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阶段 | 分期 | 专题 | 考试大纲 | 2011年 (全国新课标卷) | 2012年 (全国新课标卷) | 2013年 (新课标卷Ⅰ、Ⅱ) | 2014年 (新课标卷Ⅰ、Ⅱ) | 2015年 (新课标卷Ⅰ、Ⅱ) | 2016年 (新课标卷Ⅰ、Ⅱ、Ⅲ) | 2017年 (新课标卷Ⅰ、Ⅱ、Ⅲ) |
| 古代 | 古代中国 | 古代 中国 政治 制度 |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 24.西周政治对秦汉统一的影响(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 (卷Ⅰ)24.西周分封制下的墓葬等级规定 | (卷Ⅱ)24.分封制、礼乐制 | (卷Ⅲ)24.西周重史传统 | (卷Ⅰ)24.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与文化认同 | ||
| (2)秦集权制度的形成 | ||||||||||
|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40.中国古代选官依据及认识(25分) | (卷Ⅰ)41.从地方行政示意图看汉、唐历史变迁 (12分) | (卷Ⅰ)25.汉代外戚干政 (卷Ⅱ)25.汉代地方吏治 | (卷Ⅰ)26.宋代重史传统 (卷Ⅱ)25.选官制度的变化 (卷Ⅲ)25.汉承秦制 | (卷Ⅰ)25.西汉集权的加强 (卷Ⅱ)25.魏晋时期修史的政治性 (卷Ⅰ)26.唐代战争(史学理论) (卷Ⅲ)25.西汉初期经济发展 (卷Ⅲ)27.宋代历史描述(史学理论) | |||||
| (4)明清君主制度的加强 | 28.清代君主的僵化(内阁依样画葫芦) 29.古代政治发展特征(梁启超) | (卷Ⅱ)41.明清君主制度的加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 (卷Ⅱ)27.明清君主制度的加强——明代内阁制 (卷Ⅱ)40.清朝东北地区移民;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 (卷Ⅰ)27.明代地方制度改革 | (卷Ⅱ)27.明代宦官干政 (卷Ⅲ)40.清代统一问题 | |||||
| 古代 中国 经济 |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 24.汉代对经济的影响(抑制豪强兼并土地) | (卷Ⅱ)25.宋代“不抑兼并” | (卷Ⅰ)24.小农经济 (卷Ⅰ)26.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 (卷Ⅰ)27.经济重心南移(文化重心南移) (卷Ⅱ)26.唐宋经济重心南移 | (卷Ⅰ)25.汉代田庄经济 (卷Ⅱ)26.宋代土地演变 | (卷Ⅱ)26.唐经济重心南移 (卷Ⅲ)26.唐代土地集中 | ||||
| (2)手工业的发展 | ||||||||||
| (3)商业的发展 | 25.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货币使用) | 26.明代后期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 (卷Ⅱ)26.明朝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 (卷Ⅱ)26.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交子) | (卷Ⅱ)27.明代商品经济发展 | (卷Ⅲ)27.明代经济发展,人身依附减弱 | (卷Ⅰ)27.明代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卷Ⅱ)24.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 | |||
|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 | (卷Ⅰ)40.我国自古对海洋利用的史实和相关(25)(“重农抑商”和“海禁”、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 (卷Ⅰ)27.清代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 | (卷Ⅱ)27.清代人口迁移 (卷Ⅱ)40.近现代中西移民问题 (卷Ⅰ)40.清中期及近代人口增长问题 | |||||||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 |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卷Ⅰ)25.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周孔”到“孔孟”) | (卷Ⅰ)40.孔孟儒学、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唐代的儒学复兴;对待孔子与儒学的态度 (卷Ⅱ)24.儒家思想 (卷Ⅱ)40.孟子思想主张、苏格拉底思想主张(法制观念) | |||||||
|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 (卷Ⅰ)24.秦汉借助承天、祭祖加强君权;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君权神授” (卷Ⅱ)25.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 (卷Ⅰ)24.汉代儒学 | ||||||||
| (3)宋明理学 | 25.宋代流传的故事与市民价值取向 27.宋明理学(王阳明的心学) | (卷Ⅰ)25.唐代三教地位变化(儒学发展演变) (卷Ⅰ)26.宋明理学对人性的认知 | (卷Ⅱ)41.中国古代中日文化交流( 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 | |||||||
|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 26.黄宗羲的反君主思想 | |||||||||
|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 (1)科技成就 | (卷Ⅰ)40.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学成果比较(宋应星、牛顿) | ||||||||
|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 (卷Ⅱ)24.三国时期的文字 (卷Ⅲ)26.王羲之书法 | (卷Ⅲ)24.汉字演变 | ||||||||
| (3)文学成就 | (卷Ⅱ)27.明清小说 | |||||||||
|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 (卷Ⅱ)28.京剧的产生和发展 | |||||||||
| 古代希腊罗马 | 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 (1)雅典民主政治 | (卷Ⅰ)26.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 (卷Ⅱ)32.雅典民主政治(民主原则) | (卷Ⅰ)32.雅典法律对公民自杀的规定 | (卷Ⅱ)32.雅典民主政治 | (卷Ⅱ)32.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 (卷Ⅲ)32.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 | ||||
