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从对比角度看“Marrakech”中的话语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06:55:24
文档

从对比角度看“Marrakech”中的话语

从对比角度看“Marrakech”中的话语作者:康有金沈国环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18期        [摘要]英国作家GeorgeOrwell20世纪四十年代初的小说“Marrakech”是一篇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作者通过“Marrakech”,揭示一个必然---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预示两个预言---摩洛哥终究要获得民族和犹太人终于有一天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国土。这些今天都已经成为现实。作者通篇大量地采用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对比,以此向人们证实在殖民主义者的奴役下人的命运比动物
推荐度:
导读从对比角度看“Marrakech”中的话语作者:康有金沈国环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18期        [摘要]英国作家GeorgeOrwell20世纪四十年代初的小说“Marrakech”是一篇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作者通过“Marrakech”,揭示一个必然---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预示两个预言---摩洛哥终究要获得民族和犹太人终于有一天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国土。这些今天都已经成为现实。作者通篇大量地采用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对比,以此向人们证实在殖民主义者的奴役下人的命运比动物
从对比角度看“Marrakech”中的话语

作者:康有金 沈国环

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18期

        [摘 要]英国作家George Orwell 20世纪四十年代初的小说“Marrakech”是一篇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作者通过“Marrakech”,揭示一个必然---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预示两个预言---摩洛哥终究要获得民族和犹太人终于有一天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国土。这些今天都已经成为现实。作者通篇大量地采用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对比,以此向人们证实在殖民主义者的奴役下人的命运比动物还要悲惨。作者通过对蹬羚和修路工人的对比,毛驴和老妇人的对比,鹳和塞内加尔士兵的对比,牛群和黑鬼们的对比,告诉人们:在“Marrakech”这座“死亡之城”,不论是被殖民者还是各种动物,结论都只有一个---死亡。

        [关键词]Marrakech 对比 “死亡之城”

        作者简介:康有金,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应用语言学;沈国环,女,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副教授。

        

        大凡对事物进行对比我们都需要三个前提条件,即“第一对比项”(Primum Comparadum ),“第二对比项”(Secundum Comparadum)和“第三对比项”或“中间对比项”( Tertium Comparationis )。我们不会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放到一起进行对比的。文学作品创作是这样,对创作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同样也如此。

        “Marrakech”是英国作家George Orwell (19031950) 20世纪四十年代初的作品。这是一篇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作者通过“Marrakech”,揭示一个必然---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预示两个预言---摩洛哥终究要获得民族和犹太人终于有一天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国土。只可惜作者于1950年去世,没有看见摩洛哥(1956年)和以色列建国。作家之所以可以成为预言家是因为他通过真实的对比,推断出了历史的必然趋势。作者通篇大量地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进行描述,但他主要采用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对比,因为他要向人们证实在殖民主义者的奴役下人的命运比动物还要悲惨。通过对比作者告诉人们:在“Marrakech”这座“死亡之城”,不论是被殖民者还是各种动物,结论都只有一个---死亡。

        任何试图对作者写作的意图进行合理的解释都要通过语篇分析来进行。“语篇分析”是从英语“discourse analysis”直译过来的。它有时也可以定义为“analysis of language beyond the sentence”(Deborah Tannen,语句外语言的分析)或者“discursive psychology”(话语心理学,或者直译为“推论心理学”或“东拉西扯的心理学”)。因为我们在做语篇分析的时候,就是要尽可能接近作者进行作品创作的本意“we try to arrive at what the writer wanted to convey”。既然,语篇分析只是一种尽可能接近作者作品的本来意思,我们不妨重新从以下方面分析半个多世纪前的作品,我们会温故知新,且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一、蹬羚(gazelles)和修路工人(the navvy)的对比

        这两者表面上看来没有任何关系,却被作者巧妙地安排到了一起。在当地,位于上层社会的殖民主义者看见肥肥的蹬羚常常会联想起有薄荷口味的调味汁(…in fact, one can hardly look at their hindquarters without thinking of a mint sauce.)。蹬羚是被吃的对象,人们把蹬羚养肥,然后,把它们杀掉、吃了。蹬羚很傻,因为当本小说作者喂它面包时,它边吃面包边用嘴拱,以为把人拱走了面包还会在空中悬着(Probably its idea was that if it could drive me away the bread would somehow remain hanging in mid-air.)。

        再来看阿拉伯修路工人。当他看见作者喂蹬羚面包时,感到十分不可思议(…as though he had never anything quite like this before.),因为他认为,面包只是人吃的,岂能给动物吃?其实他也很傻。在殖民主义剥削和压迫的背景下,他哪里还被当成人来对待呢?他的命运还不如那只蹬羚,因为蹬羚只是物质上的被屠宰者,而他却是精神上的。他将被慢慢地被剥削和折磨致死。而他对此却一无所知,他和鲁迅笔下《药》中那些围观杀夏俞的场面的老百姓有什么两样呢?而他还毫无颜面地张嘴向作者要了块面包(Finally, he said shyly in French: “I could eat some of that bread.”)。

        在这个对比描述中的第一对比项是蹬羚,第二对比项是阿拉伯修路工人,而第三对比项即中间对比项是他们之间的共同点---这“死亡之城”的屠宰对象,很傻,同时对于自己的处境又一无所知。

        

