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设计(论文)
题 目 名 称 制作导线的应力弧垂曲线和安装曲线
课 程 名 称 架空输电线路设计(LGJ-185/45,VIII区)
学 生 姓 名 刘光辉
学 号 **********
系 、专 业 电气工程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指 导 教 师 尹伟华
2013年 1月6日
邵阳学院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
| 年级专业 | 10输电线路 | 学生姓名 | 宁文豪 | 学号 | 1041201185 |
| 题目名称 | 制作某线路导线的应力弧垂曲线和安装曲线。 | 设计时间 | 18、19周 | ||
| 课程名称 | 架空输电线路设计 | 课程编号 | 设计地点 | ||
| 一、课程设计(论文)目的 结合所学的线路设计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线路设计中各项参数的查表发放,并结合工程实际,掌握具体线路的导线应力弧垂曲线和安装曲线做法,从中对线路设计中所涉及到的导线的比载计算,架空线弧垂、线长和应力的计算,架空线的状态方程式,临界档距,最大弧垂的判定,导线应力弧垂曲线和安装曲线做法有深刻的了解。最终加强学生的线路设计认识及动手能力 | |||||
| 二、已知技术参数和条件 气象条件:全国线路设计气象条件汇集 ⅤIII 区 电压等级 110kV 导线型号 LGJ-185/45 | |||||
| 三、任务和要求 a)学生应该完成课程设计说明书的内容,同时还包括导线应力弧垂曲线和安装曲线的绘制图 b)为简明起见,各计算结果应尽量采用表格形式表示 c)每一计算过程应列出所用公式,并带入一组实际数据示范 d)各系数的取值应说明出处和理由 | |||||
2.此表1式3份,学生、指导教师、教研室各1份。
四、参考资料和现有基础条件(包括实验室、主要仪器设备等)
1、孟遂民,李光辉编著,架空输电线路设计,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10
2、邵天晓,架空送电线路的电线力学计算,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
3、周振山,高压架空送电线路机械计算,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
| 4、东北电力设计院,电力工程高压送电线路设计手册,水利电力出版社,1991 |
| 五、进度安排 16周(1)查找相关资料,整理和收集数据(2)根据气象区确定气象参数计算相关比载(3)确定临界档距(4)档距的控制气象条件 17周(5)根据已知条件,利用状态方程式计算不同档距,各种气象条件下架空线的应力和弧垂值(6)按一定的比例绘制出应力弧垂曲线 (7)绘制安装曲线图(8)按照有关规定,制作论文,打印成稿。 |
| 六、教研室审批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
| 七、主管教学主任意见 主管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
| 八、备注 |
邵阳学院课程设计(论文)评阅表
学生姓名 宁文豪 学 号 **********
系 电气工程系 专业班级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0输电线路班
题目名称 制作导线的应力弧垂曲线和安装曲线 课程名称 架空输电线路设计
一、学生自我总结
接到课题之后,为了在课程设计中万无一失,我们查找了很多的资料,请教了同学朋友。整个课程设计下来,我感觉学会了很多,知道了实践和理论之间的差距,知道了怎样为目标付出,学会了团队协作……懂得了只有在学习中多加实践,才能干好一件事情,因为社会需要的是实践型人才。因此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相信这次课程设计会是我的一次宝贵的实践经验。
| 学生签名: 年 月 日 |
| 评分项目 | 平时成绩 | 论文 | 答辩 | 综合成绩 |
| 权 重 | 30 | 40 | 30 | |
| 单项成绩 | ||||
| 指导教师评语: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 ||||
2、表中的“评分项目”及“权重”根据各系的考核细则和评分标准确定。
摘要
