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节日、穿着、食物、民居等,这些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无不烙印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展现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让我们随着老舍共同去感受老北京过春节时的热闹与隆重,去体味京味儿十足的春节;跟着沈从文去品尝那饱含着浓浓亲情的腊八粥;到诗人的笔下去体验古代各地不同的民风民俗;去欣赏有着六百多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感受高原儿女创造的艺术奇珍。
本单元紧扣“中华民风民俗”这个主题选编了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习作”和“语文园地”的部分内容也与民风民俗有关,学生通过讲述家乡风俗、交流寓意美好的习俗、诵读古诗名篇,能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也能激发学生探究不同民风民俗文化的兴趣。
| 分类 | 具体内容 | 内容简说 | 教学要点 | 课时安排 |
| 课 文 | 北京的春节 | 本文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过春节时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传统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 引导学生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 2课时 |
| 腊八粥 | 本文主要讲述了八儿等粥和喝粥两件事,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生活图景。 | 揣摩文中描写八儿的神态、语言、动作及心理的句子,体会八儿迫不及待想吃腊八粥的心理变化过程。 | 2课时 | |
| 古诗三首 | 本文借三首古诗来展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习俗。 | 了解诗歌展示的传统文化习俗;感悟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 2课时 | |
| 藏戏 | 藏戏本文以准确的说明为前提,以形象的描写为手段,通过有详有略的描述,展现了藏戏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 | 引导学生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 1课时 | |
| 习 作 | 家乡的风俗 | 介绍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可以介绍这种风俗的特点,也可以写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传统风俗的主要特点并介绍清楚;分清主次,把重点内容写得详细一些。 | 2课时 |
语 文 园 地 | 交流平台 | 通过交流活动让学生明白阅读时要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 了解文章的主次、详略安排是由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决定的;体会运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的好处;了解传统习俗中表示吉祥美好的寓意;积累一些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句。 | 2课时 |
| 词句段运用 | 解如何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了解生活中寓意吉祥的习俗。 | |||
| 书写提示 | 了解行楷的一些知识,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 | |||
| 日积月累 | 背诵古诗《长歌行》,领悟古诗中蕴含的哲理。 |
在人类文明的星空中,有许多灿若星辰的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海明威、安徒生、泰戈尔、契诃夫、马克·吐温……他们创作的不朽作品,早已走出了国门,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这些不朽的经典名著凝聚了人类思想艺术的精华,阅读这些作品,既能与文学大师进行交流,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又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给人以深沉的思维空间。
让我们走进世界名著,去认识鲁滨逊、尼尔斯和汤姆·索亚这三位名人,和他们一起去探险,听他们讲自己历险的精彩故事。我们将在阅读名著中渐渐成长,收获人生财富。
本组教材都是节选自世界名著,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内容也与阅读名著有关。因此,教学本组教材,教师应从教材的编排特点出发,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活动相结合,使学生从单篇作品走向整部作品,在名著梗概和精彩片段的引领下阅读《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为代表的世界文学名著。
| 分类 | 具体内容 | 内容简说 | 教学要点 | 课时安排 |
| 课 文 | 鲁滨逊漂流记(梗概+节选) | 本文由“梗概”和节选片段构成。“梗概”概括了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活经历。节选片段讲述了他初到荒岛的生活状态和面对现实的思考。 | 了解鲁滨逊的非凡经历,感悟鲁滨逊的性格特点,体会他面对厄运时顽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 2课时 |
| 骑鹅旅行记(节选) | 选文写了一个叫尼尔斯的小男孩变成小狐仙之后,他的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及和一只家鹅开启了奇妙的旅程。 | 引导学生阅读故事,了解小男孩尼尔斯变成小狐仙之后,他的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感受童话的无穷魅力。 | 1课时 | |
| 汤姆·索亚 历险记 (节选) | 选文主要讲述了汤姆与贝奇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体现了汤姆不仅聪明、勇敢,而且善良、有乐观向上的品格与精神。 | 品读故事,学习汤姆·索亚的优秀品质,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阅读整部小说的兴趣。 | 1课时 | |
