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信贷模式剖析 ————基于兴业银行的案例视角基于兴业银行的案例视角基于兴业银行的案例视角((下)
2015年04月07日
(五)融资租赁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融资租赁公司作为融资主体,融资租赁公司与节能服务商或合同能源管理公司或终端用户合作,签订节能减排设备租赁合同后,融资租赁公司根据实施项目申请融资,以节能环保项目应收租赁款为主要担保手段,兴业银行在审核项目技术和实施能力后,支持融资租赁公司为项目业主或节能服务商提供节能设备的融资租赁服务。
北京某学院与某公司签订安装改造太阳能热水器合同后,该公司以此项目向某国际租赁有限公司申请融资租赁。该租赁公司局限于自身短融长投的资金期限错配难题,向兴业银行申请4年期项目贷款,该项目支付给租赁公司的租金直接汇入其结算账户,优先用于偿还贷款本息,年减排二氧化碳630吨。这种模式可直观描述为图5。
图5 融资租赁模式流程图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以节能环保项目应收租赁款为主要担保手段,创新了担保方式,有效地解决了相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同时,有利于拓宽金融租赁公司的资金来源,间接支持承租人实施节能减排。这种信贷模式在推广过程中需严格审定节能减排设备租赁合同的完备性,有效监管项目支付给租赁公司的租金,确保其直接汇入其开立的结算账户,优先用于偿还贷款本息。
(六)排污权抵押融资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排污企业以自身购买的排污权为抵押申请融资,或申请专项融资用于购买排污权并以该排污权为主要抵押品,要求企业持有《污染物排放许可证》且排放未超标,排污权可在排污权交易市场有偿转让并办理抵押登记。兴业银行审核企业综合实力和排污权价值后,设计融资服务方案。
嘉兴市是全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排污权交易的试点城市,秀洲区某染整企业践行排污权有偿使用中资金短缺。兴业银行为其发放排污权抵押贷款,以该企业每年30.91吨化学需氧量的污染物初始排放权作抵押,缓解了该企业因购买排污权出现的流动资金短缺。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有偿获取的排污权可作质押,创新了融资担保模式,也有助于排污权有偿使用及交易制度的推广。但该模式虽提出已久,在实践中却并未广泛推广,其原因一方面是评估价值的确定需综合考虑评估价与剩余排污指标的有效年限,另一方面是排污权市场价格受外部和市场因素影响波动大。商业银行为有效防范风险,通常与办理排污权相关业务的主管部门签订排污权回购协议,或获得主管部门的书面确认,确保依法处置该排污权时能够顺利变现。
三、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信贷模式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思路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信贷模式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思路
1.问题。针对绿色金融信贷的发展,商业银行缺少可操作的绿色信贷实施体系,包括绿色信贷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相关产品操作规程、绿色金融贷后管理
要求及风险评估、内部监管措施及实施细则等。由于可操作的实施体系不完善,绿色
金融业务创新落地并非易事,大大降低了绿色金融业务信贷模式的可操作性。
2.成本问题。一方面,绿色环保项目受新技术性能不确定性和低市场份额预期,较难吸引
足够的银行资金,绿色金融信贷模式的推广处于初期阶段,银行从中获利少,成本相对较高,制约着绿色金融业务规模的扩张。环保部门发布信息存在一定的滞后和遗漏,导致银
行核查成本提高,不能有效匹配银行信贷审查的需要,严重影响了绿色信贷的执行效率。
另一方面,绿色信贷的供给不足进一步降低市场需求,形成恶性循环。
3.技术支持问题。绿色信贷与传统项目的不同在于需对项目技术与经济可行性进行判断,
绿色金融业务信贷模式的创新层出不穷,不仅要求银行人员具备相应专业水平,还要具备
技术水平,市场中缺乏技术评估的专业服务,这是银行绿色金融项目落地甚少的重要因素。以兴业银行的碳资产质押授信业务为例,2011年就已推出,但由于国内碳市场起步较晚,碳资产评估缺乏历史参照数据,质押率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至今仍存在资产价格和质押
率难以评定的难题,严重制约着绿色金融业务的有效落地。
4.风险防范问题。从上述案例中不难看出,绿色信贷主要针对从事节能环保的企业,多为
缺乏有效抵质押担保的中小企业,轻资产特征明显,难以准确量化节能项目运营质量和节
能效益,无法精确判断项目的风险和收益。这就对绿色信贷项目的风险控制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目前商业银行普遍缺乏统一的绿色金融风险控制评价标准,在绿色信贷支持上表现
均相对谨慎。