本课程设计是绘制导线的应力弧垂曲线和安装曲线。先查有关《规程》得到譬如气象、导线的有关参数,再用列表法求得临界档距,并判断有效临界档距和控制气象条件,以控制条件为已知状态,利用状态方程式计算不同档距、各种气象条件下架空线的应力和弧垂值,按一定的比例绘制出应力弧垂曲线和安装曲线。本课程设计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是关于状态方程式的求解,要利用有关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这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对我以后的学习与工作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临界档距;状态方程式;应力弧垂曲线
摘要
1有关参数 1
1.1 气象条件 1
1.2导线相关参数 1
1.3各气象条件下导线比载的计算值 1
2计算临界档距、判断控制气象条件 4
3绘制应力弧垂曲线 6
4绘制导线安装曲线 9
5总结 10
参考文献 11
1有关参数
1.1气象参数
查《规程》得典型气象区ⅤIII的计算用气象条件,如表1-1所示。
表1-1 第八区气象参数
| 气象类型 | 最大风速 | 最低气温 | 年均气温 | 最大覆冰 | 最高气温 | 内过电压 | 外过无风 | 外过有风 | 安装有风 | 事故气象 |
| 温度() | -5 | -20 | +10 | -5 | 40 | +10 | +15 | +15 | -10 | -10 |
| 风速(m/s) | 30 | 0 | 0 | 30 | 0 | 15 | 0 | 10 | 10 | 0 |
| 冰厚(mm) | 0 | 0 | 0 | 15 | 0 | 0 | 0 | 0 | 0 | 0 |
查《规程》LGJ-185/45导线的有关参数,如表1-2所示。
表1-2 LGJ-185/45导线有关参数
截面积A
| (mm2) | 导线直径d (mm) | 弹性系数E (MPa) | 温度系数a(1/℃) | 计算拉断力Tj (N) | 单位长度质量q (kg/km) | 强度极限σp (MPa) | 安全系数k | 许用应力[σo] (MPa) | 年均应力上限[σcp] (MPa) |
| 227.83 | 19.60 | 80000 | 17.8×10-6 | 80190 | 848.2 | 334.37 | 2.5 | 133.75 | 83.59 |
1)自重比载
γ1(0,0)=(gq/A)10-3=36.5110-3 MPa/m
2)冰重比载
γ2(15,0)=27.728b(b+d)/A10-3=63.1710-3 MPa/m
3)垂直总比载
γ3(15,0)=γ1(0,0)+γ2(15,0)=99.6810-3 MPa/m
4)无冰风压比载。
设θ=900,因导线外径d=19.60mm>17mm,则风载体型系数μsc=1.1,110kV线路,风载荷调整系数βc=1.0,基本风压W=2/1.6。所以:
安装风速为=10m/s时,查表得=1.0。所以:
4(0,10)=dsin=5.92 MPa/m
内过电压风速为=15m/s,查表得=0.75,所以:
4(0,15)=dsin=9.98 MPa/m
当风速为最大风速=30m/s时,基本风压为=2/1.6=562.5 Pa
计算强度时,查表得=0.75,所以:
4(0,30)=dsin=39.923 MPa/m
计算风偏时,查表得=0.61
4(0,30)=dsin=32.47 MPa/m
5)无冰综合比载
无冰有风时的综合比载是架空线自重比载和无冰风压比载的矢量和,即
安装有风时
6(0,10)=36.99 MPa/m
内过电压时
6(0,15)=37.85 MPa/m
最大风速,计算强度时
6(0,30)=54.10 MPa/m
最大风速,计算风偏时
6(0,30)=48.86 MPa/m
6)覆冰风压比载
风速V=15m/s,架空线覆冰时,架空线外径由d变为(d+2b),风载荷调整系数βc=1.0,基本风压W=2/1.6。规程规定,无论线径大小,覆冰时的风载体型系数一律取为μsc=1.2;
计算强度时αf=1.0,所以
5(15,15)=dsin=36.74 MPa/m
计算强度时αf=0.75,所以
5(15,15)=dsin=27.55 MPa/m
7)覆冰综合比载
覆冰综合比载是架空线的垂直总比载和覆冰风压比载的矢量和。
计算强度时
7(15,15)=106.235 MPa/m
计算风偏时
7(15,15)=103.417 MPa/m
各气象条件下导线比载的计算值,汇总如下表:1-3所示。
表1-3 比载汇总表
| 项目 | 自重 γ1(0,0) | 覆冰无风γ3(10,0) | 无冰综合γ6(0,10) | 无冰综合γ6(0,15) | 无冰综合γ6(0,30)(用于强度) | 无冰综合γ6(0,30)(用于风偏) | 覆冰综合γ7(15,15)(用于强度) | 覆冰综合γ7(15,15)(用于风偏) |
| 数据 | 36.51 ×10-3 | 99.68 ×10-3 | 36.99 ×10-3 | 37.85 ×10-3 | 54.10 ×10-3 | 48.86 ×10-3 | 106.235 ×10-3 | 103.417 ×10-3 |
| 备注 | αf=1.0 μsc= 1.1 | αf=0.75 μsc= 1.1 | αf=0.75 μsc= 1.1 | αf=0.61 μsc= 1.1 | αf=1.0 μsc= 1.2 | αf=0.75 μsc= 1.2 |
