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道教旅游文化与开发略论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06:25:21
文档

道教旅游文化与开发略论

第20卷第4期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20No.42000年10月JournalofSouth-Centr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Oct.2000a道教旅游文化与开发略论卢世菊(中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系,湖北武汉430074)摘要:道教旅游文化是中国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的宫观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为开展观光型旅游提供了绝佳的旅游资源,而道教圣地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又是朝圣型旅游文化热兴起
推荐度:
导读第20卷第4期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20No.42000年10月JournalofSouth-Centr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Oct.2000a道教旅游文化与开发略论卢世菊(中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系,湖北武汉430074)摘要:道教旅游文化是中国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的宫观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为开展观光型旅游提供了绝佳的旅游资源,而道教圣地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又是朝圣型旅游文化热兴起
  

第20卷第4期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20No.4 2000年10月      Journal of Sou 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 alities(Hum anities an d Social Science)      Oct.2000 a

道教旅游文化与开发略论

卢世菊

(中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系,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 道教旅游文化是中国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的宫观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为开展观光型旅游提供了绝佳的旅游资源,而道教圣地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又是朝圣型旅游文化热兴起的源泉。本文据此提出了对其合理开发和利用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道教;旅游文化;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39(2000)04-0072-04

  旅游文化是一种建立在旅游实践基础上,以满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乐、求美愿望而形成的综合型大众文化,它包括观光旅游、会议旅游、探亲旅游、考察旅游、探险旅游、宗教旅游、商务旅游、购物旅游、修学旅游等诸多旅游文化要素。各个要素之间,既在外延上有交叉的现象,也因旅游者出游目的多样性而彼此重合。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其产生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与道教有关的旅游文化,我们称之为道教旅游文化。它具有观光旅游、宗教旅游等综合性旅游文化的特点,既包含有旅游者观览道教宫观、风景名胜等观光型旅游的内容,又涵盖了游人以朝圣为目的朝觐型旅游的特质。科学开发和利用丰富的道教旅游文化资源,既是适应世界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趋势,也是一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丰富和提高人们生活文化水平的有益事业。

道教以“道”为理论核心,主张崇尚自然,顺应自然,返朴归真,清静无为,追求境界超脱,羽化成仙,以导引、吐纳、符斋醮、烧炼金丹及内丹炼养为主要内容。因此,为了宗教修行的需要,中国古代的道教徒舍喧嚣而取幽谷,舍平原而取崇山,在风景秀丽的名山或隔断尘嚣的僻地建立起了固定的供奉神灵、讲经布道、炼丹修道的场所,即宫观庵堂等建筑。同时,在向众生传教过程中,又广泛运用诸如雕塑、绘画、音乐等多种特定的艺术手段,宣传教义,展现道士的生活和教务活动。这样,在神州大地上,出现了一种以道教宫观建筑、道教雕塑绘画等为主体内容的道教文化艺术,这其中不仅蕴藏着历代道教学者高深的哲理,而且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者的智慧。它们的存在,给我们现在旅游文化的发展,拓展了更为广阔的领域,是我国不可多得的、绝佳的、高品位的旅游资源。

道教的宫观建筑,或掩映在人迹罕至的青山绿水之间,或静卧于隔断尘嚣的闹市高墙内。但就总体而言,绝大部分还是矗立于名山之上。从道教的发展历程来看,道教建筑与名山有不解之缘。道士们在崇尚自然、近朴归真这一基本思想指导下,纷纷归隐山林,进山修行,并开山伐道,修建了不少道教建筑。到唐宋时,道教名山宫观逐步增加,时有道教学者将这些名山宫观归纳为10大洞天、36小洞天、72福地,“洞天福地”成为道教名山宫观的代名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一座山之所以成为名山,往往是沾了仙气的,道教丰富的建筑遗迹,为名山凭添了奇幻的色彩和迷人的魅力,正所谓名山借宫观增色,宫观借名山增辉。

综观我国的道教名山,无一不是深山藏古观,幽径通殿堂。如素有“青城”美誉的四川青城山,有道教创始人张陵的隐居修道处天师洞及祖师殿、上清宫等近10座壮丽的宫观。层峦叠壑、标奇孕秀的湖北武当山也建有号称“万古之奇观”的8宫2观、36庵、72岩庙、39桥、12亭、外加一条长达70余公里

72

a作者简介:卢世菊(1967-),女(土家族),中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系讲师,主要研究旅游文化。

的登山神道,为全国最宏伟的宫观建筑,武当山也因此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山”。其它如陕西的华山,山东的泰山,江西的龙虎山,云南的巍山,江苏的茅山等无一不是奇绝秀美的自然风光和道教建筑珠联壁合的产物。钟天地之毓秀,蒙道教之神奇,名山上的道教宫观和因宫观而闻名的名山,构成了旅游胜地,休憩佳处。游人游览其间,既能欣赏中华大地的大好风光,又能领略到道教文化的丰富内涵。

