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库址选择及比较
矿区位于雅鲁藏布江的北岸,地形切割中等至强烈,谷深岩峭。向北山地连绵不绝,向南宽河谷地势低缓、开阔平坦,宽一般4~8km。矿区海拔在3900m~5570m之间,大部分作业区在海拔4000m~4750m之间。
根据满足矿山服务年限12年内粗选尾矿量118.01×104t(相当于7926.0×104m3)和一段精扫选尾矿量2840.7×104t(相当于2367.3×104m3)的堆存需要(粗选尾矿量和精扫选尾矿量共计14729.71×104t),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评价单位通过现场踏勘,确定可供尾矿库库址选择的有3处:
方案一:位于紧靠着采矿场以东的一条沟谷中,在图中标示为1号沟,沟谷名称为错公普;
方案二:位于采矿场以西6km的一条沟谷里,该条沟谷在图中标示为东嘎沟,又名为东嘎普;
方案三:位于采矿场以东2.5km的一条沟谷里,该条沟谷由两条大的沟谷组成,在图中标示为2A和2B。2A沟名为吾间沟(又名陆曲沟),2B沟名为卓布庆普。
由固体废物鉴别可知,本工程的尾矿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2001)中规定的第Ⅰ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考虑精选尾矿含硫较高,长期堆存可能产生弱酸性水,拟对其进行水平防渗。
因此,在尾矿库内又分为精选尾矿库和粗选尾矿库,两种固体废物分别由管道排入各自的尾矿库堆存,尾矿库(处置场)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2001)Ⅰ类。
由工程地质勘查报告及环境现状调查可知:
1、尾矿库选址与当地城乡建设总体规划不矛盾。
2、尾矿库库址区域无断裂带,非天然滑坡和泥石流影响区。
3、基础层地表距地下水位的距离>1.5m。
4、天然基础层的渗透系数>1.0×10-7cm/s(精选尾矿的库区进行防渗处理)。
5、尾矿库位于雅鲁藏布江最高洪水位线以上。
6、库区距最近居民点600m,且不在其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可以认为,本工程库址选择符合《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2001)中环境保护要求。
8.2尾矿库工程分析
8.2.1尾矿库及其等级
粗选尾矿库拦挡坝的位置距离2A沟谷的出口约880m,当最终储尾高程为4273.0m时,库容为7861×104m3,对应有效库容为7467.9×104m3,可满足矿山服务年限12年内粗选尾矿的堆存要求。
尾矿滩面上预留锅状凹槽,以便可容纳2000年一遇3日暴雨洪水总量43.8×104m3,凹槽始终远离坝体,在最终坝顶高程4276m时,凹槽距离坝轴线约540m。尾矿坝安全加高1.0m;波浪爬高和风雍水面高度忽略不计;考虑坝顶工后沉降量2.0m,因此,最终坝顶高程为4276.0m,初估建基面高程为4117.0m,则最终坝高为159.0m。
根据《选矿厂尾矿设施设计规范》(ZBJ1-90)规定,粗选尾矿库为二等库,主要构筑物为2级,次要构筑物为3级,临时构筑物为4级。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规定,粗选尾矿库工程等别为II等,工程规模为大(2)型,由于坝高超过了90m,主要构筑物由2级提为1级,次要构筑物为4级。
精扫选尾矿库位于紧邻露天采场东北侧的错公普沟谷中段,其上、下游均为废石场。库容为1703.5×104m3,对应有效库容为1577.33×104m3,可满足矿山服务年限12年内精扫选尾矿的堆存要求,为了不使尾矿水外排,2000年一遇3日暴雨洪水总量16.3×104m3都存在库内,则调洪水深为5.0m。安全加高取1.0m;
由于库内水面短,波浪爬高和风雍水面高度忽略不计;由于坝基第四系深厚,厚度为76.5~108.2m,因此,坝顶预留沉降量取2.0m,故最终坝顶高程为4443m,初估建基面高程为4317m,则最终坝高为126m。
