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广州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
(一)阅读以下材料,完成12~15题。(13分)
班级开展“低碳行动”主题学习活动,小文收集了一些材料。
材料一: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就像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薄膜一样,既能让太阳光透过,又能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向外散失,这种现象叫温室效应。适度的温室效应是维持地球上生命生存环境的必要保证。然而现代工业大量燃烧煤炭和石油,产生了更多的二氧化碳;另外,人类大量砍伐森林,削弱了植物因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的消耗,从而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使人类生存环境遭受严重威胁,例如将可能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淹没部分沿海城市。同时也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隐患,例如由于气温升高,脱水现象将会增多,研究预测,到2050年全球将新增泌尿系统结石患者220万人。
(整理自《光明日报》等报刊)
材料二: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指将二氧化碳从工业或其他碳排放源中捕集,运到特定地点加以利用或封存的技术,被形象地称为“碳捕手”。2022年8月,我国最大的CCUS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国内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CUS项目正式注气运行。该项目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相当于植树约900万棵。
森林碳汇,主要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实现固碳、降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2020年底,全国森林面积2.2亿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23.04%。2022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4.02%,林木植被碳储量107.23亿吨,固碳、降碳作用明显。
(整理自《人民日报》等报刊)
材料三:
我国能源低碳转型持续深入,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污染物的能源)生产较快增长,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不断提升。我国严格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努力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2年,因内生声总值(GDP)超121万亿元,万元因内生产总值二我化碳排数比上年下降0.8%,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排放二氧化碳约1吨,而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排放二氧化碳约12吨。2022年,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25.9%;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17.5%。与2021年相比,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增长情况如下:
表1
| 指标 | 国内生产总值 | 能源消费总量 | 清洁能源消费量 | 非化石能源消费量 |
| 增速 | 3% | 2.9% | 0.4% | 0.8% |
表2
| 指标 | 地区生产总值 | 能源消费总量 | 天然气消费量 | 煤炭消费量 |
| 年均增速 | 6% | 1.7% | 12.1% | -6.5% |
材料四:
低碳生活方式是个体在环境责任意识下的生活方式选择,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美丽中国。低碳生活方式意味着能源和资源消耗的大大减少,这有利于化解温室效应造成的生态危机,有利于消除全球变暖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巨大隐患,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使人类与自然环境长期和谐共存。低碳生活方式还有利于人们走出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迷途,把更多生命能量用于道德、情感、审美、求知等精神层面的体验和探索,为心灵寻找真正的幸福归宿。
