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试总分:117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4分)
1. (4分)下列关于名著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取材于俄罗斯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亲身经历,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从小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科托夫斯基的影响下,走上道路。
B.反对殖民压迫是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的重要主题之一,在尼摩船长身上体现了作者对科学、社会正义和人类平等的不懈追求。
C.简•爱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反抗精神。她热忱刚烈,又是一个敢于追求自由平等和人格的女性。
D.《朝花夕拾》既有温馨回忆,又有理性批判。其中《五猖会》关于家庭教育的问题,至今引人深思。
二、默写题(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4分)
2. (4分)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朱自清散文家、诗人、学者,其散文代表作《背影》,语言朴素,情感真挚,被称赞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
B.《昆虫记》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
C.
古人把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称为“阴”。如:“河阳”指的就是黄河的北岸,“汉阴”指的就是汉水的南岸。
D.《周亚夫军细柳》节选自《史记》,作者司马迁,东汉历史学家。他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录了从皇帝到汉武帝宫三千余年的史事。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计 2 小题,每题 6 分,共计12分)
四、古诗词鉴赏(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6分)
5.(6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的题目为“春望”,请细读首联和颔联,说说杜甫望见了哪些景象。这是一种什么抒情手法?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两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五、现代文阅读(本题共计 3 小题,每题 11 分,共计33分)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市场和中国科幻电影史上的现象级大片。影片设想太阳某一天发生灾变,将烧毁地球,为了逃离这场灾难,人们将地球装上发动机变成宇宙飞船,让它离开太阳系。
《流浪地球》弘扬的中国核心价值观,很好地满足了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影片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其树立的价值标杆,展现出了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元素。与好莱坞科幻电影中宣扬的个人英雄主义不同,《流浪地球》中,面对地球即将面临的灾难,人类成立了联合,以中国人为代表的全人类团结在一起,共谋解决方案,抵御灾害的发生。影片通过这一大胆的设想,宣介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解决全人类的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作为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也是中国电影在类型化叙事和工业化水准纬度上的全新探索,展现出中国电影人敢于实践的勇气。
【材料三】中国有尚古的文化传统,在影视创作中,历史剧、古装剧一直是最有影响的题材之一,即便是不少幻想类、穿越类的作品,也往往向过去穿越、向古代穿越,缺少面向未来、基于科学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而《流浪地球》借助刘慈欣小说的建构,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科学幻想基础上的未来世界。即便影片对未来的设计、对科学的假设、对人物的呈现,还有瑕疵和遗憾,但是它所开启的绚丽而宏大的科学与想象的未来,对中国电影来说如同空谷足音般珍贵。
(1)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A.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流浪地球》,体现中国电影人敢于实践的勇气。
B.影片《流浪地球》满足了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展现出了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元素。
C.发展中国电影,要坚持文化传统,多面向未来思考,少涉及穿越、幻想类的题材。
D.在未来设计、科学假设、人物呈现等方面,影片《流浪地球》还存有瑕疵和遗憾。
(2)阅读【材料一】,比较这两条折线,概括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3)阅读【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概括《流浪地球》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现象级大片的原因。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畅销读物无法成为经典
