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2,2020(总第136期)
General ,No.136
基金项目: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19年度课题
“青年大学生婚恋观变迁及发展趋势研究”(2019B04)大学生婚恋观现状调查分析
魏晓娟
[摘要]对5187名大学生的婚恋观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大学
生能认真对待爱情,极少数持有游戏态度;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同时存在着放大婚姻工具性价值的倾向;择偶标准多重视个体素质,轻视物质
和家庭条件;多数大学生的婚前性行为态度宽容,
甚至部分大学生把爱情和婚姻分离。调查还发现:不同性别、年级、生源地、家庭经济状况的大学生,其婚恋观存在
显著的差异。
[关键词]大学生;婚恋观;婚姻价值;择偶标准;婚前性行为[作者简介]魏晓娟,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青少年发展研究(山东济南
250103)
婚恋观是个体对于恋爱、婚姻相关问题的根本看法和基本态度,是人生观、价值观在婚恋问题的具体体现,属于道德意识的范畴,对个体、他人和社会都会带来深刻的影响。从个体发展层面上来说,婚恋观直接决定了个体的恋爱择偶行为和婚姻生活质量。大学生的婚恋观是否正确,不仅关乎其现在的生活和情感情绪状态,还决定了未来的婚姻家庭生活是否幸福,对个体的影响会伴随一生。从社会层面来说,大学生肩负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重任,这一庞大的人群如何择偶、如何恋爱、怎样看待婚姻等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长远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工作实践中,
婚恋教育并未受到足够重视,有关大学生婚恋观的研究也很不充分。因此,研究当前大学生的婚恋观,探讨其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无论对于丰富相关研究,还是对于社会发展,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大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调查情况描述
在参照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我们从个体对婚姻
和爱情的态度、
婚姻价值、择偶标准、婚前性行为态度四个方面探讨大学生的婚恋观。本次问卷调查依托山东省青少年研究数据平台,以线上填答方式
完成数据收集工作。为丰富研究内容,线下又对部分大学生进行了深入访谈。
本次调查共得到有效样本5187个,涉及山东
省16所高校。样本构成情况见表1。数据处理和分析采用Excel2010和SPSS22.0软件进行。
表1
有效样本构成情况
人数
频次(%)性别
男200538.7女318261.3年级
大一
201138.二153729.6大三101619.6大四
62312.0是否独生子女
独生199638.5非独生319161.5农村
263250.7生源地
城镇151329.2城市
1042
20.1
—
81—DOI:10.16399/j.cnki.qsnyj.2020.02.005
(一)大学生对爱情与婚姻的态度
为直观地描述当前大学生对于爱情和婚姻的看法,我们搜集整理了六种较为流行的爱情婚姻观点,主要涉及恋爱态度、恋爱动机、爱情和婚姻的关系三个方面。
调查结果表明,79.8%的大学生赞同“恋爱是一件认真的事情”这一说法。说明大多数大学生对恋爱持有比较积极、正向的态度。爱情观较为单纯,态度较为认真、严肃、纯粹,而不是以一时兴起、逢场作戏等随意玩乐的态度对待两性感情。
40.8%的被试选择了“不以婚姻为目的的恋爱是不道德的”。在这部分大学生看来,恋爱的目的较为传统和纯粹,他们认为应该抱着走向婚姻的心态开启和维持感情,把婚姻看作是恋爱的最终目的。毫无疑问,这部分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和对待爱情的态度深受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
“爱情与婚姻无关”排名第三,20.3%的被试选择了此项,表明五分之一的大学生将爱情和婚姻剥离开来。对这一部分人来说,谈恋爱可能是为了享受一段浪漫的感情,或者找个人陪伴自己走过一段青春,或者是看到身边同伴谈恋爱而自己不甘人后做出的模仿从众行为,也可能只是为了面子、虚荣、检验自身的魅力,等等。由此看来,这些大学生拥有不正确的恋爱动机。
“不求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排在第四位,有20.2%的被试选择了此项,说明至少五分之一的大学生重视恋爱的经历和体验,而对恋爱的结果并不在意。大学生精力旺盛、情感丰富,有着强烈的情感需要,但仍处于求学阶段的大学恋情并不稳定,很多恋人由于择业取向不一致或是无法在同一地方找到满意的工作而劳燕分飞。而且,不求天长地久的爱情毕竟会带来一些隐患,如重视即时享受、对感情不负责任、冲动缺乏理性等。
只有16.5%的大学生选择了“没有爱情的大学生活不完整”。可见多数大学生并没有把恋爱当作大学生活的必需品。也或许这一选项和其他选项中的恋爱态度、爱情与婚姻的关系这些严肃的人生命题比较起来,显得并不重要,因而未得到多数大学生的重视。
对于“爱情就是一场游戏”,有4.7%的大学生选择了此项。说明仍有一小部分大学生持有错误的爱情观。其原因复杂,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大学生对婚姻价值的看法
婚姻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基于爱情的稳固关系的两性关系形式。马克思主义婚恋观认为,爱情与事业是辩证统一的,共同的理想和事业是爱情的基础和主要内容,爱情因为有了事业的充实才更巩固和持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青年人择偶时掺杂了复杂的物质利益和经济因素,甚至某些人唯利至上,试图通过“嫁入豪门”或者“傍上富婆”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么,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个人事业的成功和婚嫁行为附加的物质价值相比,哪个更为重要?