根据《选矿厂尾矿设施设计规范》(ZBJ1-90)规定,精扫选尾矿库为二等库,主要构筑物为2级,次要构筑物为3级,临时构筑物为4级。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规定,精扫选尾矿库工程等别为III等,工程规模为中型,由于坝高超过了90m,因此,主要构筑物由3级提高为2级,次要构筑物仍为4级。
精扫选尾矿浸出实验表明,精扫选尾矿属I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但考虑到精选尾矿含硫率大于20%,且选硫工艺浮选出的硫精矿暂存于库内,后期可能会产生弱酸性水,设计对库区进行水平防渗处理,防渗层的厚度应相当于渗透系数1.0×10-7cm/s和厚度1.5m的粘土层的防渗性能,即达到II类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场所的防渗要求。
地质勘察表明:第四系覆盖层的平均渗透系数为7.16×10-5cm/s,其下伏花岗闪长岩的平均渗透系数为3.×10-5cm/s。
因此,除了对坝自身进行防渗外(在坝体上游面设置粘土斜墙和在粘土斜墙上面铺一层厚2mm的LLDPE膜),还在精扫选尾矿库内进行全库底水平防渗,水平防渗层最终铺设至4441.5m高程,最终水平防渗面积51.0×104m2,由于拦挡坝是分期施工的,所以水平防渗层也分期施工,一期拦挡坝顶高程为4411m,因此,一期水平防渗层施工到4411m高程,一期水平防渗面积19×104m2。
在施工库内水平防渗层时,先要进行库区内整平,再铺一层1.0m厚的粗选尾矿作为LLDPE膜的垫层。尾矿库采用高密度聚乙烯土工膜防渗工程需增加费用3000万元。
根据粗选尾矿的性质,粗选尾矿库不需要做库内水平防渗层。
尾矿水污水调节池位于粗选尾矿库拦挡坝的下游坝脚处约50m,仅用于收集坝体内渗出的矿浆水,污水调节库的有效库容约为1000m3。调节池为矩形,边长25m×25m,采用碾压堆石筑坝形成,坝顶高程为4058m,坝顶宽3.0m,上游边坡1:1.5,下游边坡1:1.4,坝高1.5m,池底平均挖深3.5m,将池底整平后,铺一层1.0m厚的粗选尾矿作为LLDPE膜的垫层,然后铺一层1.0mm厚的LLDPE膜,在膜上再铺一层50~60cm厚的粗选尾矿,以防LLDPE膜被人为破坏和过快地老化,初估池底水平防渗面积1200m2,征地面积2.1亩。
精扫选尾矿的加权平均粒径为0.0156mm,属"尾粘土",该尾矿粒径太细,难于用尾矿自身堆坝(即上游式尾矿堆坝)。粗选尾矿的加权平均粒径为0.0788mm,属"尾粉砂",可以用来堆坝,但由于矿区抗震设防烈度为VII度,加之尾矿库区下游即为雅鲁藏布江和日喀则至谢通门县的高等级公路通过,从安全的角度来看,粗选尾矿不采用上游式尾矿堆坝工艺,而采用建设拦挡坝来获得库容用于储存尾矿。
为节省基建期投资,拦挡坝分期建设,其中基建期坝高的确定以形成储存2年尾矿量的库容为原则。
由于粗选尾矿和精扫选尾矿的性质不同,粗选尾矿中的硫含量很少,不到0.1%,没有成酸的可能,也没有金属浸出;而精扫选尾矿中有很高的磁黄铁矿含量(元素硫的含量大于20%),可以预料有酸生成,而且还有浸出金属的可能性。
因此粗选尾矿和精扫选尾矿需要分开储存。为了尽可能降低尾矿水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减少回水的费用,精扫选尾矿17.7%浓度经厂前浓密达到45%的固体浓度,再经尾矿库旁的高效浓密机浓密到65%,从库后向拦挡坝前排放,形成一个倾向拦挡坝的5%的斜坡面。
为了形成5%的较平整的斜坡面,在排尾矿过程中采用池填法,尾矿水在拦挡坝前澄清。精扫选尾矿库的拦挡坝采用不透水坝坝型,为了增强拦挡坝的稳定性,在枯水季节也可在拦挡坝前适当排矿。在生产放矿过程中要适时切换放矿支管和调整放矿管出口位置,使放矿均匀,提高库容利用系数。
由于粗选尾矿量多,是精扫选尾矿量的4.2倍(重量比),设计在选厂设高效浓缩机,尾矿经浓缩后溢流水收集返回选厂使用,底流(重量浓度45%)经水隔离泵扬送到粗选尾矿库坝前,粗选尾矿库旁边建设高效浓密设施,经二段高效浓密达到65%,从库后、库周边和拦挡坝前向排水口方向排放,形成倾向排水口的5%的斜坡面,在排尾矿过程中要采用池填法。粗选尾矿库的拦挡坝均采用透水堆石坝坝型,为了增强拦挡坝的稳定性,在拦挡坝前也要排尾矿,即在库尾、库周边和拦挡坝前均应排尾矿,尾矿水在远离拦挡坝的库内区域澄清.