| (2)罗马法 | 34.对罗马法的解读(葡萄树案例) | (卷Ⅱ)32.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 (卷Ⅰ)32.罗马法(司法公平原则) | (卷Ⅰ)32.罗马法的影响 | ||||||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 27.苏格拉底捍卫自由思想的原则 | (卷Ⅱ)40.孟子思想主张、苏格拉底思想主张(法制观念) | (卷Ⅲ)32.古代雅典的人文思想 | (卷Ⅰ)32.古代雅典的人文思想 | ||||||
| 阶段 | 分期 | 专题 | 考试大纲 | 2011年 (全国新课标卷) | 2012年 (全国新课标卷) | 2013年 (新课标卷Ⅰ、Ⅱ) | 2014年 (新课标卷Ⅰ、Ⅱ) | 2015年 (新课标卷Ⅰ、Ⅱ) | 2016年 (新课标卷Ⅰ、Ⅱ、Ⅲ) | 2017年 (新课标卷Ⅰ、Ⅱ、Ⅲ) |
| 近 代 | 近代世界 |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 (卷Ⅱ)33.佛罗伦萨工商业阶层的发展 | ||||||
| (2)启蒙运动 | (卷Ⅰ)41制度构想与实践 | (卷Ⅲ)33.启蒙思想 | ||||||||
|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1)新航路的开辟 | 41.评西方崛起观点(12分) | (卷Ⅱ)41.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新航路开辟) | (卷Ⅰ)42.近代中西交流(14-17世纪中外关联) | ||||||
|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 ||||||||||
| (3)工业 | (卷Ⅱ)33. 工业 | (卷Ⅱ)32.工业 (卷Ⅱ)33.第二次工业 | (卷Ⅱ)33.英国工业的影响(环境污染) (卷Ⅲ)33.美国铁轨不统一 | (卷Ⅰ)33.第一次工业(社会差距加大) | ||||||
|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 发 展 |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 (卷Ⅰ)27.资产阶级代议制 (英国光荣) 41.明清君主制度的加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 (卷Ⅱ)41.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新航路开辟) | (卷Ⅰ)3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 (卷Ⅰ)33.英国君主立宪制 | |||||
|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 (卷Ⅱ)33.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 (卷Ⅰ)33.1787年和宣言精神 | (卷Ⅱ)34.美国共和制的运作 | |||||||
| (3)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 (卷Ⅲ)35.法国政体演变 | |||||||||
| (4)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 (卷Ⅰ)34.德国疆域及邻国的变迁(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卷Ⅱ)34.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 |||||||||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 (1)《党宣言》 | |||||||||
| (2)巴黎公社 | 28.巴黎公社文告 | |||||||||
| 近代科学技术 | (1)经典力学 | (卷Ⅰ)28.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学 (哥白尼的日心说) | (卷Ⅰ)40.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学成果比较(宋应星、牛顿) | |||||||
| (2)进化论 | ||||||||||
| (3)蒸汽机的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 40.三次科技与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变迁(25) | (卷Ⅰ)41.工业;现代信息技术(第三次科技) | (卷Ⅰ)41.钟表的演变 |
| 阶段 | 分期 | 专题 | 考试大纲 | 2011年 (全国新课标卷) | 2012年 (全国新课标卷) | 2013年 (新课标卷Ⅰ、Ⅱ) | 2014年 (新课标卷Ⅰ、Ⅱ) | 2015年 (新课标卷Ⅰ、Ⅱ) | 2016年 (新课标卷Ⅰ、Ⅱ、Ⅲ) | 2017年 (新课标卷Ⅰ、Ⅱ、Ⅲ) | |
| 近代 | 近代中国 | 近代中国民主 | (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 29.太平天国运动对儒学态度的变化 30.八国联军侵华与清集权危机(东南互保运动) | 41.评析近代“冲击—反应”模式(12分) | (卷Ⅱ)29.清向近代外交转变 (卷Ⅰ)40.我国自古对海洋利用的史实和相关(25)(“重农抑商”和“海禁”、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 (卷Ⅲ)28.甲午战后的“诗界” (卷Ⅲ)41.近代通商口岸开放 | ||||
| (2)辛亥 | (卷Ⅰ)29.晚清现代化的趋势(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 | (卷Ⅲ)29.清末文化控制 | |||||||||
|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党成立 | 30.公车上书与五四运动的比较 | ||||||||||
| (4)新民主主义 | (卷Ⅰ)30.1928六大城市中心模式 | (卷Ⅰ)29.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 (卷Ⅱ)29.农村根据地的发展 | (卷Ⅰ)40.法国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对比 | |||||||
| (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民抗日斗争 | (卷Ⅱ)30.湖北省推行“减租” | (卷Ⅰ)41.抗日战争书目修改及理由(12分) (卷Ⅱ)30.中民抗日斗争 (卷Ⅱ)40.明清君主制度的加强——清朝东北地区移民;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 (卷Ⅰ)30.国民的持久防御作战 (卷Ⅱ)30.侵华日军的罪行(对华经济侵略) | (卷Ⅰ)30.抗日战争文化 | (卷Ⅰ)30.陕甘宁边区的抗日 (卷Ⅱ)30.抗日战争时期力量壮大 (卷Ⅲ)30.战争对列强态度 | ||||||