①文学经典是一个弹性概念,通常是指那些影响长存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典范、指标、基石意义的作品。其实,这些作品大多留有知识精英的印痕,切合他们的总体心理需求——因为只有读书人才能掌控评说、课堂、图书馆、文学史。经过一段不太长的岁月,很多文学作品依赖众多读书人的齐心合力,仍能顽强地保值增值,一次次重返书架。
②读书人各种各样,不同读书人有着不同的文学标尺,但不管他们之间差别多大,既然都读书,都在书里泡,就如同一群棋友对棋艺还是会形成大致相近的评价标准,读书人对“经典”也会有相近的认识。这样,有些作品的“经典性”也许跨不出政治的边界,有些作品的“经典性”只在特定区域有效;但《罗密欧与朱丽叶》《西厢记》《红楼梦》之类就不一样了。这些读书人所共有的爱恨情仇,能引起更广泛和更持久的共鸣,成为兴奋的更大公约数。
③这印证了一种说法:凡经典都是建构之物,有一个经典化的过程,常常取决于什么人、为了什么,凭借什么来“上下其手”。
④在这里,较小的公约数常常离不开政治、区域等方面的特定推力,而较大的公约数则有赖于读书人更为广泛的通则和共鸣。
⑤不过,这并非事实的全部。地摊上那些花哨的畅销读物能不能成为经典?那么多抓人眼球的文字,明明挠到了很多人的痒痒肉,为什么就很难碰上“经典化”的好运气?甚至捞不到一个较小的公约数?可见,建构并非无条件的,无法由知识精英们来随心所欲。在罗兰·巴特笔下,葡萄酒是法国人建构出来的一种文化图腾,不一定天经地义。这也许没错。但法国人再任性,再有能耐,也没法把阴沟水建构成至尊国宝。这里的区别在于:与阴沟水不同,葡萄酒具备了基础条件,具备了候补图腾的可能性,在营养、口感、气味、色泽等方面显示出无可替代的价值。这就是事实的另一半:思想与艺术终究是硬道理。
⑥天不变道亦不变,道不变文亦不变。只要人还没有变成机器人,只要这个最大的“天(自然)”还没变,那么人类较为广泛和持久的价值共约,就会构成经典化的隐秘门槛,把泡沫逐渐淘汰。托尔斯泰作为一个“思想大户”,乔伊斯作为一个“艺术大户”,就这样跨入了门槛。相比之下,大仲马、张恨水一类超级写手,再热闹也还是偏轻偏小,在大指标上不给力,就可能过不了经典化的门槛。
⑦不难看出,经典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却是一种有界限的分布函数。换句话说,“建构”是知识精英们做的加法;而淘汰和遗忘则取决于天下人心,是更多人在更久岁月里操作的减法,一种力度更大的减法。
⑧前者有偶然性,后者有必然性。换句话说,前者是运之所成,靠机缘;后者则是命之所限,靠实力和品质。
(有删改)(1)下列对“经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经典通常指那些具有典范、指标、基石意义的作品,经典也是一个弹性概念。
B.经典往往由知识精英们创作而成,经典作品身上大多留有知识精英的思想痕迹。
C.读书人掌控着评说、课堂、图书馆、文学史,所以经典的确定往往与他们有关。
D.经典切合读书人的总体心理需求,所以他们齐心合力,使经典的价值历久不衰。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经典化”的过程有赖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读书人对文学作品大致相近的评价标准。
B.畅销读物往往不具备作为经典所必需的良好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C.畅销读物虽然能够流行于世,但过不了经典化的隐秘门槛。
D.“经典化”的结果最终取决于天下人心对精英们的“建构”的淘汰和遗忘程度。
3“”
六、综合读写(本题共计 2 小题,每题 4 分,共计8分)
10.
在下面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组织有效的复习也是加深记忆的主要途径。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学习半个小时之后,遗忘率就会达到40%左右。因此,_______①_________。另外,______②_______,也就是每天三次每次花费10分钟复习的效果比每天花费30分钟复习一次的效果要好。
七、写作(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50分)
11. (5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向外奔走是一种旅行,静静坐着思维也是一种旅行:凡是探索、追寻、触及那些未知的情境,不论是风土的,或是心灵的,都是一种旅行。﹣﹣林清玄
以上文字引发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参与试题解析
2023年湖南省常德市中考语文试卷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4分)
1.
【答案】
A
【考点】
情节内容
课内名著阅读
作家作品
《朝花夕拾》
《海底两万里》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解析】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用心读名著,了解作者、国籍,作品的关键情节、经典片段和名言警句,才能轻松应对试题。
【解答】
A.有误,应该是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朱赫来的影响下走上道路;
BCD.正确。
二、默写题(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4分)
2.
【答案】
D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昆虫记》
背影(朱自清)
周亚夫军细柳(司马迁)
【解析】
无
【解答】
D.有误,《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计 2 小题,每题 6 分,共计12分)3.
【答案】
【考点】
文言断句
一词多义
文言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文言翻译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4.