8.3尾矿库环境影响及污染防治措施
由于设计将尾矿库作为生产水源地,并设置截渗坝截留收集尾矿库渗透水,因此,尾矿水全部回用,不外排。
根据《玉龙铜业股份有限公司电铜一期工程环评报告书》中对调查的尾矿库对尾矿水的净化能力(见表9-9)可知尾矿水中的pH值及所含的铜、铅、黄药等均具有较强的自净和沉降能力。
由选厂排出口至库内澄清后再至排水管(即相当于库内澄清水返选厂用的回水管)出口处,pH值可下降21%,铜、铅、黄药的浓度可分别降低98%、68%、92%以上。尾矿水中所含的锌、砷自净能力较差。
污染防治措施及技术可行性论证
9.1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及技术经济论证
粉尘有组织排放主要在选矿厂,评价提出如下环保措施:
(1)粗碎车间:在旋回破碎机受料坑顶、出料口设集尘罩,共用1台袋式除尘器,除尘效率99%,处理后的废气经20m高的排气筒外排,粉尘排放浓度30mg/m3,排放速率为0.60kg/h。
(2)粗碎矿堆:在加盖的粗碎矿堆顶部设1台袋式除尘器,除尘效率99%,处理后的废气经20m高的排气筒外排,粉尘排放浓度30mg/m3,排放速率为0.30kg/h。
(3)磨矿车间:磨矿车间采用车间整体除尘,在半自磨机进、出料口设集尘罩,在2台振动筛顶部设集尘罩,所有含尘气体经1台袋式除尘器除尘,除尘效率99%,处理后的废气经20m高的排气筒外排,粉尘排放浓度30mg/m3,排放速率为0.45kg/h。
(4)砾石破碎车间:砾石破碎机进、出料口设集尘罩,含尘气体经1台袋式除尘器除尘,除尘效率99%,处理后的废气经20m高的排气筒外排,粉尘排放浓度30mg/m3,排放速率为0.45kg/h。
(5)胶带输送系统:各转载点(8个)各设1台袋式除尘器,除尘效率99%,处理后的废气经10m高的排气筒外排,粉尘排放浓度30mg/m3,经外推法再严格50%后,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为0.78kg/h,实际排放速率为0.15kg/h。
(6)石灰熟化立磨机:石灰熟化立磨机进料口设集尘罩,含尘气体经1台袋式除尘器除尘,除尘效率99%,处理后的废气经20m高的排气筒外排,粉尘排放浓度30mg/m3,排放速率为0.15kg/h。处理后的废气粉尘浓度≤30mg/Nm3,实际排放速率≤0.6kg/h,经10m或20m排气筒外排,粉尘排放浓度和排放速率均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的二级标准限值。因此采取的粉尘防治措施是可行的。
1、采矿场
爆破凿岩工作采用的钻机具有完善的收尘设施,产生的粉尘量较小。湿式凿岩广泛应用于露天开采中,爆破后向爆堆喷雾洒水,可大大降低粉尘向外扩散。向运输道路洒水,采用密闭汽车运输矿石,对场内铲车、运矿车辆定期进行清洗,清除车辆表面粘附的砂粒、泥土等,可大大减少扬尘。
有关试验表明,在矿区道路每天洒水抑尘作业3~4次,其扬尘造成的TSP污染距离控制在道路两侧20~50m范围内。此外,当采掘场深度距地表以下70~255m时,且经常处于逆温和环流状态,粉尘很难扩散到坑外大气中去,对采掘场外环境影响较小。综上,采矿场采用的粉尘防治措施是可行的。
2、废石场
排运废石的道路,采取定期洒水降尘措施;在废石排放过程中定期进行洒水,对于堆放稳定的平盘和边坡要适时覆土碾压,并种植适宜的灌木、草类,可减少起尘量。
综上,废石场采用的粉尘防治措施是可行的。
9.2废污水污染防治措施及技术经济论证
拟建工程生活污水产生量为90m3/d。设计建1座生活污水处理站,处理规模为120m3/d,能满足处理要求,采用生物接触氧化、过滤、消毒工艺。废污水处理后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120-2002)标准,用于厂区绿化及浇洒道路,不外排,对环境影响小。
此外,根据地区特点,可对生物接触氧化池采取保温措施,有利于微生物生长和发挥作用。
矿坑地下涌水经管道和截水沟等收集排至废石场污水调节库,经中和、沉淀处理后,回用于选矿厂和废石场洒水降尘,不外排。
(1)根据拟建项目水平衡图可知,拟建项目尾矿经厂前浓缩后,713m3/d直接回用于选厂生产,有17132m3/d粗选尾矿水进入尾矿库,有4050m3/d精选尾矿水进入尾矿库,在尾矿库内沉淀,且有1504m3/d渗流及蒸发,9965m3/d尾矿截留,其余9713m3/d经管道回用于选厂生产,不外排。
(2)拟建项目精选尾矿库坝体上游面设置粘土斜墙和在粘土斜墙上面铺一层厚2mm的LLDPE膜,同时,在精扫选尾矿库内进行全库底水平防渗。
(3)粗选尾矿库坝体为透水坝,在尾矿库下游设置了库容为1000m3的调节库(采用LLDPE防渗膜防渗处理),池底水平防渗面积1200m2,用于收集坝体内渗出的矿浆水,渗漏的这部分废水也全部循环使用于选矿厂生产用水。