|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 30.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张謇) | (卷Ⅰ)29.晚清现代化的趋势(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 | (卷Ⅰ)28.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 (卷Ⅰ)27.小农经济顽强抵抗外国经济 28.洋务运动 | (卷Ⅰ)28.近代经济结构变动 (卷Ⅰ)29.洋务运动 (卷Ⅱ)28. 近代经济结构变动 | (卷Ⅰ)28.洋务运动的民用企业 (卷Ⅱ)28.洋务运动的民用企业 (卷Ⅲ)28.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卷Ⅰ)40.清雍正及19世纪70年代及一五计划的矿业认识 (卷Ⅲ)41.中国近代化(向西方学习) | ||||
| (2)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 (卷Ⅱ)30.国民统制经济的发展 (卷Ⅲ)30.民族工业抗日救亡 | ||||||||||
| 思想潮流 | (1)维新思想 | (卷Ⅱ)40. 相对论、近代中国思想的潮流 | (卷Ⅰ)29. 近代中国思想的潮流——维新变法 (卷Ⅱ)28.维新思想;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服饰变革 | (卷Ⅱ)29.康有为思想主张 | (卷Ⅰ)29.留日学生区域分布 (卷Ⅱ)29.近代中国思想 | ||||||
| (2)新文化运动 | |||||||||||
|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31.暴力与中国社会改造之路() | ||||||||||
| 现代 | 现代世界 | 十月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 (1)十月 | ||||||||
| (2)战时主义和新经济 | (卷Ⅰ)3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新经济) | ||||||||||
| (3) “斯大林模式” | (卷Ⅰ)32.斯大林模式 (卷Ⅱ)35.斯大林模式 | (卷Ⅱ)34.“斯大林模式” | (卷Ⅱ)34.苏联工业化 | ||||||||
|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 (卷Ⅱ)35.赫鲁晓夫回忆录(史学理论) (卷Ⅲ)34.战后苏联改革 | ||||||||||
|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 | (卷Ⅱ)34.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电影艺术 | |||||||||
| (2)罗斯福新政 | (卷Ⅰ)31.罗斯福新政对胡佛干预经济的借鉴 | (卷Ⅰ)34.罗斯福新政(社会保障) | |||||||||
|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 (卷Ⅲ)40.明清时期救济制度、英国近代济贫制度、西方现代福利制度 | (卷Ⅲ)35.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改革 | |||||||||
| 阶段 | 分期 | 专题 | 考试大纲 | 2011年 (全国新课标卷) | 2012年 (全国新课标卷) | 2013年 (新课标卷Ⅰ、Ⅱ) | 2014年 (新课标卷Ⅰ、Ⅱ) | 2015年 (新课标卷Ⅰ、Ⅱ) | 2016年 (新课标卷Ⅰ、Ⅱ、Ⅲ) | 2017年 (新课标卷Ⅰ、Ⅱ、Ⅲ) |
| 现代 | 现代世界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 (卷Ⅱ)35.“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 | (卷Ⅰ)35.马歇尔计划对欧洲联合的影响 (卷Ⅱ)35.美苏冷战(争夺中间地带) | (卷Ⅰ)34.美国等国对苏联的遏制 | ||||
|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 ||||||||||
| (3)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 (卷Ⅰ)35.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 |||||||||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 35.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 (卷Ⅰ)35.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世界银行 | |||||||
|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 (卷Ⅰ)32.多极化趋势、经济区域化(欧盟) | (卷Ⅰ)35. 欧洲一体化(欧元) (卷Ⅱ)35.欧洲一体化(欧盟) | ||||||||
| (3)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 31.资本流动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 | (卷Ⅰ)34. 新兴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 ||||||||
| 现代科学技术 | (1)相对论和量子论 | 35.近代西方科学家理论的共同处 | (卷Ⅱ)40. 相对论、近代中国思想的潮流 | |||||||
| (2)现代信息技术 | ||||||||||
|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 (1)文学的主要成就 | |||||||||
| (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 (卷Ⅲ)34.近代美术派别演变 | |||||||||
| (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 ||||||||||
| (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 (卷Ⅱ)34.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电影) | |||||||||
| 现代中国 |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
|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 ||||||||||
| (3)“文化大” | ||||||||||