【答案】
C
A
(3)①这泉水清澈而白净,品尝井水,(味道)十分甘甜。
②我喜爱它的清白和有德义,(它)可以成为官吏们效法的楷模。
D
【考点】
文言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文言翻译
文言断句
课外文言文阅读
文言虚词
文言实词
【解析】
【参考译文】
有一天,(我)命令衙役清除杂草开辟成平地,(发现)中间有一口废弃的水井。于是立刻喊来工匠清理出井中的淤泥,观察这口井的好坏,(工匠)说:“是好泉啊。”于是(就将进口)关闭,使水中杂质沉淀,三天之后取水来看。这泉水清澈而白净,品尝井水,(味道)十分甘甜,水深有一丈多,提水没有穷尽。酷暑的时候,饮用泉水就像是吃白雪一样,品尝着像薄冰一样的泉水,冰冷爽口。在寒冬时节,遇上有太阳的日子,(这泉水)又如同阳春三月,一片温热。这眼泉水或许是雨水降落,云气蒸腾,上下醇厚,浑然一体,大概是山泽相通,在名源相互呼应吧。(我)又邀请了嘉宾,用建溪、日铸、卧龙、龙门等地的名茶试这里的泉水,果然甘甜滋润,品尝之后,让人心旷神怡。
我喜爱它的清白和有德义,(它)可以成为官吏们效法的楷模。于是就在这里修建一座厅堂,叫“清白堂”。又在厅堂的旁边修建一座亭子,叫“清白亭”。希望我居住在这座厅堂,登上这座亭子的时候,没有玷污它的名声!
宝元二年记。
【解答】
(1)C项,句意:(我)命令衙役清除杂草开辟成平地。句中“芟”和“辟”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且不能颠倒,是承接关系。
故“而”在句中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2)句意:这眼泉水或许是雨水降落,云气蒸腾,上下醇厚,浑然一体,大概是山泽相通,在名源相互呼应吧。“其或雨作云蒸”,句子结构完整,“雨作云蒸”是联合短语作谓语,应在“蒸”后面断开,排除C、D两项;“盖”是句首发语词,应在“盖”之前断开,排除B项。故选A。
(3)①清:清澈。味:品尝。甚:很,十分。
②为:成为。官师:官吏。规:典范,榜样,楷模。
(4)D项,“亲自清理井中的淤泥”说法错误,根据原文中的“即呼工出其泥滓”可知,作者发现废弃的水井之后,立刻喊来工匠清理出井中的淤泥;“发现是嘉泉,十分喜欢,给它取名‘清白堂’”说法错误,根据原文中的“因署其堂,曰‘清白堂’”可以推断,作者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厅堂,取名叫“清白堂”,而不是把“嘉泉”取名为“清白堂”。
四、古诗词鉴赏(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6分)
5.
【答案】
(1)景象:诗人望见了京城的荒凉和春天的绚丽景象。
手法: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作用: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国家山河依旧,可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这与昔日的繁华形成巨大反差,痛彻地表达出诗人忧国伤时的强烈感情。
(2)“抵万金”是指家书的珍贵。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考点】
课内古诗词曲阅读
春望(杜甫)
诗歌意象分析
表达方式及作用(古诗词曲)
把握主旨情感
古诗词曲内容理解与分析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解答本题,要注意题目要求,共有三问。先回答诗人望见了哪些景象,从全诗结构看,首写“望中所见”,残破、荒凉的京城以及草木茂盛的绚丽的春天的景象。颔联通过拟人化“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表达出亡国之悲。诗人是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痛彻地表达出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2)解答本题,要先理解“抵万金”的含义,是指“家书的珍贵”,进而把握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最后点出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五、现代文阅读(本题共计 3 小题,每题 11 分,共计33分)
6.
【答案】
C
(2)示例:中国上映的科幻电影以较少的数量产生较高的票房,经济效益高。
(3)①弘扬中国核心价值观;②宣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③推动中国电影类型化、工业化新探索;④开启了科学与想象的未来。
【考点】
材料理解与分析
概括内容,归纳要点(应用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解答】
(1)C项,“少涉及穿越、幻想类的题材”不符合文意。
(2)答题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要注意表头和表脚的文字,弄清说明对象和比较角度。答题格式为思考比较数字后得出的结果+调查的目的或调查得出的结果所蕴含的意义。答案用语不能离开调查的对象、目的,可优先选用题干(表题)中的词语。此题就抓住科幻电影占比、科幻电影票房占比的比较图中两条折线得出结论。
(3)仔细阅读【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根据“《流浪地球》弘扬的中国核心价值观,很好地满足了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宣介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解决全人类的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科学幻想基础上的未来世界”,用简练的语言作答即可。
7.