9.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及技术经济论证
露天采矿、废石场噪声源主要为剥离及采矿作业过程中的大型机器设备如挖掘机、钻机、运输车辆、推土机等,优先选用低噪声设备。由于露天采矿场距离村庄较远,故不存在扰民影响。
选矿工艺噪声源主要为矿石破碎、研磨、筛分等机械产噪设备及矿浆输送泵、空压机等动力产噪设备。采取上述措施后,各厂界噪声均满足《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中的Ⅱ类标准。距离拟建项目最近的环境敏感点雄村,距离为1.3km,拟建项目噪声对环境敏感点影响小。
此外,在办公区、厂界四周加强植树绿化,种植乔灌草结合的立体隔声林带,降低噪声传播,也改善周边环境。综上,采取上述降噪措施技术经济上是可行的。
9.4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及技术经济论证
1、废石处置方式及废石场储存能力拟建项目废石产生量319.7×104t(15923.4×104m3),部分用于尾矿库筑坝,剩余21511.7×104t(10716.2×104m3)需运至废石场堆放。拟采用汽车运输,运距1.2km。
废石场选择在露天采场东北侧错公普沟谷中、精扫选尾矿库的上、下游。沟底平均纵坡约为16%,两侧山体横坡18°~34°,废石排放标高在3980~4310m之间,占地面积2.06km2,废石场容积约为10831.2×104m3,能满足服务年限内废石排放的要求。
2、废石场污染防治措施根据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对采矿剥离废石样品的浸出试验结果,花岗岩废石淋溶液中所有指标均满足《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3-1996)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78-1996)限值要求,为不具有危险性的"I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凝灰岩废石淋溶液中各类有害物质浸出浓度均远低于《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3-1996)中的限值,但pH不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78-1996)最高标准限值要求,为不具有危险性的"II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依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废石场需要做防渗处理。
(1)周边截洪为防止周边洪水流入废石场,在废石场周边设1#、2#、3#、4#4个截洪沟,横断面均采用梯形,M7.5浆砌石结构,内侧采用M10水泥砂浆勾缝。1#截洪沟沟长485.2m,沟底宽0.8m,净高0.8m,边坡m1=m2=2;2#截洪沟沟长718.7m,沟底宽1.5m,净高1.0m,边坡m1=m2=2;3#截洪沟沟长1392.7m,沟底宽1.8m,净高1.0m,边坡m1=m2=2;4#截洪沟沟长1209.5m,沟底宽1.8m,净高1.0m,边坡m1=m2=2。
(2)底部渗流层为使废石场内的地表水迅速流出废石场,在废石场坡脚处用大块石填筑高5~10m的渗流层。
(3)废石场下游污水调节库上游废石场淋溶水排入精扫选矿尾矿库后全部循环使用。下游废石场淋溶水排入下游废石场调节库后全部循环使用。下游废石场调节库库容13.5×104m3,调节库采用HDPE防渗膜防渗处理,废水全部循环使用,不外排。
此外,矿坑涌水、地表渗流等水收集后排入污水调节库,中和沉淀处理后,回用于选矿厂生产和废石场洒水降尘,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
综上,废石场采取上述污染防治措施是可行的。
1、尾矿产生量及尾矿库储存能力
拟建项目粗选和精扫选均产生尾矿,粗选尾矿量为11885.02×104t(7428.14×104m3),精扫选尾矿量为2839.19×104t(1577.33×104m3),共计14724.21×104t。
拟建项目设计粗选尾矿库和精扫选尾矿库。粗选尾矿库拦挡坝的位置距离吾间沟的出口约880m,坝顶高程为14,110.ft,库容为7861.0×104m3,对应有效库容为7469.9×104m3,建基面高程为4117m,坝高为159m,可满足矿山服务年限内粗选尾矿的堆存要求。