| 口语交际 | 同读一本书 | 开一次读书会,围绕同一本书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的收获。 |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得出自己的独特体会,并学会表达和分享。 | 1课时 |
| 习作 | 写作品梗概 | 学习概括作品主要内容的步骤和方法。 | 引导学生掌握写梗概的方法,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 2课时 |
| 语 文 园 地 | 交流平台 | 交流阅读名著的方法和体验,学习准确评价人物的方法。 | 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来读懂名著名篇。 | 2课时 |
| 词句段运用 | 体会夸张修辞手法的作用并学会运用;感受不同译文语言的魅力。 | 体会夸张的作用,并学会仿写;说出自己阅读不同译文的感受。 | ||
| 日积月累 | 学习、积累古代表示不同年龄阶段的词语。 |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学会积累运用。 | ||
| 快 乐 读 书 吧 | 漫步世界 名著花园 | 了解一些世界名著的故事内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 深入了解名著,学会做读书笔记,分享阅读收获。 | 机动 |
生活是一个演绎故事的大舞台,每天都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故事。这些或大或小的故事如一面面镜子,也如一扇扇窗户,阅读它们,感悟它们,能让我们观察到大千世界的五彩斑斓,倾听到自然旋律的抑扬顿挫,品尝到生命历程中的酸甜苦辣。这其中流淌着的真情点点滴滴汇聚在心头,终将凝结成颗颗光润的珍珠,点缀我们的人生。
让我们用心感悟生活中那些打动人的点点滴滴,和朱自清去追赶时间匆匆的脚步,和史铁生一起盼望那个星期天。在感悟这些真情的同时,我们将发现这个世界是多么精彩,我们也会更加懂得感受真情、珍视真情、付出真情。
朱自清先生说:“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本组教材中的两篇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最为感人的地方,就是情感的浓厚和真情的流露。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深入地读,富有个性地悟,结合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去朗读、去倾听,感悟作者的情感及对人生的思索。
| 分类 | 具体内容 | 内容简说 | 教学要点 | 课时安排 |
| 课 文 | 匆匆 | 文章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 2课时 |
| 那个星期天 | 本文记叙了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突出表现了孩子期待已久而又落空失望的心理过程,也表现了母亲从早到晚操劳家务的辛劳。 | 体会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感受作者期待已久而又落空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 | 2课时 | |
| 交流平台 初试身手 | 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写文章要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 懂得在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时,可以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也可以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 | 1课时 | |
| 习作例文 | 别了,语文课 | 本文讲了作者由开始对语文课“厌恶”到后来因全家移民和张先生的教导使自己对语文课产生“喜爱”之情,最后因为知道自己无法再学习语文而“热泪盈眶”,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 理解例文的主要内容,抓住文中描写作者心理活动变化的语段,弄明白文章是怎样把这种心理活动的变化写清楚的;写作文时要把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注意写清楚情感的变化过程。 | 2课时 |
| 阳光的两种用法 | 本文具体写了在艰苦的环境下,母亲和毕大妈的做法其实是在生活的重压之下将母爱发挥到极致的一种表现,让作者体会到母亲们温馨慈爱背后的辛酸苦楚,表达了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 |||
| 习作 | 让真情自然流露 | 选择一种自己印象最深的感受写一篇作文,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 ||
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在艰难的环境中不丧失凌云之志,顽强追求。他们有的征战沙场、马革裹尸;有的投笔从戎、扬威异域;有的不惧牺牲、甘于奉献……。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民族的骄傲。我们要牢记他们建立的卓著功勋,永远不忘他们远大的志向和崇高的精神,并誓将发扬他们的精神,继承他们的遗志。
让我们一起品读慷慨激昂的诗篇和感人的故事,从中学习诗人渴望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及坚持追求高尚人格、永不屈服的顽强意志;学习李大钊临危不惧、坚贞不屈的品质及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学习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学习老班长忠于、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让我们心存感恩,砥砺前行。
本组教材中的人物所处的时期不同、岗位不同、事迹不同,但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信念却是相同的。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他们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因此,本组课文的教学可以围绕仁人志士共同的理想与信念进行,加强各篇课文教学之间的联系,还可以尝试进行单元整组教学。
| 分类 | 具体内容 | 内容简说 | 教学要点 | 课时安排 |
| 课文 | 古诗三首 | 这三首古诗通过对马、石灰和竹子的描写,用托物言志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各自的志向。 |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所写事物的特征;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志向的。 | 2课时 |
