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诗诗LiShishi
(广东,广州510000)
(GuangDong,GuangZhou 510000)
摘要:在地铁盾构始发过程中,反力架支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结构的稳定是确保盾构机不发生变形的关键,同时也是隧洞轴线不发生偏移的决定性因素。下面以广州地铁四号线某一盾构区间为例,通过详细的力学分析,介绍反力架支撑的结构设计方式。
Abstract: Shield machine in the subway during reac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upporting frame. The stability of the structure Is the critical to ensure shield does no deformation, but also a decisive factor to ensure the tunnel axis does no shift. The following example is Guangzhou Metro Line 4. Through a detailed mechanical analysis, describes the structure of support reaction force frame design.
关键词:盾构施工;始发;反力架;支撑;弯矩;挠度
Keywords: Shield Construction; Originating; Reaction frame; Support; Moment; Deflection.
0 引言
地铁盾构施工中,始发反力架支撑的设置环境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始发井内始发,如A站始发反力架安装模式(根据底板结构墙又分为两端斜撑和一端斜撑、一端由扩大结构墙支撑的方式);另一种则是车站内始发,如B站二次始发,(根据底板结构亦可分为两端斜撑和一端斜撑、一端由扩大结构墙支撑的方式)。以上形式在地铁盾构中是具有代表性的两种始发方式。
1 设计原则
反力架支撑属于压杆,最佳受力状态便是尽量使截面在各个方向上的惯性矩相等,即(Iy=Iz),因此在此采用圆环形截面做支撑结构也是理想选择。材料确定之后,接下来便要对支撑的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总的设计原则便是让反力架整体变形达到最小。设计步骤为:1、分析各杆件的类型,计算出各杆件的临界荷载;2、对于反力架进行受力分析,确定出支撑点的最佳位置,使反力架整体变形最小;3、布置好支撑位置后,验算反力架工字钢的强度与刚度,保证二值在规范允许范围内;4、对支撑本身进行加固,形成一个桁架结构,使整个支撑可看成一个刚体,确保整体稳定性。
2 结构设计
A站始发井底板结构图如图1所示。始发井底板平面存在有一个高差,在反力架安装位置形成一个台阶式的受力环境。对支撑的受力起到了一定得帮助。反力架支撑材料考虑采用长6m、外径D=600mm、厚8mm的圆环(支撑与地板连接位置已预埋好钢板)。
2.1 计算支撑圆杆的临界荷载
图1 黄村站始发站台剖面图
支撑截面为圆环,,
钢材选用Q235,,
由欧拉公式,,
,,得到
2.5,,
得到
对于圆环,,,所以,
对a杆和b杆,查表得两端固定,得到 图2 反力架支撑计算简图
;
a和b杆均属于粗短杆,则
反力架支撑简图如图2所示。
2.2分析支撑点的最有利布置位置
经分析问题可进行简化,如左图所示
支撑布置在均布荷载(即6m范围内,此范围内承受600t的均布荷载)的三等分点处方可最大限度抵消弯矩,使梁的弯矩最小
G=
,如图可得
同理,,而,满足要求
其受力分解如图:由于,得到
问题简化为
2.3.利用位移法求出,
将a,b杆联成一个珩架,那么a,b杆便成为了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刚片.
又将F和P 等效为一个力,为,其等效图如下
下面将其分解为两段进行计算,求力,
用力法计算,
由公式,,
得到N,同理,可计算得出N
2.4.验证工字钢是否满足受力要求
工字钢承受的最大荷载为120t,
,,所以工字钢受力满足要求,因此设计满足要求。
2.5.计算梁的挠度
(1)计算惯性矩
梁的截面如右图所示:
计算得到
(2)查规范得,梁的挠度应满足
最高强度要求为
下面计算梁的挠度
按叠加法,分别计算出单个荷载时梁挠度,然后叠加便得到梁变形时的最大挠度
1均布荷载作用时,
2集中力作用时,
,满足要求
同时,也满足最高强度要求。
2.6.分析杆件受力,利用结点法得出:
;;;
选用Q235钢,,截面面积,所以求得=1158
=1468
=877
为便于取材,全部选用12号槽钢,,满足要求。
杆件间用结点板连接,采用三面贴角焊,
3 结语
由以上分析可知,本盾构机反力架支撑设计满足要求。且在A站始发和B站二次始发中都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始发过程中,对反力架和盾构机进行了严密监测,仅发生3mm变形,在弹性变形范围内。
通过盾构过程中的理论实践,证明以上反力架支撑的结构设计模式在盾构施工中有一定的可行性,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龙驭球 结构力学教程(Ⅰ)[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
[2] 龙驭球 结构力学教程(Ⅱ)[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
[3] 顾强 钢结构基础-2版 [北京] 中国建筑出版社,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