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国银行行业分析报告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06:46:03
文档

中国银行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银行行业分析报告(2006年1季度)出版日期:2006年05月WWW.CEI.GOV.CN编写说明今年1季度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1.9万亿元,同比多增6990亿元;在今年一季度1.26万亿新增贷款中,25%来自票据融资;票据融资更几乎占到短期贷款新增规模的半壁江山。尽管央行加大力度回笼货币,但是,流动性过剩的势头并没有受到抑制。虽然一季度信贷增长达到1.26万亿元的“高峰”,但是银行存贷差却呈现扩大趋势。3月末,存贷差额为10万亿元,较上月增加3300万元;存贷比也由上月的68.86%降低至
推荐度:
导读中国银行行业分析报告(2006年1季度)出版日期:2006年05月WWW.CEI.GOV.CN编写说明今年1季度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1.9万亿元,同比多增6990亿元;在今年一季度1.26万亿新增贷款中,25%来自票据融资;票据融资更几乎占到短期贷款新增规模的半壁江山。尽管央行加大力度回笼货币,但是,流动性过剩的势头并没有受到抑制。虽然一季度信贷增长达到1.26万亿元的“高峰”,但是银行存贷差却呈现扩大趋势。3月末,存贷差额为10万亿元,较上月增加3300万元;存贷比也由上月的68.86%降低至
中国银行行业分析报告

(2006年1季度)

出版日期:2006年05月 WWW.CEI.GOV.CN

编写说明

今年1季度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1.9万亿元,同比多增6990亿元;在今年一季度1.26万亿新增贷款中,25%来自票据融资;票据融资更几乎占到短期贷款新增规模的半壁江山。

尽管央行加大力度回笼货币,但是,流动性过剩的势头并没有受到抑制。虽然一季度信贷增长达到1.26万亿元的“高峰”,但是银行存贷差却呈现扩大趋势。3月末,存贷差额为10万亿元,较上月增加3300万元;存贷比也由上月的68.86%降低至67.3%。由于缺乏创新产品和金融工具,银行在中短期内利润增长最为有效的手段还是信贷扩张。

截至2006年3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资产总额达到39.1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2%。其中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仍占主体,占比达53.1%,较05年末的52.5%略有上升。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占比分别为15.5%和5.3%。

除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外,2006年我国部分上市银行的中间业务将进入收获期。预计上市银行业2006年中间业务收入比重将进一步提高,平均大致提高1.5个百分点。

目 录

Ⅰ 一季度银行业基本运行态势分析 (1)

一、存贷款增速较快 (1)

(一)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稳定增长 (1)

(二)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加较多 (2)

(三)国家银行是新增贷款主力 (3)

(四)票据融资是短贷主力 (4)

二、央行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 (4)

三、存贷差仍呈扩大趋势 (4)

四、商业银行超额储备率下降较快 (5)

五、资金投向中外汇占款依然居高不下 (6)

六、贷款基准利率上调及其影响分析 (6)

(一)升息短期内对银行盈利形成利好影响 (7)

(二)升息长期有可能给银行带来经营成本上升压力 (7)

Ⅱ 一季度银行业总体财务状况分析 (7)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与总负债稳定增长 (7)

(一)总体情况与结构 (7)

(二)分机构情况 (9)

二、不良资产处置情况 (10)

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 (11)

(一)一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继续保持“双降” (11)

(二)不良贷款结构 (11)

(三)分机构不良贷款情况 (11)

四、主要商业银行资产减值准备金计提力度继续加大 (12)

五、部分上市银行中间业务进入收获期 (13)

六、在沪外资银行总资产规模不断扩大 (13)

Ⅲ 一季度银行业监管及改革开放动态 (13)

一、一季度动态 (13)

(一)人民银行发布公告进一步完善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 (13)

(一)银监会统一商业银行监管评级 (14)

(二)《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发布 (14)

(三)人民银行推出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 (14)

(四)《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和《外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公布 (14)

(五)银监会督促银行业机构进一步加强外汇风险管理 (16)

(六)外国机构未经许可不得在境内宣传推介外汇交易业务 (16)

(七)银监会明确国内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原则 (16)

(八)银监会成立银行监管四部 (16)

二、银行业改革动态 (17)

(一)国有银行改革进展 (17)

(二)银行业探索混业经营 (18)

(三)首家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分行开业 (18)

(四)邮储银行渐行渐近 (18)

三、银行业开放动态 (18)

(一)新加坡华侨银行加盟浙江宁波市商业银行 (18)

(二)淡马锡拟增持民生银行 (19)

(三)哈比卜银行参股乌鲁木齐市商行 (19)

Ⅳ 银行业展望及主要银行效益分析 (19)

一、银行业展望 (19)

(一)提高法定准备率对银行业绩只有很小的影响 (19)

(二)经济景气度上升对银行存贷款业务有正面影响 (20)

(三)直接融资规模扩大对银行贷款的替代 (20)

二、股份制银行效益分析 (21)

(一)华夏银行 (21)

(二)浦东发展银行 (21)

(三)深圳发展银行 (22)

(四)招商银行 (23)

(五)民生银行 (23)

三、国有商业银行 (24)

(一)农业银行 (24)

(二)工商银行 (24)

四、国家开发银行 (25)

图表目录

图表1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 (1)

图表2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 (3)

图表3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增速变化趋势 (5)

图表4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差余额 (5)

图表5金融机构人民币资金运用情况 (6)

图表6人民币贷款利率调整表 (6)

图表72006年一季度末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占比 (8)

图表82006年一季度末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负债占比 (8)

图表9银行业金融机构2006年一季度总资产与总负债 (8)

图表10国有银行2006年一季度总资产与总负债 (9)

图表11股份制银行2006年一季度总资产与总负债 (9)

图表12城市商业银行2006年一季度总资产与总负债 (10)

图表132006年一季度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合计 (10)

图表142006年一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分种类情况 (11)

图表152005年前四季度分机构不良贷款情况 (12)