(1)可能成为控制条件的是最低气温、最大风速、覆冰有风和年均气温,整理该典型气象区四种可能控制条件的有关气象参数,如下表2-1。
表2-1 可能控制气象条件有关参数
参数
| 气象 | 最低气温 | 最大风速 | 覆冰有风 | 年均气温 |
| 气温(℃) | -20 | +10 | -5 | +15 |
| 风速(m/s) | 0 | 30 | 10 | 0 |
| 冰厚(mm) | 0 | 0 | 10 | 0 |
表2-2 比值γ/[σo]计算结果及其排序表
| 气象条件 | 最低气温 | 最大风速 | 最厚覆冰 | 年均气温 |
| γ(MPa/m) | 36.51×10-3 | 54.10×10-3 | 106.235×10-3 | 36.51×10-3 |
| [σo](MPa) | 133.75 | 133.75 | 133.75 | 83.59 |
| γ/[σo](1/m) | 0.2730×10-3 | 0.4045×10-3 | 0.7943×10-3 | 0.4368×10-3 |
| 气温t(°C) | -20 | -5 | -5 | +10 |
| γ/[σo]从小至大编号 | a | b | d | c |
若两种控制条件下的架空线许用应力相等,即则
利用上式计算得各临界档距为
=虚数
=537.742m
=86.113m
=虚数
=0
=140.150m
得有效临界档距判别表如下表2-3所示。
表2-3 有效临界档距判别表
| 气象条件 | a最低气温 | b年均气温 | c最大风速 |
临界档距(m) | lab=537.742 lac=虚数 lad=86.113 | lbc=虚数 lbd=0 | lcd=140.150 |
因为在某条件栏中,存在临界档距为虚数或者0的情况,则该栏的条件不起控制作用,应当舍去。
容易看出lcd=140.15m为有效临界档距。当实际档距,最大风速为控制条件;当实际档距,最厚覆冰为控制条件;
(4)计算各气象条件的应力和弧垂
以各档距范围的控制条件为已知条件,有关数据如下表2-4所示。
表2-4 已知条件及参数
| 已知条件 | 最大风速 | 最厚覆冰 |
参数 控制区间 | 0~140.150 | 140.150~∞ |
| tm(℃) | -5 | -5 |
| bm(mm) | 0 | 15 |
| Vm(m/s) | 30 | 15 |
| γm(×10-3) | 54.10 | 106.235 |
| σm(MPa) | 133.75 | 133.75 |
表2-5 待求条件和已知参数
参数
| 待求条件 | 最高 气温 | 最低气温 | 年均 气温 | 事故 | 外过有风 | 外过无风 | 内过 电压 |
| tm(℃) | +40 | -20 | +10 | -10 | +15 | +15 | +10 |
| bm(mm) | 0 | 0 | 0 | 0 | 0 | 0 | 0 |
| Vm(m/s) | 0 | 0 | 0 | 0 | 10 | 0 | 15 |
| γ(×10-3MPa/m) | 36.51 | 36.51 | 36.51 | 36.51 | 36.99 | 36.51 | 37.85 |
| 待求条件 | 安装 | 覆冰无风
| 覆冰有风 (强度) | 覆冰有风(风偏) | 最大风(强度) | 最大风(风偏) |
| t(℃) | -10 | -5 | -5 | -5 | -5 | -5 |
| b(mm) | 0 | 15 | 15 | 15 | 0 | 0 |
| V(m/s) | 10 | 0 | 15 | 15 | 30 | 30 |
| γ(×10-3MPa/m) | 36.99 | 99.68 | 106.235 | 103.417 | 54.10 | 48.86 |
利用状态方程式,求的各待求条件下的应力和弧垂,由于计算量非常大,为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和精度,减少误差;以下数据是采用软件计算求的。
表3-1 LGJ-185/45型导线应力弧垂计算
档距lr(m)
| 气象条件 | 最高气温 | 最低气温 | 年均气温 | 事故 | 安装 | 外过有风 | 操作过电压 | |
| σ0 (MPa) | fv (m) | σ0 (MPa) | σ0 (MPa) | σ0 (MPa) | σ0 (MPa) | σ0 (MPa) | σ0 (MPa) | |
| 50 | 44.82 | 0.255 | 125.43 | 83.59 | 111.38 | 111.40 | 76.81 | 83.79 |
| 100 | 51.36 | 0. | 122.90 | 83.59 | 109.43 | 109.51 | 77.67 | 84.29 |
| 140.15 | 55.28 | 1.62 | 115.51 | 80.66 | 103.17 | 103.37 | 75.95 | 82.04 |
| 200 | 51.91 | 3.52 | 92.27 | 67.58 | 82.97 | 83.37 | .86 | 69.80 |
