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标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初勘阶段)
工程编号:2010-KC131-1
大连市勘察测绘研究院有限公司
二〇一一年四月
建设单位:大连普湾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天津水运工程勘察设计院
勘察单位:大连市勘察测绘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名称:大连普湾新区永久性堤坝
及吹填取土工程(一标段)
工程编号:2010-KC131-1
董 事 长:蔡学富
总 工 程 师:日明
副总工程师:赵永久
部 长:王 勋
主任工程师:王 勋
项目负责人:侯 健
参 加 人员:刘大金、尹喜玲、刘洋
单位地址:大连市沙河口区胜利路188号
邮政编码:116021
电 话:84318182 传真:84318182
电子信箱:dkykc001@163.com
附表、附件及附图
附表:1、岩土一般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3页
2、岩土特殊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2页
3、颗粒分析成果统计表………………………………………2页
4、勘探点一览表………………………………………………4页
5、标准贯入试验数据统计表…………………………………8页
6、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数据统计表……………………………3页
7、静力触探十字板试验柱状图………………………………6页
附件:1、土工试验成果报告………………………………………6份
2、水质分析结果报告………………………………………2份
附图:1、地质柱状图…………………………………………………88页
2、勘探孔平面布置图…………………………………………9页
3、工程地质剖面图……………………………………………11页
1概况
1.1任务依据
大连普湾新区永久性堤坝及吹填取土工程(一标段)地质勘察测绘合同。
1.2工程概况
大连普湾新区永久性堤坝及吹填取土工程(一标段)位于大连普湾新区炮台镇普兰店湾北岸由西向东经过松木岛村、于咀村、鲍鱼岛村、高家村、姜屯,堤坝全长约13.5Km,填海区面积约22.5Km2。
1.3勘察目的、任务要求和依据
1.3.1勘察目的、任务要求
目的是查明永久堤坝工程及吹填取土及回填区岩土层分布情况,及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并查明影响结构整体稳定及沉降的不良地质条件(吹填隔埝暂未布置,待今后规划方案确定后再做相应勘察),为确定建筑物结构形式、基础类型、地基处理方案和施工方法提供工程地质资料。
1)初步划分地貌单元;
2)查明岩土层性质、分布规律、形成时代、成因类型、基岩的风化程度、埋藏条件及露头情况;
3)查明场区地震效应,地质构造;
4)查明不良地质现象的分布范围、发育程度和形成原因,调查地下水类型、含水层性质、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动态变化,分析对岸坡与边坡稳定的影响;
5)分析场地区段工程地质条件,推荐基础持力层;
6)划分土层的疏浚分级。
7)根据需要对陆域形成、地基处理的适宜性进行岩土工程评价。
1.3.2勘察依据的技术标准
1 《港口岩土工程勘察规范》(JTS133-1-2010)
2 《疏浚工程技术规范》(JTJ319-99)
3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4 《疏浚岩土分类标准》(JTJ/T320-96)
5 《港口工程地基规范》(JTJ250-98)
6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7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8 《港口工程桩基规范》(JTJ254-98)
9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
10 辽宁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J10615-2005)
11 《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99)
12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 99:98)
13 《大连普湾新区永久性堤坝及吹填取土工程勘察任务书》
1.4勘察方法、勘探工作布置
1.4.1勘察方法
在勘察过程中采用地质调绘、钻探、标准贯入试验、动力触探试验、静力触探十字板试验、室内岩土试验、数码照相等综合方法,对各方法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后编写报告。
1 工程地质调绘:现场对拟建工程场地进行全面地质调绘,主要是研究地貌的基本特征,划分地貌基本成因和形态类型,分析其与基底岩性和新构造运动的关系;调查新、老堆积土、特殊土工程地质特征;按照成因、岩体结构的不同,划分地质单元体,了解岩石风化程度、岩石坚固程度;调查构造类型、形态、产状、分布规律;调查地下水类型、基本特征、补给来源和排泄条件;根据地震动参数区划资料,调查历史地震活动状况,划分对工程建设抗震有利、不利或危险的地段;调查场地及其周边建(构)筑物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并对场地稳定性作出评价;搜集当地水文、气象、植被等资料。
2钻探:主要是揭示地层层序、结构、岩土工程特征,取样及孔内测试,认识地表以下地层特征,了解地下水情况。钻探工艺、取样、孔内测试等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准确量测稳定水位。钻孔终孔时现场进行钻探质量评定,合格后及时封填钻孔并移入下孔钻探。
3标准贯入试验:主要用于判断砂土密实度、天然地基土承载力和地基变形参数;判定饱和砂土地震液化的可能性及液化等级。取扰动样鉴别和描述土的类别。采用标准贯入设备在钻孔内进行标准贯入试验,试验间距一般1~2m,试验前清孔,标贯器放入孔底后先预打15cm,然后连续贯入30cm并记录锤击数,当在30cm内锤击数已达到50击时不再强行贯入,记录50击时的贯入深度。在全、强风化岩中标贯点间距一般为2m,局部可放宽至3m。局部强风化岩中含有碎块,标贯无法贯入时,根据岩芯状态确定其风化程度。试验成果可按下式换算为相当于30cm的锤击数:
N=30n/ΔS
式中 N—实测锤击数