精扫选尾矿库位于紧邻露天采场东北侧的错公普沟谷中段,其上、下游均为废石场。库容为1703.50×104m3,对应有效库容为1577.3×104m3,建基面高程为4317m,坝高为126m,可满足矿山服务年限内精扫选尾矿的堆存要求。
2、精扫选尾矿的防渗措施及技术经济可行性
根据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对粗选尾矿和精扫选尾矿样品的浸出试验结果,粗选尾矿和精扫选尾矿淋溶液中各类有害物质浸出浓度均远低于《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3-1996)中的限值,为不具有危险性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且尾矿淋溶液中各污染物浓度均远低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78-1996)一级标准限值,依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粗选及精扫选尾矿属"I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但精扫选尾矿中有很高的磁黄铁矿含量硫的含量大于20%,且精扫选尾矿库中要堆存硫精矿,长期堆存存在产生弱酸性及金属浸出的可能。
设计在精扫选尾矿库坝体上游面设置粘土斜墙和在粘土斜墙上面铺一层厚2mm的LLDPE膜,同时,在精扫选尾矿库内进行全库底水平防渗,水平防渗层最终铺设至4441.5m高程,最终水平防渗面积51.0×104m2。
由于拦挡坝是分期施工的,所以水平防渗层也分期施工,一期拦挡坝顶高程为4411m,因此,一期水平防渗层施工到4411m高程,一期水平防渗面积19×104m2。在施工库内水平防渗层时,先要进行库区内整平,再铺一层1.0m厚的粗选尾矿作为LLDPE膜的垫层。
精扫选尾矿库防渗面积较小,防渗材料投资较小,采取上述防渗措施后,可使渗透系数小于1.0×10-7cm/s,满足《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的要求,对地下水影响小,因此,采取的防渗措施是可行的。
此外,拟建项目粗选尾矿库坝体为透水坝,设计在尾矿库下游设置了库容为1000m3的调节库(采用LLDPE防渗膜防渗处理),池底水平防渗面积1200m2,用于收集坝体内渗出的矿浆水,渗漏的这部分废水也全部循环使用于选矿厂生产用水。
为监控尾矿渗滤水对地下水的影响,尾矿库周边应设置三口地下水质监控井。一口沿地下水流向设在精扫选尾矿库上游,作为对照井;第二口沿地下水流向设在尾矿库下游,作为污染监视监测井;第三口设在粗选尾矿库右边,作为污染扩散监测井。
为加强监督管理,贮存、处置场应按GB15562.2设置环境保护图形标志。综上,尾矿库采取的上述措施是可行的。
拟建工程产生生活垃圾129t/a,产生量较小,在办公、生活及宿舍等地设垃圾筒,收集后委托日喀则市环卫部门统一运往垃圾填埋场处理。
综上,生活垃圾采取的处置方式是合理的。
9.5环保工程清单及污染防治措施的经济可行性分析
拟建项目总投资为337033.38万元,环保投资33911.94万元,环保投资占总投资的10.1%,主要用于购买除尘设备、污水处理设备、噪声防治设备、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厂区绿化等,能够满足污染防治措施的资金需求。
生态保护、矿区复垦及生态重建
11.2生态保护措施
1、施工期建设活动应尽量少占用土地,将临时占地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控制施工便道占地面积,减轻对周围草原植被的破坏;
2、动土作业应尽量避免大风天和雨天,以免造成大量水土流失,施工前应在施工场地内布设临时简易排水沟,以便于施工期能及时导出地面径流;
3、挖土尽快回填,对可用于绿化的临时堆放土体,修筑成临时梯形断面的堆土,采取临时防护和排水措施,以纤维布覆盖并在堆土两侧修筑临时排水沟,以防降雨侵蚀或风蚀的发生;
4、对各项动土工程,在分项工程结束后,及时进入下一道工序或建立防护措施,减少土壤侵蚀源的暴露时间,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施工结束后,应立即种植植被实施绿化。
对矿区四周的退化草甸草原采用围栏封育的措施,恢复矿区周边地区草原生态环境,围栏封育面积500hm2。
厂区绿化设计一般采用草坪、花坛、花架、绿篱、针阔叶树木等,并与厂区的建筑物相协调,与四季景色相呼应。同时要注意在距爆破材料库、油库近的地方,不宜选用含油脂和易燃的树木。
根据本区风沙大的特点,在厂区墙外设置防护林,规划绿化面积20hm2。沿道路两侧种植一行或几行乔木,并间植灌木、草本植物,这是道路绿化的基本形式。乔木以柳、杨树等为主,灌木以柠条、沙棘为主,道路两侧绿化带宽5m,绿化面积5hm2。
