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使我省即将形成的“十二五”商业发展规划更好地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以大流通的思路整合国内、国际两大市场,以贵州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跨越为目标,促进我省内贸的进一步繁荣和进出口市场的稳定增长,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和市场秩序,力争在新的规划指导下,进一步提升商贸流通产业在我省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特开展从2010年7月29日—8月3日的实地调研。
首先,贵州省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项目贵州大学调研小组与贵阳市商务局举行了座谈会,座谈会邀请了贵阳、贵州开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阳高新区等部门参加。了解了的“十一五”完成情况,“十二五”发展规划,需求等。
一、社会经济情况简介
“十一五”期间,贵阳实现生产总值逐年递增,2009年达到902.61亿元。分产业看,第一产业保持稳定;第二产业结构优化;第三产业增加速度最快。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为5.5:44.6:49.9。全市人均生产总值和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高。
二、对外贸易
(一)发展状况
“十一五”期间,对外贸易总体上保持稳步发展。2005年、2007年、2008年贵阳地区外贸进出口总额快速增长。2009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外贸进出口总值有所回落。但是2010年上半年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10.98亿美元并且其增速保持稳定,预计2010年外贸进出口总值将达到20亿美元。
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震荡,贵阳市出口结构更加优化,传统优势产品出口较快增长的同时新兴市场已经逐步成为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机电、高新技术产品成为重要支撑。同时规模以上外贸企业进一步壮大。主要特点表现在:
1、商品结构不断优化,机电产品和农副产品成为出口亮点
2009年机电产品出口3.78亿美元,同比增长21.6%,占全市出口总额的29.9%,较上年提高7.88个百分点。农副产品出口突破1亿美元,花卉、蛋禽实现出口“零”的突破。
2、经营主体日益壮大
贵阳市不断扩大企业进出口经营权,在全市形成了国有外贸企业、工贸公司、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多层次经营格局,尤其是外商投资企业迅猛发展成为全省出口的主力军。“十一五”期间,外贸经营权进一步放开,企业门坎降低,更多的企业参与对外贸易,出口新增长点不断涌现,集体、私营企业出口发展速度高居各类企业之首,呈现巨大发展潜力。
3、出口市场不断拓展。
贵阳市十分重视出口促销活动,大力实施“大经贸”和市场多元化战略,每年在积极组织参加春秋两届的广交会等重大活动外,还大胆“走出去”, 如瓮福集团沙特洗矿厂项目、中铁五局加纳、斯里兰卡工程项目、七冶马来西亚工程项目,直接带动设备出口。
另外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的各种方式,不断加大出口商品的宣传和促销力度,提高全省对外贸易的知名度,在千方百计巩固和扩大传统商品出口市场占有率的同时,积极抢占新市场、新商机。
4、扩大贸易对象范围
在与、东南亚等传统出口市场保持稳步发展,新开发的市场,比如对沙特、印度、智利等新兴市场出口虽然总量不大,但是外贸企业与之建立了良好的外贸关系,发展势头良好,潜力巨大。
(二)存在的问题
1、外贸进出口总量小,在全国进出口总额中的分量极小
2、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初级产品出口仍然占大多数比例。
3、贸易方式不合理。如下图,加工贸易在贸易方式中的比例逐年降低,且企业从事加工贸易业务仅仅处在收取廉价加工费的阶段,减缓了贵阳进出口整体的发展速度。
单位:亿美元
图2 2005-2009年进出口总额(按贸易方式分)
4、传统商品附加值低。没有利用现代科技提高大宗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使传统产品逐渐失去竞争优势。
5、出口对象虽有所扩大,但是国际市场多元化格局还是没有形成。
6、各区发展极不平衡。
7、进出口贸易中,进口的比重仍然太低。非企业自用商品的进口仍没有突破性进展。
单位:亿美元
图3 2005-2009年贵阳进出口总额(按进出口分)
8、高新技术产品、农产品在产品结构中比重仍然较低,服务贸易基本上是空白。
(三)“十二五”的目标
1、对外贸易机制进一步市场化。
2、对外贸易运行进一步自由化。
3、对外贸易管理进一步法制化。
(四)相关的建议
1、转变贸易方式,向贸易要附加值。
要积极实行鼓励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的贸易,加工贸易,尤其是外资企业的加工贸易得到蓬勃发展,才能促进贵阳市乃至全省出口的快速增长。在一般贸易规模扩大的同时,需要不断优化加工贸易结构,提高加工贸易档次,以提高国内采购率和增值率。
2、传统优势抓增长点,向薄弱环节要突破点。
每个区都有每个区自己的优势、自己的特点,产业结构也不相同,所以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区产业的优势,使产业优势转变为外贸出口优势。比如小河—孟关有国有重工业企业做依托,就应在此基础上积极地挖掘、培育新的贸易增长点。