n—所取击数为50击
ΔS—相应于n的贯入深度
4重型(2)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在填土、角砾、卵石、碎石、强风化岩地层因无法采取原状土样及标准贯入试验时应进行动力触探试验,主要用于划分地基土层及评定土的均匀性和密实度,估算土的强度,确定土的变形参数、压缩性、内摩擦角等力学参数,确定地基土的承载力等。
本次采用重型(2)动力触探试验,触探杆一般采用42mm接头加厚的钻杆,穿心锤重63.5kg,贯入时应保持垂直,穿心锤自由下落,落距76cm。计算每贯入10cm的实测锤击数,贯入10cm的实测锤击数大于50击时可不再贯入,在排除异常后应继续进行。
5 静力触探十字板试验:本次试验使用上海新卫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CL-4型轻便静力触探仪,该设备最大贯入力为3吨,静力触探试验探头为电阻应变式双桥探头,锥底面积为10平方厘米,摩擦筒侧面积为200平方厘米,十字板剪切试验板头规格为50*100m2,记录仪为江苏溧阳应用计算机研究所研制生产的D310型静力触探试验仪。
静力触探试验方法采用双桥探头,正式试验前先将探头压入地层0.5米左右,然后再提升20cm,停3~4分钟,使探头在不受力情况下与表土达到温度平衡,当仪器无明显零漂时记录仪器初读数,然后开始贯入,以后每隔两米将探头提升一次,测量出探头不受力时的初读数,以便内业整理时进行零点漂移校正,试验时每10cm记录一次测量读数,贯入速度为1.0~1.2米/min。十字板剪切试验先将探头下入预定深度,待探头与地层进行热交换后开始试验,先进行原状土不排水剪切试验,读取最大抗剪强度后继续旋转板头,待土体彻底破坏后进行重塑土剪切试验,读取重塑土最大抗剪强度后,将探头下入下一个深度测点。
6室内岩、土、水试验:现场所取样品及时送试验室,按工程要求的试验项目依据有关规范规定的试验操作方法、步骤、要点及时进行室内试验,并整理出试验成果报告;通过室内岩、土、水试验结合钻探、原位测试等方法,划分地层岩性、确定岩土参数。
投入的主要勘察设备见表1。
主要机械设备表 表1
| 序号 | 设备名称 | 型号规格 | 数量 | 用途 |
| 1 | 工程钻机及配套设备 | XY-100型 | 6台 | 工程地质钻探 |
| 2 | 工程钻探船 | 2台 | 工程地质钻探 | |
| 3 | 取土器 | 普通、薄壁 | 6套 | 采取原状土样 |
| 4 | 标准贯入设备 | 6套 | 标准贯入试验 | |
| 5 | 圆锥动力触探设备 | 6套 |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 | |
| 6 | 静力触探仪 | CL-4型轻便 | 1套 | 静力触探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 |
| 7 | 工程测试仪 | RSM-24FD | 1套 | 波速测试 |
| 8 | GPS | Trimble-2005series | 1台 | 放测勘探孔位 |
| 9 | 数码照相机 | 佳能等 | 2台 | 拍摄岩芯照片 |
本次勘探点由设计布置,勘探孔间距75~150m,设计深度为15~30m。
本次勘察A控制线(堤坝)共布置勘探孔181个,D控制线(填海区)共布置勘探孔37个,本次勘察A控制线施工勘探孔70个,D控制线施工勘探孔18个,其中控制孔22个,一般孔66个。钻探总进尺1667.10m,其中海上勘探孔14个,钻探进尺178.50米。勘探孔位置详见《勘探孔平面布置图》。
本次勘察外业工作时间为2010年11月20日至12月10日和2011年3月3日至3月14日,实际完成的工作量情况见表2。
勘察工作量统计表 表2
| 工作内容 | 单位 | 完成工作量 | 备注 | |
| 工程地质钻探 | m/孔 | 1667.10/88 | 套管跟进或泥浆护壁 | |
| 取 样 | 土 样 | 组 | 141/28 | 原状土样/扰动土样 |
| 岩 样 | 组 | |||
| 水 样 | 组 | 2 | ||
| 原位测试 | 标准贯入试验 | 次 | 227 | |
| 动力触探试验 | 米 | 7.9 | ||
| 静力触探十字板试验 | 米 | 60 | ||
| 波速试验 | 孔 | |||
| 测量放孔 | 孔 | 88 | ||
2区域自然概况
2.1区域自然地理
大连普湾新区永久性堤坝及吹填取土工程(一标段)位于大连普湾新区炮台镇普兰店湾北岸,场地地形平坦,起伏较小,地面高程-1.10~3.50m。
2.2区域地质构造
场址处在一级大地构造单元中朝准地台的东北部,该地台经历了三个阶段:地台基底形成阶段、盖层发育阶段和边缘活动阶段。太古宙和早元古代是地台基底形成阶段,这一时期的变质岩系共同构成了中朝准地台的结晶基底,鞍山运动使太古宇发生了深变质作用,同时有强烈的混合岩化作用,形成了广泛分布的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辽河运动以后,基底固结形成中朝准地台。中元古代—中三叠世为盖层发育阶段,中、上元古界为第一套盖层,主要由陆屑建造、陆源粘土建造和碳酸盐建造等组成;第二套盖层为寒武系-中奥陶统,自下而上为陆屑式建造-碳酸盐建造-陆源粘土建造-碳酸盐建造;晚奥陶世-早石炭世时期地壳上升遭受剥蚀,而后出现了第三套盖层,由中石炭统-三叠系的陆屑含煤建造和陆屑建造组成。自印支运动晚期开始,地台区进入了重新活动时期,地台盖层发生褶皱形成了台褶带,燕山运动又使中元古代至中生代的沉积盖层甚至结晶基底发生了明显的变形,使台褶带进一步复杂化,形成了一系列北北东-北东向的断裂和断陷盆地,形成了隆、坳相间的构造格局。晚白垩世至古新世,地台区整体缓慢上升,遭受剥蚀,自始新世起,裂陷作用使原来已有的断裂重新活动和解体,进入了强烈断块差异分化的构造演化时期,晚第三纪以来,裂陷区转为整体坳陷。
区域所涉及的二级地质构造单元有胶辽台隆、燕山台褶带和华北断坳,区域东南部属北黄海断陷。场址所在的二级构造单元为胶辽台隆,三级构造单元是复州台陷。
区域地质构造复杂,断裂比较发育。与区域地震活动关系较为密切且规模较大的断裂主要有金州断裂和普兰店断裂,分别介绍如下:
金州断裂:这是辽东半岛上一条主要的区域性构造,也是对场址影响较大的断裂之一。断裂南始于大连湾,经金州七里村、普兰店、熊岳一直延伸到鞍山以南,长度200多km,走向15°~30°,倾向不定,倾角40°~80°。在断裂不同的段落上,它所穿切的地层有所不同。金州断裂的金州-普兰店段,西盘为上元古界、古生界,东盘为太古宇,断裂由2~3条大致平行的断裂组成;普兰店-九寨段由l~3条大致平行的断层组成,断裂控制了侏罗系地层的分布,为大田中生代盆地的西缘断裂;九寨-盖州北段地表形迹不甚清楚,断裂控制了熊岳第四纪盆地等的分布;盖州北-鞍山南段控制了震旦系的沉积分布,沿断裂发育有燕山期岩脉。断裂规模在各处不一致,其宽度一般为几十米,最窄5~6m,最宽可达100m。断裂除控制第四纪盆地外,还对岩浆岩有控制作用。东侧以中酸性侵入岩为主,西侧及断裂带内有较多的基性、超基性岩脉和小的侵入体。金州断裂形成于印支期,在燕山期有强烈活动。金州断裂两侧水系明显地受到构造控制。在卫星图象上,金州断裂有明显的反映,尤其在北沟—陈屯附近,平直的沟谷显示出线性影象,表现为陡崖地貌特征,断裂还控制了第四纪地层的发育和一系列温泉的分布。金州断裂也是一条地震活动带,沿断裂有多次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发生,盖州、熊岳、普兰店、万家岭等地均是微震密集分布的部位。