国内商业银行大都采取了特定方法防范绿色金融业务的风险,但尚无单独适用于绿色金融
业务的信用评估模型、信用评级标准以及体系化的风险控制评价方法,更未形成绿色信贷
单独的授信审批决策机制。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普遍做法不仅使得绿色金融业务风险防范
工作浮于表面,而且还不利于绿色金融信贷模式的发展与推广。
(二)建议
1.金融主管部门应出台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完善配套措施。针对绿色金融信贷模式推
广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首先金融主管部门应实行差别信贷,取消对商业银行绿色贷款
规模的控制,降低企业绿色贷款门槛,使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有利可图;其次可以
成立相关担保公司,制定担保管理办法,以担保方式使银行向相关企业发放贷款,有效解
决绿色金融融资主体的轻资产现象,对环保企业的绿色产品实行优先采购。
2.商业银行应充分调动内部发展绿色金融的积极性。对商业银行而言,绿色金融既可以调
整业务格局、又可以开辟新的业务增长点,是商业银行形成自身经营特色,树立品牌效应,实行差异化竞争策略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契机。商业银行要逐步建立与绿色金融
发展配套的激励约束机制,成立对口绿色金融的专营团队试点,给予一定的倾斜和业
务指导,实践绿色金融信贷模式,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广。
3.商业银行要挖掘绿色金融市场潜力,推广创新信贷模式。首先,商业银行可以以CDM项
目作为开发绿色金融业务的切入点,挖掘市场潜在客户,筛选适合CDM项目开发的目标客
户重点辅导,对已经完成减排量的CDM项目全程跟进,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其次,加大对
低碳项目的信贷投入力度,创新绿色金融业务信贷模式,对缺乏抵押的环保企业,采用以
排污权抵押、碳资产质押等形式为其融资。
4.商业银行应完善信息传递共享机制,建立标准的绿色金融业务审批制度。从外部因素来说,应实现环保部门和商业银行信息传递的及时完整准确。从内部因素来说,商业银行应
设立专门的绿色金融部门,缓解业务开展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快绿色金融信贷模式的
推广;建立差异化的绿色金融信贷审批制度和评审流程,加强对环境风险的控制;细化行
业分类标准、绿色金融企业评级和利率定价模型,不断提高风险计量的技术含量;建立和
储备专业人才,熟悉国内外绿色金融规则,借鉴先进的评审视角和方法。
5.商业银行内部要建立绿色金融风险管理机制和考核约束。针对不同的绿色金融信贷模式,商业银行应从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核实、预警各环节进行全过程评价和风险监控。绿
色金融业务办理前应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办理后应将环保风险纳入日常贷后管理中,持续
跟踪监测,对高污染、高耗能行业中退出类客户进行锁定,加大退出力度。绿色信贷管理
过程中落实贷款责任问责制,严格调查、审查、决策岗位相应的权限和责任,形成互相制
约的贷后管理机制。
商业银行内部可成立专门的绿色信贷考核评价部门,对开展的绿色信贷业务进行定期和不
定期的考核评价,定期通报绿色金融类业务融资方案、风险评估、贷后管理等工作的效果,使绿色金融业务的开展更加透明化,并得到多方的有效监管。
参考
文献:
考文献
参考文
[1]Jose Salazar. Environmental Finance: Linking Two World, presented at a workshop on Financial lnnovations for Biodiversity Bratislava, Slovakia Environmental Finance: Linking Two World. 1998.
[2]Schlategger, S. and Figger, F. Environment Shareholder Value. Eco-Management and Auditing, 2000, (7).
[3]晏露蓉,赖永文,张斌,李志林.论助推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金融创新——兼析兴业银
行案例[J].福建金融,2009,(11).
[4]杨涛,程炼.碳金融在中国发展的兴业银行案例研究[J].上海金融,2010,(6).
[5]杜莉,张鑫.绿色金融、社会责任与国有商业银行的行为选择[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9).
[6]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行动机构,北美工作组调查报告.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北美
市场目前趋势和未来机遇[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