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微信产生以来,凭借其强大的传播功能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特点,改变了大学生的生
活方式。学者们结合微信的特点和功能,系统地分析了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取得了一系
列有价值的理论成果。通过对相关理论与实践文献的梳理,目前对微信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点、关系、影响和路径等方面,还需要从理论研究、实证调查、保障
和研究视角四个方面进行深化与拓展。
关键词:微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综述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154(2017)05-0068-05
*基金项目:2016年重庆市教育科学重点规划课题《自媒体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研究》(编号:2016-GX-063);2016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翻转课堂”的高校思政课混合教学模式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以〈原理〉课为例》(编号:163186);2015年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研究》(编号:2015-GX-087)。
作者简介:邓燕(1983-),重庆邮电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陈建(1986-),重庆邮电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7-04-05
微信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邓燕陈建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401520)
自媒体的推广和普及,以及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应用的进一步扩展,使高校越来越关注运用自媒体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媒体家族的新成员——
微信,凭借强大的传播功能,日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满足了大学生追求个性和自由
的需要。同时,它也不可避免地给教育主体、教育客
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带来挑战。通过对已有研究
成果的梳理,笔者对微信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并预判这一
研究的走势和趋向。
一、微信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进展
微信是腾讯公司在2011年初推出的,集快速发送
文字、语音、表情和照片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手机
语音工具。随着微信用户的增加和功能的扩大,思想
政治教育者和理论工作者们越来越重视对微信环境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问题的研究。
目前学术界关于微信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的专著较少,学者们研究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于新媒
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究。如铁铮主编的
《大学微信》,结合大量运营实例,对大学生微信公众平
台建设状况进行了专章论述,并针对新媒体环境下高
校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做了理性思考,力图充分发挥微
信在校园文化建设、思想引领、服务育人等方面的作
用。[1]迟桂荣全面论述了以微信、微博、QQ、博客等为
代表的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强
调教育者要转变思维方式和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
性。[2]王爽认为,“新媒体技术引发的新观念、新潮流
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的同时,也
为其提供了新的契机。”[3]这些论述对利用微信开展大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与指导意义。
从已公开的学位论文来看,关于微信与大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开始于2012年,目前已有相关论文
38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2014年吉林大学韩
广富教授指导的田仲金的硕士学位论文《微信对大学
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研究》,2015年湖南科
技大学宋元林教授指导的李爽的硕士学位论文《运用
微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年华中师
范大学李烽在万美容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微信朋友人才培养
68
当代职业教育/2017年第5期
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研究》和2013年武汉工程大学杨克平副教授指导的赵昕的《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等。
期刊论文方面,笔者在CNKI 上对“微信”这一关键词进行全部相关文献的精确搜索时发现,学者们对微信及其功能的研究具有探索时间长、涉及范围广等特点。对于微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者关系的研究则发端于2012年。至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积极投身到该问题的研究中来,2014年,相关文献突增,丰富和发展了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截止至2017年2月,共有442篇论文被征用刊登,其中核心期刊40余篇。二、微信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主要
内容
(一)微信的特点及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充分认识微信的特点,是分析和把握微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者们探讨和关注的焦点。综合文献来看,关于微信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有以下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李振刚、吕健提出,微信的特点在于“传播速度的及时性,信息沟通的互动性和传播内容的广泛性”。[4]吴光荣认为,“微信具有信息传播的移动性、碎片性、即时性和互动性”。[5]赵芸提到,微信的特点主要有:消费成本低、沟通方式多样,跨平台互动等。李爽提出,“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教育对象的精准性、教育速度的快捷性、教育方式的互动性、教育信息的共享性和教育影响的深刻性”。[6]张馨文也全面地总结了微信目的性、开放性、便捷性、引导性和隐育性的特点。
目前关于微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研究较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主要有:张馨文的《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李雯静的《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她们认为微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微信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张馨文以微信平台为出发点,认为“微信平台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阵地”。[7]李雯静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微信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空间”这一论断。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微信的开发和应用有促进作用。李雯静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丰富了微信传播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升微
信内容的思想深度和政治高度,为微信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8]
还有部分学者在研究微信特点的基础上论述了微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必要性和意义。如张馨文认为,“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坚持立德树人’的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也是大学生个人健康成长成才
的内在需要。”[9]
刘建萍对利用微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的必要性做了说明,认为微信内容的丰富性和广泛性,迎合了大学生的个性需要,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认同。骆盛提到,微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时代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10]