在熊岳金家沟一带,太古宇混合花岗岩逆冲于中更新统地层之上,说明断裂在中更新世以后有活动;在金州七里村,断裂也切割了中更新世粘土层。从年代的测定结果来看,在不同的段落上,断裂的活动年代有所不同。在虎庄附近,断裂破碎带样品经热释光(TL)测定年龄为(7.9±0.39)×104年,石英颗粒形貌法(SEM)测定结果也表明断裂在晚更新世有过活动;在大石桥金山岭,断层泥的TL年龄为40万年;而盖州西海断层泥的TL年龄为(10.2±0.5)×104年;在普兰店花儿山断层泥SEM年龄表明断裂在晚更新世有活动,活动方式以蠕滑为主;在瓦房店用TL法测得断层最后一次活动时间距今4万年左右;金州石河断层泥年龄为20万年;金州七里村断层泥年龄为30万年;SEM法分析金州断裂普兰店以南段的活动方式是蠕滑和粘滑兼而有之;而普兰店以北段的活动方式则以蠕滑为主。
普兰店断裂:断裂西起普兰店三道湾,向东经长店堡、和尚村南,至曲家屯南一带。走向近东西,偏北东东,倾向北,长约50km。断裂南盘为太古界混合片麻岩和震旦纪石英砂岩、页岩,北盘为震旦纪砂岩、页岩和寒武纪灰岩。断裂两侧地貌差异明显,南侧为剥蚀丘陵,北侧为普兰店湾第四纪盆地,可见断裂对北侧第四纪盆地形成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综合分析,根据地层剖面、断层泥的年龄数据以及地貌特征,普兰店断裂活动时期为第四纪早期。
根据上述资料分析,普兰店断裂错断了中更新世晚期地层,并在普兰店湾错切了晚更新世早期地层,但未影响晚更新世晚期地层。因此,可以认为该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
2.3区域地层概述
大连普湾新区永久性堤坝及吹填取土工程主要分布地层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l)、第四系冲海积层(Q4mc)、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第四系上更新统坡洪积层(Q3dl+pl)、第四系中更新统残积层(Q2 el),震旦系长岭子组(Zwhc)板岩,青白口系南芬组(Qnn)泥灰岩、页岩、青白口系桥头组(Qnn)石英岩板岩互层。
2.4区域水文
场地内地表水为鞍子河入海口和普兰店湾海水,受潮汐变化影响明显,水位标高-0.20—1.20米。勘察期间海上风力一般为4-6级,局部时段受海洋气候影响风力达到7-8级。海面结冰时间为11月中旬以后,冰面厚度一般为0.30—0.40米,局部时段可达到0.60米。
2.5地震
根据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及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确定沿线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g(地震基本烈度Ⅷ度),需设防。
2.6气象
大连市位于亚欧的东部、太平洋的西海岸,地处北半球的中纬度。市区三面环海,一面连接陆地,形成依山傍水的自然地理环境。本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并具有海洋影响的特点。其主要特征是冬夏风向明显交替,影响整个气候的变化。冬季主要受蒙古及西伯利亚冷高压的控制,多为偏北季风,气温较低,降水少。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盛行东南季风,气温较高,降雨多。春、秋两季则为过渡性变化气候。在季风气候的基础上并受海洋影响的情况下,本区气候总的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空气湿润,降水集中,风力较大。
大连地区属于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并具有海洋影响的特点,本区属暖温带性季风半岛气候区,雨量集中,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八月最热,一月最冷。按铁路工程气候分区属于寒冷地区。
1、根据国标《建筑气象参数标准》提供的大连市气象资料(1951—1980年),主要气象要素如下:
(1)、年平均温度10.20С,极端最高温度35.30С,极端最低温度-21.10С。
(2)、平均年总降水量658.7mm;一日最大降雨量171.1mm。
2、据大连市气象局气候资料室统计。1971—2000年气象资料如下:
(1)、相对湿度(%)
| 月份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月平均 | 56 | 56 | 55 | 56 | 61 | 74 | 84 | 81 | 69 | 62 | 60 | 58 |
| 月最大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 年最低 | 4 | |||||||||||
年极端最球温度:35.3;日期1972年
年极端最高湿球温度:27.7;日期1994年
连续5天平均最高温度极值:32.7
连续5年平均最低温度极值:-16.6
(近20年连续5天平均最低温度极值:-16.1)
(3)、雷暴(天)
年平均雷暴日数:20.3
最多年雷暴日数:30
最少年雷暴日数:11
(4)、冰雹
累年最大冰雹直径:20厘米
年平均冰雹次数:0.9次
(5)、台风
年平均台风次数:1.5次
台风出现月份:6月—9月
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1971-2000)24.7米/秒;风向:SW;时间:1985.8.19
瞬时极大风速(1991-2000):33.8米/秒;风向:N;时间:1994.8.16
累年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33.3米/秒;风向:N;时间:1956.02.28
说明:1)所提供资料除风以外均为1971年-2000年。
2)观测站经度:121.38E;纬度:38.5N;观测场拔海高度91.5米。
3)测风仪距地高度
1969.4.1—1984.11.13:16.5米
1984.11.14—2000:19.0米
