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省营口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
(一)(5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全国多家旅游景区游客接待量迎来高峰。携程网发布的数据显示,用户平均出游半径较去年同期增长25%,达到近4年来的新高。其中,文化和旅游融合特征更加明显。红色旅游、文博看展、文化演艺、国风国潮热成为旅游新风尚,“旅游+演艺”“旅游+看景”“旅游+刷博物馆”受到市场青睐。
(选自2023年5月1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材料二:
第二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借助科技手段实现了“沉浸式观展”。在陕西馆,骑上单车,通过屏幕自由穿梭各个景点;在湖南馆,戴上VR(虚拟现实)眼镜,欣赏迷人美景;在甘肃馆,自助挑选颜色,修复莫高窟壁画……博览会进一步深化“科技+文旅”融合创新,首次应用270度曲面环屏、3D打印等新材料新技术,营造互动性观展体验。
(选自2023年4月28日《人民日报》,有删改)材料三:
中国青年报社进行了一项关于“青年旅游意向”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2.7%的受访青年认为旅游是认识祖国河山、增长见识的重要方式。超九成受访青年会在旅行中关注当地的文化元素,仅0.9%的受访青年表示不关注。66.6%的受访青年会关注当地的风俗习惯,53.8%的受访青年会关注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50.1%的受访青年会关注当地的历史渊源,此外,受访青年还会关注手工制品、传统建筑等文化元素
(选自2023年5月18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材料四:
(选自2023年5月18日《中国青年报》)
15. 阅读上述四则材料。选出对原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
A. 携程网发布的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用户平均出游半径达到历史新高。
B. 第二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首次实现“科技+文旅”融合创新,应用270度曲面环屏、3D 打印等新材料新技术,营造互动性观展体验。
C. 中国青年报社进行“你喜欢什么样的旅游方式?”调查结果显示,超四成受访青年选择有计划出游。
D. 关于“青年旅游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风俗习惯是受访青年在旅行中最关注的文化元素。
16. 中考结束后,父母正好有4天假期,打算带小东去北京旅游。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帮小东完成“旅游意向卡”。
辽宁省营口市2022年中考语文试卷
(一)(5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种类繁多、各富特色,不仅承载着中华文化精神,更体现着中国人的审美追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创新实践赋予戏曲更立体、更多样的呈现方式,满足观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跨界融合成为戏曲不断出新的有效手段之一。把传统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多样化的艺术形式相互融合,带来了全新的观感体验,也激发了更多群体的情感共鸣。比如,今年某视频网站播放的《上元千灯会》将戏曲与流行元素结合,以灯塑景、以戏传情,呈现了一场戏曲盛宴,颇受年轻人喜爱。“戏曲+电影”“戏曲+歌曲”“戏曲+动画”等形式丰富了戏曲的艺术表达,呼应时代审美,让戏曲以更亲切、更接地气的方式触达更多人群。戏曲在一次次充满新意的尝试中,赢得了更多人的喜爱,展现着传统艺术的时代新义。
材料二:
古代典籍如同文明的“时光匣”,是中华文化传承千年的鲜活见证,也深深润养着文化自信。古籍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献,是中华文明的伟大结晶,时代越是发展,我们越要在古籍中挖掘宝藏,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迈出“数字新步伐”很重要。一方面,数字技术让脆弱的不可
的
材料三:
北京冬奥会筹办从一开始就打上了鲜明的中国印记,体现着独特的中国气派。开幕当天恰逢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立春”,时间的巧合象征着中国与奥林匹克的冰雪奇缘。开幕式倒计时表演在中国传统历法的时光轮转中开篇,从第秒钟起就有中国文化的底蕴;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外形酷似象征吉祥的摆件“如意”;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火种灯的创意源于西汉长信宫灯……“中国风”贯穿始终,“中国味”融入细节,“中国情”感动人心,既让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现代表达,更用中国元素刷新了奥林匹克的审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融合,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向全世界展现着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则材料均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6. 阅读上述三则材料,选出对原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A. 跨界融合成为戏曲不断出新的有效手段,把传统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多样化的艺术形式相互融合,带来了全新的观感体验。
