵 | 4月16日 10时30分 | 4月16日 10时45分 | 676 | 71.5 | 16.3 | 0.1 | |
| 3#泵 | 4月16日 10时50分 | 4月16日 11时10分 | 675 | 71.5 | 16.5 | 0.1 | |
| 1#、2# | 4月16日 11时20分 | 4月16日 11时40分 | 670 | 141 | 16.7 | 0.1 | |
| 1#、3# | 4月16日 11时45分 | 4月16日 11时50分 | 670 | 143 | 16.7 | 0.1 | |
| 2#、3# | 4月16日 11时55分 | 4月16日 12时15分 | 671 | 142 | 16.6 | 0.1 |
| 水泵编号 | 实际扬程 (m) | 泵的效率 (%) | 系统效率 (%) | 流量 (m3/h) |
| (1号) | 124 | 87.1 | 70.24 | 72.3 |
| (2号) | 124 | 91.5 | 73.79 | 74.1 |
| (3号) | 124 | 87.1 | 70.24 | 72.3 |
h=169.92m3÷144.6m³÷2h=1.18h。
5、两管两泵实测记录:2小时能抽完水仓315.6m³蓄水。按两台水泵排水计算,抽出水仓24h最大涌水量所需时间 :
h=847.92m3÷292.8m³÷2h=2.9h。
设备实测记录:电动机轴温为35℃,泵房温度18℃,水泵运转正常,平均1台水泵流量:72.9m³/h,水泵平均效率:72.9÷83=87.8%。管路无漏水迹象。
第六章 结 论
技术员在各点记录水泵运转前、后的有关电压、电流、压力和真空度等数据,符合规定值。
一、水仓容量
矿井正常涌水量1小时为7.08m3/h,8小时正常涌水量:
Q=7.08m3/h×8h=56.m3。
水仓容积:主水仓550m3,副水仓380m3。
结论:水仓容积大于8小时正常涌水量,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二百八十条要求。
二、排水能力
1、按一台水泵开启运转计算,20h排水能力为:
Q排=54.6m3/h×20h=1092m3。
矿井24h正常涌水量Q=7.08m3/h×24h=169.92m3。
结论:20h排水能力大于矿井24h正常涌水量,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二百七十要求。
2、按二台水泵同时开启运转计算,20h排水能力为:
Q排=109.2 m3/h×20h=2184m3。
矿井24h最大涌水量Q=35.33m3/h×24h=847.92m3。
结论:20h排水能力大于矿井24h最大涌水量,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二百七十要求。
三、其它相关要求
水泵联合运行中,水泵、水管、闸阀、排水用的配电设备和输电线路运行正常,矿井排水系统满足《煤矿安全规程》第二百七十、第二百八十条、第二百八十一条的规定要求。
四、结论
这次联合排水试验,用时两个小时,通过对排水系统的联合排水能力各项指标的测定,矿井排水系统满足《煤矿安全规程》第二百七十、第二百八十条、第二百八十一条的规定要求。
附:水泵和排水系统效率计算
水泵和排水系统效率计算
1、水泵的有效功率是指水泵输出功率,即水通过水泵获得的功率,可按下式计算:
Pr=QrH/60·102
式中 Pr—水泵的有效功率(kw)
Q—水泵流量(m³/min)
H—水泵总扬程(mh2O)
r—水的比重(kg/m³),清水等于1000(kg/m³),海水等于1020(kg/m³)
对于矿井水一般含有泥沙应实测确定。
2、水泵的轴功率是指水泵输出功率,当水泵直接由电动机带动时,就等于电动机的生产功率。轴功率还可以根据测到的扭转力矩按下式计算:
P=M·n/974
式中 P—水泵轴功率(kw)
M—水泵轴上的扭转力矩(kg-m)
n—水泵转速(v.p.m)
水泵和排水系统效率计算
1、水泵效率是指水泵有效功率与轴功率之比 即:
η= Pr/P= QrH/60·102 P
式中 η—水泵效率(%)
2、管路效率是指水泵排水垂高与总扬程之比 即:
ηg =H2/H
式中 ηg—管路效率(%)
3、排水系统效率是指排水设备的总效率等于水泵效率、管路效率和电动机效率的乘积 即:
ηc=η·ηg·ηd= QrH/60·102 PH2/H·=Qr H2/60*102 Pd
式中 ηc—排水系统效率(%)
Pd—电动机输入功率(kw)
ηd—电动机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