4)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观测时段:1951-1956、1971-2000
瞬时极大风速感测时段:1991-2000
3、全年平均风速5.2m/s;30年一遇最大风速31.0m/s;全年最多风向N,频率15%;最大积雪厚度37cm。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本市基本风压0.65kN/m2,基本雪压0.40kN/m2。
4、土壤标准冻结深度0.80米,最大冻结深度0.93米。
5、据大连市区南部海岸老虎滩地区海潮观测资料表明,年平均潮位-0.066米,年高潮位1.954米,年最低潮位-2.816米,年平均高潮位0.9米,年平均低潮位-1.116米,受台风影响时,最大海浪高达8米。
3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1地形地貌
大连普湾新区永久性堤坝及吹填取土工程地貌为海湾及海漫滩。
3.2场地地质构造
场地内未发现影响场地稳定性的活动断裂。
3.3场地地层特征
根据本次勘察资料,勘察深度范围内的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l)、第四系全新统海积层(Q4mc)、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第四系上更新统坡洪积层(Q3dl+pl)、第四系中更新统残积层(Q2el)、震旦系长岭子组(Zwhc)板岩、青白口系南芬组(Qnn)泥灰岩、青白口系桥头组(Qnn)石英岩板岩互层。各地层分述如下:
3.3.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l)
素填土(Q4ml):黄褐色,杂色,稍湿-饱和,松散-稍密状态,由碎石和粘性土组成,碎石成份为石英岩、板岩,大小混杂,不均匀,硬杂质含量50%左右,回填时间大于10年。揭露层厚1.30—13.00米,层底标高-9.80—0.90米。该层主要分布于场区参圈堤坝区域。
3.3.2第四系全新统冲海积层(Q4mc)
1淤泥(Q4mc):灰黑色,流塑-软塑状态,含淤泥质粘土,含少量砂土圆砾及贝壳,具有腥臭味。揭露层厚1.20—6.10米,层底标高-6.24—-2.44米。该层主要分布于海湾地带。
3淤泥质粉质粘土(Q4mc):灰黑色,湿,软塑状态,局部可塑,干强度较高,韧性中等,切面稍有光泽,含淤泥质粘土和砂土,含少量贝壳,具有腥臭味。揭露层厚1.50—9.20米,层底标高-15.19—-3.19米。该层场区内均有分布。
1粉砂(Q4mc):灰黑-灰褐色,松散状态,饱和,主要成份为石英和长石,含少量粘性土,含少量贝壳和有机质,稍有腥臭味。揭露层厚0.80—3.10米,层底标高-17.22—-10.40米。该层场区内局部有分布。
2细砂(Q4mc):灰黑-灰褐色,饱和,松散状态,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含少量粘性土,局部夹薄层粗砂透镜体,含少量贝壳,含少量有机质,稍有腥臭味。揭露层厚1.00—5.80米,层底标高-18.35—-5.40米。该层场区内部分范围有分布。
3粉质粘土(Q4mc):灰褐色,湿,可塑状态,局部软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切面稍有光泽,局部含少量细砂,含少量有机质。揭露层厚1.00—8.00米,层底标高-19.42—-8.77米。该层场区大部分范围内有分布。
3.3.3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
细砂(Q3al+pl):黄褐色,饱和,稍密-中密状态,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含少量中粗砂、砾石,含少量粘性土。揭露层厚1.00—7.70米,层底标高-24.80—-10.23米。该层场区内部分范围内有分布。
粉质粘土(Q3al+pl):黄褐色,湿,可塑状态,含少量粗砂和砾石,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切面稍有光泽。揭露层厚0.80—8.60米,层底标高-25.19—-9.13米。该层场区部分范围内有分布。
3.3.4第四系上更新统坡洪积层(Q3dl+pl)
粉质粘土(Q3dl+pl):黄褐-棕红色,湿,可塑-硬塑状态,含10%-20%角砾和碎石,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切面稍有光泽。揭露层厚0.90—4.90米,层底标高-26.10—-10.03米。该层场区内局部有分布。
角砾(Q3dl+pl):黄褐色,湿-饱和,稍密状态,主要成份为石英岩、板岩,一般粒径10-20mm,含量60%,含少量碎石,粒间充填粘性土。揭露层厚0.50—3.80米,层底标高-13.68—-10.32米。该层场区内局部有分布。
碎石(Q3dl+pl):黄褐色,湿-饱和,稍密-中密状态,主要成份为石英岩、板岩,一般粒径20-60mm,含量60%,粒间充填粘性土和角砾。揭露层厚0.50—6.60米,层底标高-26.60—-9.16米。该层场区内部分范围有分布。
3.3.5第四系中更新统残积层(Q2el)
粘土(Q2el):棕红色,湿,可塑-硬塑状态,切面光泽,韧性强,干强度高,含少量原岩角砾。揭露层厚2.00—6.60米,层底标高-28.94—-18.28米。该层场区内局部有分布。
3.3.6震旦系长岭组板岩(Zwhc)
1全风化板岩(Zwhc):黄褐色,变余泥质结构,板状构造,岩体风化节理裂隙极发育,岩芯呈碎屑状、土状。冲击可钻进,遇水软化。该层于场地内局部钻孔揭露。属极软岩。岩体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Ⅴ级。揭露层厚0.50—4.50米,揭露层顶标高-22.34—-9.16米。
2强风化板岩(Zwhc):黄褐色,变余泥质结构,板状构造,岩体风化节理裂隙发育,岩芯呈碎片状、片状。该层于场地内部分钻孔揭露,属软岩。岩体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Ⅴ级。揭露层厚0.50—6.00米,层顶标高-21.47—-3.00米。
3中风化板岩(Zwhc):灰黄-灰色,变余泥质结构,板状构造,主要矿物成份为云母和石英,层理和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芯呈块状、饼状、短柱状。该层于场地内个别钻孔揭露。属较软岩。岩体较完整,局部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级。揭露层厚5.00—6.00米,层顶标高-18.74—-7.米。
3.3.7青白口系南芬组泥灰岩(Qnn)