调查发现,对于“干得好不如嫁/娶得好”这一说法,持反对意见的占50.5%,也就是说半数大学生明确反对婚嫁的功利性和工具性目的。13.3%的大学生对此持赞同意见,说明当前确有一部分大学生把“嫁入豪门”看成是“短平快”的成功方式,他们以富或贵作为一门婚姻的评判标准,有无爱情不甚紧要,对他们来说,婚嫁的价值不是两个相爱的人法律地位的确立,而是能满足经济上的享受以及物欲虚荣心,婚嫁的物质附加值地位至上。
36.2%的大学生态度不清晰,说明这一部分大学生价值准则模糊不清,他们可能既追求经由个人努力打拼得来的奋斗成果,又不得不承认婚嫁对于个人未来人生的重要功用。
我们在与部分大学生的访谈中发现,绝大多数同学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福甚至是不道德的,但同时他们对只有爱情的婚姻持有疑虑的态度。一位女同学如此描述她所期望的婚姻:“有爱情,最好有房、车,如果没有房、车,工作好、收入高也行。”一位男同学则表示:“我们宿舍六个人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大家都认为娶得好很重要,娶好了个人至少可以少奋斗10年。”大学生的婚姻观出现功利化、世俗化倾向,与当前社会大环境存在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价值观不无关系。
(三)大学生的择偶标准
—
91
—择偶标准指的是个体准备开始恋爱或进入婚姻关系时,在挑选配偶方面持有的主观评价标准。它同时也是人们对于男女之间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择偶标准是一定社会历史和社会文化作用的产物,受到家庭、社会文化背景及风俗习惯等条件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时代性,能鲜明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特征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如,上世纪50年代择偶重政治,60年代重成分,70年代找,80年代找大学生,90年代跟着感觉走。[1]因此,大学生的择偶标准不仅能反映出大学生在择偶方面的个人价值取向,也能从侧面反映出社会风气和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精神风貌。
在“选择配偶时你最看重对方什么”一题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人品,38%的大学生选择了此项。排在第二位的是能力才华,28.3%的大学生选择了此项。排在第三位的是性格,19.1%的大学生选择了此项。其他依次是相貌(6.7%)、其他(3.8%)、家庭背景(1.7%)、收入(1.4%)和学历(1%),共同占比为14.6%。由此可见,人品、能力才华和性格等个体的内在素质是当前大学生择偶的重要考量,而相貌、家庭背景和收入等外在因素很少能左右大学生对配偶的选择。
(四)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
大学生精力旺盛、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更注重个性发展,更容易受到西方的性自由、性等观念的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无视社会文化和道德,一味吸收和模仿西方观念和行为。调查发现,52.1%的大学生认为“若真心相爱,可以接受婚前性行为”;8.3%的大学生把婚前性行为看作是恋爱中的必要组成部分;谨慎对待婚前性行为的学生数量在半数以下,31.7%的大学生认为应避免出现婚前性行为,7.9%的大学生认为无论什么情况绝不能出现婚前性行为。由此可见,大部分大学生的性观念开放,婚前性行为态度宽容,能有意识地避免婚前性行为发生的大学生仅占约40%。
三、大学生婚恋观的群体性差异分析
已有研究发现,女性谈恋爱比男性慎重和保守,男大学生性观念开放度大于女生。[2]在大学生恋爱观念和实践上,从低到高年级的大学生呈现程度的递增特点。[3]朱安新、风笑天通过对“90后”大学生的异性交往观念进行量化分析发现,性别、年级、城乡户籍等因素能显著影响大学生的婚前性行为接受度。[4]这些通过性观念研究大学生婚恋观的论述给予我们启发,基于本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侧重研究大学生的择偶标准,通过对不同的性别、年级、生源地、家庭经济状况的大学生在择偶标准上的差异比较,透视不同群体的婚恋观。
(一)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婚恋观
在人类发展历史的长河中,男女两性做出了不同的贡献,因而被赋予不同的性别角色定位。由于生理差异和社会角色的不同,男女两性在婚恋中的地位不一样,对有关问题的看法自然存在差异。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见图1),不同性别大学生在择偶标准上存在显著的差异(!2=397.94,p<0.001)。男生择偶最关注的前三项依次是人品、性格、能力才华,女生最关注的前三项依次是人品、能力才华和性格,这三项不仅次序有别,选择频率也有差异,可见不同性别大学生对配偶的期待和要求有所不同。女生对能力才华的重视程度更高,可能女生更希望未来的伴侣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而男生则认为侣伴拥有良好的性格对婚姻家庭来说更为重要。