宣传包括生态学、生态伦理学、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生态灾难问题等知识,有利于人们形成低碳生活方式的行为动机。如果邀请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人物推广低碳生活方式,为大众树立榜样,有利于大众接受低碳生活方式。建立相应的奖惩和约束机制,对低难生活方式践行者给予荣誉和奖励,对违背低碳生活方式理念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惩罚,也有利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推广。
(整理自孟禹言《低碳生活方式的本质意义与影响因素》)
12.为介绍低碳行动知识,小文对材料做了整理。其中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人们把这种现象叫作温室效应。
B.捕集二氧化碳并运送到特定地点加以利用或封存的技术,被称为“碳捕手”。
C.森林碳汇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实现固碳、降碳的过程。
D.清洁能源指开发利用过程中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污染物的能源,如天然气等。
13.为总结低碳转型成绩,小文对材料做了分析。其中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排放二氧化碳量有明显下降。
B.表 1 显示,2022年国内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速略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
C.“十三五”时期,广州完成了广东下达的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速目标任务。
D.表 2 显示,广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6%,煤炭消费量低于天然气消费量。
14.为讲明低碳生活意义,小文对材料做了归纳。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有利于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现代化美丽中国。
B.化解温室效应造成的生态危机,从而有利于在203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
C.有利于消除全球变暖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巨大隐患,例如避免结石病的发生。
D.有利于人们走出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迷途,成为形象完美、影响广泛的人。
15.小文的“低碳行动”主题学习活动过程很有借鉴意义。请结合小文的资料及研究,向打算开展其他主题学习活动的同学提一些研究建议。(4分)
广东省广州市2022年中考语文试卷
10.(13分)阅读以下材料,完成问题。
ㅤㅤ在2022年3月召开的全国上,“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被首次写进工作报告。作为学校图书馆志愿者的小明,对古籍保护很感兴趣,收集了相关资料。
材料一:
ㅤㅤ中国是一个很早就注重书写的国家。与印度、伊朗以史诗传唱、经典传诵为主要传播方式不同,中国人更相信书写下来的文本,并以文本的形式传播自己的文明。中国是最早发明纸张的国家,这就为书写提供了廉价而又实用的书写载体,相比羊皮、简牍、石板、铜器,纸张能够书写更加丰富的内容,承载数量更多的文字。而且中国还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书籍文本利用印刷的手段大量复制出来,使得中国的典籍比世界其他文明的典籍更早地大量复制,并流传广远。此外,中国还是一个喜欢收藏图书的国度,举凡官府、学校、寺庙以及个人,都喜爱收藏,各朝各代都有公私收藏,保存了大量的图书典籍;而这些公私机构还组织抄书、印书,使得中国的古籍既得到保存,又不断推陈出新。因此,延至今日,海内外都有大量的中国古籍的留存。
(整理自荣新江《展望古籍整理研究的明天》)
材料二:
ㅤㅤ保护好古籍,对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各地纷纷开展古籍普查工作,普查范围逐渐扩大,突破了传统的图书馆、档案馆系统,拓展到文化博物馆等新领域。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跨越式、系统性进展,一大批“大部头”古籍得到发掘、整理、校勘、刊布,焕发出新的文化光芒。
ㅤㅤ数字化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让古籍走进人们的生活。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杨秀清表示,在当前新媒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要针对古籍、壁画等活性文化遗产,积极构建科学的数字化保护利用体系,打造国家古籍资源数据库。