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严禁对周围林、灌木进行滥砍滥伐,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严禁对野生动物的滥捕滥杀。
运营期尽量减少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活动场所。运营过程产生的废水、废渣禁止乱排乱堆,引起动物中毒。设计和建设矿区公路时,应在动物迁徙的路线上预留动物通道,避免因道路的修建而切断了动物迁徙的路线。
雅江中游黑颈鹤自然保护区作为本项目的主要生态环境敏感点,应采取如下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保护,尽量减轻项目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影响。
1、标桩划分和警示在保护区实验区边界设立标桩,每400m设立一个,规格为100cm×25cm×10cm的钢筋水泥标桩或石桩。按项目临近的保护区的界线长度估算,约需标桩6个。
2、建立隔离防护林带在保护区试验区外围及谢通门--日喀则道路两侧建立防护林带,进一部避免铜矿采选作业及物料运输的噪声、粉尘等对保护区的影响,林带长度为3km,宽度为50m,以种植杨树、柳树为主。
3、野生动物救护措施建设单位应配备常规救护器械1套、药物若干,配合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对区内的伤、残野生动物进行及时的救护。
4、野生动物招引拟建项目采取野生动物招引措施,除不干扰野生动物(黑颈鹤)生存环境外,采取人工补充食源的方法,增加野生动物的食源,为更多的野生动物栖息、觅食、越冬繁衍创作条件、拟在保护区边缘野生动物活动频繁地段建造10个投食台,规格为长3.0m、宽1.0m、高0.8m,在黑颈鹤越冬季节定时进行人工投食。
5、黑颈鹤栖息地保护对黑颈鹤与其它水禽的越冬期间重要的觅食地,建设单位通过对附近农牧民提供经济补偿的方式,使其逐步恢复传统的农耕方式,不施或少施农药、种子不做包衣处理、收割后不进行秋耕等措施,保证黑颈鹤与其它水禽越冬安全,或通过附近农田的退耕还泽、修建防护围栏等途径对黑颈鹤主要栖息地进行人工促进恢复,重点进行约10000m2黑颈鹤栖息地恢复,修建防护围栏500m。
6、职工培训(1)制定职工培训计划,定期对职工进行濒危动植物保护以及可利用资源适度开发问题等知识的培训,使职工正确认识保护与发展、保护与生存的关系,科学、合理地从事保护、管理和矿产开发活动。(2)采取聘请专家、学者等方式,定期对职工进行保护区管理、濒危动物救护等业务培训。(3)介绍国内外同行保护生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的先进技术及宝贵经验。
11.3矿区复垦和生态重建
(一)采坑缓冲区域复垦和生态重建方案
1、在海拔高度3900m-4100m采坑缓冲区域,建立"农-牧-林"复合体。该区域交通便利,气候相对温和。临近道路较平整区域,土壤改造是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开垦、平整、回填客土,使可耕土壤深度达到50~60㎝,并利用土壤改造技术,培肥土壤。利用冲积扇扇面的径流,通过水利工程建设,建设配套的排灌渠系,从而建立"农-牧-林"复合体。
植被恢复。在主风方向建立以杨树为主的防风林带,株行距1.5×2m,其它方向可建立多行防风林和高山灌木带,形成防护林网,以改善局部小气候环境和防止表土流失,为植被的恢复和稳定创造一个很好的生长环境条件,其田埂路旁可广种牧草,发展集约型草地畜牧业。
2、在海拔4150-4250m的采坑缓冲区域,在保护好现有植被的基础上,筛选出适合该区域生长的优良牧草,进行人工种植,培肥地力,增加牧草产量。与此同时,广种高山灌木以改善生态环境。
3、在海拔4300m以上的采坑缓冲区域,由于该地段生态环境脆弱,气候资源恶劣。因此,以保护现有植被为主,结合人工改造,广种牧草,防治水土流失,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4、建设"地质公园"(1)在生态环境恢复重建基础上,围绕开采后所形成的巨大矿坑,建立一个"地质公园"和"地质博物馆"。利用开挖后所形成的地质剖面以及收集的各类岩石、矿石标本,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实习,把矿区建设成的地质矿产知识学习、教育及示范基地。(2)采坑开采后所形成的近1Km2,纵深400m的巨大矿坑,由于热岛效应,可形成一个典型的小气候区域。因此,在安全防范自然灾害的基础上,建设一个寒温带植物园,以增加旅游点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并做为环境恢复改造的示范基地。
