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建工程MHTJ-14标三工区
路堤沉降施工
监控量测实施方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中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
蒙华铁路MHTJ-14标三工区
中铁七局蒙华铁路MHTJ-14标三工区
路堤沉降施工监控量测实施方案
一、编制依据:
1.1 TB10101-2009《铁路工程测量规范》;
1.2 《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
1.3 JGJ/T 8-97《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1.4 GB 50026-93《工程测量规范》;
1.5 GB 127-9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1.6 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设计图纸要求;
二、观测范围及主要内容:
根据《蒙华浩三施路通-54图纸》规定:有砟轨道沉降观测断面的间距一般为顺线路方向每100m设置观测断面1处;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新建蒙西至华中地区14标段工程路基沉降观测分布范围及设置计划见下表:
| 序号 | 线路中心里程 | 沉降、稳定观测 | 断面 类型 | 备注 | ||||||||||
| 路基面 | 基底 | 路堤外地面 | ||||||||||||
| 冠号 | 里程 | 沉降监测桩 | 沉降板 | 位移观测桩 | ||||||||||
| 1 | DIIK | 671+750 | 2 | 1 | 2 | Ⅰ | 新建蒙西至华中煤运通道正线 | |||||||
| 2 | DIIK | 671+850 | 2 | 1 | 2 | Ⅰ | ||||||||
| 3 | DIIK | 671+950 | 2 | 1 | 2 | Ⅰ | ||||||||
| 4 | DIIK | 672+050 | 2 | 1 | 2 | Ⅰ | ||||||||
| 5 | DIIK | 672+150 | 2 | 1 | 2 | Ⅰ | ||||||||
| 6 | DIIK | 672+250 | 2 | 1 | 2 | Ⅰ | ||||||||
| 7 | DIIK | 672+350 | 2 | 1 | 2 | Ⅰ | ||||||||
| 8 | DIIK | 672+480 | 2 | 1 | 2 | Ⅰ | ||||||||
| 9 | DIIK | 672+550 | 2 | 1 | 2 | Ⅰ | ||||||||
| 10 | DIIK | 672+620 | 2 | 1 | 2 | Ⅰ | ||||||||
| 11 | DIIK | 672+690 | 2 | 1 | 2 | Ⅰ | ||||||||
| 15 | DIIK | 673+100 | 2 | 1 | Ⅰ | 深沟换填 | ||||||||
| 16 | DIIK | 672+850 | 2 | 1 | Ⅰ | 深沟换填 | ||||||||
三、沉降观测的组织及设备配备
3.1 成立沉降观测专题小组
沉降观测专题小组由4人组成,组长1人,组员3人。
3.2 主要设备配备
徕卡全站仪:1台;
DINI03级高精度数字水准仪:1台;
四、沉降观测频次
本段观测断面共计11处,测点共55个。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表1的规定。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及时观测。
表1沉降观测频次
| 沉降稳定观测频次一览表 | ||
| 观测阶段 | 观测频次 | |
| 填筑或堆载 | 一般每填筑一层进行观测 | 1次∕层 |
| 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 | 1次∕3天 | |
| 堆载预压或路基填筑完成 | 第1-6个月 | 1次∕15天 |
| 6个月以后 | 1次∕月 | |
5.1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加密基点和观测点三类,其布设按下列要求:
(1)基准点:基准点为全线BM水准点和CPI、CPII导线点。
(2)加密基点:要求沿线路方向每200-500米一个,若路基段太短至少埋设三个加密基点。加密基点尽量选在线路两侧,且地质坚硬不易沉降的地方。
(3)观测点:观测点由沉降板、沉降桩、位移边桩等组成。
基准点和加密基点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个别点位发生变化。为了验证监测网基准点和加密基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复测。在基准网建成且工程施工后3个月时进行第一次复测,此后每季度复测一次。加密基点的复测应每月至少一次,实施过程中根据控制点的稳定性和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5.2观测点的布设
(1)一般路基地段
在路基面中心及左右两侧路肩处设路基面沉降观测桩,观测桩采用C25混凝土桩,断面采用0.5m*0.5m*1.0m,纵向间距不大于100米,并保证每个工点至少有一个观测断面。
(2)松软土地基地段
①地表沉降观测:松软土地基地段沿线纵向每40米左右设置一个沉降板观测断面,且每个工点不小于2个观测断面,路桥过渡段在距桥台或涵洞边缘两侧3m的位置各设一个沉降观测断面,每个沉降观测断面在地面埋设地面沉降板或单点沉降计。