3、壮大出口队伍,向出口大户要规模 。
首先,要抓好进出口大户的重点培养。其次,要加强出口基地的建设。再次,对于一些依托海外代理形式的变相出口企业,如老干妈食品有限公司,进出口都不经过贵阳海关,所以客观上流失掉了一部分进出口统计资源。
4、优化产品结构,向产业升级要出路。
2007年的出口退税调整,取消了 “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将会强有力的抑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淘汰部分落后企业和产品,迫使出口企业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出口产品的转化,对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给予了支撑。贵阳市目前的出口商品中, “两高一资” 虽总量不大,但低档次、低附加值产品占比较高,多年来虽反复强调调整结构,但收效甚微。要抓住出口退税调整的良好机遇,充分利用杠杆,促进贵阳市出口商品结构的调优化。
三、利用外资
(一)发展状况
图4 2005-2009贵阳实际利用外资总额
单位:亿美元
1、随着我国经济复苏现象的出现,贵阳市利用外资由下降趋势转变为平稳上升态势。
2、新批外商投资项目平衡增长。2009年新批项目数同比增长12%。
3、实际利用外资逆势上扬。
4、大规模项目稳步增加。
5、服务业项目成为投资热点。如,2009年新批服务业项目14个,同比增长27%。其中,咨询类项目12个,合同利用外资4870万美元,分别占服务业项目的93%和97%;餐饮类项目1个,合同利用外资仅15万美元;商贸类项目1个,合同利用外资120万美元;房地产增资项目1个,增加合同利用外资24万美元。
6、引资向金阳倾斜
贵阳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白云开发区和各区(市、县)的工业园区特别是金阳新区是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
(二)存在的问题
1、工业项目进展缓慢。
贵阳市现存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在项目规模、项目质量、产业结构、区域布局等方面还未形成规模与产业聚集效应。以2009年为例,仅新批项目中服务业项目数就占74%,且咨询类项目数和合同利用外资分别占新批项目的63%和55%;制造业项目仅批准了5户,投资规模上千万美元的2户,其中1户合同利用外资尚未到位,1户外商投资企业再投资企业到位不到20%。
2、增资项目明显减少。
3、准入门槛提升。
国家对外商投资房地产行业的准入门槛提高,2009年无新批房地产企业,增资的房地产企业仅1户,且增资金额仅24万美元;《劳动法》的出台对外商投资企业也造成一定的成本影响。
4、利用外资后劲不足。
截止2010年上半年为止,贵阳市现存外商投资企业的合同利用外资仅有1亿余美元尚未到位;已经签约的几个项目合同利用外资体量也不大。这给一下阶段的工作造成一定困难。
5、周边城市竞争激烈。
与南宁、成都、重庆、昆明等周边城市的利用外资工作比较,贵阳市合同利用外资是相对最低的南宁的20%;实际利用外资只有南宁的40%、重庆的5%;落户的500强企业数量是昆明的50%、成都的10%。
(三)“十二五”的目标
进一步推动利用外资从“量”到“质”的根本转变,使利用外资的重点从弥补资金、外汇不足切实转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上来,更加注重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能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切实把利用外资同提升国内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结合起来。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发挥外资企业对贵州企业的引导、辐射作用。紧盯装备制造、铝及铝加工、磷煤化工、现代药业、特色食品、物流业等优势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
(四)建议
1、积极、合理、高效地借用国外优惠贷款,更加注重贷款使用的质量与效益,完善招商引资质量的评估和实际建设。对生态环境有较大的影响的项目要坚决否定。
2、在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不能盲目地吸收技术,要以促进贵阳市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提高为目标。
3、努力实现外商投资从简单的加工、装配和低水平生产制造层次进一步向研究开发、高端设计、现代流通等新领域拓展。
4、加强对外债结构和使用方向的,严格防范外债风险;利用外资总规模要在“十一五”基础上保持平稳增长;利用外资的管理更加合理有效,利用外资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
(五)具体措施建议
1、加大吸引外资力度,瞄准目标区域、目标产业、目标企业重点出击。针对装备制造、铝及铝加工、磷煤化工、现代药业、特色食品、物流业等目标产业,紧盯韩国希捷集团、瑞典沃尔沃公司、美铝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九龙仓集团、统一集团等外商投资企业,全面出击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另外,对辖区外向型企业进行扶持,鼓励其与外企合作、合资,充分利用外资做大存量,发展增量。同时,积极做好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的准备工作。