(二)微信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契机从既有的文献看,关于微信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契机研究也是学者们普遍关注的一大主题。“新”在哪里?学者们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剖析,具体表现在:第一,平台新。孟齐恺、高威、李巧珊强调“新鲜平台”,提出“利用微信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渠道”。[11]张明明也提出,“微信为加强师生互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平台”。[12]第二,内容新。李振刚、吕健提出,“微信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13]赵芸认为,“微信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大学生知识结构合理化”。[14]第三,方法手段新。李雯静认为,“微信催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手段的变革,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15]杨国平认为“微信促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手段的变革,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教学实效性”。[16]第四,理念新。微信打破了传统教师主导的理念,重视满足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孟齐恺、高威、李巧珊提出的“从心出发”,指出“微信有利于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升教育效果”。第五,教学模式新。如孟齐恺、高威、李巧珊提出的“别样课堂”,强调在继承传统课堂教育的基础上,利用微信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堂平台,以提高课堂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景荣提到,“微媒体的交互性和多元性,构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平台,有利用增强大学生学新的自主性”。[17]赵芸提出,“引进微信的互动评论界面,改革思
人才培养
69
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18]
(三)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关于微信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研究,学者
们主要从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从教育主体看,学者们的研究现状如下:第一,对
教育主体素质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偏低、网
络媒介认知不足,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
作的强度和难度,影响了教育效果。全永丽提出,“微
信产生的‘蝴蝶效应’,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网络运用能力不
强、对媒体的认知能力弱的缺点,使其难以准确掌握微
信信息产生的效果及影响”。[19]第二,对教育主体地位
的挑战。杨敏提出,微信应用的“零门槛”和“去中心
化”使教育主体的“把关人”地位削弱甚至缺失。[20]杜
艳梅提出微信动摇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冲击了传统教
师的主导地位。[21]
从教育客体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微信对大学生认知的挑战。李华琼提到,微信信息纷
繁复杂,良莠不齐,增加了大学生信息选择的难度,容
易引起大学生思想的迷失。陈婷婷认为,微信的信息
传播容易引起大学生的认知偏差,影响大学生的价值
观念。第二,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挑战。李振刚、
吕健认为微信的广泛应用使大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
导致其现实人际关系的淡漠,严重影响大学生的现实
交往。第三,微信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的挑战。李华琼
认为,微信信息的碎片化影响了大学生观点和态度的
形成,不利于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赵昕以实证调
查的角度阐明了微信给大学生能力提升带来的冲击,
认为微信使大学生沉湎聊天交往,不利于大学生的学
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第四,微信对大学生道德观念
的挑战。王铮、徐志远从大学生的微信行为出发,指出
了当前大学生在微信使用中的一些超越道德和法律界
限的行为,分析了微信对大学生的道德培养带来的挑
战。第五,微信对大学生安全的挑战。赵芸从大学生
安全的角度,提出微信的发展为犯罪分子实施犯罪创
造了条件,威胁了大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在教育介体方面,张明明提到,“微博、微信的应
用,丰富了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
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22]李华琼则认为,“微信的
普及和其影响的深入,要求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介
体的选择和应用方面不断与时俱进,以学生的需求为
着力点,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23]
在教育环体方面,李华琼针对微信引起的大学生
“宅”现象,提出要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一
步增强现实环境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大学生主动
接受环境教育。[24]李雯静也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她认为形形色色、良莠不齐的微信内容造成了微信环
境的不稳定,加大了校园网络舆情监控的难度,给思想
政治教育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冲击。[25]
(四)关于加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
路径选择
学者们以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为基础,
有针对性地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从
宏观上看,一方面,要占领新阵地,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微信平台。曹德欣从微媒体的角度提出“高校应当
积极加强微媒体工作平台的建设,多管齐下,多方面入
手,通过建设微博联盟、微信公众平台等加强与学生的
交流与互动”。[26]李玉荣提出“学校要通过注册微信账
号和建立微信群等方式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
战场,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时代性”。[27]另一方面,
要加强微信管理制度建设,健全保障制度体系。这要
求从以下几个层次着手:其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王
铮、徐志远提出要“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优化大
学生微信应用的外部法律环境,加强对微信的监督、管
理和规范”。[28]张明明强调加强微信环境下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就要不断法律创新,使微信运行有法可依。
其二,加强微信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大学生的微信管
理信息交流与意见反馈制度、微信管控制度和舆情信
息研判制度,不断改进对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管理水
平。值得注意的是,刘建萍认为在加强高校微信保障
建设时,要建立一个由高到低,层次分明,职责明
确且覆盖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赵芸则强
调在微信平台建设中,要设立三个层级的高校微信生
态系统,自上而下进行逐级管理,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
主客体互动的同时,加强对微信的监督和管理。他们
力求建立一整套层次分明,组织连贯、全员参与的微信
管理,为微信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
提供了借鉴。其三,要培养一支工作经验丰富、政治素
质过硬、网络媒介素养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为提
高工作的先进性和效率提供队伍保障。田仲金提出,
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员结构和提升思想政治教
育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两方面着手加强队伍建设。[29]赵人才培养
70
当代职业教育/2017年第5期
芸则强调要发挥学生意见领袖和“微信达人”队伍的能量,积极引导高校网络舆情的走向。[30]
从微观上看,第一,学校要重视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微信意识,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对此,田仲金认为,“学校应该通过向大学生传授相关微信知识和技能,让他们熟练掌握使用微信的媒介素质,推动大学生自主学习,完善自我”。[31]第二,树立微信语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观念,增强对微信载体的认识。学校要利用微信的特点和优势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理性应用微信。第三,加强互联网行为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赵昕提出“要通过加大微信犯罪的宣传力度,引导大学生提高其‘知法、懂法、守法’的法律素养,并在此基础上,知行合一,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32]
三、微信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不足与展望
通过以上分析,关于微信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问题仍然需要与时俱进地在基础理论、实证研究、建设和研究视角等关键问题上继续探索和研究,任重而道远。
(一)强化基础理论研究
综合相关文献,目前学者们关于微信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仍然存在问题。一方面,对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定位较狭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自媒体的发展,微信已经逐渐从技术工具演变成生活方式,然而综合相关文献,部分学者在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这个问题上的探讨仍然从微信的技术性特点展开,仅仅把微信作为教育载体、教育工具,难以实现微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研究内容缺乏系统整合。宏观上,当前学者们的研究大都强调微信的特点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对其运行过程和规律、效果研究还比较缺乏,不够系统。微观上,就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而言,部分学者只注重微信为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带来的挑战,忽视其对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的影响,从而割裂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完整性,不利于从整体上提出有效的控制方案,提升教育效果。