B. 戏曲在一次次充满新意的尝试中,贏得了所有人的喜爱,展现着传统艺术的时代新义。
C. 只要借助数字化手段,古籍“抢救性保护”就会更高效。
D. 北京冬奥会,“中国风”贯穿始终,“中国味”融入细节,“中国情”感动人心,用中国元素刷新了奥林匹克的审美。
17. 根据上述三则材料,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焕发生机的几种方式。
辽宁省营口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
(一)(5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食品有两种保存期限,一种是严格的保质期,过期就不能食用;另一种是最佳食用期,饼干、面粉、咖啡等食品过了最佳食用期,口感或许不如新鲜食品,但基本没有食品安全风险,直接扔掉很浪费。
2015年,已有国家颁布法令,禁止超市丢弃未过期的未卖出食物,4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连锁超市应和慈善机构或饲养场签订协议,大批量解决食物浪费问题。超市一旦被发现丢弃可捐赠的食物,就须缴纳约4000美元的罚款。
材料二:
近年,环保主义开始在中国盛行,从各地募集来的食物在食物银行被打包派送给有需要的人群。国内首家食物银行“绿洲公益”的创始人李冰告诉记者,目前接受的捐赠大多来自食品生产商,他们因为生产过剩或仓库积压,主动将食品捐出,其中一部分是临近保质期或卖相有瑕疵的食物。
对于普通消费者如何减少家庭环节的食物浪费,合理的建议是:带着清单去购物,尽量购买散装的水果蔬菜,尽量不要在饥饿的时候去超市——你会控制不住自己;定期检查冰箱和橱柜中的食材,把“边角料”变成餐桌上的美味。
材料三:
每年浪费量发达国家
全球每年约1/3的食物被浪费,总量约
13亿吨
超过40%的食物浪费发生在零售及消费环节
国外发达国家粮食浪费量:高于发展中
国家
欧美发达国家人均食物浪费量:95~115
千克/年
中国
中国大多数食物浪费发生在餐饮环节,而非家庭消费环节
(三则材料均选自2020.8.20《南方周末》)
15. 阅读上述三则材料,选出对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饼干、面粉、咖啡等食品过了最佳食用期,口感或许不如新鲜食品,但没有食品安全风险,直接扔掉很浪费。
B. 2015年,已有国家颁布法令,超市一旦被发现丢弃可捐赠的食物,就须缴纳罚款。
C. 从避免浪费的角度看,可以捐赠临近保质期或卖相有瑕疵的食物给需要的人。
D.发达国家超过40%的食物浪费发生在零售及消费环节;而中国大多数食物浪费发生在餐饮环节,而非家庭消费环节。
16. 结合材料二、三,联系实际说说你作为普通消费者应该如何减少食物浪费。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辽宁省营口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
(一)(5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全国多家旅游景区游客接待量迎来高峰。携程网发布的数据显示,用户平均出游半径较去年同期增长25%,达到近4年来的新高。其中,文化和旅游融合特征更加明显。红色旅游、文博看展、文化演艺、国风国潮热成为旅游新风尚,“旅游+
演艺”“旅游+看景”“旅游+刷博物馆”受到市场青睐。
(选自2023年5月1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第二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借助科技手段实现了“沉浸式观展”。在陕西馆,骑上单车,通过屏幕自由穿梭各个景点;在湖南馆,戴上VR (虚拟现实)眼镜,欣赏迷人美景;在甘肃馆,自助挑选颜色,修复莫高窟壁画……博览会进一步深化“科技+文旅”融合创新,首次应用270度曲面环屏、3D 打印等新材料新技术,营造互动性观展体验。
(选自2023年4月28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中国青年报社进行了一项关于“青年旅游意向”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2.7%的受访青年认为旅游是认识祖国河山、增长见识的重要方式。超九成受访青年会在旅行中关注当地的文化元素,仅0.9%的受访青年表示不关注。66.6%的受访青年会关注当地的风俗习惯,53.8%的受访青年会关注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50.1%的受访青年会关注当地的历史渊源,此外,受访青年还会关注手工制品、传统建筑等文化元素
(选自2023年5月18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材料四:
(选自2023年5月18日《中国青年报》)
15. 阅读上述四则材料。选出对原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
A. 携程网发布的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用户平均出游半径达到历史新高。
B. 第二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首次实现“科技+文旅”融合创新,应用270度曲面环屏、3D 打印等新材料新技术,营造互动性观展体验。
C. 中国青年报社进行“你喜欢什么样的旅游方式?”调查结果显示,超四成受访青年选择有计划出游。
D.