|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 ||||||||||
| (5)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
| 阶段 | 分期 | 专题 | 考试大纲 | 2011年 (全国新课标卷) | 2012年 (全国新课标卷) | 2013年 (新课标卷Ⅰ、Ⅱ) | 2014年 (新课标卷Ⅰ、Ⅱ) | 2015年 (新课标卷Ⅰ、Ⅱ) | 2016年 (新课标卷Ⅰ、Ⅱ、Ⅲ) | 2017年 (新课标卷Ⅰ、Ⅱ、Ⅲ) | |
| 现代 | 现代中国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 33.20世纪6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的调整 | 32.新中国的计划经济建设(1958年) | (卷Ⅰ)31. 一五计划、计划经济 (卷Ⅱ)31.计划经济 | (卷Ⅰ)31.一五计划(工业化) (卷Ⅱ)31.建国初期经济发展战略 | (卷Ⅱ)31.一五计划 | |||
|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 (卷Ⅰ)35.中国80年代改革与苏俄新经济比较 | (卷Ⅰ)31.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 | |||||||||
|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 34.20世纪80年代中国国企工资的改革 | (卷Ⅲ)3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
|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 |||||||||||
|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 33.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1992年下海潮) | ||||||||||
|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卷Ⅰ)31.中苏关系恶化 | |||||||||
|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 |||||||||||
|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 |||||||||||
|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 |||||||||||
|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 (卷Ⅱ)28.维新思想;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服饰变革 | (卷Ⅱ)41.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的变化 | (卷Ⅲ)29.近代婚姻习俗的变迁 | |||||||
|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 |||||||||||
| (3)大众传媒的发展 | (卷Ⅰ)30.电影发展与流通税费 | ||||||||||
| 20世纪 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 (卷Ⅱ)29.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 |||||||||
| (2)思想 | |||||||||||
| (3)理论 | |||||||||||
| (4)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 |||||||||||
| 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 (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 ||||||||||
| (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 |||||||||||
| (3)教育事业的发展 | (卷Ⅱ)31.构建国家意识形态 | (卷Ⅱ)31.高考改革 (卷Ⅲ)31.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的发展 | |||||||||
| 2011全国卷 | 2012全国卷 | 2013全国卷1 | 2013全国卷2 |
| (1)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5分) (2)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10分) |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 的原因。(10分)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6分) (2)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9分) |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9分) |
| 2014全国卷1 | 2014全国卷2 | 2015全国卷1 | 2015全国卷2 |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7 分)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9分) |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9分) |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7分) |
| 2016全国卷Ⅰ | 2016全国卷Ⅱ | 2016全国卷Ⅲ | 2017全国卷Ⅰ |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6分)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军事改革的影响。(6分) |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7分)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7分) |
| 2017全国卷Ⅱ | 2017全国卷Ⅲ | ||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7分) | (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8分)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2011全国卷 | 2012全国卷 | 2013全国卷1 | 2013全国卷2 |