        二、毛驴(donkeys)和老妇人(mummified old women)的对比

        毛驴是这一地区最能干,最毫无怨言的牲畜。它瘦小枯干,比狗大点有限,干起活儿来任劳任怨,真是让人感到可怜(The Moroccan donkey is hardly bigger than a St. Bernard dog, it carries a load which in the British Army would be considered too much for a fifteen-hands mule, and very often its packsaddle is not taken off its back for weeks together.)。它们这样从不间断地劳作一生,直至累死,却死无葬身之地(After a dozen of years of devoted work it suddenly drops dead, thereupon its master tips it into the ditch and the village dogs have torn its guts out before its is cold.)。毛驴的命运实在令人感到可怜,因为人们可以亲眼目睹这一切。

        然而,比起毛驴,这里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的命运可就更加悲惨了。她们同样枯干瘦小,由于多年劳作和岁月的消失所带来的钙质的减少,使她们收缩成儿童一样的身体(…when they get beyond certain age, shrink to the seize of children.)。但是她们却艰苦劳作从无怨言,却仍然觉得自己是别人的负担(She accepted her status as an old woman, that is to say as a beast of burden.)。她们后背上所驮着的柴火堆,就是压在身上的三座大山----殖民主义统治、宗教压迫和性别歧视。

        比较起来,毛驴和阿拉伯老年妇女的共同特点是:都很枯干瘦小,都很任劳任怨,都很令人可怜与同情。他们也有相同的命运被“死亡之城”榨干最后一滴血之后死掉。对比起来,他们又有不同点:毛驴要比阿拉伯老年妇女更容易引人注目,更容易唤起人们的同情(This kind of thing makes one’s blood boil, whereas---on the whole---the plight of the human beings does not.),这里“This kind of thing”指“毛驴之死”而“the plight of the human beings”则更多地指向这里“老年妇女的命运”。相比之下,人还不如动物。

        

        

        三、鹳(storks)和塞内加尔士兵(Senegalese soldiers)的对比

        作者在小说中提到“鹳”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要告诉读者现在的时间,正是鹳向北迁徙的时节,春天来了。第二个目的是作者的潜台词,他要告诉人们这些鹳飞往北方去追求阳光、幸福和快乐的家园。

        而那些“黑鬼们” 塞内加尔士兵却向南方阵地转移(As the storks flew northward the Negroes were matching southward)。在摩洛哥的土地上这些塞内加尔士兵背井离乡为钱打仗,成为殖民主义者的“炮灰”和牺牲品。

        两者对比起来,一个飞向希望,一个走向死亡;一个奔向阳光,一个走入深渊;一个为了和平,一个参与战争。通过对比,作者在提醒人们战争正在破坏着环境,使鸟类不得安宁,人类正在用我们行动毁掉我们的家园。于是,潜台词是---为了生存结束战争吧!

        四、牛群(cattle)和黑鬼们(the Negroes)的对比

        在最后一段中,作者提到了牛群(cattle)。在英语中“cattle”可以包括“cows”(母牛、奶牛,主要用来提供牛奶和产崽)、“oxen”(被阉割过的主要用来耕作的公牛)、“bulls”(存有原始野性的公牛,主要用于体育娱乐等)和“bullocks”( 被阉割过的主要用来提供肉类)。这里作者大概要把这些塞内加尔士兵比喻成“bullocks”。

        所有殖民主义者都知道迟早有一天这些雇佣军会掉转头造反哗变(How long before they turn their guns in the other direction?),但是惟独这些“黑鬼们”却头脑中只有一根弦---为钱而卖命。

        作者把为了钱而卖命参与战争的塞内加尔士比成牛群的比喻是十分恰当的(And really it was like watching a flock of cattle to see the long column, a mile or two miles of armed men, flowing peacefully up the road,…)。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同样都要走向死亡。

        作者每次把人和动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和比较的时候都紧扣一个中心---在这“死亡之城”,除了主宰者殖民主义者以外,一切都是的对象。殖民地国的确立就是以为主要手段的(All colonial empires are in reality founded upon this fact.)。

        作者以Marrakech为缩影,通过描述那时摩洛哥人们的命运和动物一样,甚至不如动物的现实,揭示一个必然---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预示两个预言---摩洛哥终究要获得民族和犹太人终于有一天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国土。今天这些早已成为现实。通过作品分析,我们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屏障,实现了同作者的对话,隐隐约约地体味到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社会地层人民的深刻的同情与万般的无奈。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词典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1年12月)

        [2]何兆熊:语用学文献选读(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年9月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10 月)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2月 )

        [5]Eli Hinkel:第二语言教与学的文化因素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年6月)

        [6]康有金:《中外教育思想史比较》(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5年6月)

        [7]康有金:《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交际》(华夏出版社 2006年5月)

        [8]康有金:《试析文化差异对学生学习模式的影响》(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2007年4月)

        [9]Jack C Richards, Theodore S. Rodgers:《语言教学的流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7月)

        [10]Larry A. Samovar: 跨文化交际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10 月)

        [11]王天一:外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12]吴文侃:比较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13]张汉熙:高级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6月)

文档

从对比角度看“Marrakech”中的话语

从对比角度看“Marrakech”中的话语作者:康有金沈国环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18期        [摘要]英国作家GeorgeOrwell20世纪四十年代初的小说“Marrakech”是一篇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作者通过“Marrakech”,揭示一个必然---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预示两个预言---摩洛哥终究要获得民族和犹太人终于有一天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国土。这些今天都已经成为现实。作者通篇大量地采用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对比,以此向人们证实在殖民主义者的奴役下人的命运比动物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