| 250 | 49.99 | 5.71 | 74.43 | 59. | 68.77 | 69.31 | 58.28 | 62.29 |
| 300 | 48.85 | 8.41 | .09 | 55.21 | 60.77 | 61.36 | 54.57 | 58.01 |
| 350 | 48.14 | 11.62 | 58.38 | 52.61 | 56.28 | 56. | 52.37 | 55.47 |
| 400 | 47.67 | 15.32 | 55.02 | 50.98 | 53.58 | 54.19 | 50.97 | 53.86 |
| 450 | 47.34 | 19.52 | 52. | 49.90 | 51.84 | 52.44 | 50.03 | 52.78 |
| 500 | 47.10 | 24.22 | 51.45 | 49.14 | 50.65 | 51.25 | 49.36 | 52.02 |
| 550 | 46.92 | 29.42 | 50.43 | 48.59 | 49.79 | 50.39 | 48.88 | 51.46 |
| 600 | 46.79 | 35.11 | 49.68 | 48.17 | 49.16 | 49.76 | 48.51 | 51.05 |
| 650 | 46.68 | 41.31 | 49.11 | 47.85 | 48.68 | 49.27 | 48.23 | 50.73 |
档距lr(m)
| 气象条件 | 外过无风 | 覆冰有风(强度) | 覆冰有风(风偏) | 覆冰无风 | 最大风(强度) | 最大风 (风偏) | ||
| σ0 (MPa) | fv (m) | σ0 (MPa) | σ0 (MPa) | σ0 (MPa) | fv (m) | σ0 (MPa) | σ0 (MPa) | |
| 50 | 76.77 | 0.15 | 110.97 | 110. | 110.87 | 0.28 | 133.75 | 133.50 |
| 100 | 77.51 | 0.59 | 123.35 | 122.70 | 121.16 | 1.03 | 133.75 | 132.80 |
| 140.15 | 75.65 | 1.18 | 133.75 | 133.25 | 130.45 | 1.88 | 133.75 | 132.11 |
| 200 | .40 | 2.83 | 133.75 | 133.21 | 129.28 | 3.86 | 123.13 | 120.01 |
| 250 | 57.74 | 4.94 | 133.75 | 133.18 | 128.43 | 6.06 | 122.44 | 119.33 |
| 300 | 54.01 | 7.60 | 133.75 | 133.16 | 127.81 | 8.77 | 119. | 117.14 |
| 350 | 51.79 | 10.79 | 133.75 | 133.15 | 127.38 | 12.01 | 118.10 | 115.23 |
| 400 | 50.39 | 14.49 | 133.75 | 133.11 | 127.06 | 15.69 | 116.23 | 113.05 |
| 450 | 49.45 | 18.67 | 133.75 | 133.09 | 126.83 | 19. | 114.01 | 111.26 |
| 500 | 48.78 | 23.39 | 133.75 | 133.07 | 126.65 | 24.59 | 111.99 | 108.31 |
| 550 | 48.30 | 28.58 | 133.75 | 133.05 | 126.51 | 29.79 | 108.56 | 105.11 |
| 600 | 47.93 | 34.28 | 133.75 | 133.03 | 126.40 | 35.49 | 105.78 | 101.52 |
| 650 | 47.65 | 40.47 | 133.75 | 133.01 | 126.32 | 41.67 | 102.33 | 98.46 |
图示说明,σ1为外过无风应力,σ2为覆冰有风和覆冰无风应力,σ3为最大风应力,σ4为年均气温应力,σ5为最低气温和事故应力,σ6为安装时应力,σ7为最高气温应力,σ8为外过有风应力,σ9为操作过电压应力。f1为外过无风时弧垂,f2为最高气温是弧垂,f3为覆冰无风时弧垂。
4绘制导线安装曲线
绘制安装曲线时,以档距为横坐标,弧垂为纵坐标,一般从最高施工气温至最低施工气温每隔10℃绘制一条弧垂曲线。应用状态方程式求解各施工气象(无风、无冰、不同气温)下的安装应力,进而求出相应的弧垂,结果如下表4-1所示。
表4-1 各种施工气温下的档距弧垂
| 档距(m) | 50 | 100 | 140.150 | 200 | 250 | 300 | 350 | |||||||
| 温度℃ | σo MPa | (m) | σo MPa | (m) | σo MPa | (m) | σo MPa | (m) | σo MPa | (m) | σo MPa | (m) | σo MPa | (m) |