(二)尾矿库复垦和生态重建方案
"草-灌-野外生活体验"建设模式
1、客土及改良。由于尾矿的堆积,将在山谷中堆砌出整齐的平面,形成复垦和生态重建的基础条件。但由于尾矿的裸露,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缺乏植被生长的自然条件。因此,在尾矿堆积物上客土1m左右,并对50㎝以内的土壤运用科学技术进行改良和配肥,达到植被生长的基本条件。覆土时利用自然降水、机械压实等方法使土壤沉降,保持一定的紧实度,防止水土流水。
2、植被恢复。现尾矿库中心海拔高度4150m,尾矿堆砌后海拔高度将达到4350m。根据地形,并结合当地气候、环境等因素,广种牧草和灌木。选择蔷薇科的锦鸡儿、三棵针、蔷薇等灌木;披碱草、老芒麦、中华羊茅、星星草等抗旱抗寒的优良牧草、灌木作为复垦和生态重建的重要植被建群种。
3、可持续利用。按照持续发展需要,建成不同类型和饲用方式不同的人工草地。通过复垦和生态重建的尾矿库,牧草繁茂、灌丛茂密。实现自由放牧、划区轮牧、收割干草、牧草青贮等不同利用方式的可持续草地畜牧业的发展。
(三)废石场复垦和生态重建方案
废石堆区在开采工程完成后,将堆砌成三级台阶,其复垦方案为:
1、"农-牧-林"复合体系(1)客土及改良。客土1m左右,并对50㎝以内的土壤利用化学、物理等措施进行改良,满足植被生长的基本条件。覆土时利用自然降水、机械压实等方法让土壤沉降,使土壤保持一定的紧实度。在平整场地的同时,施基肥培肥地力。(2)植被恢复。现废石场底海拔高度3900m,在废石堆积后,海拔高度将在4150m~4350m之间。废矿石的堆砌将形成三级"梯级地形"。根据形成后的地形和植被生长所需条件,废石场可建成一个以"大型梯田化"为中心的农、林、牧复合人工生态景观。依山势向上,依次定为第一阶地、第二阶地和第三阶地等。
第一、二阶地建立防护林带,种植农作物。第三阶地以"灌木-草地"相结合。在选择林木和牧草时,尽量选择耐干旱瘠薄,易成活,适应环境能力强,生长迅速,根系发达,冠幅或盖度较大的地方品种。尽量选用豆科植物,提高改土能力。通过三级阶地的发展规划,建成农田、草地、畜牧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复合体系。
2、"林-果-草-休闲"复合体系(客土及改良同上)
(1)第一阶地建立以"林-果-草"为主的复合种植体系。"林-果-草"为主的复合种植体系是以银白杨、藏柳、野桃树、核桃树等作为第一阶地农田的防护林带或防护林网,在第一阶地客土并改良土壤基础上,首先满足牧草,其次满足农作物青稞、油菜等作物生长的土壤条件,然后种植优良牧草、青稞、油菜等饲草料及作物,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种植野桃树、核桃树等果树以增加生态重建的生物多样性,使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同时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2)第二阶地建立以"林-草"为主的复合种植体系。"林-草"为主的复合种植体系是以银白杨、藏柳等作为第二阶地草地的防护林带或防护林网,在第二阶地客土并改良土壤,满足达到牧草等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种植优良牧草等饲草料,发展畜牧业。
(3)第三阶地建立以"灌-草"为主的复合种植体系。"灌-草"为主的复合种植体系是在第三阶地客土并改良土壤,达到灌木-牧草等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种植灌木及优良牧草等饲草料,发展畜牧业。
(4)建立野生动物观赏区。在三级地形复合种植和生态重建后,废石区农田、牧草、林灌丛井然有序,生长繁茂,具备野生动物饲养的条件,建立野生动物观赏区。养殖以当地常见的雪鸡、赤麻鸡、岩羊、野兔等野生动物,供游人观赏,可持续的发展地方经济。
2.水土保持方案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旨在规范拟建工程施工中的水土保持工作,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措施,治理水土流失。本方案实施后将使拟建项目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和及时治理,达到保护水土资源、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项目安全运行的目的,并为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同步发展奠定基础。