ㅤㅤ保护古籍,人才是根本。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陈红彦建议,将古籍保护设立为一级学科,有效整合现阶段相关学科资源,为古籍保护事业打造源源不断的生力军,让古籍保护更科学、更规范、更可持续发展。
(整理自朱羿《加强古籍保护 绵延中华文化》)
材料三:
ㅤㅤ从整个古籍整理与保护来说,我们不但要对重要典籍进行整理、出版,还可以做深度注释、研究,乃至外译。另外,还要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使古籍中的精华为大众所熟知。
ㅤㅤ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引发了古籍新热潮,古籍保护及推广实践活动越来越多。许多地方积极组织古籍保护培训班,开展古籍保护与修复主题讲座,举办古籍修复技艺进校园活动等;各大短视频平台也推出大量与古籍相关的视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社交平台,围绕古籍展开二次创作。古籍经典正引发新的关注,激荡着更多青年的灵感。
(整理自《新华每日电讯》等报刊)
材料四:
ㅤㅤ“十三五”规划以来,我国在古籍的普查、整理与出版、修复、数字化等领域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下表例举部分项目及相关成果。
| 领域 | 项目 | 相关成果 |
| 古籍普查 | 汉文古籍普查 | 已普查到的汉文古籍总量为270余万部,占预计汉文总量的90%以上 |
| 古籍整理与出版 | 国家传统文化典籍整理工程 | 推进历代海洋文献、石刻文献等的整理与研究,累计出版近200册 |
| 中华再造善本工程 | 《中华再造善本》(续编)出版,共计收录583种珍贵典籍 | |
| 古籍修复 | 清宫“天禄琳琅”等国家珍贵古籍重点修复项目 | 古籍修复总量超过370万叶 |
| 古籍数字化 | 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平台建设 | 累计发布古籍及特藏数字资源10万部(件),实现免登录在线阅览 |
(1)关于中国古籍大量留存的原因,下列说法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A.中国是很早就注重书写的国家,只用书写下来的文本来传播自己的文明。
B.纸张的发明,为中国人提供了廉价实用的书写载体,有助于书写更多内容。
C.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中国的典籍比世界其他文明的典籍更早地大量复制。
D.中国人喜欢收藏图书,公私机构组织抄书、印书,使中国古籍得到保存。
(2)下列说法与材料相符的一项是
A.古籍普查工作指的是对现存的典籍文献进行发掘、整理、校勘、刊布等。
B.专家杨秀清和陈红彦在古籍普查、数字化、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C.只有将古籍保护设立为一级学科,才能在古籍保护领域取得更多的成果。
D.各地开展了丰富的古籍保护与推广实践活动,加深了人们对古籍的了解。
(3)小明将材料四与其他材料进行对照,做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普查到的汉文古籍总量有270余万部,古籍普查工作取得了新突破。
B.在整理与出版取得了丰硕成果的基础上,中国古籍还可以扩大影响力。
C.设立国家珍贵古籍重点修复项目,目的是让人们关注古籍修复的技艺。
D.古籍数字资源免登录在线阅览,突破时空条件,实现了资源共享。
(4)古籍保护利用,需要大家提高认识。请结合小明的资料,向同学们阐明古籍保护利用的意义。
广东省广州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
(一)(13分)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身为炎黄子孙,小黄同学对汉字文化兴趣浓厚,他收集了不少有关“黄”字的材料。
材料一:
黄,地之色也。从田从炗,炗亦声。炗,古文光。凡黄之属皆从黄。(大意:黄,土地的颜色。字形采用“田、炗”来表义,“炗”也是声旁。“炗”,这是古文写法的“光”字。所有与“黄”相关的字,都归到“黄”这个部首类。
(整理自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及相关资料)
材料二:
辽宁牛梁河遗址近日出土了一位手握双龟的老人的遗骨,有专家称是黄帝的遗骨,证据之一是黄帝之“黄”在甲骨文中即是乌龟的形状,而据说黄帝部落的图腾就是神龟。这真是无知者无畏。我们且来看一看“黄”字的原始字形及其演变。黄,甲骨文字形①,这是一个象形字,至于像什么则众说纷纭。有人说像一支射出去的着火的箭,由火光而联想为黄色之意。有人说箭射中了靶心,靶心为了醒目起见,用赤褐色的泥浆涂抹,因而引申为黄色之意。
郭沫若先生认为“黄”最原始意思是指玉佩。在他的《金文丛考·释黄》中,他这样分析:黄字的初文是一个象形字,从字形上看,黄字像上古先民们身上经常佩饰的玉佩,上面是用来缠系玉佩的佩衿,古代称“复”,下面是二系垂,也就是穗子,中间的环状物,当系佩之体,也就是璧;而“璧”,古代又叫“璜”,而“黄”就是“璜”字的初文。所以郭沫若认为“黄”是指玉佩。但是徐中舒先生则认为黄字“像人佩环之形”,是一个人佩戴着圆环的形象,中间的圆环形就是佩环,并引《礼记·经解》“行步则有环佩之声”来证明。徐中舒先生此说最有说服力。