道教宫观建筑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为历史文化名城增色不少。道教虽主要以山区野地作为修真炼养之地,但由于历史上统治阶级崇道,通都大邑亦立宫观。因此在我国目前的各大历史文化名城中,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一、两处道教建筑物,这些道教建筑虽不如佛教建筑那样能成为一座文化名城的座标(如一提到白马寺,马上就会使人想到洛阳,一提到大雁塔,马上就能想到西安),但作为传统文化的结晶,也加重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的含金量。如北京的白云观、上海的城隍庙、四川丰都鬼城、苏州的玄妙观、西安的八仙宫、成都的青羊宫、武汉的长春观等,都不愧是人海中的丛林,闹市中的洞天。它们一般都被列为国家级或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的还成为当地道教协会所在地,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文物古迹。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能吸引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与道教建筑等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所产生的强大磁性功能也是分不开的。如四川丰都鬼城,近几年利用18层地狱的鬼文化展示及“幽冥地府”的种种建筑和装饰,吸引了无数中外游人。有些城市的道教主体建筑本身,在中国建筑史上,就是一朵奇葩,如苏州玄妙观,是苏南一带最古老的大型殿宇建筑,其上檐内槽上昂斗拱的建筑在国内绝无仅有,建筑专家认为,它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瑰宝。这些道教建筑,为所在地区、所在城市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既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又凭添了历史沧桑之感,丰富了这些地区和城市的文化旅游资源。

道教文化中的雕塑绘画艺术,也为发展宗教旅游文化事业提供了动力条件。几乎在每一座道教宫观建筑内部,都有道教雕塑和绘画艺术的出现。进入每一座殿宇,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供奉的各路神仙塑像,左手虚拈右手虚捧的元始天尊、双手捧阴阳镜的灵宝天尊,手持阴阳扇的太上老君……,无不飞金流碧,形象逼真,堪称塑像佳作。为了体现道教宫观的高贵与华丽,为了阐释教义,道教宫观的墙面上还绘满了道教壁画,其内容、其色彩,令人眼花缭乱。在我国还有专以雕塑绘画艺术而闻名于世的道教艺术圣地,如泰山岱庙天贶殿的长62米、高3.3米的绘满三墙的巨幅北宋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山西永乐宫的长90多米,高4米多的绘满各殿的元代巨幅壁画,均以想象丰富,技艺精湛,色彩绚丽而被称为世界级的壁画艺术宝库,它们以其独特的道教艺术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前来观光瞻仰,驻足留连。

道教宫观内的殿堂楼阁建筑、神像雕塑和壁画彩饰等艺术,是在用无声的语言,向人们昭示着道教丰富的内涵。虽然它们的出现主观上是为了供道士们举行道教活动和供道士栖息的需要,并不是供一般世俗尘子去游山玩水,但随着岁月的星转斗移,道教宫观建筑等艺术出现了价值转移,具有了实用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宫观别有洞天,道教外的人对宫观的道教内涵永远感到神秘和新奇,因此作为道教艺术的历史遗存,无论是宫观殿宇,还是神像雕塑、壁画彩饰,都为游客提供了一处处可供观光瞻仰的佳景胜迹。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宗教的进一步落实,加之一些非宗教性的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使得道教宫观会不断敞开山门,延纳四方游客,使游人更能在一种轻松惬意的心理状态下去领略自然山水之美,去感受宗教文化的神秘、静谧和祥和。这种宗教文化和旅游文化的嫁接,在中国旅游文化中犹如一颗璨灿的明珠,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道教是典型的多神教,其神仙体系阵容庞大,它将三清四御等道教尊神、张陵等仙真祖师、泰山神等岳渎镇海神灵及阴间天子等俗神悉数纳入麾下,并毫无例外地为他们建起了宫观庙宇加以供奉。长期以来,这些宫观庙宇以其凝固的文化形式散布于全国各地,似一个个闪光点,向世人昭示着道教文化的丰富内涵。又似一块块磁石,吸引着无数游人前来朝觐瞻仰。在这些游人中,除了那些纯粹的观光客外,一个以朝觐为主要目的的旅游群体渐渐形成。因此,道教宫观与中国旅游文化中宗教朝觐型旅游发生了紧密的联系,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旅游文化圈。尤其是道教宫观中的仙真祖庭,更以独特的魅力成为道教旅游文化中最具旅游价值的一部分。