②路基面沉降观测:
在路基面中心及左右两侧路肩处设路基面沉降观测桩,观测桩采用C25混凝土桩,纵向间距不大于100米,并保证每个工点至少有一个观测断面。
5.3元器件的制作与埋设
(1)在软土、松软土路基填筑前埋设位移观测桩,位移观测桩采用C25钢筋混凝土预制,断面采用15cm×15cm正方形,长度不小于1.5m,并在桩顶预埋半圆形不锈钢耐磨侧头。边桩埋置深度在地表以下不小于1.4m,桩顶露出地面不小于10cm。埋置方法采用洛阳铲打入设计深度,将预制边桩放在孔内,桩周以C25混凝土浇筑固定,确保边桩埋置稳定。位移观测点规格应符合如下图:
(4)路基两侧边桩位移观测桩、沉降板及沉降观测桩的设置见下图:
| Ⅰ类观测横断面设计示意图 |
| Ⅱ类观测横断面设计示意图 |
5.4测量工作的基本要求
(1)严格按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施测。首次观测应进行两次往返观测,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用科傻软件平差后的高程值,作为变形测量的初始值。
(2)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准尺,必须按固定的观测路线和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实行“五固定”即固定水准路线、工作基点、固定人、固定测量仪器、固定监测环境条件,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3)当发现沉降观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必须首先自检,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核,并提交自查分析报告。
(4)根据沉降观测的需要,对线下工程变形点的观测必须采用闭合或附合水准路线,严禁采用支水准路线或中视法,水准路线经过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数量不少于两个。
(5)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左右线路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尺垫。观测时必须满足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测量过程中前后视距差≤1.5米、测段的前后视距累计差≤6米。
(6)在进行检测桩观测时,其观测线路以S型线路进行。
(7)沉降管接长时的观测,在沉降钢筋接长时必须在接长前,测其沉降钢筋的顶部高程,然后再将沉降管按图纸要求进行焊接,焊接完后再一次测量其顶部高程,将此高程作为下次沉降观测的起始高程。
5.5沉降变形观测方法
(1)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对变形点的观测使用附合水准路线往返观测,每条水准路线经过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数量均不少于2个。
(2)沉降变形观测点的施测严格按照水准测量规范要求进行,首次(零周期)观测应进行往返观测,取其观测结果中数,经严密平差处理后的高程值,作为变形测量初始值。非首次观测的沉降变形观测点,采用闭合水准路线。
(3)外业测量一条线路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7-2006)二等水准有关要求执行。
观测时,一般按照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本测区的沉降观测按照以下顺序进行:
往测:奇数站为后-前-前-后
偶数站为前-后-后-前
返测:奇数站为前-后-后-前
偶数站为后-前-前-后
(4)路基测量过程中 ,水准线路的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形成符合水准路线(进行往返测量)。
5.6观测技术要求
路堤地段从路基填土开始进行沉降观测;路堑地段从基床表层施工完成开始观测。
(1)观测点编号
为了全线观测数据的整理归档,现对监测点进行编号,沉降板位于路基中心则以里程号开头后加L1,如里程号为DIIK31+345,则对应的沉降板命名为31345L1,对应的监测桩命名为31345G1、31345G2、从左往右分别为1、2,则边桩位移桩位31345B1、31345B2、31345B3、31345B4从左往右分别为1、2、3、4。单点沉降计命名为31345D1、31345D2从左往右分别为1、2。多点位移计命名为31345W1、31345 W 2从左往右分别为1、2。
(2)加密基点的编号
加密基点标号以D0开头按局指统一编号。
六、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
6.1评估工作应根据下列资料综合分析:
(1)路基沉降观测资料。
(2)路基地段的线路设计纵断面图、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设计图纸和说明书、沉降计算报告(包括不同阶段的设计沉降值与时间的关系曲线)等相关设计资料。
(3)施工过程、施工核查以及填料、级配、地基和压实检验情况等施工资料。
(4)施工质量控制过程和抽检情况等监理资料。
6.2设计预测总沉降量与通过实测资料预测的总沉降量之差值不宜大于10mm。
6.3路基沉降的评估应结合路基各观测断面以及相邻桥(涵)隧的沉降预测情况进行,预测的路基工后沉降值不应大于15m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