黄,甲骨文字形②,称“黄”乃乌龟之形,大概就是从这个字形附会的,但这个字形仍然承甲骨文字形①而来,只是形体略加变化而已。金文字形③,早期的金文字形继承了甲骨文的模样,但是晚期的金文字形④和⑤,则区别很大,有学者认为此后的金文系统明显和佩玉有关,不再像此前的字形争议之大。仔细观察金文字形④,中间的玉和下面的穗子历历可见,上面是“止”,指人的脚,合起来就是佩玉行走,“行步则有环佩之声”,果然如此!这个字形最能证实“黄”乃“人佩环之形”。小篆字形⑥,同于金文。
《说文解字》:“黄,地之色也。”这是引申义,本义应当是人佩璜。“璜”这种玉多为黄色,所谓“黄石为璜”,“黄”因此而引申为黄色。
(整理自许晖《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
材料三:
字典把黄字编入草头内,不对,黄与草不相关。《说文解字》解黄字为从田,古文光声。篆文黄确实由“田”字和古文“光”组合而成。但在金文和甲骨文,“田”和“光”就都不见了。看其主体显然是个大字(大人),腹部有个矩形或圆形。许慎以“地之色也”释黄,其根据是田地火烧后土色就变黄。而在金文和甲骨文,既不见“田”,又不见“火”,何来土色变黄?黄字本义究竟是啥,还得探索。前辈专家多认为黄是璜的古字,象古代流行的玉佩形。我却另有自己的一点推断,认为在甲骨文“黄”象大腹便便之形,黄的本义是指身体壮伟肥大。广的繁体作廣。廣,大也,从黄得义。晚到春秋战国五行学说兴起之后,以五方配五色,戊己配土,其色黄,黄才取得“地之色也”一义,而黄字的本义就慢慢消失了。
篆文黄虽然由“田”字和古文“光”组合而成,但是光不等于火,所以许慎田被烧后土色变黄之说可能错了。古文“光”从火,火上是声符。“光”有大的意思。篆文黄从古文“光”,所以取得壮伟肥大之义,亦不足怪。
(整理自流沙河《白鱼解字》
14. 关于“黄”字的本义,学者们提出了很多假说,小黄对此进行了整理,下列整理记录与材料明显不符的一项是( )
A.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黄”字的本义是“地之色”,指的是土地的黄颜色。
B. 有人认为“黄”的黄色之意由火光而来,因其甲骨文字形像一支射出去的着火的箭。
C. 许晖赞同徐中舒的观点,认为“黄”字的本义其实是上面有系带下面是穗子的玉佩。
D. 流沙河认为“黄”字甲骨文字形是大腹便便的人,“黄”的本义是身体壮伟肥大。
15. 下列补充资料能作为证据支持郭沫若先生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玉佩历来受到文人雅士的厚爱,如“古之君子必佩玉”(《礼记》)。
B. “黄”在古代指三岁以下的幼儿,如“男女始生者为黄”(《旧唐书》)。
C. 《诗经》中“黄”有时指黄赤色的马,如“有骄有皇,有骊有黄”。
D. 青铜器铭文里提到赏赐玉佩,均用“黄”字,如“锡女朱黄、玄衣”。
16. 研究了上述资料,小黄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许慎论及“黄”字的本义,言简意赅,学术研究价值高,受到后世研究者的重视。
B. 称“黄”字乃乌龟之形是从甲骨文的字形附会的,这应是主观臆测,可信度不高。
C. 许晖的论述有破有立,分析汉字字形的演变,又引用文献资料来印证,细致严谨。
D. 流沙河同意许慎观点,又另辟蹊径,用“廣”和“光”进行词义推断,有理有据。
17. 汉字文化充满魅力,请结合小黄的资料及其研究,给对汉字文化有兴趣的同学提一些研究建议。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广东省广州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
(一)阅读以下材料,完成12~15题。(13分)
班级开展“低碳行动”主题学习活动,小文收集了一些材料。
材料一: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就像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薄膜一样,既能让太阳光透过,又能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向外散失,这种现象叫温室效应。适度的温室效应是维持地球上生命生存环境的必要保证。然而现代工业大量燃烧煤炭和石油,产生了更多的二氧化碳;另外,人类大量砍伐森林,削弱了植物因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的消耗,从而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使人类生存环境遭受严重威胁,例如将可能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淹没部分沿海城市。同时也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隐患,例如由于气温升高,脱水现象将会增多,研究预测,到2050年全球将新增泌尿系统结石患者220万人。
(整理自《光明日报》等报刊)
材料二: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指将二氧化碳从工业或其他碳排放源中捕集,运到特定地点加以利用或封存的技术,被形象地称为“碳捕手”。2022年8月,我国最大的CCUS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国内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CUS项目正式注气运行。该项目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相当于植树约900万棵。