图1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择偶标准
由于“干得好不如嫁/娶得好”一题的选项为“反对、说不清楚、赞同”,可被视作三个等级,等级赋分后可以进行均值检验。结果发现,不同性别大学生对婚嫁价值的看法表现出极其显著的差异(t=-10.02,p<0.001),男生(M=1.755)比女生(M=1.55)更认同“干得好不如嫁/娶得好”。人们一般认为,女生更倾向于将婚姻看作向上层社会流动的途径。本研究发现,男生更看重嫁娶的工具性价值,这一结果有些出人预料。可能的原因是,虽然女性地位不断提高,社会对男性角色的刻板印象
—02
—仍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者,面对严峻的就业和生活压力,男大学生反而比女大学生更渴望通过婚姻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
由于婚前性行为态度一题的答案可从程度上划分为4个不同的级别,因此等级赋分后可以进行均值检验。结果发现,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男生(M=3.79)比女生(M=3.44)开放、宽容(t=-12.83,p<0.001)。男生较为宽容的婚前性行为态度与男性自身的生理特点有关。
(二)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婚恋观
在择偶标准上(见图2),大一、大二、大三学生最为关注的三项依次是人品、能力才华和性格,大四学生最为关注的三项依次是能力才华、人品、性格。不仅如此,关注择偶对象人品的大二学生高于大四学生11个百分点。卡方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择偶标准存在显著差异(!2=56.33,p<0.05)。
图2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择偶标准
不同年级大学生对“干得好不如嫁/娶得好”这一工具性婚嫁观的认同度存在显著差异(F= 3.39,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一年级差异主要出现在大一(M=1.60)、大二(M=1.62)与大四(M=1.70)学生之间。可能大四学生因为实习等原因与社会接触较多,体会到住房等物质生活条件的重要性,因而对婚嫁的工具性价值认可度明显高于刚步入大学校园一两年而与社会接触不多的低年级学生。
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不同年级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F=4.13,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大一(M=2.53)、大二(M=2.60)分别与其他两个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三(M= 2.69)、大四(M=2.74)年级之间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随着年龄增长和大学生活阅历的丰富,高年级大学生对待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更为开放和宽容。
(三)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婚恋观
由于我国传统的二元户籍制度导致的城乡居民生活在巨大的经济水平和文化环境差异中,城乡不同的社会生活环境对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不同的影响。研究发现(见图3),在择偶标准上,尽管生源地为农村、城镇和城市的大学生最为看重的前三个要素均依次为人品、能力才华和性格,但三者的占比不同。卡方分析发现城乡不同地区大学生的择偶标准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2 =24.13,p<0.05)。
图3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择偶标准
在婚嫁的工具性目的上,不同生源地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F=6.15,p<0.01)。与农村(M =1.65)、城镇(M=1.63)大学生相比,城市大学生(M=1.56)更为反对婚嫁的工具性目的(p<0.05)。可能由于农村和城镇的经济和地理位置的相似性较强,农村、城镇大学生在此问题上的态度差异不明显。
对待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F=4.13,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差异主要存在于农村籍大学生(M=2.58)与城市大学生(M=2.65)之间(p<0.001)。
(四)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大学生的婚恋观