1全风化泥灰岩(Qnn):灰黄-黄褐色,碎屑结构,岩体风化节理裂隙极发育,岩芯呈土状,局部呈碎块状,冲击可钻进,遇水软化。该层于场地内局部钻孔揭露。该层于场地内局部钻孔揭露。属极软岩。岩体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Ⅴ级。揭露层厚0.80—5.00米,层顶标高-28.94—-7.59米。
2强风化泥灰岩(Qnn):黄褐色,碎屑结构,层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岩体风化强烈,岩芯呈碎块状,土块状。该层于场地内个别钻孔揭露。该层于场地内部分钻孔揭露,属软岩。岩体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Ⅴ级。揭露层厚0.80—1.00米,层顶标高-22.69—-11.59米。
3中风化泥灰岩(Qnn):深灰-灰白色,碎屑结构,层状构造,主要矿物成份为方解石,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芯呈柱状、短柱状,局部有溶蚀痕迹。该层于场地内个别钻孔揭露。属较硬岩。岩体较破碎,局部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级。揭露层厚2.60米,层顶标高-23.06米。
3.3.8青白口系桥头组石英岩板岩互层(Qnq)
2强风化石英岩板岩互层(Qnq):灰黄色,变余结构,层状构造,岩体风化节理裂隙发育,石英岩与板岩呈互层状,岩芯呈碎块状、块状。该层于场地内个别钻孔揭露。属软岩。岩体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Ⅴ级。揭露层厚0.70—1.40m,揭露层顶标高-12.90—-11.02m。
3中风化石英岩板岩互层(Qnq):灰黄色,变余结构,层状构造,岩体风化节理裂隙较发育,石英岩与板岩呈互层状,岩芯呈短柱状、块状。属较硬岩。岩体较破碎,局部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级。揭露层厚2.00m,揭露层顶标高-12.42m。
4特殊性岩土及不良地质
4.1 特殊性岩土
场区内特殊性岩土主要为人工堆积填土、软土和风化岩。
4.1.1素填土:黄褐色,杂色,稍湿-饱和,松散-稍密状态,由碎石和粘性土组成,碎石成份为石英岩、板岩,大小混杂,不均匀,硬杂质含量50%左右,回填时间大于10年。为既有坝基,厚度、成分变化较大。
4.1.2软土:包括淤泥及淤泥质粉质粘土,天然状态下呈流塑-软塑状态,侧向约束力小。淤泥层在场区部分地段分布,淤泥质粉质粘土层在场区均有分布。
4.1.3风化岩:场地内全风化以及强风化状态下的泥灰岩、板岩、石英岩板岩互层在应力作用下风化呈土状以及碎屑状、碎块状,岩体节理裂隙发育。该层物理力学性质不均匀,遇水软化。
4.2不良地质作用
4.2.1岩溶
场地内分布有青白口系南芬组泥灰岩,该岩层为碳酸盐岩系,岩溶发育,基岩起伏较大,形成落差较大的溶沟、溶槽,岩层中发育有大小不一的溶隙、溶洞。本次勘探由于钻孔深度有限,未揭露溶洞。
4.2.2砂土液化
场地分布的粉砂1、细砂2、细砂层初步判定为液化土层,详细液化判定见表3:
砂土液化判定表 表3
| 钻孔编号 | 土层 | 测点深度 | 地下水位 | 粘粒含量 | 标准贯入临界击数 | 实测标贯数 | 判定结果 |
| ds | dw | Ps | |||||
| A155 | 粉砂1 | 14.3 | 1 | 3 | 21.2 | 9 | 液化 |
| A160 | 粉砂1 | 12.3 | 1.8 | 3 | 19.2 | 6 | 液化 |
| A161 | 粉砂1 | 14.8 | 1.6 | 3 | 20.9 | 7 | 液化 |
| A168 | 粉砂1 | 17.8 | 1.8 | 3 | 22.3 | 6 | 液化 |
| A95 | 细砂2 | 17.8 | 2.8 | 3 | 21.3 | 15 | 液化 |
| A98 | 细砂2 | 16.1 | 1.1 | 3 | 22.1 | 9 | 液化 |
| A99 | 细砂2 | 18.5 | 3.5 | 3 | 21.0 | 10 | 液化 |
| A101 | 细砂2 | 19.7 | 3 | 3 | 22.0 | 8 | 液化 |
| A103 | 细砂2 | 17.8 | 3.1 | 3 | 21.0 | 14 | 液化 |
| A107 | 细砂2 | 15.3 | 3 | 3 | 19.9 | 7 | 液化 |
| A107 | 细砂2 | 17.3 | 3 | 3 | 20.9 | 9 | 液化 |
| A107 | 细砂2 | 19.3 | 3 | 3 | 21.8 | 8 | 液化 |
| A108 | 细砂2 | 18.5 | 2.7 | 3 | 21.7 | 10 | 液化 |
| A110 | 细砂2 | 15.3 | 2.7 | 3 | 20.1 | 7 | 液化 |
| A110 | 细砂2 | 17.3 | 2.7 | 3 | 21.2 | 9 | 液化 |
| A111 | 细砂2 | 16.3 | 3 | 3 | 20.4 | 9 | 液化 |
| A113 | 细砂2 | 15.7 | 3.6 | 3 | 19.5 | 19 | 液化 |
| A115 | 细砂2 | 16.5 | 3 | 3 | 20.5 | 8 | 液化 |
| A123 | 细砂2 | 12.3 | 1.5 | 3 | 19.5 | 10 | 液化 |
| A129 | 细砂2 | 16.5 | 2.8 | 3 | 20.7 | 10 | 液化 |
| D31 | 细砂 | 16.8 | 2 | 3 | 21.6 | 13 | 液化 |
| D30 | 细砂 | 16.3 | 2.3 | 3 | 21.1 | 16 | 液化 |
| D29 | 细砂 | 13.8 | 1.3 | 3 | 20.6 | 19 | 液化 |
| D5 | 细砂 | 9.8 | 1.5 | 3 | 17.7 | 17 | 液化 |
| A123 | 细砂 | 15.3 | 1.5 | 3 | 21.3 | 20 | 液化 |
| A111 | 细砂 | 19.3 | 3 | 3 | 21.8 | 18 | 液化 |
液化等级判定表 表4
| 钻孔编号 | 土层 | 液化指数 | 液化等级 |
| A155 | 粉砂1 | 3.3 | 轻微 |
| A160 | 粉砂1 | 2.8 | 轻微 |
| A161 | 粉砂1 | 2.3 | 轻微 |
| A168 | 粉砂1 | 1.6 | 轻微 |
| A95 | 细砂2 | 1.0 | 轻微 |
| A98 | 细砂2 | 1.5 | 轻微 |
| A99 | 细砂2 | 0.5 | 轻微 |
| A101 | 细砂2 | 0.2 | 轻微 |
| A103 | 细砂2 | 1.0 | 轻微 |
| A107 | 细砂2 | 6.7 | 中等 |