| 40 | 44.8 | 1.01 | 51.3 | 0. | 55.2 | 0.83 | 51.9 | 0.88 | 49.9 | 0.91 | 48.8 | 0.94 | 48.1 | 0.95 |
| 30 | 56.9 | 0.80 | 60.7 | 0.75 | 62.4 | 0.73 | 56.2 | 0.81 | 52.7 | 0.87 | 50.7 | 0.90 | 49.5 | 0.92 |
| 20 | 70.0 | 0.65 | 71.6 | 0. | 70.9 | 0. | 61.4 | 0.74 | 55.9 | 0.82 | 52.8 | 0.86 | 51.0 | 0. |
| 10 | 83.5 | 0.55 | 83.5 | 0.55 | 80.6 | 0.57 | 67.5 | 0.68 | 59.6 | 0.77 | 55.2 | 0.83 | 52.6 | 0.87 |
| 0 | 97.4 | 0.47 | 96.2 | 0.47 | 91.4 | 0.50 | 74.7 | 0.61 | 63.8 | 0.72 | 57.8 | 0.79 | 54.3 | 0.84 |
| -10 | 111.4 | 0.41 | 109.4 | 0.42 | 103.2 | 0.44 | 82.9 | 0.55 | 68.7 | 0.66 | 60.7 | 0.75 | 56.2 | 0.81 |
| 档距(m) | 400 | 450 | 500 | 550 | 600 | 650 | ||||||
| 温度℃ | σo MPa | m | σo MPa | m | σo MPa | m | σo MPa | m | σo MPa | m | σo MPa | m |
| 40 | 47.7 | 0.96 | 47.3 | 0.96 | 47.1 | 0.97 | 46.9 | 0.97 | 46.8 | 0.98 | 46.7 | 0.98 |
| 30 | 48.7 | 0.94 | 48.2 | 0.95 | 47.8 | 0.95 | 47.5 | 0.96 | 47.2 | 0.97 | 47.1 | 0.97 |
| 20 | 49.8 | 0.92 | 49.0 | 0.93 | 48.8 | 0.94 | 48.0 | 0.95 | 47.7 | 0.96 | 47.5 | 0.95 |
| 10 | 50.9 | 0.90 | 49.9 | 0.91 | 49.1 | 0.93 | 48.6 | 0.94 | 48.2 | 0.95 | 47.9 | 0.95 |
| 0 | 52.2 | 0.87 | 50.8 | 0.90 | 49.9 | 0.91 | 49.2 | 0.93 | 48.7 | 0.94 | 48.3 | 0.94 |
| -10 | 53.6 | 0.85 | 51.8 | 0.88 | 50.7 | 0.90 | 49.8 | 0.92 | 49.2 | 0.93 | 48.7 | 0.94 |
回顾起此课程设计,至今我仍感慨颇多,从理论到实践,在这段日子里,可以说得是苦多于甜,但是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同时不仅可以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思考的能力。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说得是困难重重,但可喜的是最终都得到了解决。
实验过程中,也对团队精神的进行了考察,让我们在合作起来更加默契,在成功后一起体会喜悦的心情。果然是团结就是力量,只有互相之间默契融洽的配合才能换来最终完美的结果。
此次设计也让我明白了思路即出路,有什么不懂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请教或上网查询,只要认真钻研,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就没有弄不懂的知识,收获颇丰。
参考文献
[1]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DL/T5092_1999.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9.
[2]邵天晓,架空送电线路的电线力学计算,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
[3]东北电力设计院,电力工程高压送电线路设计手册,水利电力出版社,1991.
[4]周振山,高压架空送电线路机械计算,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
[5]孟遂民,李光辉编著,架空输电线路设计,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