【答案】
B
D
(3)示例:
《战争与和平》:这部小说成功把大规模的战争场面和多方面的贵族和平生活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借助于庞大复杂而又有条不紊的结构,展现了当时纵横城市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塑造了丰富多采的人物群像。
托尔斯泰在小说中对人性进行了大量的思考,从这些思考中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精神世界最真实的一面。他的作品中融合了奔放的笔触和细腻的描写,力求最充分最确切地反映生活的真实或表达自己的思想,属于知识精英的“构造”;其作品经历了百年洗刷仍屹立于文学之林,深受读者喜爱,未被淘汰和遗忘;由此看来托尔斯泰的作品可称为“经典”。
【考点】
议论文阅读开放问题
议论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议论文关键字词
《红楼梦》
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英]莎士比亚)
【解析】
【解答】
(1)B项,“经典往往由知识精英们创作而成”从原文中无法看出。
(2)D项,“取决于天下人心对精英们的“建构”的淘汰和遗忘程度”表述不准确,由第⑦段可知,“经典化”的结果取决于“加
法”和“减法”,即知识精英们的“建构”和天下人心的淘汰、遗忘。
(3)首先需要了解文章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论述了“经典”的形成,一是需要知识精英的“建构”,二是取决于天下人心的淘汰和遗忘程度。解答此题时,如果认为托尔斯泰的作品属于“经典”,要先点出托尔斯泰进行作品的创作是属于知识精英的“建构”,并选取其作品说明其艺术特点及大众对其评价;如果认为其不是“经典”,再分别从上面两方面阐述理由即可。
8.
【答案】
(1)本文通过叙述“我”成长阶段中的几件事,表现了“我”在父爱的感召下,终于理解了父亲,彻底告别隔膜的过程。
(2)①“如释重负”指像放下重担那样,这里形容父亲由接不到女儿的心情紧张,到知道女儿回到家后的放心和轻松,体现了父亲没接到女儿愧疚、自责的心理。
②运用动作描写,“赶”“跑”“追”“喘”等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父亲未找到女儿的急切不安和对女儿故意躲避的愤怒,突显出父爱的真挚。
(3)内容上: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我”对父爱有了正确的认识,个人情感发生了质的变化。
结构上:点明中心,照应题目。
(4)示例:自己小时候总觉得父亲整天沉默不语,每每看到别人的父亲高兴地带着自己的孩子出去玩耍,我都很羡慕,我一直以为他不够爱我,直到后来母亲告诉我,父亲为了让我生活得更好,一直不停地工作,他很愧疚没有时间陪陪我,突然间我似乎就明白了父亲。这或许就是深沉的父爱吧!因此我感受到家人之间不应该有感情的隔膜,我们要学会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更要学会主动地去关心父母。
【考点】
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理解记叙文中句子含意或作用
记叙文阅读开放问题
理解记叙文中词语含义或作用
分析文章主旨或主题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记叙文)
散文阅读
一棵小桃树(贾平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阅读文本可知,文章开头叙述了“我”中考那年因为端面条的事情和父亲赌气,放学后父亲接“我”,“我”故意躲着父亲。等毕业后,因专业遇冷,父亲为“我”找好了工作,而“我”却认为父亲的爱伤害了“我”的自尊,“我”则“堂而皇之继续躲藏”。直到父亲患病,“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倔强和自尊一文不值”,终于理解了父亲,消除了隔膜。据此进行概括即可。
(2)①解答此题,应先理解词语的本义,再结合文章具体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如释重负”本义是指像好像放下了一副重担子,此处用于形容父亲知道女儿已经到家后的放松心情,体现了父亲因没能接到女儿的愧疚与自责,表现了父亲对女儿的爱。
②阅读画线句,由“赶”“跑”“追”“喘”等动词可知,句子是运用了动作描写。父亲前一天晚自习后没有接到“我”,给“我”一个字条,并与“我”约定在第三棵树下会合,但是第二天他虽尽力“身躯前探”地辨认,仍然没有看到女儿,爸爸赶到最后出来的老师面前,“跟他们说着什么,然后又迅速地往这边跑来”,表明父亲明白了“我”是故意躲着他。“赶”“跑”“追”“喘”等动词的使用,表现出了父亲寻找女儿时的着急,表达出父亲对女儿故意躲避的愤怒,从而体现出父爱的真挚。
(3)解答此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在内容上,从“就像一幅画”中可以看出,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我”与父亲之间的事情比作一幅画,生动形象地体现出“我”对父爱有了新的认识,对父亲的情感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在结构上,尾句中“从那第三棵树开始涂回去”照应了文章题目,点明文章中心,突出文章主旨。
(4)解答此题需在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认知和感悟,语言通顺即可。
六、综合读写(本题共计 2 小题,每题 4 分,共计8分)
9.
