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导管注浆加固技术 | 管棚施工技术 | |
| 适用条件 | 1、小导管注浆支护加固技术可作为暗挖隧道常用的支护措施和超前加固措施。 2、在软弱、破碎地层中成孔困难或易塌孔,且施作超前锚杆比较困难或者结构断面较大时,宜采取超前小导管注浆和超前预加固处理方法。 | (1)适用于软弱地层和特殊困难地段,如极破碎岩体、塌方体、砂土质地层、强膨胀性地层、强流变性地层、裂隙发育岩体、断层破碎带、浅埋大偏压等围岩,并对地层变形有严格要求的工程。 (2)通常,在下列施工场合应考虑采用管棚进行超前支护: 5)通过断层破碎带等特殊地层;水泥砂浆主要成分为硅酸盐水泥、普通或水泥砂浆,宜采用中砂或粗砂; |
| 基本规定 | (1)小导管支护和超前加固必须配合钢拱架使用。用作小导管的钢管钻有注浆孔,以便向土体进行注浆加固,也有利于提髙小导管自身刚度和强度。 (2)采用小导管加固时,为保证工作面稳定和掘进安全,应确保小导管安装位置正确并具备足够的有效长度。 (3)在条件允许时,应配合地面超前注浆加固;有导洞时,可在导洞内对隧道周边进行径向注浆加固。 | 一般情况下短管棚采用的钢管每节长小于10m,长管棚采用的钢管每节长大于10m。 (二)施工技术要点 施工工艺流程:测放孔位→钴机就位→水平钻孔→压入钢管→注浆(向钢管内或管周围土体)→封口→开挖。 管棚一般是沿地下工程断面周边的一部分或全部,以一定的间距环向布设,形成钢管棚,有帽形、方形、一字形及拱形等。 纵向两组管棚搭接的长度应大于3m。在铁路、公路正下方施工时,要采用刚度大的钢管连续布设。 |
| 技术要点 | (一)小导管布设 常用设计参数:钢管直径30~50mm,钢管长3~5m,采用焊接钢管或无缝钢管;钢管沿拱的环向外插角为5~15°,小导管是受力杆件,因此两排小导管在纵向应有一定搭接长度,钢管沿隧道纵向的搭接长度一般不小于lm。 (二)注浆材料 注浆材料可采用改性水玻璃浆、普通水泥单液浆、水泥一水玻璃双液浆、超细水泥四种注浆材料。一般情况下改性水玻璃浆适用于砂类土,水泥浆和水泥砂浆适用于卵石地层。 水泥浆或水泥砂浆主要成分为P.042.5级及以上的硅酸盐水泥、普通或水泥砂浆。 (三)注浆工艺 应根据土质条件选择注浆工艺(法)。 在砂卵石地层中宜采用渗入注浆法;在砂层中宜采用劈裂注浆法;在黏土层中宜采用劈裂或电动硅化注浆法;在淤泥质软土层中宜采用高压喷射注浆法。 | 管棚所用钢管一般选用直径70~180mm,壁厚4~8mm无缝钢管。 一般采用的间距为2.0~2.5倍的钢管直径。纵向两组管棚搭接的长度应大于3m。 (一)钻孔精度控制 钻孔开始前应在管棚孔口位置埋置套管,把钢管放在标准拱架上。为了防止钻孔中心振动,钢管应用U形螺栓与拱架稍加固定,以防止弯曲。 在松软地层或不均勻地层中钻进时,管棚应设定外插角,角度一般不宜大于3°。避免管节下垂进入开挖面。 (二)钢管就位控制 (1)钢管的打入随钻孔同步进行,并按设计要求接长。 (2)钢管打入土体就位后,应及时隔(跳)孔向钢管内及周围压注水泥浆或水泥砂浆。 (三)注浆效果控制 (2)严格按试验参数控制注浆量,防止注浆效果不好、出现流砂等现象。 (3)必要时宜与小导管注举相结合,开挖时可在管棚之间设置小导管。 |
| 施工控制要点 | (一)控制加固范围 (2)小导管的尾部必须设置封堵孔,防止漏浆。 (二)保证注浆效果 (1)浆液必须配比准确,符合设计要求。 (2)注浆时间和注浆压力应由试验确定。 注浆施工期应进行监测,监测项目通常有地(路)面隆起、地下水污染等。 |
| 工程的分类 | 组织人 | 参加人员 |
| 检验批及分项工程 | 监理工程师 | 项目专业质量(技术)负责人(项目总工)等进行验收 |
| 分部工程 | 总监理工程师 | 单位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技术、质量负责人 注:地基与基础、主体结构分部工程的勘察、设计单位工程项目负责人 |
| 单位工程完工后 | 总监理工程师 | 专业监理工程师对工程质量进行竣工预验收 |
| 建设单位收到工程竣工报告后 | 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 | 施工(含分包单位)、设计、勘察、监理等单位(项目)负责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