森林碳汇,主要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实现固碳、降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2020年底,全国森林面积2.2亿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23.04%。2022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4.02%,林木植被碳储量107.23亿吨,固碳、降碳作用明显。
(整理自《人民日报》等报刊)
材料三:
我国能源低碳转型持续深入,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污染物的能源)生产较快增长,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不断提升。我国严格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努力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2年,因内生声总值(GDP)超121万亿元,万元因内生产总值二我化碳排数比上年下降0.8%,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排放二氧化碳约1吨,而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排放二氧化碳约12吨。2022年,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25.9%;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17.5%。与2021年相比,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增长情况如下:
表1
| 指标 | 国内生产总值 | 能源消费总量 | 清洁能源消费量 | 非化石能源消费量 |
| 增速 | 3% | 2.9% | 0.4% | 0.8% |
表2
| 指标 | 地区生产总值 | 能源消费总量 | 天然气消费量 | 煤炭消费量 |
| 年均增速 | 6% | 1.7% | 12.1% | -6.5% |
材料四:
低碳生活方式是个体在环境责任意识下的生活方式选择,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美丽中国。低碳生活方式意味着能源和资源消耗的大大减少,这有利于化解温室效应造成的生态危机,有利于消除全球变暖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巨大隐患,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使人类与自然环境长期和谐共存。低碳生活方式还有利于人们走出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迷途,把更多生命能量用于道德、情感、审美、求知等精神层面的体验和探索,为心灵寻找真正的幸福归宿。
宣传包括生态学、生态伦理学、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生态灾难问题等知识,有利于人们形成低碳生活方式的行为动机。如果邀请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人物推广低碳生活方式,为大众树立榜样,有利于大众接受低碳生活方式。建立相应的奖惩和约束机制,对低难生活方式践行者给予荣誉和奖励,对违背低碳生活方式理念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惩罚,也有利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推广。
(整理自孟禹言《低碳生活方式的本质意义与影响因素》)
12.为介绍低碳行动知识,小文对材料做了整理。其中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人们把这种现象叫作温室效应。
B.捕集二氧化碳并运送到特定地点加以利用或封存的技术,被称为“碳捕手”。
C.森林碳汇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实现固碳、降碳的过程。
D.清洁能源指开发利用过程中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污染物的能源,如天然气等。
13.为总结低碳转型成绩,小文对材料做了分析。其中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排放二氧化碳量有明显下降。
B.表 1 显示,2022年国内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速略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
C.“十三五”时期,广州完成了广东下达的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速目标任务。
D.表 2 显示,广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6%,煤炭消费量低于天然气消费量。