道教的仙真祖庭是道教历史上为那些开宗立派的道教领袖或学者建立的宫观。道教历史上宗派繁衍,派别众多,伴随着一个个道教宗派的诞生,一个个仙真祖庭也相继出现在神州大地上。如全真龙门派的祖庭是北京的白云观,正一天师道的祖庭是龙

73

第20卷                卢世菊:道教旅游文化与开发略论                   虎山天师府,正一茅山宗的祖庭是江苏茅山的九霄万福宫等等。长期以来,围绕着这些祖庭,流传着各自祖师修道、传教、显圣的种种神话,甚至还保留着部分祖师与仙真的遗迹。这些神话和遗迹凭借着道教宫观这个载体,最能引起后世信徒朝觐拜谒、发思古之幽情。由是朝圣游人纷至沓来,殿堂院落终日香火缭绕。特别是随着国门的不断开放,这种朝觐型旅游文化热渐呈上升趋势。正一天师祖庭龙虎山天师府近些年来出现的朝觐旅游文化热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龙虎山据说是第一代天师张陵九天神丹之地,他在天师府为张氏子孙历代天师传教起居之地,其建筑既有王府的华贵,又体现了道教独特的建筑风格,号称“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由于其正一天师道派祖庭的地位,它在道教中的影响非常之大,在国内及、、东南亚一带都有众多信徒。

1983年,颁布“嗣汉天师府”为全国重点宫观,并将其列为全国21座重点开放道观之一,龙虎山的旅游业开始发展。1985年以后,国家和地方不断拨专款对天师府进行全面的修缮,面貌为之一新,国内前去朝香虔拜的香客便络绎不绝。1988年,龙虎山被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后,龙虎山更以“千峰竞秀,万壑争流”桂林似的风光以及正一天师祖庭的崇高地位吸引了众多海内外信士和游客。特别是港、台、东南亚等地的很多信众和游客,把到龙虎山观瞻朝觐,当成了解中国道教、寻源归宗、满足朝拜意愿的的重要内容,许多大的道教宫观或团体纷纷组织代表团或进香团前往龙虎山进香朝拜。如1988年8月,台中市慈圣宫进香团一行26人,到龙虎山天师府进香谒祖;19年4月,道教会组织了高雄道教参访旅游团,到天师府参访。1990年12月1日(下元节),龙虎山道教协会举行以天师府祖天师法像开光盛典为中心的“龙虎山道教文化周”道教文化交流活动,除各地道协和著名宫观代表参加外,“中华道教总会”,“研易学会”和新加坡道教总会也派代表参加了这一开光盛典活动,在海内外道教界引起很大反响,随后,到此朝觐旅游的团队更多,人数更众。1991年10月,龙虎山天师府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举荐来的弟子,举行了“授传度”仪式,这是自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天师授中断以来的第一次授活动,此次“授传度”既满足了海外道教徒的要求,又扩大了龙虎山天师道在海外的影响与传播,国外道友和游客不远万里来到龙虎山敬香,了却心中的宿愿。由此使龙虎山的朝觐旅游更趋活跃,龙虎山的旅游业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最近几年来,龙虎山为了弘扬道教文化,同海外的友好往来和文化变流又有了进一步加强,先后接待了60余个朝觐代表团和无数游人信士,这些代表团和信士除了参访谒拜以外,还纷纷表示助资修建殿宇,恭请天师神像回去朝奉,共为道教的发扬光大作贡献。这从另一个侧面又充分反映了道教文化的旅游价值和文化交流作用。

道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旅游文化中的作用自然不能低估。特别是在道教文化日益走出圣殿,与世俗文化结合以适应现代社会的今天,更好地利用道教文化的旅游资源,以满足游客日益提高的文化品位,已成为大势所趋。那么,如何对道教的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呢?

1.加强对道教名山、宫观的宣传,不断推出新的旅游胜地。道教的10大洞天、36小洞天、72福地,合计118个洞天福地。这些仙山、名观,自然风景优美,远离尘嚣,宛如世外桃源。但除极少数人们对它有一定了解外,大部分仍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如道教10大洞天系指王屋山、赤城山、委羽山、括苍山、青城山、罗浮山、华山、茅山、西洞庭山和西城山10座名山,除青城山、罗浮山、华山、茅山世人多有了解外,余者则知之甚少,建在这些山上的宫观就更无名气可言。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利用各种传媒和手段,加强对道教名山、宫观的宣传,不断推出新的旅游胜地,是我们开发道教旅游文化资源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为此,我们应做到:

第一,应把道教名山、宫观的宣传与影视文化相结合。可利用道教自身演绎的迷人传说和历代文人骚客留下的有关诗文名篇大作文章,多拍一些名山、宫观的录像、摄影作品,制作成精美的宣传品,在电视、报刊杂志、电脑网络等宣传媒体上直接进行广告宣传,提高道教名山宫观的知名度。同时还可摄制一些反映有关道教名山宫观文化的影片,利用名片效应吸引客源,佛教曾有一部电影《少林寺》,为河南嵩山带来成千上万人次的宗教旅游者,可见对外宣传的重要性,道教同样亦可效法。