2、创新招商方式。六大产业招商组要突出以项目和关联产业为中心的专题招商、以全球“500强”等知名公司和中小企业的定向招商、以专业化队伍为主体的小分队招商和“以外引外”的委托招商等现代招商方式,增强吸引外资的实效性。加强与贵阳市驻外机构和外国驻华机构的联系,加强与贵阳市对外友好城市、友好组织、海外华侨组织、商会的联系,发挥贵阳市驻外代表机构、境外投资企业的作用,拓宽招商渠道,更多地发现大项目的新线索,与招商对象建立联系。
3、加强六大产业招商组及港澳招商组在谈项目及增资扩产项目的跟踪服务。对六大产业招商组及港澳招商组在谈的法国法雷奥汽车零部件生产项目、新加坡厦顺铝箔公司铝加工项目、美国通用磨坊公司食品加工项目、加拿大爱得奶业项目、胜记仓物流项目和澳门金穗集团基础设施改造项目以及詹阳重工异地搬迁改造、同济堂茶叶深加工及针剂线等增资扩产项目,市商务局安排专人负责与六大产业招商组及港澳组跟踪服务,实行市、区(县、市)二级联动,从项目的初次洽谈开始,就进入跟踪监测,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完善外资项目跟踪编码管理系统,建立动态监测体系,掌握外资项目的进展情况,为扩大利用外资提供决策依据。各级各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要亲自抓重大外资项目,责任到人,实行重点跟踪、重点服务、重点督查。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协同配合,形成合力,为重大外资项目报批、落地、建设、投产提供全方位的“一条龙”的优质服务。
4、以六大产业为抓手,大力加强以贵阳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及铝加工工业园区、特色食品工业园区等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为载体的投资促进工作。认真做好上海世博会、第十四届中国(厦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以及第五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的组团参会工作;做好赴日本或韩国的境外旅游推介及投资促进活动。同时积极探索各行业部门和区、市、县地联手推进招商引资活动、产业协作配套的有效合作机制,降低招商成本,提高招商水平和实效,探索投资促进的新路子。
5、强化利用外资项目生成机制。建立和完善由贵阳市和商务局牵头负责,六大产业招商组、港澳招商组及有关部门、中介组织、企业和各类专家共同参与、分工明确的利用外资项目生成机制。对贵阳市重点发展的六大优势产业重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严格论证,包装一批发展前景好、可操作性强的利用外资项目,不断拓宽项目源,建立动态管理的招商引资项目储备库。要组织各行业主管部门突出抓好产业链项目的开发,推出一批产业链龙头项目、一批配套项目、一批增资扩产项目和一批技术改造项目。
6、提高服务外商的水平和效率。
7、贵阳市商务局与六大产业招商组及港澳招商组建立信息联络制度。进行常规联络,确保吸引外资工作的正常推进。
8、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加快建设保税区、无水港。
四、社会消费品市场
(一)发展状况
2008-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速放缓,消费品市场交易趋淡,销售增速放缓。由于贵阳市商务局实施了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等刺激经济和扩大内需鼓励消费的,以及采购的带动下,减缓了经济下滑对市场的压力,使得消费品市场总体上保持平稳增长。
图5 2005-2009年贵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长速度
单位:亿美元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市场运行的主要特点:
1、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流通规模进一步扩大
“十一五”期间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的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400亿元大关。其中云岩区、南明区依然保持商业优势,占全市的70.9%;同时小河区、乌当区增幅均超过25%。
2、城乡市场共同繁荣,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贵阳市商务局全覆盖、地毯式宣传“家电下乡”,组织培训,加快补贴兑现,推动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下乡,有效拉动了农村消费增长和升级换代。截止2009年末,全市家电下乡备案销售网点614个,基本覆盖全市所有区(市、县)及乡镇,全年实现销售1.2亿元。其中,清镇市制定了家电下乡工作实施意见和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协助市局成功开展了“家电下乡”产品大联展,是补贴兑付率最高的一个县。
3、市场整顿提速,市场规范加快
贵阳市商务局在3个月内改造了111个农贸市场,使得农村市场提升改造加快。
3、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协同发展,增长速度稳步提高
由于贵阳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在“三创一办”等活动的拉动下,贵阳的环境保护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有效地拉动旅游业的增长,促进了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的发展。
4、汽车、家电等引导性消费增长较快,成为市场销售新亮点