3.环境风险评价
根据矿山采选特点以及项目工艺流程、原辅材料消耗等分析,拟建项目的环境风险源主要是尾矿库和炸药库,尾矿库的环境风险因素为尾矿库溃坝、溢洪,炸药库的环境风险因素为炸药库爆炸及火灾。采取相应措施并制定应急预案后环境风险可接受。
4.公众参与调查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6]28号文发布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我院与项目的国际环评承担单位博信国际信息咨询公司承担拟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于2006年4月11日在《日报》(国内统一刊号:CN54-0002)第4版(汉文版和藏文版)对谢通门雄村铜矿项目的环评信息进行了公告,之后,我院又于2007年4月14日在拟建项目附近的雄村、吾间村、荣玛乡等村张贴信息公告。
本次将报告书的简本在网站上进行公开征求公众的意见。表16-1(附后)
5.厂址选择的合理性分析
从区域发展规划、行业发展规划、区域环境功能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厂址环境敏感性、工程特点等方面分析,拟建项目选址是合理的。
6.结论
15.1综合评价结论
1、拟建项目符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及《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中对有色金属采选行业的相关规定。
2、拟建项目的建设符合自治区和日喀则地区的"十一五"发展总体规划。
3、根据自治区环境保护局"关于《天圆矿业资源开发有限公司雄村铜矿开采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采用标准的复函",厂址所在地为环境空气二类区;地表水为Ⅰ类区,地下水Ⅱ类区;声环境执行2类区标准。
4、拟建项目水耗、电耗、水的循环利用率、工艺技术装备等指标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清洁生产水平为国内先进。
5、拟建项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污染物为粉尘,采取相应的措施后能达标排放。
6、拟建项目排放的污染物不涉及"十一五"期间国家总量控制计划中的控制因子。
7、拟建项目的环境风险包括尾矿库溃坝及溢洪的环境风险,以及矿山爆破材料库爆炸的环境风险,采取相应措施并制定应急预案后环境风险可接受。
综上所述,天圆矿业资源开发有限公司雄村铜矿(40000t/d)项目对繁荣民族地区经济、有序及规模化开发地区矿产资源、促进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重大意义。
项目符合国家产业、行业发展规划、自治区及日喀则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
通过实施清洁生产与采取污染控制措施,可有效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可减轻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项目建成投产后具有显着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从环保角度衡量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
15.2建议
1、本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控制矿区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加强废石场和尾矿库的复垦力度,做好生态恢复工作。
2、在干燥多风季节,加大露天矿防尘洒水力度,减少起尘量。
3、加强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管理和维护工作。
4、协助雅鲁藏布江中游黑颈鹤自然保护区的主管部门做好项目临近区保护区的保护工作。
附:报告书表格
| 表1-1项目前期工作一览表 |
| 表110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