图表16华夏银行2006年一季度财务状况 (21)

图表17浦发银行2006年一季度财务状况 (22)

图表18深发展2006年一季度财务状况 (22)

图表19招商银行2006年一季度财务状况 (23)

图表20民生银行2006年一季度财务状况 (24)

本报告图表如未标明资料来源,均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银行行业

Ⅰ 一季度银行业基本运行态势分析

一、存贷款增速较快

(一)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稳定增长

2006年1季度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1.8万亿元,同比增长18.4%。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0.6万亿元,同比增长19.6%,增长幅度比上年同期高3.7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0.7个百分点。今年1季度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1.9万亿元,同比多增6990亿元。分部门情况看:居民户存款增加1.2万亿元,同比多增2196亿元,其中,定期存款增加82亿元,同比多增1678亿元,活期存款增加3245亿元,同比多增518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存款增加5163亿元,同比多增4456亿元,其中企业存款增加2706亿元,同比多增2446亿元;财政存款增加2152亿元,同比多增214亿元。3月份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7861亿元,同比多增1004亿元,其中,居民户存款增加1665亿元,同比多增354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存款增加5482亿元,同比多增337亿元,财政存款增加627亿元,同比多增293亿元。

金融机构外汇各项存款余额15亿美元,同比下降2.6%。1-3月外汇各项存款增加66亿美元,同比少增13亿美元。3月份外汇各项存款增加9亿美元,同比少增0.5亿美元。

图表 1 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

单位:亿元、%

存款总计

企业存款财政存款储蓄存款农业存款 信托存款日期

余额 同比

2005.10 281465.7 19.02 92567.1 11620.2 136827.1 5981.7 3465 2005.11 285504.7 19.07 93943.9 11427.1 138504.3 6081.1 3490.4 2005.12 287163.0119.39 96143.7479.95 141050.996203.78 3461.76 2006.01 291436.9 17 93266.819027.03 147994.3 5571.57 2466.69 2006.02 297671.9 18.5 94734.3 9532.1 141179.6 5650 2543.4 2006.03 305532.6 19.6 98485.9910159.2 152819 5988.43 2533.38

(二)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加较多

2006年1季度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本外币余额为21.9万亿元,同比增

长14%。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0.6万亿元,同比增长14.7%,增

幅比去年同期高1.7个百分点,比去年末高1.8个百分点。今年前3个月人民币贷

款增加1.26万亿元,同比多增5193亿元,分部门情况看:居民户贷款增加1669

亿元,同比多增40亿元,其中,居民户经营性贷款增加1238亿元,同比多增245

亿元,在居民户经营性贷款中短期贷款增加1137亿元,同比多增162亿元,中长

期贷款增加101亿元,同比多增83亿元;居民户消费性贷款增加431亿元,同比

少增206亿元,在居民户消费性贷款中短期贷款增加32亿元,同比多增4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99亿元,同比少增245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

加1.09万亿元,同比多增515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增加6321亿元,同比多增320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404亿元,同比多增1911亿元。3月份人

民币贷款增加5402亿元,同比多增1796亿元。其中,居民户贷款增加829亿元,同比多增191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4574亿元,同比多增1604

亿元。

金融机构外汇贷款余额为1546亿美元,同比增长6.5%。1-3月份外汇各项贷

款增加43亿美元,同比少增加65亿美元。3月份外汇各项贷款增加20亿美元,

同比少增1亿美元。

消除季节因素后,3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季环比折年率为16.8%,比上年末高3个百分点。

从2006年前3个月的金融运行情况来看,在一些国有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并

上市之后,金融机构贷款冲动明显增加,这为央行进一步采取紧缩性货币提

供了可能。

图表 2 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

单位:亿元,% 金融机构贷款 短期贷款

日期

中长期贷款余额 同比 余额 工业贷款商业贷款农业贷款

2005.01 181084.4 11.97 87601.3424451.1514786.4710694.32 78196.24 2005.02 182041 11.13 88025.424607.8 16758.1 10826.3 78726.2 2005.03 185461.3210.76 437.5124911.9916799.4611218.37 80084.8 2005.04 1868.1 10.3 549.824926.3 16752.7 11578.9 80752.8 2005.05 186262.929.2 88541.2424017.67138.0811758.19 81058.62 2005.06 186178.699.58 86853.0522463.156.3511785.48 75886.66 2005.07 185853.0.4 86279.7622275.4615779.1111880.94 82080.26 2005.08 187756.6 9.77 86660.522345.6 15794 12018.5 82782.6 2005.09 190941.9 10.07 87523.8822668.9916040.1212006.99 78319.59 2005.1 191168.3 10.04 87379.422533 16125.4 11954.6 84801.7 2005.11 193416.9 10.38 870.522571.5 185.3 111.2 853 2005.12 194690.399.77 87449.1622516.66147.5511529.93 81369.54 2006.01 199492.1 13.8 423.6226275.9315813.8612125.93 680.58 2006.02 201020.3 14.1 921.3270.9 15754.5 12348.2 90345.7 2006.03 206394.6 14.7 91773.7526994.7815835.0212809.48 92524.96

(三)国家银行是新增贷款主力

在1.26万亿元新增贷款中,国家银行--包括性银行、人民银行、邮政储汇局和国有商业银行--新增贷款为6924.69亿元,成为是次增长的主力;而表现最为抢眼的,则属上市不久的建行、交行。

其中,增长最多的是建行,一季度新增贷款2487亿元,比其去年全年2310亿元的新增贷款规模只高不低。其他银行一季度贷款新增情况分别是:工商银行1144亿元,农业银行10亿元,中国银行739亿元;从数据上看,工行、中行的表现似乎并不突出。另外,股份制银行一季度贷款共增加了2865亿元,如果除去现在已经划归银监会一部管理的交通银行,其他股份制银行今年新增贷款并不高。交行一季度新增贷款达到贷款总额的10%,相当于去年全年新增贷款的50%左右。