关于“青年旅游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风俗习惯是受访青年在旅行中最关注的文化元的
16. 中考结束后,父母正好有4天假期,打算带小东去北京旅游。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帮小东完成“旅游意向卡”。
【答案】15. D 16. 示例:①颐和园;②颐和园是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颐和园内有无数的精美建筑、湖泊、山峦和花草树木等。颐和园也是一个集科普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旅游景点,里面有很多与自然、文化、历史相关的展览馆、博物馆和主题场馆,可以让游客增长见识。
【解析】
【15题详解】
考查辨析信息。
A.根据材料一中的“携程网发布的数据显示,用户平均出游半径较去年同期增长25%,达到近4年来的新高”可知,本项“用户平均出游半径达到历史新高”有误;
B.根据材料二中的“博览会进一步深化‘科技+文旅’融合创新”可知,本项“首次实现‘科技+文旅’融合创新”有误;
C.根据材料四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有计划出游的人数占百分之三十七点九,不足四成。本项“超四成”有误;
故选D。
【16题详解】
考查拓展应用。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根据材料一中的“其中,文化和旅游融合特征更加明显”,材料三中的“92.7%的受访青年认为旅游是认识祖国河山、增长见识的重要方式”选择目标景点并表述理由即可。
如:目标景点是故宫。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故宫的一些宫殿中设立了综合性的历史艺术馆、绘画馆、分类的陶瓷馆、青铜器馆、明清工艺美术馆、铭刻馆、玩具馆、文房四宝馆、玩物馆、珍宝馆、钟表馆和清代宫廷典章文物展览等,收藏有大量古代艺术珍品,据统计共达1052653件,占中国文物总数的六分之一,是中国收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中很多文物是绝无仅有的无价国宝。
辽宁省营口市2022年中考语文试卷
(一)(5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种类繁多、各富特色,不仅承载着中华文化精神,更体现着中国人的审美追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创新实践赋予戏曲更立体、更多样的呈现方式,满足观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跨界融合成为戏曲不断出新的有效手段之一。把传统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多样化的艺术形式相互融合,带来了全新的观感体验,也激发了更多群体的情感共鸣。比如,今年某视频网站播放的《上元千灯会》将戏曲与流行元素结合,以灯塑景、以戏传情,呈现了一场戏曲盛宴,颇受年轻人喜爱。“戏曲+电影”“戏曲+歌曲”“戏曲+动画”等形式丰富了戏曲的艺术表达,呼应时代审美,让戏曲以更亲切、更接地气的方式触达更多人群。戏曲在一次次充满新意的尝试中,赢得了更多人的喜爱,展现着传统艺术的时代新义。
材料二:
古代典籍如同文明的“时光匣”,是中华文化传承千年的鲜活见证,也深深润养着文化自信。古籍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献,是中华文明的伟大结晶,时代越是发展,我们越要在古籍中挖掘宝藏,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迈出“数字新步伐”很重要。一方面,数字技术让脆弱的不可再生文物永驻“云端”;另一方面,技术赋能更将为后续研究与实践提供长久助力。从文本与影像数据库,到可视化“图谱”,“一键”便能完成海量古籍资料的提取与整合,研究者可将更多精力投入后续数据分析中。借助数字化手段,古籍“抢救性保护”才更高效。
材料三:
北京冬奥会筹办从一开始就打上了鲜明的中国印记,体现着独特的中国气派。开幕当天恰逢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立春”,时间的巧合象征着中国与奥林匹克的冰雪奇缘。开幕式倒计时表演在中国传统历法的时光轮转中开篇,从第秒钟起就有中国文化的底蕴;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外形酷似象征吉祥的摆件“如意”;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火种灯的创意源于西汉长信宫灯……“中国风”贯穿始终,“中国味”融入细节,“中国情”感动人心,既让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现代表达,更用中国元素刷新了奥林匹克的审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融合,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向全世界展现着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则材料均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6. 阅读上述三则材料,选出对原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A. 跨界融合成为戏曲不断出新的有效手段,把传统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多样化的艺术形式相互融合,带来了全新的观感体验。