因此,我们必须转变原有观念,把对微信的认识从技术工具层面上升到生活方式层面,并在此基础上将
微信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时,要更加重视细节研究,深入研究微信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过程、规律和效果,尤其是要从整体上把握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加强实证调查研究
目前,关于微信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问题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证调查研究相对较少。在众多硕士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中,学者们多侧重于对微信的特点和大学生的成长需求调查,他们把二者结合起来,在分析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方面取得了较多成果。然而,对于应用实践和效果调查的研究,因为缺乏系统的调查数据支撑和完善的效果评估体系,所以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发现问题的难度较大,影响了微信功能的拓展与应用。另外,在文献研究中我们发现,学者们更加倾向于探究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影响,而忽视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研究。新媒体的发展,亟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形式和内容上与时俱进。微信进入课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微信在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应充当怎样的角色,如何将微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结合,使其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都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检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必须加强微信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和效果的实证调查,特别是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和运行实践,并对产生的效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在实践中检验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不断提升微信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建立健全大学生微信管理保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学生微信管理保障建设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外在保障。构建大学生微信公众平台,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开展,都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微信管理。健全大学生微信管理保障体系,有利于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微信环境,使大学生在规范、严谨的环境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升教育效果。但当前学者们对微信管理保障的研究不够细化和深入,关于各种保障制度的建立和运行仅仅从宏观上进行了把握,没有进行微观的研究。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要继续深化大学生微
人才培养
71
信管理保障研究,使微信管理保障制度覆盖大学
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这既需要加强对各项微
信管理制度的研究,在借鉴经验的基础上,详细把握其
运行规律,以保障其发挥最大效果,又需要从整体出
发,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将它们联系起来,协
调运行,增强管理效果。
(四)拓宽研究视角
微信产生之初,学术界关于微信环境下大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主要是从传播学角度出发进行的,
他们把微信当作一种技术工具,用传播学知识论证了
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研究视野较
为狭窄。目前,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手段的
微信,需要综合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和哲学
等多个学科的内容,进一步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增强思
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譬如,微信平台管理与保障问
题需要管理学知识的支撑,微信内容的筛选和传播中
产生的伦理问题是伦理学所涉及的范畴,而微信带来
的社会互动问题则需要借助社会学理论等。因此,在
今后的研究中,学者们要将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起来,发
挥各学科的理论优势,全面深化微信环境下大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铁铮.大学微信[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17-.
[2]迟桂荣.新媒体视野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26-37.
[3]王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创新[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27.
[4][13]李振刚,吕健.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
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10):57-59.
[5]吴光荣.“微信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讨[J].新
闻战线,2015(14):147-148.
[6]李爽.运用微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湘潭:
湖南科技大学,2014:11-14.
[7][9]张馨文.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衡阳:南华大学,2015:14-16.
[8][15][25]李雯静.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
策研究[D].牡丹江:牡丹江师范学院,2015:14,14,31.
[10]骆盛.“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湘
潭:湘潭大学,2015:9-10.
[11]孟奇恺,高威,李巧珊.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
的挑战与机遇[J].高等农业教育,2015(12):50-53.
[12][22]张明明.微博、微信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4):104-106.
[14][18][30]赵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平台的生态环
境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3):78-80.
[16]杨国平.“微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与对
策[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4):65-67.
[17]景荣.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刍议[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4):66-67.
[19]全永丽.以微信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2015:22.
[20]杨敏.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
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11):72-76.
[21]杜艳梅.微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5:25.
[23][24]李华琼.微信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刍议[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3):63,65.
[26]曹德欣.略论“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63-65.
[27]李玉荣,张磊.微信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及引导策略[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3):68-69.
[28]王铮,徐志远.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
策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4(12):125.
[29][31]田仲金.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29,27.
[32]赵昕.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武汉:武汉工程大学,2013:33.
责任编辑王炜人才培养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