由于缺乏创新产品和金融工具,银行在中短期内利润增长最为有效的手段还是信贷扩张。

(四)票据融资是短贷主力

在今年一季度1.26万亿新增贷款中,25%来自票据融资;票据融资更几乎占到短期贷款新增规模的半壁江山。

在央行人民币信贷收支表内“票据融资”统计项下,一季度票据业务新增3096亿元,相当于去年全年新增业务量的66%。这部分,主要指二级交易市场中的票据贴现和转贴现业务。中农工建交五家大银行包揽了2550亿元,其中建行、交行、农行业务发展比较迅速。

去年以来,各银行纷纷走票据业务专营化路子。继工行后,农行成立了第二家票据交易中心;建行、交行则开始做集中化模式准备,清理分支机构,推进专业化经营。兴业、民生、北京银行等小银行,也在积极加入这一市场。

二、央行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

央行已经加大公开市场的操作力度,回笼货币。一季度货币投放总量和货币回笼总量分别达到16913亿元和21423亿元的总规模,当期共实现货币净回笼4510亿元。除了1月由于春节临近而增加资金净投放2773亿元,2月、3月分别发行央行票据6753和5600亿元,货币净回笼量分别达到4983亿和2300亿元。

三、存贷差仍呈扩大趋势

尽管央行加大力度回笼货币,但是,流动性过剩的势头并没有受到抑制。虽然一季度信贷增长达到1.26万亿元的“高峰”,但是银行存贷差却呈现扩大趋势。3月末,存贷差额为10万亿元,较上月增加3300万元;存贷比也由上月的68.86%降低至67.3%。大量的流动性,正是银行系统加大信贷投放的内在动因。

图表 3 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增速变化趋势

图表 4 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差余额

四、商业银行超额储备率下降较快

2006年3月份金融机构超额储备率为3%,同比下降1.2%。3%这个超额储备率水平,前几年一直是央行所认为的金融机构超额储备率的底线。一般来说,若低于这个水平银行将面临资金流动性困难。去年11月份曾有一次下降至2.99%的水平,后来由于年底因素又升至了4%以上的水平。为什么这两个月超储率如此之低,同时,为何在如此低的水平之下银行依然感觉到资金充裕呢?央行大规模发行央票是超储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而日益强大的债券市场与日益增长的债券投资比例是银行能顺利渡过难关的重要保证。

根据季节性的规律,4月份的超储准备率还会继续下降,将很可能创出近几年的新低。正因如此,在如此低的水平之下,预计央行调整法定准备金率的幅度不会很大。否则,过低的超储准备金率将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

五、资金投向中外汇占款依然居高不下

从金融机构人民币资金运用情况来看,信贷投放多余的资金主要运用于两个方

面,一是外汇占款,这表现为央行外汇储备的增长;二是投资于有价证券,由于

我国存款类金融机构不允许投资股票和实业,所以这一部分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国

债和流向货币市场。2006年一季度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数据显示,一季度末

金融机构有价证券及投资余额为36329.7亿元;外汇占款为792.8亿元。

图表 5 金融机构人民币资金运用情况

单位:亿元

2005年四季度 2006年一季度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3月 各项贷款 191168.27 191168.27191168.27199492.05201020.25 206394.59有价证券及投资 33123.44 33123.4433123.4435151.9037000.39 36329.70金银占款 337.24 337.24 337.24 337.24 337.24 337.24

外汇占款 67355.26 67355.2667355.2674007.0075338.98 792.83

在国际金融机构资产 879.36 879.36 879.36 870.10 877.98 872.45 资金运用总计 292863.57 292863.57292863.57309858.29314574.84 320426.81

六、贷款基准利率上调及其影响分析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6年4月28日起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金融

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58%提高到5.85%。其他

各档次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保持不变。

图表 6 人民币贷款利率调整表

单位:%

贷款项目 调整前利率 调整后利率

其中:6个月 5.22 5.40 1年 5.58 5.85 1-3年(含) 5.76 6.03 3-5年(含) 5.85 6.12

5年以上 6.12 6.39

(一)升息短期内对银行盈利形成利好影响

单边调升贷款利率,保持存款利率不变,直接扩大银行利差水平,同时,由于大部分银行已经提前预期央行将出台紧缩,在债券投资上提前进行了结构调整,因此,升息短期内对银行盈利形成利好影响。同时,加息进一步激化人民币升值压力,对银行和房地产估值形成利好影响。

(二)升息长期有可能给银行带来经营成本上升压力

长期看,由于经济运行层面显示,企业和个人对升息的承受力有限,升息将导致依靠资金投资拉动型的工业企业和房地产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同时刺激个人提前归还住房按揭贷款(参见银行业第二季度报告)。这种行为一方面制约银行贷款规模的同时,将进一步分流银行存款,给银行造成经营压力;另一方面由于部分高风险企业和房地产开发商资金链中断,而有可能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此外,由于部分企业和房地产开发商成功将成本转嫁给最终消费者,将进一步促使房价和物价上升,给银行形成经营成本上升压力。因此,在宏观经济面不支持升息的情况下,升息对银行业的长期影响中性,关键还看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以及行业竞争地位。

Ⅱ 一季度银行业总体财务状况分析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与总负债稳定增长

(一)总体情况与结构

截至2006年3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资产总额达到39.1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2%。其中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仍占主体,占比达53.1%,较05年末的52.5%略有上升。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占比分别为15.5%和5.3%。

图表 7 2006年一季度末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占比

注: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

行、农村合作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邮政储汇局、外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至2006年3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负债总额为37.45万亿元,比

上年同期增长18.6%。其中国有商业银行总负债占比为53.1%,股份制商业银行和

城市商业银行占比分别为15.6%和5.4%。

图表 8 2006年一季度末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负债占比

图表 9 银行业金融机构2006年一季度总资产与总负债

单位:亿元

2006年 第一季度 比上年同期增长率

总资产 391927 19.2

总负债 374501.5 18.6

注: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

行、农村合作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邮政储汇局、外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二)分机构情况