B. 戏曲在一次次充满新意的尝试中,贏得了所有人的喜爱,展现着传统艺术的时代新义。
C. 只要借助数字化手段,古籍“抢救性保护”就会更高效。
D. 北京冬奥会,“中国风”贯穿始终,“中国味”融入细节,“中国情”感动人心,用中国元素刷新了奥林匹克的审美。
17. 根据上述三则材料,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焕发生机的几种方式。
【答案】16. D 17. 跨界融合(与其他艺术形式融合);与数字化(科技)手段结合;与现代文化元素融合。
【解析】
【16题详解】
A.根据材料一第二段“跨界融合成为戏曲不断出新的有效手段之一”可知,本项“跨界融合成为戏曲不断出新的有效手段”缺少限定词“之一”,与原意不符,表述有误;
B.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戏曲在一次次充满新意的尝试中,赢得了更多人的喜爱”可知,戏曲在一次次充满新意的尝试中赢得了“更多人的喜爱”而非“所有人的喜爱”,表述有误;C.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借助数字化手段,古籍‘抢救性保护’才更高效”可知,本项表述运用了“只要……就……”这一组关联词,表述过于绝对;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材料一第二段“跨界融合成为戏曲不断出新的有效手段之一。把传统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多样化的艺术形式相互融合,带来了全新的观感体验,也激发了更多群体的情感共鸣”可提炼为:跨界融合(与其他艺术形式融合);
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迈出‘数字新步伐’很重要。一方面,数字技术让脆弱的不可再生文物永驻‘云端’;另一方面,技术赋能更将为后续研究与实践提供长久助力”可提炼为:与数字化(科技)手段结合;
根据材料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融合,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向全世界展现着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可提炼为:与现代文化元素融合。
辽宁省营口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
(一)(5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食品有两种保存期限,一种是严格的保质期,过期就不能食用;另一种是最佳食用期,饼干、面粉、咖啡等食品过了最佳食用期,口感或许不如新鲜食品,但基本没有食品安全风险,直接扔掉很浪费。
2015年,已有国家颁布法令,禁止超市丢弃未过期的未卖出食物,4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连锁超市应和慈善机构或饲养场签订协议,大批量解决食物浪费问题。超市一旦被发现丢弃可捐赠的食物,就须缴纳约4000美元的罚款。
材料二:
近年,环保主义开始在中国盛行,从各地募集来的食物在食物银行被打包派送给有需要的人群。国内首家食物银行“绿洲公益”的创始人李冰告诉记者,目前接受的捐赠大多来自食品生产商,他们因为生产过剩或仓库积压,主动将食品捐出,其中一部分是临近保质期或卖相有瑕疵的食物。
对于普通消费者如何减少家庭环节的食物浪费,合理的建议是:带着清单去购物,尽量购买散装的水果蔬菜,尽量不要在饥饿的时候去超市——你会控制不住自己;定期检查冰箱和橱柜中的食材,把“边角料”变成餐桌上的美味。
材料三:
每年浪费量发达国家
全球每年约1/3的食物被浪费,总量约
13亿吨
超过40%的食物浪费发生在零售及消费环节
国外发达国家粮食浪费量:高于发展中
国家
欧美发达国家人均食物浪费量:95~115
千克/年
中国
中国大多数食物浪费发生在餐饮环节,而非家庭消费环节
(三则材料均选自2020.8.20《南方周末》)
15. 阅读上述三则材料,选出对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饼干、面粉、咖啡等食品过了最佳食用期,口感或许不如新鲜食品,但没有食品安全风险,直接扔掉很浪费。
B. 2015年,已有国家颁布法令,超市一旦被发现丢弃可捐赠的食物,就须缴纳罚款。
C. 从避免浪费的角度看,可以捐赠临近保质期或卖相有瑕疵的食物给需要的人。
D.发达国家超过40%的食物浪费发生在零售及消费环节;而中国大多数食物浪费发生在餐饮环节,而非家庭消费环节。
16. 结合材料二、三,联系实际说说你作为普通消费者应该如何减少食物浪费。
【分析】三则材料介绍了国内和国外在节约粮食方面的不同做法,以及这么做的迫切性,对比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粮食浪费方面的不同以及中国在粮食浪费方面的不同之处。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ACD.正确。
B.有误,丢弃可捐赠食物被罚款的超市需要有一定规模,并不是所有的超市。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的能力。减少浪费的方法在文章中介绍了一些,我们也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思考问题。比如:定期检查冰箱和橱柜中的食材;带着清单去购物;尽量购买散装的水果蔬菜;把“边角料”变成餐桌上的美味;能在家里吃的尽量少去外面。答案:
(1)B。
(2)定期检查冰箱和橱柜中的食材;带着清单去购物;尽量购买散装的水果蔬菜;把“边角料”变成餐桌上的美味;能在家里吃的尽量少去外面。
【点评】做这类题目要学会把材料整合,从中提取主要信息,切忌单纯的从材料中找词语或句子进行印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