14.为讲明低碳生活意义,小文对材料做了归纳。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有利于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现代化美丽中国。
B.化解温室效应造成的生态危机,从而有利于在203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
C.有利于消除全球变暖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巨大隐患,例如避免结石病的发生。
D.有利于人们走出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迷途,成为形象完美、影响广泛的人。
15.小文的“低碳行动”主题学习活动过程很有借鉴意义。请结合小文的资料及研究,向打算开展其他主题学习活动的同学提一些研究建议。(4分)
12.【信息筛选】(3分)
C(与原文相比,缺少“主要”和“活动或机制”,信息表达不完整、不严谨。)
13.【分析综合】(3分)
D(表2中的信息显示的是“年均增速6%”,选项中误读为“生产总值增长6%”;“煤炭消费量
于天然气消费量”判断不成立。)
14.【分析综合】(3分)
A(B.“低碳生活有利于化解温室效应造成的生态危机”不能得出“在203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结论,材料中显示“努力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材料只是指出低碳生活方式“利于人类自身健康”,未指出低碳生活能够“避免结石病的发生”。D.“成为形象完美、景响广泛的人”错
误。)
15.【分析综合】(4分)
①围绕学习主题,广泛收集资料。
②整理收集的材料,疏通概念术语,筛选有用信息。
③对材料中的数据及其他有用信息进行分析。
④归纳意义,增强对学习主题的理解,运用学习成果。
[4分。一点1分。先后顺序不做要求。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广东省广州市2022年中考语文试卷
10.(13分)阅读以下材料,完成问题。
ㅤㅤ在2022年3月召开的全国上,“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被首次写进工作报告。作为学校图书馆志愿者的小明,对古籍保护很感兴趣,收集了相关资料。
材料一:
ㅤㅤ中国是一个很早就注重书写的国家。与印度、伊朗以史诗传唱、经典传诵为主要传播方式不同,中国人更相信书写下来的文本,并以文本的形式传播自己的文明。中国是最早发明纸张的国家,这就为书写提供了廉价而又实用的书写载体,相比羊皮、简牍、石板、铜器,纸张能够书写更加丰富的内容,承载数量更多的文字。而且中国还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书籍文本利用印刷的手段大量复制出来,使得中国的典籍比世界其他文明的典籍更早地大量复制,并流传广远。此外,中国还是一个喜欢收藏图书的国度,举凡官府、学校、寺庙以及个人,都喜爱收藏,各朝各代都有公私收藏,保存了大量的图书典籍;而这些公私机构还组织抄书、印书,使得中国的古籍既得到保存,又不断推陈出新。因此,延至今日,海内外都有大量的中国古籍的留存。
(整理自荣新江《展望古籍整理研究的明天》)
材料二:
ㅤㅤ保护好古籍,对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各地纷纷开展古籍普查工作,普查范围逐渐扩大,突破了传统的图书馆、档案馆系统,拓展到文化博物馆等新领域。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跨越式、系统性进展,一大批“大部头”古籍得到发掘、整理、校勘、刊布,焕发出新的文化光芒。
ㅤㅤ数字化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让古籍走进人们的生活。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杨秀清表示,在当前新媒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要针对古籍、壁画等活性文化遗产,积极构建科学的数字化保护利用体系,打造国家古籍资源数据库。
ㅤㅤ保护古籍,人才是根本。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陈红彦建议,将古籍保护设立为一级学科,有效整合现阶段相关学科资源,为古籍保护事业打造源源不断的生力军,让古籍保护更科学、更规范、更可持续发展。
(整理自朱羿《加强古籍保护 绵延中华文化》)
材料三:
ㅤㅤ从整个古籍整理与保护来说,我们不但要对重要典籍进行整理、出版,还可以做深度注释、研究,乃至外译。另外,还要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使古籍中的精华为大众所熟知。
ㅤㅤ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引发了古籍新热潮,古籍保护及推广实践活动越来越多。许多地方积极组织古籍保护培训班,开展古籍保护与修复主题讲座,举办古籍修复技艺进校园活动等;各大短视频平台也推出大量与古籍相关的视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社交平台,围绕古籍展开二次创作。古籍经典正引发新的关注,激荡着更多青年的灵感。
(整理自《新华每日电讯》等报刊)
材料四:
ㅤㅤ“十三五”规划以来,我国在古籍的普查、整理与出版、修复、数字化等领域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下表例举部分项目及相关成果。
| 领域 | 项目 | 相关成果 |
| 古籍普查 | 汉文古籍普查 | 已普查到的汉文古籍总量为270余万部,占预计汉文总量的90%以上 |
| 古籍整理与出版 | 国家传统文化典籍整理工程 | 推进历代海洋文献、石刻文献等的整理与研究,累计出版近200册 |
| 中华再造善本工程 | 《中华再造善本》(续编)出版,共计收录583种珍贵典籍 | |
| 古籍修复 | 清宫“天禄琳琅”等国家珍贵古籍重点修复项目 | 古籍修复总量超过370万叶 |
| 古籍数字化 | 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平台建设 | 累计发布古籍及特藏数字资源10万部(件),实现免登录在线阅览 |
(1)关于中国古籍大量留存的原因,下列说法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A.中国是很早就注重书写的国家,只用书写下来的文本来传播自己的文明。
B.纸张的发明,为中国人提供了廉价实用的书写载体,有助于书写更多内容。
C.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中国的典籍比世界其他文明的典籍更早地大量复制。
D.中国人喜欢收藏图书,公私机构组织抄书、印书,使中国古籍得到保存。
(2)下列说法与材料相符的一项是
A.古籍普查工作指的是对现存的典籍文献进行发掘、整理、校勘、刊布等。
B.专家杨秀清和陈红彦在古籍普查、数字化、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C.只有将古籍保护设立为一级学科,才能在古籍保护领域取得更多的成果。
D.各地开展了丰富的古籍保护与推广实践活动,加深了人们对古籍的了解。
(3)小明将材料四与其他材料进行对照,做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普查到的汉文古籍总量有270余万部,古籍普查工作取得了新突破。
B.在整理与出版取得了丰硕成果的基础上,中国古籍还可以扩大影响力。
C.设立国家珍贵古籍重点修复项目,目的是让人们关注古籍修复的技艺。
D.古籍数字资源免登录在线阅览,突破时空条件,实现了资源共享。
(4)古籍保护利用,需要大家提高认识。请结合小明的资料,向同学们阐明古籍保护利用的意义。
【分析】本题是以“古籍保护利用”为主题的材料阅读。第一题考查材料的阅读理解,第二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分析,第三题考查材料探究,第四题考查信息提取。
【解答】(1)A.有误,结合原文“中国人更相信书写下来的文本,并以文本的形式传播自己的文明”可知“只用书写下来的文本来传播自己的文明”理解有误。
BCD.正确。
故选:A。
(2)A.不相符,应该是“古籍保护工作”。
B.不相符,没有对“古籍普查”提出建议。
C.不相符,原文是“建议将古籍保护设立为一级学科”,并非“只有将古籍保护设立为一级学科,才能在古籍保护领域取得更多的成果”。
D.相符。
故选:D。
(3)ABD.正确。
C.有误,结合原文内容可知,立国家珍贵古籍重点修复项目,目的是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
故选:C。
(4)结合“保护好古籍,对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得:保护好古籍,能够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答案:
(1)A
(2)D
(3)C
(4)保护好古籍,能够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点评】材料阅读题给出一组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思考和创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简洁、流畅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广东省广州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
(一)(13分)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身为炎黄子孙,小黄同学对汉字文化兴趣浓厚,他收集了不少有关“黄”字的材料。
材料一:
黄,地之色也。从田从炗,炗亦声。炗,古文光。凡黄之属皆从黄。(大意:黄,土地的颜色。字形采用“田、炗”来表义,“炗”也是声旁。“炗”,这是古文写法的“光”字。所有与“黄”相关的字,都归到“黄”这个部首类。
(整理自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及相关资料)
材料二:
辽宁牛梁河遗址近日出土了一位手握双龟的老人的遗骨,有专家称是黄帝的遗骨,证据之一是黄帝之“黄”在甲骨文中即是乌龟的形状,而据说黄帝部落的图腾就是神龟。这真是无知者无畏。我们且来看一看“黄”字的原始字形及其演变。黄,甲骨文字形①,这是一个象形字,至于像什么则众说纷纭。有人说像一支射出去的着火的箭,由火光而联想为黄色之意。有人说箭射中了靶心,靶心为了醒目起见,用赤褐色的泥浆涂抹,因而引申为黄色之意。