分机构类型看,至2006年3月末,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20.80万亿元,增长17.4%;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6.07万亿元,增长26.9%;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2.09万亿元,增长25.3%;其他类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0.22万亿元,增长17.5%。

至2006年3月末,国有商业银行负债总额19.87万亿元,增长16.8%;股份制商业银行负债总额5.85万亿元,增长26.7%;城市商业银行负债总额2.01万亿元,增长24.7%;其他类金融机构负债总额9.73万亿元,增长16.6%。

图表 10 国有银行2006年一季度总资产与总负债

单位:亿元,%

2006年 第一季度

总资产 208049.1

比上年同期增长率 17.4

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 53.1

总负债 198688.1

比上年同期增长率 16.8

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 53.1

图表 11 股份制银行2006年一季度总资产与总负债

单位:亿元,%

2006年 第一季度

总资产 60748.7

比上年同期增长率 26.9

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 15.5

总负债 58460.1

比上年同期增长率 26.7

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 15.6

注: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

图表 12 城市商业银行2006年一季度总资产与总负债

单位:亿元,%

2006年 第一季度

总资产 20886.7

比上年同期增长率 25.3

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 5.3

总负债 20054.1

比上年同期增长率 24.7

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 5.4

二、不良资产处置情况

截至2006年3月末,我国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共累计处置不良资产8663.4

亿元,累计回收现金1805.6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20.84%。其中:华融资产管

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2468.0亿元,回收现金546.6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22.15%;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2707.8亿元,回收现金278.3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10.28%;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1419.9亿元,回

收现金328.1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23.11%;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

资产2067.7亿元,回收现金652.6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31.56%。

图表 13 2006年一季度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合计

单位:亿元,%

总计 华融 长城 东方 信达 累计处置 8663.4 2468 2707.8 1419.9 2067.7 其中:现金回收 1805.6 546.6 278.3 328.1 652.6 阶段处置进度 68.61% 70.11% 80.11% 56.13% .69% 资产回收率 24.20% 26.50% 12.70% 27.16% 34.46% 现金回收率 20.84% 22.15% 10.28% 23.11% 31.56%

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

(一)一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继续保持“双降”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在去年首次降到一位数后,2006年一季度继续保持

“双降”的趋势。据统计,一季度末,我国境内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

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3124.7

亿元,比年初减少137.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8.0%,比年初下降0.6个百分点。

2006年,进行必要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压缩产能过剩,抓好不良贷款的降低工

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要抓住不良贷款“双降”的工作不放松,不断深化和

细化不良贷款的监管工作。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不良贷款余额反弹问题,密切跟

踪监测贷款分类偏离度和迁徙率,准确分类,充足拨备,做实利润;严密防范贷

款集中度、关联交易和交叉违约风险,继续推进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

及时做好呆坏账核销工作,深化改革,从根本上建立起防范信用风险的长效机制。

(二)不良贷款结构

从不良贷款的结构看,2006年3月末,损失类贷款余额4808.2亿元,占不良

贷款合计的36.6%,余额比年初减少1.4亿元;可疑类贷款余额5035.1亿元,占不

良贷款合计的38.4%,余额比年初减少14.3亿元;次级类贷款余额3281.4亿元,

占不良贷款合计的25.0%,余额比年初减少121.8亿元。

图表 14 2006年一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分种类情况

单位:亿元;%

第一季度

余额 占全部贷款比例

不良贷款 13124.7 8.03 其中:次级类贷款 3281.4 2.01 可疑类贷款 5035.1 3.08

损失类贷款 4808.2 2.94 (三)分机构不良贷款情况

分机构类型看,2006年3月末,主要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

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068.4亿元,比年初减少127.9亿元,不良贷款率8.3%,比

年初下降0.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0588.2亿元,比年初

减少135.2亿元,不良贷款率9.8%,比年初下降0.7个百分点,首次降为一位数。

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480.2亿元,比年初增加7.4亿元,不良贷款率3.9%,

比年初下降0.3个百分点。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861.5亿元,比年初增加10.7

亿元,不良贷款率7.6%,比年初下降0.2个百分点。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

158.1亿元,比年初减少18.9亿元,不良贷款率7.0%,比年初下降1.4个百分点。

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6.7亿元,比年初减少1.5亿元,不良贷款率1.0%,比年

初下降0.1个百分点。

图表 15 2005年前四季度分机构不良贷款情况

单位:亿元;%

第一季度余额 占全部贷款比例

主要商业银行 12068.4 8.26 国有商业银行 10588.2 9.78 股份制商业银行 1480.2 3.92 城市商业银行 861.5 7.59 农村商业银行 158.1 6.96 外资银行 36.7 0.95

注:1.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主

要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2.2006年农村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有新增机构,农村

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合计数据与2005年数据不可比。

四、主要商业银行资产减值准备金计提力度继续加大

2006年一季度末,我国境内主要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

银行,下同)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金余额34亿元,比年初增加120亿元。其中,

4家国有商业银行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金余额为24亿元,比年初增加85亿元;12

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金余额为1000亿元,比年初增加35亿元。

一季度末,主要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缺口为6226亿元,比年初减少50亿

元。贷款损失准备金抵补率33.4%,比年初提高了0.9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商业

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缺口6003亿元,比年初减少50亿元,抵补率26.8%,比年初

上升0.7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缺口223亿元,与年初基本持

平,抵补率为80.6%,比年初上升0.6个百分点。

五、部分上市银行中间业务进入收获期

除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外,2006年我国部分上市银行的中间业务将进入收获期。在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刚刚起步的情况下,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重点在近期是基金、企业年金的销售、托管、银行卡、存款帐户收费和国际结算。此外我国商业银行还可以利用网络和销售上的优势,在财富管理、投资产品、保险产品的销售业务及投行业务扩大营业收入。随着我国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国际结算业务业务量2006年将保持35%左右上的增长。综合上述分析,上市银行业2006年中间业务收入比重将进一步提高,平均大致提高1.5个百分点。