【答案】
(1)①zhāng,cuàn,②痪,诀,攒,霄
A
【考点】
注音
根据拼音写字词
成语的使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①“彰显”的“彰”应读作“zhāng”;“窜向”的“窜”应读作“cuàn”。
②“瘫 huàn”应写作“瘫痪”;“jué 别”应写作“诀别”;“cuán 成”应写作“攒成”;“云 xiāo”应写成“云霄”。
(2)A项,姹紫嫣红:形容各种颜色的花娇艳美丽。这里用来形容语文课本,不符合语境。
B项,美不胜收: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看也看不过来。
C项,天光云影:比喻内心对外物的印象。
故选A。
10.
【答案】
①要及时巩固复习学过的知识。,②复习要讲方法,要循序渐进。
【考点】
续写补写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根据上文,“因此”是对上文的总结,应写“怎样不遗忘”的办法,故①处可填“要及时巩固复习学过的知识”;②处下文紧接“也就是”,补写的句子应跟下文“三次每次花费10分钟复习的效果比每天花费30分钟复习一次的效果要好”意思一致,是下文的总结,故可填“复习要讲方法,要循序渐进”。
七、写作(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50分)
11.
【答案】
【例文】
一场成长的旅行
成长是很多样的,成长也是十分丰富多彩的。成长如旅行,成长中包含着许许多多的酸甜苦辣,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酸甜苦辣,才构造出了一个人多姿多彩的人生旅程。
﹣﹣题记
时间飞逝,转眼间,我已经长大了,但我却永远忘不了我的成长历程,那成长在我的生命中迈下了一个又一个的脚印,让我至今难忘。
四岁时,我刚进入幼稚园,那里的一切,我还记得很清楚。刚进入幼稚园的第一天,我就大哭大闹得不让妈妈走,我不喜欢幼稚园,这里没有妈妈。但后来还是任凭我的呼喊,妈妈也没有留下,不过时间一长,跟幼稚园的小朋友混熟了,我便也就爱上了幼稚园。记得那时候每天中午,由于我吃饭的速度太慢,老师总是喂我吃,小时候,能让老师为饭吃,可是很自豪的,小朋友们都好羡慕我。那时候,每天都是幸福的味道。就这样,我从县幼儿园“毕业了”。
七岁了,我到了上小学的年纪了。我记得当时,有老师出问题,我们答完题,老师再决定我们被分配到那个班,老师问我会不会背春晓,而我却因为害怕,背错了,不过,我被分配到了一年四班,遇到了位好老师。在这里,我学会了几千个汉字,同时也学会了做人的道理。每天在这里学知识,我的大脑也变得更加充实。在这所学校里,我也参加过大大小小的比赛,虽然很多次都以失败告终,不过,失败是成功之母嘛。那时候,是成功的味道。
十一岁,我上五年级了,正因为长多大,让我也懂得了不少人生的哲理。但是随着一天天的长大,我感觉不到了小时候的天真,小时候的快乐,学习上,成绩出现了一些波动,妈妈,逼着我去了英语补习班,随后,妈妈又说因为家里的经济,她要出国打工。不管我怎么哭喊,妈妈还是出国了,我当时候真的感到好难过,家里只剩下了我和保姆,家里变的空空的,没有了以往欢闹的景象。那时候,是苦涩的味道。
就这样,我已经到了十三岁,上了初中。步入某中学的大门,我感觉到我不是一个小孩子,我长大了,在这里,每天的作业加学校的任务把我压得喘不过起来,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千篇一律的学习,让我感觉到了长大的枯燥。虽然偶尔也会有一些欢乐,但还是埋没不了那些生活上的烦恼。那时候,是枯燥的味道。