| 十六年前的回忆 | 课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表现了先烈忠于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怀念之情。 | 引导学生品析人物语言,体味人物神态,感受李大钊的精神和品质,激发学生对先烈的崇敬之情。 | 2课时 | |
| 为人民服务 | 本文是一篇演讲稿。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受到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 2课时 | |
| 金色的鱼钩 | 课文叙述了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为了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舍己为人的品质的熏陶。 | 1课时 | |
| 口语交际 | 即兴发言 | 掌握即兴发言的技巧,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增强对汉语的兴趣和认同感。 | 在活动情境中明白游戏规则;在交际互动中初步学习条理表达;初步养成乐于交往、友善待人的交往意识和行为习惯。 | 1课时 |
| 习作 | 心愿 | 选择你最想和别人交流的心愿写一篇作文。 | 确定自己要表达的心愿,并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表达;根据想表达的内容,选择适合的表达方式。 | 2课时 |
| 语文园地 | 交流平台 | 体会文章好的开头和结尾的作用。 | 结合所学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体会其表达效果;了解和积累运用了托物言志手法的古诗句;体会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理解并积累民谚名句。 | 2课时 |
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发现无处不在,只要你留心观察思考,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人类的不断探索和发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而科学的发展又使得社会不断进步。科学充满奥秘,了解科学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而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
让我们到生活中去感受科学,从学弈少年和辩日小儿身上懂得学习须专心致志的道理,了解大胆质疑、敢于辩论的重要性;从那一个个被拉直的问号中获得学贵有疑的启迪;从冯至儿时好奇表里的生物的经历中感悟好奇心是科学的种子;从畅想的未来学校生活中感受科学的神奇。
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课文,能让学生明白科学并不难,引导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精神、懂得一些科学道理,激起学生在生活中探索、发现的兴趣;还能通过习作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畅想未来生活,进一步体验科学的魅力。
| 分类 | 具体内容 | 内容简说 | 教学要点 | 课时安排 |
| 课文 | 文言文二则 | 《学弈》通过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其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的故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的道理。《两小儿辩日》写两个小孩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的问题,连孔子都不能判断,感受两小儿勇于探索的精神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故事内容,体会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感受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精神;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 2课时 |
|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 本文借助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三个科学故事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观点。 | 引导学生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 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证明观点的方法。 | 2课时 | |
| 表里的生物 | 本文通过写“我”对父亲的表能发出声音产生了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故事,表现了儿童的天真,启示我们做一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 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心理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形象特点;激发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养观察、思考的习惯。 | 2课时 | |
|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 本文用一本古老的纸质书串起全文,以两个孩子关于阅读、学习的对话为主体,穿插描绘了身处未来的他们的学习场景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于教育、学习等问题的独特思考。 | 了解科幻小说的有关知识;跟随作者去体验未来的学校生活,感受玛琪对于老式学校和未来学校的不同态度。 | 1课时 | |
| 口语交际 | 辩论 | 引导学生拟定辩论的话题,在班上开展一次辩论比赛活动。 | 引导学生掌握搜集材料、展开辩论的方法、技巧。 | 1课时 |
| 习作 | 插上科学的翅膀飞 |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写一个科幻故事。 | 想象要大胆而合理,要注意把重点内容写详细。 | 2课时 |
| 语文园地 | 交流平台 | 通过交流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借助文言文知识理解成语中字词的意思;体会文中引用的好处;掌握楷书书法的要领;积累关于改革创新的名句。 | 2课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