六、在沪外资银行总资产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2006年3月末,上海共有外资银行营业性分支机构87家(包括1家货币经纪公司和2家外资汽车金融公司),三年来净增机构25家,其中2005年新增营业性分支机构18家,目前还有4家外国银行分行和5家外资银行支行正在筹建。在沪外资银行未来三年在华发展规划表明,外资银行普遍看好中国市场,预计上海外资银行数量增长的趋势还将继续。

同时,上海外资银行各项业务也迅速增长。截至2006年3月末,上海外资银行资产总额超过500亿美元,占全国外资银行资产总额的55%,占上海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13%。三年来,上海市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年均增长50%,各项贷款余额为年均增长58.5%,存款余额年均增长60.4%。

Ⅲ 一季度银行业监管及改革开放动态

一、一季度动态

(一)人民银行发布公告进一步完善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

人民银行1月3日发布公告〔2006〕第1号,自2006年1月4日起,在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上引入询价交易方式(以下简称OTC方式),同时保留撮合方式。同时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为市场提供流动性。引入OTC方式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方式改进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于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向所有银行间外汇市场做市商询价,并将全部做市商报价作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计算样本,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后,将剩余做市商报价加

权平均,得到当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权重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根据报价方在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量及报价情况等指标综合确定。

(一)银监会统一商业银行监管评级

为建立规范统一的商业银行监管评级体系,银监会1月12日发布《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内部指引》分为总则、评级要素、评级操作规程和职责分工、评级结果的运用和附则共五个部分;对监管评级的依据和适用范围、评级要素、评级结果及监管措施、评级步骤和信息披露等项内容作了说明。目前,该指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所有商业银行的法人机构,包括中资商业银行、外资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

(二)《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发布

银监会1月15日发布《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核心指标》从2006年1月1日起试行,在总结试行情况并重新修订后将于2007年正式施行。《核心指标》共四章二十三条,包括了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御的三大类指标及指标值,其中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8个。《核心指标》覆盖了我国银行业最为重要的信用、市场、操作和流动性四种风险。《核心指标》还规定了相应的检查监督措施,明确了对商业银行的具体要求。

(三)人民银行推出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

人民银行1月24日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明确了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的有关事项。

在人民银行宣布已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后,国家开发银行与中国光大银行当日就完成了首笔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这标志着人民币利率衍生工具已在中国金融市场正式登场。开展利率互换交易试点,是为了满足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者利率风险管理及资产负债管理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必然要求。

(四)《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和《外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公布

2月21日,中国银监会公布《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和《外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下称《实施办法》),鼓励外资入股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同时也明确了境内机构发起设立商业银行的资格、条件,

以及商业银行合并、收购的规则。

1、《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

根据《实施办法》,符合条件的非金融机构可以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发起人,并应当符合以下主要条件: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或有效的组织管理方式;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诚信记录和纳税记录,能按期足额偿还金融机构的贷款本金和利息;具有较长的发展期和稳定的经营状况;具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和资金实力;最近3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年终分配后,净资产达到全部资产的30%;除规定的投资公司和控股公司外,权益性投资余额原则上不超过本企业净资产的50%等。

而境内非金融机构要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起人,门槛相对较高。而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企业将被拒之门外,包括公司治理结构与机制存在明显缺陷;关联企业众多、股权关系复杂且不透明、关联交易频繁且异常;核心主业不突出且其经营范围涉及行业过多;现金流量波动受经济景气影响较大;资产负债率、财务杠杆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等。

由此看来,对于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态度已经比较明朗化,但准入的要求也异常严格---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发展民营银行的问题,而是如何遴选民营银行发起人、如何加强对民营银行监管的问题。

2、《外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

作为发起人或战略投资者,境外金融机构须符合诸多条件,包括:最近1年年末总资产原则上不少于100亿美元;银监会认可的国际评级机构最近2年对其长期信用评级为良好;最近2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应达到其注册地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平均水平且不低于8%;非银行金融机构资本总额不低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10%。银监会同时指出,这些条件并非一成不变,可根据金融业风险状况和监管需要加以调整。

《办法》延续了区分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的股权分水岭,即单个境外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或战略投资者向单个中资商业银行投资入股比例不得超过20%,多个境外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或战略投资者投资入股比例合计不得超过25%。

但在计算入股比例上,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变化,那就是境外金融机构关联方的持股比例应当与境外金融机构合并计算。这将有利于控制外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的速度和规模,防止单一外资金融机构利用其金融控股集团的架构,通过不同子公司入股中资银行,造成风险积聚。

(五)银监会督促银行业机构进一步加强外汇风险管理

为有效控制银行机构外汇风险,确保银行机构安全、稳健运行,银监会3月6日下发通知,督促银行业机构进一步加强外汇风险管理。通知要求各银行机构要高度重视、全面评估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与银行间外汇市场发展对本行外汇业务和外汇风险可能带来的影响,进一步完善外汇风险管控机制。通知就银行业机构外汇风险敞口头寸计算、外汇交易限额管理、价格管理和外汇交易报价、系统建设、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管理、外汇交易中的操作风险、外汇风险内部审计、外汇衍生产品风险管理、外汇交易员和外汇风险管理人员配备等外汇风险管理中的主要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通知的发布将进一步加强银监会对银行机构外汇风险的监督管理,促进银行机构不断提高外汇风险管理水平。

(六)外国机构未经许可不得在境内宣传推介外汇交易业务

银监会3月13日发布公告,未经银监会许可,任何外国机构不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宣传、推介外汇交易业务,或通过互联网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自然人提供外汇交易服务。公告还指出,通过互联网在外国机构的交易网络平台上进行外汇交易的行为,不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保护,金融消费者参与此类活动时须谨慎。

