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美的本质与特征
一、美的词源意义
1、表示感官愉快的形式
2、表示伦理赞赏的形式
3、专指审美对象
人的本质特征在于人能够进行自由自觉的社会实践活动。
人的本质是指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展升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二、美的本质
由人的本质所决定的所产生的,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出来的人的基本特质与能力,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它是人类能动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推力,也是一种从事实践活动的实际能力。美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三、美的特征
1、形象性
美是一种具体生动的、有观赏价值的形象,而不是一种抽象性的概念
2、感染性
美有一种能够引起人类的愉悦之情、喜爱之情的独特性质,它不诉诸人的理智,而是诉诸人的感情。
3、功利性
美对人有直接或间接的有利有用有益,至少是无害的特质(“兴、观、群、怨”说)
四、美的相对性
1、时代性
2、阶级性
3、民族性
五、真善美的关系★
真: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事物及其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的正确认识
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追求的有利有益有用的价值
联系:真是美 的源头和基础,凡是美的事物,一般来说,首先是真的蕴含着客观的规律性;善是美的灵魂,美要以善为内涵和目的;凡是美的事物,一般来说,应该对人类有利有益有用,至少是无害的。
区别:1、真善美属于不同的范畴,标志不同的价值。真属于哲学就价值,是人们在认识领域内衡量是非的尺度,具有认知价值;善属于伦理学范畴,是人们在道德领域内辨别好坏的尺度,具有实用价值;美属于美学范畴,是人们在审美领域内关照对象并在情感上判断爱憎的尺度,具有审美价值。
2、真与善常常以逻辑思维的判断形式表述,而美却表现为鲜明生动的观赏形象
3、真直接与客观规律相联系,善直接与功利相联系,而美与客观规律与功利有间接的曲折的联系,要通过具体生动的感性形象表现出来。
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几条道路
1、从精神方面
共同之处:都认为美不是客观存在于物、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把美归结为是一种精神现象或精神属性。美是由客观理想、美感、主观意识或人的直觉创造出来的。
如:柏拉图“美是理念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休谟“美即愉悦”
克罗奇“直觉即表现,美即成功的表现”:认为审美和艺术是抒情的直觉。
2、从物质方面
共同之处:都认为美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一种物质属性,力图从事物的感性特征、自然形式、比例、结构等寻求美的规律。
如: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在和谐”
亚里士多德
博克
我国古代对美的本质探讨
1、结合“善”来研究美
有:墨家、孔子、孟子(“充实之谓美”)
2、结合艺术来研究美
如:结合绘画(追求兴趣,不重视细节的真实,整体意境)
3、结合现实研究美
第三章
美的分类
古希腊——柏拉图——形体美、心灵美、知识美、理念美
英——哈奇生——相对美、绝对美
法——狄德罗——实在美、相对美。“美在关系”
德——康德——自由美、附庸美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现实美 、实在美。“美在生活”(对我国美学界影响最大)
我们根据审美现象的存在状态、方式以及表现美的本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把美 分为 现实美(自然美和社会美)、艺术美 来学习 (填空题)
自然美
就是现实生活中自然事物的美 。
自然美的特征:1、变易性(自然物的美以及它的神奇,都包含在它永无休止的变化之中。因此,我们领略自然美,必须采取一种全方位关照的态度)
2、多面性、
3、自然美侧重于形式美
(春蓝、夏碧、秋青、冬黑)
自然美产生于“自然的人化”
社会美:
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是人类在社会实践的创造的、体现社会发展规律和丰富性。
社会美包括:人的美、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环境美 、劳动美等
特征:社会美侧重于内容(功利性,对社会有利有用有益),社会美 比较稳定、明确
人的美——社会美的核心
包括:形体美(风度美、人工修饰的美)、心灵美 、艺术美
艺术美
是指艺术家根据自己的审美意识,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语言、线条、色彩声音、动作…)对社会生活进行概括、加工、提炼所创造出的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的美。
艺术美的特征:
1、艺术美源于现实美又高于现实美的典型形态。
2、艺术美是客体美和主体美在艺术形象中的融合、统一。
3、艺术美是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在艺术形象中的和谐统一。