贵阳市商务局展开促进性热点消费活动,抓住居民消费升级的有利时机,推进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加快报废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兑现效率,成品油税费改革以及1.6升以下小排量车购置税下调等优惠刺激下,汽车、家电等引导性商品成为促进消费的重要因素,如2009年汽车销售突破100亿元,家电下乡带动家电销售达1.2亿元。
5、逐渐建立现代市场流通方式
比如目前贵阳在农村传统消费品市场经营方式上,开始探索并引导农村市场在批发和零售基础上的连锁经营、租赁经营(农机具)、代理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
6、逐渐形成专业市场
贵阳市已涌现出一批规模大的大型市场,形成了一批如贵阳五里冲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贵阳兴建五金专业市场、贵阳汽配专业市场公司、贵阳市白云区金谷园建材专业市场、贵阳木材批发市场、贵阳大西门服装市场等。
(二)存在的问题:
1、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如下图:
图6 2005-2009年贵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城乡划分)
单位:亿美元
2、农村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仍是主要的市场通道,但亟待提档升级。一些农村处于“空壳市场”或“半空壳市场”状态,有利于提高农村市场的集约化程度,提高农产品市场的经济效益。
3、专业市场辐射不够强、功能不全,还不能成为带动周围市场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4、消费后劲不足,流通发展的水平有待提高。如下图:2008-2009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陡降,消费热点难以形成。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影响,购买力下降和消费观念滞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整个消费市场的消费热潮难以激发。另一方面,由于物价下跌,消费者对一些非生活必须品的购买大多持观望态度,不愿轻易采购,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消费热点的形成。虽然许多商家为刺激消费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促销活动,但收效不大。
图7 2005-2009年贵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5、缺乏专业的网点规划。
6、商务机构头重脚轻。基层商务工作不能满足商务发展需要,如有些地方县一级的商务部门人员少,岗位少,安排工作有困难。
7、商贸环境亟待改善。
(三)“十二五”的目标
实现现代流通方式具体,表现为多种先进的商业业态、经营方式及现代流通技术。
(四)建议:
1、充分发挥县级商品网络在农村商品流通中的重要作用。
应以一个县市为整体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从县城到集镇、乡村,大体采取三级进行配置,形成县城商业网--集镇商业网--乡村商业网的流通网络;集中分布固定网点,并以流动网点作为补充,以中小型网点为主,以中低档商品为主,形成以县城商业网为中心,集镇网络为骨干,联系乡村分散网点的一整套销售网络,并使之与农副产品采购网络结合起来。
2、城市大型零售企业向城乡结合部或农村延伸。
大中城市的连锁企业要以县市为重要依托向农村渗透,也要积极引导城市连锁企业到县城、集镇、经济发达的村庄开设连锁店。
3、形成专业市场。
贵阳市已经形成了一批如贵阳五里冲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贵阳兴建五金专业市场、贵阳汽配专业市场公司、贵阳市白云区金谷园建材专业市场、贵阳木材批发市场、贵阳大西门服装市场等。但是亟待形成一批规模大、辐射强、功能全的大型市场,这些大市场在当地及周边具有较大影响和辐射力,成为带动周围市场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4、建立商务工作发展的支持和保障。
5、全面改善商贸环境。
6、在建设生态城市、进一步深化西部大开发、7小时经济圈、黔中工业带中,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拓宽产业贸易发展道路。
7、建立完善产业规划、商业网点规划。
五、物流体系建设
(一)发展状况
1、发展现状
贵阳作为贵州省会,是全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和大中城市带动战略的核心和排头兵。随着贵广新通道、贵阳环城高速公路、贵阳铁路枢纽和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工程的建设,贵阳的交通环境将明显改善,贵阳和泛珠三角核心区广州的时空距离将大大缩小,贵阳作为西南陆路交通枢纽和西南出海大通道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地位将进一步凸现。未来贵阳将在更大范围参与泛珠三角、南贵昆、成渝经济圈等区域合作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国际合作。可以预见,随着经济的发展,届时贵阳的物流吸引力将大大提升,物流需求量将急剧增加。
以2009年计,贵阳市市社会物流业务总额达9061.96万吨,比上年增长24.5%左右;公路、铁路、航空、水路四种运输方式完成的货物运输量比重分别为84.36%、15.21%/0.06%、0.37%,多式联运已占主导地位。
(二)主要的问题
1、观念问题