(七)银监会明确国内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原则

引进战略投资者应坚持五项原则、符合五个标准。“五个标准”是:1.投资占股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2.持股锁定期须在3年以上;3.战略投资者必须派出董事,参与董事会的管理工作和决策工作,同时鼓励派出高级管理人才;4.战略投资者必须有丰富的银行业管理背景,必须有合作意愿;5.有商业银行背景的战略投资者最多只能投资两家同质中资商业银行。“五项原则”是:1.要保持国家对大型银行的绝对控股;2.中外双方应按市场原则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合作;3.中方引进战略投资者主要不是为了引进资金,而是为了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手段;4.投资入股中资银行一般应当是大型金融机构;5.要坚持严格的资格审查,并跟踪和评估实际效果。

(八)银监会成立银行监管四部

银监4月18日消息,银监会成立了银行监管四部,主要负责对性银行、邮政储蓄机构、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三类机构”)实施监管。银监会同时宣布,2006年银行监管四部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风险监管为核心,逐步

建立对三类机构科学的非现场监管体系;认真组织开展对三类机构现场检查;积极促进三类机构内控制度不断完善,促进其健康发展。同时,银行监管四部还将积极做好性银行定位研究,推动三家性银行条例的出台,积极推动邮政储蓄银行组建,督促邮政储蓄加大资金返回农村的力度,积极推进小额质押贷款试点业务,积极支持性银行、邮政储蓄机构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三类机构案件防范、治理。

二、银行业改革动态

(一)国有银行改革进展

1、中国银行

3月8日,中国银行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签署协议,社保基金以100亿元正式参股中国银行,成为中国银行的又一机构投资者。日前,中国银行计划于6月初在上市,募资额约为60亿美元。据悉,中银国际、瑞士银行和高盛集团为此次中行IPO的联合承销商。对于中行赴港上市后还可能发行A股的问题,由于内地尚未排定重发新股的时间表,目前很难估计A股发行的具体日期。

4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已批准中行成为首家获得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交易资格的银行。自此,中行可自行开展以套期保值、头寸调整为目的的人民币与外币间的掉期交易。

2、建设银行

建行公布外资持股比例,国家将保留绝对控股权。截至2月,海外机构和个人在建行持股比率占25.75%,国有控股比例为74%以上。即使今后美国银行行使期权再买10%左右,国有控股仍将在60%以上,占绝对优势。

3、工商银行

2月6日消息,由高盛集团、安联集团及美国运通公司组成的高盛投资团和工行签订战略投资与合作协议,以37.8亿美元入股工行,其战略投资将通过购买工商银行新发行的股份完成。据悉,高盛投资团将获得工行大约10%的股份,其中,高盛将以大约25.8亿美元取得工行7%股权,安联以约10亿美元买下2.5%股份,美国运通则投入2亿美元左右,此外高盛投资团还将派驻一名董事进入工行董事会。如该交易获银监会批准,将是中国银行业截至目前最大一单境外战略投资。

3月10日消息,工商银行选定首次公开发行投资银行,美林集团、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投行团、瑞士信贷集团、德意志银行与工商东亚金融控股有限公司

将共同协助工商银行完成上市相关工作。

(二)银行业探索混业经营

1.中银保险首家内地分公司获准成立。1月3日消息,中国银行宣布,旗下以外资身份独资经营的中银保险获准成立江苏分公司。这标志着内地银行在拓展内地保险业务上迈出一大步。

2.民生银行拟建合资基金公司。日前,民生银行正在和海外的机构讨论成立合资基金公司事宜,目前尚不便透露潜在的合作对象,最终结果最快能在4-5月份公布。

此外,交行也在努力推进成立国内首家银行系保险公司,但是预计很难在上半年获批正式筹建,年内能否开业目前也难下定论。

(三)首家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分行开业

4月27日消息,经过4个多月筹建,上海银行宁波分行正式挂牌开业,这是全国首家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分行。选择宁波作为跨出上海的第一站,是因为宁波具有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空间,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较高。上海银行将力争把宁波分行打造成为城商行异地分行的“样板行”。

(四)邮储银行渐行渐近

一季度,央行正加快推进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4月,银监会已银行监管四部,专门负责对邮政储蓄机构等的监管工作;刘明康指出,第五大银行邮储银行年内挂牌;邮政储蓄将变身社区银行。长期以来,邮储机构“只存不贷”,吸收的资金转存中国人民银行或拆借给商业银行和用于购买债券,资金得不到合理运用,尤其是从农村吸收的资金不能回流农村,国家组建邮储银行正是为了打破这个局面。

三、银行业开放动态

(一)新加坡华侨银行加盟浙江宁波市商业银行

新加坡华侨银行1月10日与宁波市商业银行与签署协议,购买其2.5亿股股份。该协议如获中国银监会批准,新加坡华侨银行将持有宁波市商业银行12.2%的股份。根据协议,新加坡华侨银行出资5.7亿元人民币,以每股2.28元的价格购买宁波市商业银行2.5亿股股份。宁波市商业银行的股本因此由18亿股增加到20.5

亿股。

宁波市商行将成为我国第9家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的城市商业银行,此前,北京、上海、南京、西安、济南、杭州、南充等七家城市商业银行已经完成引资计划,而天津市商业银行也与澳新银行签订了合作协议。

(二)淡马锡拟增持民生银行

日前,持有该行5%股权的新加坡国有投资企业淡马锡控股,正考虑增加对民生银行的持股。民生银行董事会已经讨论过此事,很可能会批准淡马锡增持的建议。淡马锡增持股数尚未透露,业内盛传淡马锡拟增持至20%。

淡马锡近年来在中国的收购对象中,银行业已经成了它最重要的战场。去年淡马锡以14亿美元购入建行5.1%股权,虽然以31亿美元购入中行10%股份曾一度受阻,但最终仍以中行增发新股的方式,获得中行5%的股份。而淡马锡旗下的新加坡星展银行也在为广东发展银行第一大股东的交椅而奋斗,星展银行开出了约10亿美元左右的价格,拟参股广发行19.9%的股份。