| A108 | 细砂2 | 0.5 | 轻微 |
| A110 | 细砂2 | 6.2 | 中等 |
| A111 | 细砂2 | 2.8 | 轻微 |
| A113 | 细砂2 | 0.1 | 轻微 |
| A115 | 细砂2 | 1.6 | 轻微 |
| A123 | 细砂2 | 8.7 | 中等 |
| A129 | 细砂2 | 2.4 | 轻微 |
| D31 | 细砂 | 0.8 | 轻微 |
| D30 | 细砂 | 1.1 | 轻微 |
| D29 | 细砂 | 0.3 | 轻微 |
| D5 | 细砂 | 0.8 | 轻微 |
| A123 | 细砂 | 0.5 | 轻微 |
| A111 | 细砂 | 0.1 | 轻微 |
5地震
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附录A,大连普湾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类别为类,根据场地类别以及设计地震分组,场地的特征周期为0.45s。
根据液化判定结果,场地内粉砂1层液化等级为轻微,细砂2层液化等级为中等,细砂层液化等级为轻微。
场地土类型为软弱土~岩石,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表4.1.1规定,判定本场地为抗震不利地段。
6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6.1地下水的类型、赋存、径流排泄
勘察期间场地所有钻孔均见地下水,属潜水。地下水共有两种存在方式:1、赋存于场地素填土层、淤泥、淤泥质粉质粘土、粉砂、细砂、角砾、碎石层中,补给来源为海水及大气降水,水量丰富。2、赋存于基岩裂隙及溶隙中的基岩裂隙水,补给来源为海水及大气降水,水量较丰富。
场地地下水与海水相连,地下水位受海水潮汐变化影响。勘察期间各钻孔稳定地下水位埋藏深度为0.00—3.60米,水位标高-0.20—1.20米。
6.2各岩土层的渗透系数
本次勘察参考室内试验,考虑不利因素,并结合地区经验综合分析确定k值。详见下表5。
渗透系数建议值表 表5
| 地层 | 渗透系数(m/d) | 渗透性 |
| 素填土 | 1-5 | 中等 |
| 淤泥1 | 0.001-0.05 | 弱 |
| 淤泥质粉质粘土3 | 0.005-0.05 | 弱 |
| 粉砂1 | 0.5-2 | 中等 |
| 细砂2 | 1-5 | 中等 |
| 粉质粘土3 | 0.005-0.05 | 弱 |
| 细砂 | 1-5 | 中等 |
| 粉质粘土 | 0.005-0.05 | 弱 |
| 粉质粘土 | 0.01-0.1 | 弱 |
| 角砾 | 10-20 | 强 |
| 碎石 | 20-40 | 强 |
| 粘土 | 0.001-0.01 | 弱 |
| 全风化泥灰岩1 | 1-3 | 中等 |
| 强风化泥灰岩2 | 5-10 | 强 |
| 中风化泥灰岩3 | 1-5 | 中等 |
| 强风化石英岩板岩互层2 | 5-10 | 强 |
| 中风化石英岩板岩互层3 | 1-5 | 中等 |
| 全风化板岩1 | 1-3 | 中等 |
| 强风化板岩2 | 5-10 | 强 |
| 中风化板岩3 | 1-5 | 中等 |
勘察期间于场地内A105、A179号孔采取地下水试样两组,进行水质分析,水质分析结果见水质分析结果报告,地下水化学类型分别为Cl-——K++Na+,Mg++型水。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表12.2.1、12.2.2、12.2.4、12.2.5-1判定:根据环境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腐蚀性判别标准(按最不利考虑):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按长期浸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弱腐蚀性,按干湿交替,该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具强腐蚀性。
7岩土物理力学指标及设计参数建议值
7.1统计方法
本报告所列岩土物理力学统计指标,是指按照有关规范及试验、测试要求的方法,对室内试验和原位测试的数据进行统计后所获得的指标。其中的标准值按照不利组合考虑,当该组合无实际意义时,则空缺。
7.2统计数据的可靠性
统计数据源于试验资料,试验样品源于采样。本次工作中粘土取原状样,样品基本具代表性,试验方法与操作执行规范要求,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但由于地层的不均一性和岩相的变化,各种测试手段提供的同种数据有差异性,所以在使用时,应综合各种经验选取。
7.3统计数据的说明
本报告所列岩土参数建议值,是指为满足工程需要,根据有关规范的规定在室内土工试验和原位测试的基础上,利用其统计结果进一步计算、查表,并结合地区经验综合判断后给出的各岩土层的参数。
关于本报告室内试验和原位测试成果统计表所列出的标准值和平均值的使用,特别做如下说明:根据国家标准有关规定,表示岩土性状的物理性指标及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的变形指标,可采用平均值;当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强度或稳定时,可采用本报告统计表中各岩土参数标准值,当设计规范另有专门规定标准值的取值方法时,应按照设计规范执行。当指标统计数量少于6个时,根据指标的范围值,结合地区经验,给出经验值。
7.4岩土物理力学指标
根据室内土工试验结果,各岩土层物理力学指标详见附表1《一般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附表2《特殊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和附表3《颗粒分析成果统计表》。
7.5原位测试指标统计
7.5.1标准贯入试验
各地层标准贯入试验成果详见附表5《标准贯入试验统计表DKC-04-07-49》。标准值统计结果见表6。
标准贯入试验结果统计表 表6
| 岩土名称 | 层号 | 统计 个数 | 最大值 (击) | 最小值 (击) | 平均值(击) | 标准差 | 变异 系数 | 标准 值(击) | 推荐 值(击) |
| 淤泥 | 1 | 8 | 3.5 | 1.4 | 2.5 | 0.727 | 0.294 | 2 | 2 |
| 淤泥质粉质粘土 | 3 | 83 | 7 | 3 | 4.2 | 0.973 | 0.232 | 4.0 | 4 |
| 粉砂 | 1 | 5 | 6.9 | 4.3 | 5.2 | 5.2 | |||