艺术美的分类(第十章)()
人们对艺术分类的把握主要有以下几种标准:
1、按照本体论的原则(存在方式):时间艺术、空间艺术、时间空间艺术
2、按照心理学原则(感知方式):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视听艺术(想象艺术)
3、按照符号学原则(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方式):再现艺术、表现艺术、再现表现艺术
4、艺术作品的物质材料或媒介:造型艺术、音响艺术、语言艺术、综合艺术、实用艺术
| 时间(动) | 空间(静) | 时空 | |
| 表现 | 音乐艺术 | 实用艺术(工艺与设计艺术、建筑艺术)书法 | 舞蹈艺术 |
| 再现 | 造型艺术(绘画、雕塑) | ||
| 再现表现 | 综合艺术(戏剧、电影{含电视艺术})、语言艺术(文学) |
美感:(广义)指审美意识,包括审美意识活动中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能力、审美观点、审美理想等。
(狭义)指审美感受,指审美主体人对客观存在的美的对象观察、体验、感受、理解后获得的精神愉悦,是人们在欣赏活动或创作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心理现象。
审美关照:主体通过自己的感官功能,从自己的感性形式上去把握美,心神贯注的感受美的一种心理活动。
审美能力: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感受的敏锐性与体验、认识的深刻性的高低水平。
审美享受:主体在审美过程中,完全进入精神愉悦的情感体验中,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美感产生于社会实践,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1、劳动为美感的形式奠定了物质基础
2、艺术产生促进了美感的迅速成长发展
美感的特征
1、美感的个人直觉性 2、美感的精神愉悦性
3、审美享受的社会功利性(指美感中包含着对社会生活有益有利的内容)
美感的心理要素
一、审美感知
审美感觉:由审美对象刺激审美者的眼、耳、鼻、舌等各种感官而引起的对审美对象某些外部特征的反应
审美知觉:在综合各种感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审美对象的一种完整的认识和体验。
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合称审美感知。
特征:
1、审美感知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
2、审美感知伴随着敏锐的选择
3、审美感知有整体性的特点
审美感知不是某个事物的个别属性相加后的总和,而是把个别感觉迅速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完整映像。
二、审美想象
1、联想: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
2、想象:指人的大脑在原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
再造性想象:人们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形、音响等物质提供的暗示在大脑中构成新形象的一种心理活动。
创造性想象:不依据形象化描述,的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
三、审美情感
美感作为审美对象的感受和体验,是以情感表现出来的。审美情感以日常情感为基础,但两者间有明显的差别。
审美情感作为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有别于单纯的生理快感:审美情感比日常情感包含更丰富、更深刻的社会内容。
四、审美理解
审美理解一般蕴含在感情的直觉中,目的在于把握审美对象的内在意蕴,而不需要把握客观对象的抽象本质。
第五章
美学范畴是指美学上概括审美对象各种主要属性的一些概念。比如:美与丑、悲剧与喜剧、崇高与滑稽。
优美
一、概念
优美又称柔性美、秀美,是一种优雅的美,偏于静态的美,以和谐、协调、均衡、统一、一致为特点,在形式上表现为纤弱、娇小、清新、柔媚、精致、幽静等形式特征。
二、优美的基本特征
优美是一种单纯、常态的美
从量的方面看:一般形体轻巧,力量较小
从形式方面看:一般符合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法则
从状态方面看:优美是静态美
1、优美的事物引起的是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
2、优美的事物让人喜爱、亲近
三、优美的审美功用
(1)优美的事物可以使生活充满乐趣,有益于身心健康
(2)经常受到优美的事物的感染、熏陶,人会品性纯洁,风度优雅,感情细腻。
崇高
一、概念
崇高又指形体上 的巨大有力,精神上 的伟大雄浑,令人惊心动魄,崇敬奋发,心向神往的事物的特征。是事物客观具备的,确证了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事物性质。一般分为物体的崇高、精神的崇高两种。
二、崇高的基本特征
崇高的基本特征是严峻的冲突
从量的方面看:一般形体巨大、力量巨大
从形式方面看:一般表现为高大、广阔、粗犷、挺拔等形态和磅礴、突兀等不可诅逆的气势。
从状态方面看:崇高是动态美
基本特征
1、崇高的事物引起的美感包含着突兀感、惊惧感、叹服感、庄严感、自豪感等等,是复杂的强烈的兴奋感。
2、崇高的事物让人敬佩、崇高
审美功用
1、调节感情,消除忧虑、苦愁、郁闷的心绪,振奋人的精神
2、崇高给人鼓舞,使人们心胸开阔、情操高尚、无私无畏。
悲剧
一、概念