(三)哈比卜银行参股乌鲁木齐市商行

2月底,巴基斯坦哈比卜银行(Habib Bank Limited)已确定购买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19.9%股权。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是唯一一家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哈比卜银行是巴基斯坦最主要的大型商业银行之一。巴基斯坦曾经出售了哈比卜银行51%的股份,使后者实现私有化。该银行也将是首家通过参股方式涉入中国银行业的巴基斯坦银行。

Ⅳ 银行业展望及主要银行效益分析

一、银行业展望

(一)提高法定准备率对银行业绩只有很小的影响

常务会分析一季度经济形势时指出,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问题还比较突出,要引起高度重视。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供应量偏高,信贷投放偏快,对外贸易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货币、信贷、投资增长速度偏快已引起了的高度重视,市场普遍预期,央行会提高法定准备率。

提高法定准备率对央行的业绩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很低。一般地,提高

法定准备率对银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会减少银行的可运用资金,二是拉低债券价格。

根据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0.6万亿元,假设法定准备率上调0.5个百分点,则银行须再将其中的1530亿元以法定准备金的形式上存银行,或者说,对于1000亿元存款的银行来说,将增加5亿元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目前,法定准备金存款利率1.%,商业银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5.58%,假设平均存款成本1.50%,则新增加5亿元法定准备金对银行的业绩影响是:在5亿元资金用于贷款的情况下,其净利息收入约2040万元;在5亿元资金只用于缴存法定准备金的情况下,其净利息收入约195万元。显然,如果提高法定准备率,则银行的利息收入会相应减少,但幅度很低。在提高法定准备率的情况下,由于资金紧张,市场利率看涨,债券价格趋于下跌,银行作为债券持有人则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从而影响本期利润。但从历史经验看,这种影响也不能被夸大。

(二)经济景气度上升对银行存贷款业务有正面影响

虽然央行近期可能会出台提高准备金率等一些紧缩的货币,但全年银行存贷款快速增长几乎已成定局。此外,随着我国银行业贷款定价水平的提升,和企业投资需求的增长,2006年我国银行业净利差水平将保持稳定略有上升。因此,我们认为上市银行2006年拨备前利润的增长将不低于2005年的水平。

此外,一季度的经济高增长,使得我们对2006年全年经济景气度的判断有所提升,在经济景气度较高的情况下,上市银行的资产质量基本保持目前的较好水平,拨备支出压力不大。

(三)直接融资规模扩大对银行贷款的替代

2006年,直接融资的快速发展对银行贷款造成了替代作用。债券到期收益率要显著低于同期限银行贷款利率,通过企业债券融资成本要显著低于银行贷款。银行以往的优势企业客户现在会更倾向于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

此外,今年股权分置问题基本解决后,A股市场的融资功能将会恢复,股权融资的规模会快速扩大,这也会影响银行的贷款收益。

但整体看来,上市银行在2006年面临的有利因素要明显多于不利因素,在宏观经济不出现大的起伏的情况下,上市银行的收入和利润仍保持较快的增长。

二、股份制银行效益分析

(一)华夏银行

截至2006年一季度末,银行资产总规模达到3623.7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2.38

亿元,增长1.7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4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44亿元,

增长34.79%;实现净利润3.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0.63亿元,增长20.19%,

股东权益达到108.4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亿元,增长3.71%;每股净资产为

2.58元,比上年末增加0.09元,增长

3.61%;每股收益为0.09元,比上年同期增

长28.57%;净资产收益率为3.46%,比上年同期提高0.31个百分点。

公司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一季度,金融机构往来收入同比

增长了99.49%,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由8.49%提高到10.98%;利息收入同比增长

了28.42%,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则由76.00%下降至73.30%。

图表 16 华夏银行2006年一季度财务状况

单位:千元

2006年一季度末 2005年末

总资产 362,370,666 356,132,782 股东权益(不含少数股东权益) 10,845,703 10,457,370 每股净资产(元) 2.58 2.49 调整后的每股净资产(元) 2.45 2.36

2006年1-3月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4,976,792 -- 每股收益(元) 0.09 --

净资产收益率(%) 3.46 -- (二)浦东发展银行

浦发银行第一季度实现净利润人民币6.627亿元,上年同期为人民币5.138亿

元。其第一季度核心业务收入增至人民币60.6亿元,上年同期为人民币50.2亿元。

截至2006年一季度末,该行总资产规模达到5994.43亿元,比年初增加了263.77

亿元,增幅为4.60%。本外币贷款余额4067.15亿元,比年初增加了294.92亿元,

增长7.82%。各项存款余额为5295.95亿元,比年初增加240.20亿元,增幅为4.75%。

其中,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783.06亿元,比年初增长77.93亿元,增幅为11.05%。

股东权益156.80亿元,每股净资产4.01元,每股收益0.169元。按照“五级”分

类,后三类贷款比例为1.909%,比05年末下降0.06个百分点。

图表 17 浦发银行2006年一季度财务状况

2006年一季度 同比增长率(%) 总资产(余额)(千元) 599,443,356 --- 每股收益(元) 0.169 28.98 每股净资产(元) 4.01 0.99

净资产收益率 4.23 15.57 净利润 6.627 28.98

(三)深圳发展银行

截至2006年3月31日,深圳发展银行存款总额为2054亿元,贷款总额为1619

亿元,总资产为2396亿元。同时,该行的不良贷款总额144.04亿元,与上年同期

比较,不良贷款率从11.6%显著下降至8.9%,资本充足率则从2.8%提升到3.83%,

核心资本充足率从2.82%提升到3.67%。

该行与上年同期比较,净利润增长47%,经营净收入增长15%,税前利润增

长33%;税后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7.1%,较2005年实际税后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7.16%显著上升。