| (1)根据图1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图中①、②两条界线形成的主要原因。(7分) (2)根据图12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东、西部边界线的确定。(8分)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凯恩斯的主张与凡尔赛和约规定的不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提出其主张的主要原因。(9分) |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湾战争没有成为“另一个越南”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战争的结果对国际关系的影响。(6分)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象有何不同。(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纽伦堡原则》的意义。(10分) |
| 2014全国卷1 | 2014全国卷2 | 2015全国卷1 | 2015全国卷2 |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联合国通过1576号决议后有关国家仍要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得以签订的原因及其作用。(10分)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9分)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将军号召法国人民坚持抵抗所持的理由。(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法国复兴的历史经验。(8分)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制定和实施原子武器研制计划的背景。(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原子武器研制成功的条件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积极作用。(10分) |
| 2016全国卷Ⅰ | 2016全国卷Ⅱ | 2016全国卷Ⅲ | 2017全国卷Ⅰ |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与中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7分) | (1)根据材料,概括与一战时相比,罗曼·罗兰二三十年代反战活动的变化。(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曼·罗兰反战活动变化的原因。(10分)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尔逊“十四点”计划严重受阻的原因。(7分)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8分) |
| 2017全国卷Ⅱ | 2017全国卷Ⅲ | ||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9分)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侵略口号是如何随着侵略战争进程而变化的。(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日本提出侵略口号的企图。(8分) |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2011全国卷 | 2012全国卷 | 2013全国卷1 | 2013全国卷2 |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8分) (2)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在清末民初颇具代表性,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7分) |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道光皇帝对鸦片问题的认识及措施。(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道光皇帝的禁烟。(6分)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韩愈对儒家发展的作用。(7分) |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评价及其主要理由。(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及采用的方法。(9分) |
| 2014全国卷1 | 2014全国卷2 | 2015全国卷1 | 2015全国卷2 |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9分)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7分)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丘处机的意见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处机西行的意义。(9分)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俾斯麦颁布《非常法》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俾斯麦对工人运动采取的基本加以评析。(9分) |
| 2016全国卷Ⅰ | 2016全国卷Ⅱ | 2016全国卷Ⅲ | 2017全国卷Ⅰ |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高仙芝的功过。(6分)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7分) | (1)根据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特点,并评价蔡元培的贡献。(11分)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8分) |
| 2017全国卷Ⅱ | 2017全国卷Ⅲ | ||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颜回成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颜回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6分) | (1)根据材料,概括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7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