对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大学生的婚恋观进行考查,结果发现(见图4),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大学生择偶标准的前三项依次均为人品、能力才华和性格,但卡方检验发现,其择偶标准存在显著差异(!2 =93.28,p<0.001)。频次分析发现,34.1%的家境
—
12
—
较好的大学生选择了人品,而选择人品的家境较差的大学生占38.7%;家境较好的大学生(28.4%)对能力才华的要求高于家境较差者(26.1%),对相貌的要求(11.9%)也高于后者(8.7%)。
图4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大学生的择偶标准
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家境状况大学生在婚
嫁工具性价值观上存在显著差异(F =8.50,p <0.001)。进一步分析发现,认为自家经济条件较差
的大学生(M =1.71)对“干得好不如嫁/娶得好”的赞同度显著高于家庭经济条件一般(M =1.61)和较富裕的大学生(M =1.61)。
总之,家庭经济状况影响着大学生的择偶观和婚恋价值观。家庭经济条件不同,大学生对配偶和婚姻有着不同的期待。与此同时,分析发现,在对待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方面,不同家境状况大学生之
间不存在差异(F =0.63,
p ﹥0.05)。四、调查结论与启示
(一)调查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多数大学生能认真对待爱情,大学生的婚恋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传统道德观念的承继,但同时又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点:择偶标准不受家庭门第、物质条件的影响,重视个体素质和能力,但同时又存在放大婚姻的工具性价值倾向;对婚前性行为态度宽容,甚至部分大学生把爱情和婚姻分离开来。大学生婚恋观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并存、择偶理想与婚姻期望相矛盾的特点。
研究还发现,性别、年级、生源地、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大学生的婚恋观。不同性别、年级、生源地、家庭经济状况的大学生,其择偶观存在显著的差异;对于男性、高年级、农村生源和家境较差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其婚姻的功利性、目的性较强;对于男性、城市生源和高年级大学生来说,其对婚前性行为的宽容度较高。大学生的婚恋观形成除了受生理、心理等个体因素影响外,社会环境、思想文化等因素是导致大学生婚恋观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研究启示婚恋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随时代变迁而发生变化。顺应时代的发展建构新的婚恋观价值体系不仅是当务之急,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5]
这就需要高校教育者充分认识大学生婚恋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从预防和解决大学生恋爱问题的角度出发,更要站在培育时代新人的高度,重视
大学生的婚恋教育。
高校、家长和社会都应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净化社会环境、规范大众传媒价值导向、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专门的婚恋观教育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婚姻爱情、培养爱的能力、自尊和自信,进而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助推大学生成长成才。鉴于大学生婚恋观受性别、年级、生源地和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高校婚恋观教育要顾及到不同学生群体的特征,在全体性、一般性婚恋教育的基础上,对不同群体大学生有针对性地施以侧重点不同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参考文献:
[1]不同年代不同恋爱:50后清纯70后浪漫90后
直接[
EB /OL ].中国新闻网,2013-05-27.[2]胡珍.当代大学生的恋爱与择偶[J ].中国青年研究,
2002(6):27-30.[3]江石金.华中农业大学女生恋爱调查[J ].青年研究,
2000(8):24-29.[4]朱安新,风笑天.“90后”大学生的异性交往观念—
——以婚前性行为接受度为分析重点[J ].青年探索,
2016(2):68-73.[5]杨南丽.从大学生婚恋观现状看高校婚恋观教育———以对云南大学生婚恋观调查与分析为例[J ].昆明大学学报,2007(1):66-69.
[责任编辑:安达]
—
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