悲剧又称悲、悲剧性,是美学范畴之一,是同崇高有着密切联系而又有区别的一个范畴。悲剧是指顺应历史必然要求或具有肯定素质的社会力量或个人,在具有必然性的社会冲突中遭到不应有的、必然的失败或毁灭,从而激起人的哀怜、悲痛、同情以致愤慨的审美特性。
亚里士多德强调悲剧是模仿人的行动,模仿特定条件下好人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好人受难,才引起怜悯和恐惧,净化、陶冶人的精神,在道德上震撼人心。
二、分类
(1)命运悲剧、性格悲剧、道德悲剧、社会悲剧
(2)悲壮悲剧、悲悯悲剧、悲愤悲剧
三、悲剧的美感特征和审美作用
悲剧的美感特征
悲剧引起的审美情感是悲剧感,悲剧感比一般美感形态反映的更强烈、持久,而且它的悲壮内容也更丰富、深厚,是一种高级的美感形态。
(1)悲剧感必须包含“悲”的情感内容
(2)悲剧感是多种复杂感情的综合,主要有怜悯和恐惧两种成分
(3)悲剧感包含着崇高感、正义感,悲剧是一个有机整体,结局往往是悲剧人物的彻底失败,但在失败中又昭示着光明的前途。
悲剧的审美作用
悲剧给人一种特殊的审美情感,在审美愉悦中产生痛苦之感,并使心灵受到巨大震撼。美受到摧残。
喜剧
一、概念
喜剧又称喜、喜剧性,是美学范畴之一,喜剧是指假恶丑的事物或有缺陷的事物在矛盾中暴露出自己的矛盾、空虚、无价值,从而令人发噱,在笑声中遭到否定,具体表现形态有笑、滑稽、幽默、诙谐、讽刺等。
二、分类
讽刺性喜剧:《伪君子》《钦差大臣》
肯定性喜剧:《七品芝麻官》
流泪的喜剧:《堂吉诃德》《摩登时代》
三、喜剧的美感特征
1、喜剧的基本特点是笑
2、喜剧的特征是“寓庄于谐”
3、喜剧的体现形式主要是讽刺与幽默
四、喜剧的审美作用
1、喜剧“寓庄于谐”,在惩恶扬善方面有十分有效的道德的力量
2、喜剧是社会矛盾的特殊反映,使人在笑之后感到一种震撼,继而对人对社会的严肃思考,并从中悟出某种哲理。
第七章
意境(书p119)
一、意境说的产生与发展
先秦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萌芽期,也是意境说的萌芽阶段,先秦哲学思想为意境说的发展奠定了逻辑基础。中国古典美学对意境的探讨可以上溯到老子。老子对“道”“气”“象”的探讨可以看作意境说的萌芽。庄子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超于物、感于物的思想,对后世的文论家影响非常大。(不一定考)
二、意境的美学特征★
1、情感交融
景是客观的景,是造境的基础。这里的景并不是单单只景物,而是指情感发生的环境,景使情获得外在的表现。情是主观的情,是造境的主导,是灌注在景中的无限生意,是主体感情的投射。景中含情,客观景物蕴含主观感情;情中有景,主观感情依附于客观景物。主客统一于“意”,又统一于“境”。
2、虚实相生
实境的升华是意境创造的核心。实即实境,就是艺术作品中所描绘出来的对象,是一种有形的艺术形象;虚即虚境,就是艺术形象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实境是意境创造的基础,虚境是实境的升华。正因为有了实,才显出虚的价值。
3、韵味无穷
韵味指艺术作品呈现出来的令人回味和想象的审美效果
三、意境说对中国艺术门类的影响
1、中国古典诗歌
中国古典诗歌重视以“淡”“虚”造境,注意含蓄在创造意境美中的作用。
2、书法
以象形会意为特点,以毛笔为书写工具的中国汉字是一门独特的艺术
3、绘画
绘画对意境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书法和诗歌的衔接渗透,特别是文人画和山水画更加有意识的借助了诗歌的情趣。在画面中增加诗句,用书法和文学补充画面,两种笔墨线条之美相得益彰,以此完善意境的创造。
4、中国古典园林
(1)采用分景、隔景等手法,组织、扩大空间,丰富美的感受
(2)虚实结合,重视虚景的创造
曾经的一些作业题(第二章)
1、什么是艺术客体?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审美对象,在艺术接受过程中,则是指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作品。
2、艺术客体的特性?
艺术客体是多样的、客观的、感性的、社会的,在特定条件下也是富有感情的,其审美价值是相对的和变化的
3、什么是艺术主体?
是指在社会的审美实践在形成的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实践者,一般表示在审美活动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人。
4、艺术主体的社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艺术家的审美倾向体现着社会和群体的某种倾向
(2)艺术家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为社会和 群体的某种情感。
5、艺术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哪些关系?
(1)艺术主体与客体是相互适应的关系,主要表现在:1、感知与被感知2、体验与被体验3、理解与被理解
(2) 艺术主体与客体是同构关系,表现为动态性特点
(3)艺术主体与客体是互化的关系
6、举例说明艺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化关系
。。。。。。。。。。。。。。。。。。。
7、艺术主体的个性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
(1)体现在主体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艺术趣味上
(2)体现在主体艺术体验和关照世界的基本审美形态上
(3)体现在主体艺术思维及想象的能力和方式上
(4)体现在其艺术技艺的特色和物化的模式上
(5)体现在主体的审美物态化产品,即艺术作品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