生活就这样在成长中留下了一个有一个的脚印,那些成长的味道也深深的留在了我的记忆中,回味无穷,虽然其中有幸福,也有苦恼,但也正是这些,让我的成长如此的多姿多彩。
【考点】
材料作文
【解析】
本题是材料作文。材料提供了对“旅行”的解读。关键词是“旅行”,从所给的材料来看,“旅行”可实可虚,可以指走向某个具体的目的地,如到”“云南”等;也可以是心灵的旅行,如徜徉书中、梦回大唐等。理解了这些,我们在具体写作时,就可以沿着两方面展开:一是实写旅行的所见所闻所感,一是写自己在人生旅行中的经历与感受,特别是心灵的旅行。这样的旅程中或许有父母的陪伴、老师的指引、朋友的鼓励、陌生人的关爱,有大自然美好的风光,也有沁人心脾的书香,这些都可以作为写作方向。补全题目,精心选材。在吃透已经给出的题目词语的含义之后,要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生活积累,补出自己容易把握、感悟最深、最容易写出新意的题目来。可补的内容非常宽泛,如“一场难忘的旅行”“一场温馨的旅行”“一场充满爱的旅行”“一场布满荆棘的旅行”“一场心灵的旅行”“一场成长的旅行”等等。文章适合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
【解答】
【例文】
一场成长的旅行成长是很多样的,成长也是十分丰富多彩的。成长如旅行,成长中包含着许许多多的酸甜苦辣,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酸甜苦辣,才构造出了一个人多姿多彩的人生旅程。
﹣﹣题记
时间飞逝,转眼间,我已经长大了,但我却永远忘不了我的成长历程,那成长在我的生命中迈下了一个又一个的脚印,让我至今难忘。
四岁时,我刚进入幼稚园,那里的一切,我还记得很清楚。刚进入幼稚园的第一天,我就大哭大闹得不让妈妈走,我不喜欢幼稚园,这里没有妈妈。但后来还是任凭我的呼喊,妈妈也没有留下,不过时间一长,跟幼稚园的小朋友混熟了,我便也就爱上了幼稚园。记得那时候每天中午,由于我吃饭的速度太慢,老师总是喂我吃,小时候,能让老师为饭吃,可是很自豪的,小朋友们都好羡慕我。那时候,每天都是幸福的味道。就这样,我从县幼儿园“毕业了”。
七岁了,我到了上小学的年纪了。我记得当时,有老师出问题,我们答完题,老师再决定我们被分配到那个班,老师问我会不会背春晓,而我却因为害怕,背错了,不过,我被分配到了一年四班,遇到了位好老师。在这里,我学会了几千个汉字,同时也学会了做人的道理。每天在这里学知识,我的大脑也变得更加充实。在这所学校里,我也参加过大大小小的比赛,虽然很多次都以失败告终,不过,失败是成功之母嘛。那时候,是成功的味道。
十一岁,我上五年级了,正因为长多大,让我也懂得了不少人生的哲理。但是随着一天天的长大,我感觉不到了小时候的天真,小时候的快乐,学习上,成绩出现了一些波动,妈妈,逼着我去了英语补习班,随后,妈妈又说因为家里的经济,她要出国打工。不管我怎么哭喊,妈妈还是出国了,我当时候真的感到好难过,家里只剩下了我和保姆,家里变的空空的,没有了以往欢闹的景象。那时候,是苦涩的味道。
就这样,我已经到了十三岁,上了初中。步入某中学的大门,我感觉到我不是一个小孩子,我长大了,在这里,每天的作业加学校的任务把我压得喘不过起来,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千篇一律的学习,让我感觉到了长大的枯燥。虽然偶尔也会有一些欢乐,但还是埋没不了那些生活上的烦恼。那时候,是枯燥的味道。
生活就这样在成长中留下了一个有一个的脚印,那些成长的味道也深深的留在了我的记忆中,回味无穷,虽然其中有幸福,也有苦恼,但也正是这些,让我的成长如此的多姿多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