| 细砂 | 2 | 16 | 14 | 5.2 | 7.4 | 2.361 | 0.320 | 6.3 | 7.4 |
| 粉质粘土 | 3 | 48 | 13.3 | 3.8 | 5.6 | 1.636 | 0.293 | 5.2 | 5.6 |
| 细砂 | 14 | 18.2 | 8.9 | 13.2 | 2.967 | 0.243 | 12.8 | 13.2 | |
| 粉质粘土 | 19 | 12.7 | 5.3 | 7.3 | 1.751 | 0.238 | 6.6 | 7.3 | |
| 粘土 | 7 | 9.8 | 7.0 | 8.3 | 0.944 | 0.114 | 7.6 | 8.3 | |
| 全风化泥灰岩 | 1 | 8 | 20.3 | 11.2 | 15.2 | 2.938 | 0.194 | 13.2 | 15.2 |
| 强风化泥灰岩 | 2 | 1 | 70 | 70 | 70 | 70 | |||
| 全风化板岩 | 1 | 10 | 17.8 | 12.6 | 15.5 | 0.978 | 0.035 | 15.1 | 15.5 |
| 强风化板岩 | 2 | 8 | 86 | 66.6 | 77 | 4.442 | 0.031 | 68.1 | 77 |
各地层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成果详见附表6《动力触探试验统计表DKC-04-07-56》。标准值统计结果见表7。
动力触探试验结果统计表 表7
| 岩土名称 | 层号 | 统计 个数 | 最大值 (击) | 最小值 (击) | 平均值(击) | 标准差 | 变异 系数 | 标准 值(击) | 推荐 值(击) |
| 素填土 | 68 | 3 | 0.8 | 1.8 | 0.617 | 0.351 | 1.6 | 1.8 | |
| 角砾 | 6 | 6 | 4.4 | 5.3 | 0.678 | 0.128 | 4.7 | 5.3 | |
| 碎石 | 6 | 8.2 | 6.6 | 7.3 | 0.599 | 0.083 | 6.8 | 7.3 |
各地层静力触探试验和十字板剪切试验成果详见《静力触探试验柱状图》和《十字板剪切试验柱状图》。根据静力触探试验和十字板剪切试验成果,试验统计结果见下表8、表9。
静力触探指标统计表 表8
| 岩性 | 锥头阻力qc(MPa) | 侧壁摩阻力fs(kPa) | 摩阻比(%) |
| 平均值 | 平均值 | 平均值 | |
| 淤泥1 | 0.28 | 10.74 | 3.84 |
| 淤泥质粉质粘土3 | 0.40 | 10.56 | 2. |
| 粉质粘土3 | 1.20 | 19.49 | 1.62 |
| 岩性 | 原状土抗剪强度Cu(kPa) | 重塑土抗剪强度Cu‘(kPa) | 灵敏度St | |||
| 变化区间 | 平均值 | 变化区间 | 平均值 | 变化区间 | 平均值 | |
| 淤泥1 | 11.85~51.08 | 23.56 | 1.~14.16 | 7.28 | 1.76~8.62 | 3.71 |
| 淤泥质粉质粘土3 | 16.88~56.79 | 30.75 | 4.18~22.38 | 9.88 | 1.63~6.28 | 3.44 |
| 粉质粘土3 | 29.17~66.97 | 51.34 | 9.58~35.42 | 18.97 | 1.~4.06 | 3.02 |
根据《港口岩土工程勘察规范》(JTS133-1-20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有关规定,各岩土层设计参数建议值在计算、统计、查表的基础上参照地区经验给出,各岩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以及桩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Pk、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ik如下表10:
设计参数建议值一览表 表10
| 地层 |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kPa) | 桩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pk(kPa) | 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ik(kPa) | 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frk(kPa) |
| 素填土 | ||||
| 淤泥1 | 45 | |||
| 淤泥质粉质粘土3 | 65 | 15 | ||
| 粉砂1 | 120 | 35 | ||
| 细砂2 | 120 | 35 | ||
| 粉质粘土3 | 120 | 25 | ||
| 细砂 | 160 | 45 | ||
| 粉质粘土 | 150 | 40 | ||
| 粉质粘土 | 180 | 45 | ||
| 角砾 | 220 | 50 | ||
| 碎石 | 300 | 80 | ||
| 粘土 | 200 | 45 | ||
| 全风化泥灰岩1 | 220 | 45 | ||
| 强风化泥灰岩2 | 450 | 6000 | 80 | |
| 中风化泥灰岩3 | 1500 | 12000 | 200 | |
| 强风化石英岩板岩互层2 | 500 | 6000 | 80 | |
| 中风化石英岩板岩互层3 | 1200 | 12000 | 180 | |
| 全风化板岩1 | 220 | 45 | ||
| 强风化板岩2 | 450 | 6000 | 80 |
| 中风化板岩3 | 1000 | 10000 | 150 |
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98)附录B土、石工程分级标准,对本场地各层土石工程分级。根据《疏浚工程技术规范》(JTJ319-99)结合当地经验,对场地内水下边坡坡率作如下建议,具体结果如下表11。
土石工程分级及水下边坡坡率 表11
| 地层 | 土石可挖性分级 | 边坡坡率 |
| 素填土 | Ⅱ | 1:3.0-1:5.0 |
| 淤泥1 | Ⅱ | 1:5.0-1:10.0 |
| 淤泥质粉质粘土3 | Ⅱ | 1:5.0-1:10.0 |
| 粉砂1 | Ⅱ | 1:5.0-1:10.0 |
| 细砂2 | Ⅱ | 1:5.0-1:10.0 |
| 粉质粘土3 | Ⅱ | 1:3.0-1:5.0 |
| 细砂 | Ⅱ | 1:3.0-1:5.0 |
| 粉质粘土 | Ⅱ | 1:3.0-1:5.0 |
| 粉质粘土 | Ⅲ | 1:2.0-1:3.0 |
| 角砾 | Ⅲ | 1:2.0-1:3.0 |
| 碎石 | Ⅲ | 1:2.0-1:3.0 |
| 粘土 | Ⅲ | 1:2.0-1:3.0 |