一季度,深发展一般性贷款继续保持强劲增长,较上年底增长7.2%。该行同

时继续积极推进公司业务转型,包括积极开展贸易融资业务,以促进中小企业融

资;在零售业务方面,业绩较上年同期增长显著,零售存款、贷款余额分别较上

年第一季度末增长32%和50%。该行一季度推出的几项住房按揭和理财新产品都

收到了市场的良好反应。此外,该行还将通过筹集新的资本金来进一步提高资本

充足率。

图表 18 深发展2006年一季度财务状况

2006年一季度末 比05年末增减

总资产(千元) 239,557,574,599 +10,241,158,791 股东权益(不含少数股东权益)(千元) 5,2,133,013 +221,091,058 调整后每股净资产(元) 2.62 +0.10

2006年1-3月 同比增长

每股收益(元) 0.113 47.16%

净资产收益率 4.19% 1.22%

(四)招商银行

06年一季度,招商银行资产总规模达到765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11.47亿元,

增长4.24%;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9.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9.37亿元,增长

31.96%;实现利润总额21.5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3亿元,增长32.%;实现

净利润13.1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0.26亿元,增长24.49%;股东权益达到324.05

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7.31亿元,增长31.35%;每股净资产为2.元,比上年末

增加0.26元,增长10.92%;每股收益为0.107元,净资产收益率为4.05%。

06年一季度,该行中间业务收入为5.42亿元,同比增长75.79%。公司的中间

业务收入已经连续三个单季保持70%以上的高速增长。报告期内中间业务收入占

比由05年的6.5%升至6.9%,净收入占比由05年的8.2%升至9.2%。在上市银行中,

招商银行在中间业务中的领先地位越来越明显。

该行一季度一逾二呆和五级分类口径计算的不良贷款率分别由05年末的2.2%

下降至2.1%,以及2.58%下降至2.37%。准备金率从111%提高到115%。招商银行

是目前国内银行中最具竞争力的银行,具备较高的长期投资价值。预计06年每股

收益0.42元。

图表 19 招商银行2006年一季度财务状况

2006年一季度末 比05年末增减(%)

总资产(千元) 765,760,233 4.24% 股东权益(不含少数股东权益)(千元) 32,404,713 24.65% 调整后每股净资产(元) 2.63 5.20%

2006年1-3月 同比增长(%)

每股收益(元) 0.107 -30.52%

净资产收益率(%) 4.05% -0.76% (五)民生银行

2006年第一季度,该行贷款47.23亿元,同比增长18.05%;拆借、存放等同

业业务11.99亿元,同比增长323.12%。实现净利润75396.4万元,上年同期为60587.8万元;营业利润11.84亿元,上年同期为9.29亿元,同比增长27.44%。

不过,一季度民生银行毛利率同比下降0.74个百分点,这主要由于公司在报

告期加大了对信用卡业务的投入。

图表 20 民生银行2006年一季度财务状况

2006年一季度末 比05年末增减(%)

总资产(千元) 567,628,040 1.85% 股东权益(不含少数股东权益)(千元) 15,914,061 3.65% 调整后每股净资产(元) 2.14 3.72%

2006年1-3月 同比增长(%)

每股收益(元) 0.10 -11.14% 按最新股本计算每股收益(元) 0.07 -36.53% 净资产收益率(%) 4.74% 0.25%

三、国有商业银行

(一)农业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一季度实现经营利润92.7亿元,同比增加6.84亿元。

据统计,3月末,农业银行本外币各项存款比年初增加2972.93亿元,创历史

最好水平,同比多增705.9亿元;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下降80.09亿元,

不良贷款率比年初下降1.71个百分点。

一季度农行新增贷款已经超过年度目标额度(3000亿)的一半。3月末,农业

银行本外币各项贷款增加10.06亿元,同比多增799.66亿元,增长5.83%,同比

上升2.57个百分点。

中间业务发展较快是农业银行一季度经营中的一个亮点。一季度,农业银行实

现中间业务收入26.86亿元,同比增收8.65亿元,增长达47.5%。银行卡发卡总量

继续保持同业首位,消费额跃居同业第一;保险代理、国际结算、结售汇业务发

展迅猛,同比增收较多;债市通累计交易量居银行间债券市场各家代理商之首。

该行一季度实现经营利润92.7亿元,同比增盈6.84亿元。

(二)工商银行

06年一季度,工行银行卡业务呈现良好的增长势头,发卡量显著增加,消费

额快速增长,经营效益稳步提高。截至一季度末,工行牡丹卡累计发卡量增加968.2

万张,同比增长18.45%,累计消费达582.6亿元。其中,牡丹灵通卡(储蓄卡)

较年初新增903.3万张,累计消费377.9亿元,增幅16.3%;牡丹信用卡累计新发

卡.9万张,累计实现消费额204.7亿元,增幅为37.6%。

同时,工行“汇财通”个人外汇理财业务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今年以来,该行已经推出了4期“汇财通”个人外汇理财产品,合计发售金额达7.5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9亿美元,同比增长25.3%。

四、国家开发银行

截至一季度末,开行表内不良贷款率为0.82%,资产减值准备对表内不良贷款的覆盖率为288%,主要经营指标继续稳定在国际先进水平。1-3月,开行向煤电油运、农林水、公共基础设施等“两基一支”瓶颈领域新发放的贷款,占全部贷款的八成左右;向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发放贷款513亿元,占全部贷款的三分之一;发放新农村建设贷款65.77亿元,3月末新农村建设贷款余额为510.54亿元;另外,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161.8亿元,累计支持中小企业3507户、个体工商户4339户和农户5768户,创造就业岗位37.5万个。

本报告图表如未标明资料来源,均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文档

中国银行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银行行业分析报告(2006年1季度)出版日期:2006年05月WWW.CEI.GOV.CN编写说明今年1季度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1.9万亿元,同比多增6990亿元;在今年一季度1.26万亿新增贷款中,25%来自票据融资;票据融资更几乎占到短期贷款新增规模的半壁江山。尽管央行加大力度回笼货币,但是,流动性过剩的势头并没有受到抑制。虽然一季度信贷增长达到1.26万亿元的“高峰”,但是银行存贷差却呈现扩大趋势。3月末,存贷差额为10万亿元,较上月增加3300万元;存贷比也由上月的68.86%降低至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