郭沫若先生认为“黄”最原始意思是指玉佩。在他的《金文丛考·释黄》中,他这样分析:黄字的初文是一个象形字,从字形上看,黄字像上古先民们身上经常佩饰的玉佩,上面是用来缠系玉佩的佩衿,古代称“复”,下面是二系垂,也就是穗子,中间的环状物,当系佩之体,也就是璧;而“璧”,古代又叫“璜”,而“黄”就是“璜”字的初文。所以郭沫若认为“黄”是指玉佩。但是徐中舒先生则认为黄字“像人佩环之形”,是一个人佩戴着圆环的形象,中间的圆环形就是佩环,并引《礼记·经解》“行步则有环佩之声”来证明。徐中舒先生此说最有说服力。
黄,甲骨文字形②,称“黄”乃乌龟之形,大概就是从这个字形附会的,但这个字形仍然承甲骨文字形①而来,只是形体略加变化而已。金文字形③,早期的金文字形继承了甲骨文的模样,但是晚期的金文字形④和⑤,则区别很大,有学者认为此后的金文系统明显和佩玉有关,不再像此前的字形争议之大。仔细观察金文字形④,中间的玉和下面的穗子历历可见,上面是“止”,指人的脚,合起来就是佩玉行走,“行步则有环佩之声”,果然如此!这个字形最能证实“黄”乃“人佩环之形”。小篆字形⑥,同于金文。
《说文解字》:“黄,地之色也。”这是引申义,本义应当是人佩璜。“璜”这种玉多为黄色,所谓“黄石为璜”,“黄”因此而引申为黄色。
(整理自许晖《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
材料三:
字典把黄字编入草头内,不对,黄与草不相关。《说文解字》解黄字为从田,古文光声。篆文黄确实由“田”字和古文“光”组合而成。但在金文和甲骨文,“田”和“光”就都不见了。看其主体显然是个大字(大人),腹部有个矩形或圆形。许慎以“地之色也”释黄,其根据是田地火烧后土色就变黄。而在金文和甲骨文,既不见“田”,又不见“火”,何来土色变黄?黄字本义究竟是啥,还得探索。前辈专家多认为黄是璜的古字,象古代流行的玉佩形。我却另有自己的一点推断,认为在甲骨文“黄”象大腹便便之形,黄的本义是指身体壮伟肥大。广的繁体作廣。廣,大也,从黄得义。晚到春秋战国五行学说兴起之后,以五方配五色,戊己配土,其色黄,黄才取得“地之色也”一义,而黄字的本义就慢慢消失了。
篆文黄虽然由“田”字和古文“光”组合而成,但是光不等于火,所以许慎田被烧后土色变黄之说可能错了。古文“光”从火,火上是声符。“光”有大的意思。篆文黄从古文“光”,所以取得壮伟肥大之义,亦不足怪。
(整理自流沙河《白鱼解字》
14. 关于“黄”字的本义,学者们提出了很多假说,小黄对此进行了整理,下列整理记录与材料明显不符的一项是( )
A.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黄”字的本义是“地之色”,指的是土地的黄颜色。
B. 有人认为“黄”的黄色之意由火光而来,因其甲骨文字形像一支射出去的着火的箭。
C. 许晖赞同徐中舒的观点,认为“黄”字的本义其实是上面有系带下面是穗子的玉佩。
D. 流沙河认为“黄”字甲骨文字形是大腹便便的人,“黄”的本义是身体壮伟肥大。
15. 下列补充资料能作为证据支持郭沫若先生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玉佩历来受到文人雅士的厚爱,如“古之君子必佩玉”(《礼记》)。
B. “黄”在古代指三岁以下的幼儿,如“男女始生者为黄”(《旧唐书》)。
C. 《诗经》中“黄”有时指黄赤色的马,如“有骄有皇,有骊有黄”。
D. 青铜器铭文里提到赏赐玉佩,均用“黄”字,如“锡女朱黄、玄衣”。
16. 研究了上述资料,小黄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许慎论及“黄”字的本义,言简意赅,学术研究价值高,受到后世研究者的重视。
B. 称“黄”字乃乌龟之形是从甲骨文的字形附会的,这应是主观臆测,可信度不高。
C. 许晖的论述有破有立,分析汉字字形的演变,又引用文献资料来印证,细致严谨。
D. 流沙河同意许慎观点,又另辟蹊径,用“廣”和“光”进行词义推断,有理有据。
17. 汉字文化充满魅力,请结合小黄的资料及其研究,给对汉字文化有兴趣的同学提一些研究建议。
【答案】14. C 15. D 16. D
17. ①广泛搜集研究资料,兼收并蓄。②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辨别分析。③寻找文献资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④有敢于质疑的精神。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
C.从材料二“但是徐中舒先生则认为黄字‘像人佩环之形’,是一个人佩戴着圆环的形象,中间的圆环形就是佩环,并引《礼记·经解》‘行步则有环佩之声’来证明。徐中舒先生此说最有说服力”可知,许晖赞同徐中舒的观点,认为“黄”字的本义是一个人佩戴着圆环的形象;
故选C。
2.本题考查补充论据。郭沫若先生的观点是:“黄”是指玉佩。
A.玉佩受到文人雅士的厚爱,与“黄”字的含义无关;
B.“黄”在古代指三岁以下的幼儿,与玉佩无关;
C.“黄”有时指黄赤色的马,与玉佩无关;
D.青铜器铭文里提到赏赐玉佩,均用“黄”字,与郭沫若先生的观点相符;
故选D。
3.本题考查针对材料内容谈看法能力。
D.从材料三“许慎以‘地之色也’释黄,其根据是田地火烧后土色就变黄。而在金文和甲骨文,既不见‘田’,又不见‘火’,何来土色变黄?黄字本义究竟是啥,还得探索”可以看出,流沙河不同意许慎观点;
故选D。
4.本题考查提建议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小黄搜集的资料内容,然后给对汉字文化有兴趣的同学提一些研究建议,言之成理即可。示例:广泛搜集一些前人的研究资料,进行辨别分析,要有敢于质疑的精神,同时可以多参加一些古代文学的知识竞赛等,加深对汉字的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