| 全风化泥灰岩1 | Ⅲ | 1:1.0-1:2.0 |
| 强风化泥灰岩2 | Ⅳ | 1:1.0-1:1.5 |
| 中风化泥灰岩3 | Ⅵ | 1:0.30-1:0.75 |
| 强风化石英岩板岩互层2 | Ⅳ | 1:1.0-1:1.5 |
| 中风化石英岩板岩互层3 | Ⅵ | 1:0.30-1:0.75 |
| 全风化板岩1 | Ⅲ | 1:1.0-1:2.0 |
| 强风化板岩2 | Ⅳ | 1:1.0-1:1.5 |
| 中风化板岩3 | Ⅴ | 1:0.30-1:0.75 |
8.1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8.1.1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
本场地地貌为海湾-海漫滩。受区域构造影响,岩性较复杂,岩体较破碎,属复杂场地。场地内自然状态下不存在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地内不良地质作用为岩溶和砂土液化,属稳定性较差区。场地土类型为软弱土~岩石,场地类别为类。
综合判定本场地基本稳定,通过合理的结构和施工措施,适宜堤坝和填海工程建设。
8.1.2特殊土对工程的影响
素填土:成份为石英岩、板岩碎石和粘性土,大小混杂,不均匀,硬杂质含量50%左右,为既有坝基,厚度、成分变化较大。不宜做天然地基持力层。
软土:包括淤泥及淤泥质粉质粘土,天然状态下呈流塑-软塑状态,侧向约束力小。不宜做天然地基持力层。
风化岩:场地内全风化以及强风化状态下的泥灰岩、板岩、石英岩板岩互层在应力作用下风化呈土状以及碎屑状、碎块状,该层物理力学性质不均匀,易扰动,遇水软化。该层做为地基持力层时应防止扰动和浸泡。
8.1.3不良地质作用对工程的影响
场地内分布有青白口系南芬组泥灰岩,该岩层为碳酸盐岩系,岩溶发育,基岩起伏较大,形成落差较大的溶沟、溶槽,岩层中发育有大小不一的溶隙、溶洞。本次勘探由于钻孔深度有限,未揭露溶洞。
根据液化判定结果,场地内粉砂1层液化等级为轻微,细砂2层液化等级为中等,细砂层液化等级为轻微。可采用深层搅拌桩、高压旋喷桩、振冲碎石桩等地基处理方法,消除液化土层的影响。
8.1.4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
根据环境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腐蚀性判别标准(按最不利考虑):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按长期浸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弱腐蚀性,按干湿交替,该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具强腐蚀性。
拟建堤坝工程和疏浚工程将改变地下水原有渗流场,随着地下水流动,土中细颗粒也随水流失,造成土层渗透性加强,地下水和细颗粒土流失加剧,土体失水固结,引起地面沉降,危及周边新建建(构)筑物和管线管道的安全。设计、施工时应充分考虑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
8.1.5地基持力层评价
拟建堤坝基础可采用粉砂1、细砂2、粉质粘土3、细砂、粉质粘土、粉质粘土、角砾、碎石作为持力层,或采用深层搅拌桩、高压旋喷桩、振冲碎石桩等处理方法,对基础下液化土层和软弱地层进行加固处理。
基础底板下岩土体工程性质差异性较大,深度变化较大,应注意基础的不均匀沉降问题。
8.2疏浚工程评价
根据《疏浚岩土分类标准》(JTJ/T320-96)评价本场地各土层的疏浚岩土工程特性及分级,适用挖泥船,用于管道输送和填土的适宜性评价见表12。
疏浚工程特性分级评价表 表12
| 地层 | 疏浚分级 | 适用挖泥船 | 管道输送适宜性 | 用作填土适宜性 |
| 素填土 | 11 | 链斗、抓斗、铲斗 | 尚可 | 较好 |
| 淤泥1 | 2 | 耙吸、绞吸、链斗 | 很好 | 差 |
| 淤泥质粉质粘土3 | 2-3 | 耙吸、绞吸、链斗 | 很好 | 差 |
| 粉砂1 | 8 | 耙吸、绞吸、链斗 | 很好 | 尚可 |
| 细砂2 | 8 | 耙吸、绞吸、链斗 | 很好 | 较好 |
| 粉质粘土3 | 4 | 耙吸、绞吸、链斗 | 碎化后较好 | 差-较差 |
| 细砂 | 9 | 绞吸、链斗 | 很好 | 较好 |
| 粉质粘土 | 5 | 绞吸、链斗 | 碎化后较好 | 差-较差 |
| 粉质粘土 | 5 | 链斗、抓斗、铲斗 | 碎化后较好 | 差-较差 |
| 角砾 | 12 | 抓斗、铲斗 | 尚可-较好 | 较好 |
| 碎石 | 13 | 抓斗、铲斗 | 尚可-差 | 较好 |
| 粘土 | 5 | 链斗、抓斗、铲斗 | 碎化后较好 | 差-较差 |
| 全风化泥灰岩1 | 14 | 抓斗、铲斗 | 差 | 差 |
| 强风化泥灰岩2 | 15 | 不适合 | 不适合 | 不适合 |
| 中风化泥灰岩3 | 15 | 不适合 | 不适合 | 不适合 |
| 强风化石英岩板岩互层2 | 15 | 不适合 | 不适合 | 不适合 |
| 中风化石英岩板岩互层3 | 15 | 不适合 | 不适合 | 不适合 |
| 全风化板岩1 | 14 | 抓斗、铲斗 | 差 | 差 |
| 强风化板岩2 | 15 | 不适合 | 不适合 | 不适合 |
| 中风化板岩3 | 15 | 不适合 | 不适合 | 不适合 |
8.3.1永久性堤坝及吹填取土工程施工中应按《港口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及国家的相关环境保护条例和规定执行。
8.3.2施工中要注意文明施工,保护周边环境,确保周边道路和管线的安全,减少施工对周围居民生活的影响。
8.3.3应正确处理疏浚工程产生的弃土和污染物,防止其污染周围环境及地下水。
9 存在的问题
由于设计方案未定,本次勘察勘探孔间距较大,部分地段未施工勘探孔,不能较好的反应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变化,本次成果资料仅供招投标、初步设计和选线使用,施工图设计应进行补充勘察和详细阶段岩土工程勘察。
10 其他
1本次勘察采用大连市城建坐标系,高程系统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
2 所有钻孔孔口高程均为实测高程。
3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及措施建议是结合拟定的设计方案进行的,若方案有变化,应重新进行评价及建议。
4 勘探孔平面布置图中的底图(总平面图)由建设单位于2010年11月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