第二,可精心策划一些庆典活动,增加道教名山宫观的吸引力。道教的神仙人物众多,开宗立派的大师也多,可利用他们的诞辰日、忌日开展一些庆典活动,并可策划一些道教的传统节庆和民俗活动,使之

74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4期能吸引更多的香客、游人。

第三,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客源市场的特点,精心设计不同的旅游线路宣传推销。既可单独设计道教名山游推向市场,也可与附近其它的旅游资源捆绑起来,联合对外宣传促销,务求促销取得实效。

2.突出道教特色,营建浓郁的宗教旅游氛围。在旅业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特色就是生命”,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才有生命力,才有竞争力,才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发展道教文化旅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灵活利用现有的道教旅游资源,突出道教文化的特色,努力营造浓郁的宗教旅游氛围,在良好的宗教旅游环境中,使香客、游人达到朝圣、旅游的目的。让游客到此观的是殿堂楼阁、壁画彩饰、神像雕塑、炉鼎香烛,看的是道士们诵经奏乐,上表化疏,步罡踏斗,食的是素菜斋饭、野菜药膳,住的是宫观式的旅馆,买的是配套的道教旅游商品。

第二、可在上述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上,适当设计一些游客参与性的项目,如在道教重大节日,邀请善男信女、游客,参加祈祷庆祝活动。

第三、还可开展一些综合型的旅游文化项目,让游客研习道教医药、道教音乐、道教美术,习炼道教书法、气功等等。这样,可以充分调动游客的积极性,可以使古老的宗教文化焕发出时代的气息,洋溢出现代文明的特色。

3.与生态旅游相合,搞好生态保护。生态旅游是目前国际、国内旅游界的热门话题。生活在都市的人们面临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加上竞争激烈节奏紧张的城市生活的压力,使他们渴望到那些清新幽静、自然生态未受破坏的大自然中放松身心,调节疲惫的身体。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旅游迅速获得旅游界乃至城市居民的强烈认同。道教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在这一趋势之下,更应借助自身的优势,为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道教崇尚自然,顺应自然,返朴归真,主张天人合一。所以在开发道教旅游产品时,要参照道教的崇尚自然的文化观念,找到与生态旅游的结合点。具体应做到:

第一、要重视保护周围大环境。在道教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绝不能以发展旅游名义,做出开山破石、毁坏林木、破坏环境的事情。

第二、保持道教旅游产品与环境的和谐一致。在道教旅游开发过程中,要遵循道教建筑的选址、布局、结构顺应自然,巧妙地利用自然、灵活布局、就地取材、与周围环境保持和谐的特点,保持道教建筑的原有意境和风格。深山藏古观,曲径通殿堂。切忌在游览区内修建现代化的游乐场以及高大的建筑,以防弄得不伦不类。

第三,要注意保持当地的生态平衡,重视环境容量、客容量以及由此带来的大气、噪音等污染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特别是在祖庭名山的庆典节日中,更应严格控制客容量。

第四、要不断向游客宣传生态平衡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借助道教的基本思想,教育客人,使他们自觉地投身于环境保护之中,真正使游览区的生态环境幽雅清静。

参考文献:

[1] 魏小安.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J].旅游论丛,1987,(2).

[2] 束有春,焦正安.旅游文化与佛教旅游文化浅论[J].南京社会

科学,1998,(4).

[3] 李养正.当代中国道教[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4] 朱耀廷.古代仙山道观[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 沈祖祥.旅游文化概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段 超)

On the Tourism Cultur e of Taoism and its Exploitation

LU Shi-ju

(Tourist Department,Sor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Hubei430074China)

Abstr act:T he tour ism culture of Taois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our ism culture.Taoist palace and temple,Taoist sculptures and paitings are good resources for sigh-seeing tourism.While the religious atmosphere at T aoist shrines is the sour ce of pilgrimage tour ism.T his paper pointed out some exploiting countermeasur es.

Key Wor ds:Taoism;T ourism cultur e;Exploitation

75

第20卷                卢世菊:道教旅游文化与开发略论                   

文档

道教旅游文化与开发略论

第20卷第4期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20No.42000年10月JournalofSouth-Centr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Oct.2000a道教旅游文化与开发略论卢世菊(中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系,湖北武汉430074)摘要:道教旅游文化是中国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的宫观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为开展观光型旅游提供了绝佳的旅游资源,而道教圣地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又是朝圣型旅游文化热兴起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