一是部分地区对现代物流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相应的扶持不到位,对物流发展的推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二是部分企业的现代物流理念淡薄,物流社会化程度较低;新兴的专业物流企业在建设和投资方向上,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与改造十分重视,而对物流信息系统等“软件”的关注程度比较低。
2、问题
一是方面的障碍:目前贵阳部门对物流的管理还未完全理顺,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情况仍存在,统一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二是法规方面的影响:目前贵阳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保障力度不够,执行力度不强,宣传力度不广。
3、物流需求问题
一方面,贵阳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不明显,难以形成大进大出的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贵阳消费物流的辐射面相对狭小,消费人群有限,难以形成较大的商业物流。
另一方面,生产制造企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分工不明显,物流有效需求增长缓慢,导致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缓慢,第三方的大型龙头物流专业企业难以形成。
4、物流载体问题
一是规模:物流设施规模过于分散,集中度低,物流资源没有得到合理优化,缺少有影响力的大型现代化综合型物流基地。物流服务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分布较广,规模普遍偏小,辐射能力有限,服务范围较窄。
二是功能:物流企业的物流管理技术能力、网络能力以及客户整合能力还比较弱,管理思想和信息化管理手段落后。现有仓库设施陈旧,设备老化,储存效率低,能适应机械化操作的立体化仓库设施极少。
5、物流人才问题
物流管理人才和物流经营人才严重缺乏,难以保证现代化物流业高起点和高水平发展。
6、周边竞争环境问题
西南重庆、成都、云南三市的挑战,重庆、成都、昆明三市的现代物流发展,对贵阳市国际化物流和区域物流发展是严重的挑战,三市物流发展基本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重庆和成都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也是贵阳市物流发展的主要竞争对象。
贵州四市的挑战六盘水、遵义、都匀、毕节成为新增的四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在交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必然分担贵阳市物流量,随着六盘水、遵义、都匀、毕节四市现代物流的崛起和发展,也将弱化贵阳市在贵州省的物流枢纽地位,对贵阳物流业发展是一个潜在的挑战。
(三)“十二五”的目标
立足贵阳和贵州发展、服务大西南及华南沿海、辐射东南亚,连接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将贵阳建设成为:
——辐射西南地区的物流分拨中心;
——联结长江上游经济带与泛珠三角经济圈的陆路物流枢纽;
——面向东南亚的国际物流结点。
(四)相关的建议
为实现以上定位目标,贵阳需要重点“打造3大基础平台,建设9个物流结点,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形成三大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1、三大基础平台
(1)以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为主的物流运输平台;
(2)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主的物流信息平台;
(3)以引导、协调、规范、扶持为主的物流平台。
2、九大物流结点
(1)国际型物流结点:二戈寨物流园区;
(2)区域型物流结点:金阳物流园区、扎佐物流园区、三桥物流中心、竹林物流中心、清镇物流中心;
(3)市域型物流结点:白云物流中心、开阳物流中心、息烽物流中心。
3、“十二五”重大项目
1)苏宁电器物流基地
2)商储公司二戈寨物流配送基地
3)改貌集装箱物流中心
4)清镇物流园区
5)贵州新合有限公司物流园区(原贵州物流新城)
6)扎佐物流园区
7)贵阳市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8)贵阳国际商贸物流园
9)花溪区孟关汽车贸易城
10)黔五福品牌鲜肉冷链系统建设项目
附:贵阳市调研资料清单
1、2005年贵阳市商务工作总结及2006年工作打算(电子)
2、2006年全市商务工作总结及2007年工作初步打算(电子)
3、贵阳市商务局2007年工作总结
4、贵阳市商务局2008年工作总结
5、贵阳市商务局2009年工作安排(电子)
6、贵阳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08年-2020年)(电子)
7、贵州省“十一五”轻工业重点规划(电子)
8、贵州省“十一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电子)
9、2005-2009年贵阳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10、2005-2009年贵阳市商务局商务工作通讯
11、2005-2009年贵阳市商务局工作计划和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