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单元系统分析
| 单元整体分析 | 单元目标 | 突破理解的核心问题 |
| (一)《课标》分析 从课标角度看,数概念的学习离不开数的组成。数的组成体现了数的本质结构特征,数是由计数单位的个数累加而成的。 从数学教学内容看,数概念包括自然数、分数、小数和负数。小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它是十进制计数法的拓展,也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充。小数与分数的学习带领学生开始从“微观”的视角来认识数。 (二)主题单元结构分析:(纵)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作为整个单元的核心内容,是一个将计数单位不断地细分以寻求更小的分数的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推理能力。 为此,要多考虑如何让学生在单元学习中,体会学习小数的价值,进一步理解数概念的本质,关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结合具体问题情境感悟并理解计数单位、位值等核心概念。 (三)自然单元内容分析:(横)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性质,为学习小数的运算及学习分数奠定必要的认知基础。 其单元内容整体框架如下: 在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教学中,学生明确了小数就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并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是教学的核心内容,这既是对小数的再认识,对计数单位的深度理解,又是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加减法等知识的基础。 (四)学生认知理解障碍点及建议 从学生的认知来看,他们有两个困惑: 一是学习了自然数,为什么还要学习小数和分数? 二是学生虽然学习了小数的初步认识,但大部分学生对于小数的认识还停留在小数的外在形式上,这种认识是模糊的、非本质的,甚至有个别学生对小数没有什么印象。在他们头脑中,小数过于抽象,很难进入自己的认知系统。 建议:在教学中要充分联系生活,利用多种模型感受小数,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了解小数产生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数感,感悟计数单位的重要性,体会数学的本质。 从本单元整体角度来看,其核心概念是计数单位,可以把单元所有内容都和计数单位建立联系,这样就把知识点的罗列转化为一个知识网络,体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突出了核心概念,并且给核心概念以核心地位 。 | 知识技能: 1、知道小数的意义和计数单位,能完善数位顺序表,体会小数的位值结构。能正确读写小数,知道它们的组成。 2、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3、掌握和应用小数的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4、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改写。 5、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能力品格: 变与不变、数形结合、模型思想、符号意识 基本理解: 基本理解1: ①小数就是一个特殊分数(十进分数),它们表示相同的关系但表示格式不同。 ②小数和整数一脉相承,都是十进制计数法。小数也是计数单位个数累加而成。 ③小数的价值是细化单位和精准表达。 基本理解2:小数性质的本质就是他们的计数单位和个数同时变化,所以大小不变。小数大小比较实质上比的是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的多少。 基本理解3: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变化是因为计数单位发生变化,而计数单位的个数没有变。 基本理解4:小数单位改写和换算的本质是等量代换,大小不变,计数单位变了,计数单位的个数也会发生变化。 基本理解5:小数的四舍五入与整数的四舍五入方式相似,方法可以迁移。当手头情况不需要确切的数字的时候,所有十进制数都可以被四舍五入至一个估量。 | 问题1.你能借助手中材料表述出一个小数并说说是怎么来的吗? 问题2.你会读写小数吗?小数的数位顺序表该写在哪一边呢?借助一个小数举例说明。 问题3.对比整数,说一说为什么整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数的大小就发生了变化,而小数却不是? 问题4.能说明2.26米=226厘米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吗? 问题5.怎样求小数的近似数?和整数的求近似数有联系吗? |
| 学习内容 | 学习目标 | 达标评价 | 学习活动及问题设计 | 整合资源 | 课时分配 | 主备人 | 审核人 |
| 信息窗1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 | 1.知识能力: 知道小数的意义和计数单位,能完善数位顺序表,体会小数的位值结构。能正确读写小数,知道它们的组成。 2.方法素养:通过直观模型抽象、概括、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迁移类推能力。 3.基本理解: ①小数就是一个特殊分数(十进分数),它们表示相同的关系但表示格式不同。 ②小数和整数一脉相承,都是十进制计数法。所有数都是计数单位个数的累加。 ③小数的价值是细化单位和精准表达。 | 1.学生能借助举例和模型等工具通过讨论、交流、归纳、尝试按照自己的理解正确表述出小数的意义。 2.能尝试自主构建数位顺序表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准确读写小数,并说出自己的想法。能结合具体情境多角度解读小数的具体含义。如。3.65米、3.65元等表示? 3.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小数的价值。 | 借助人民币、米制系统、正方形、正方体等多个模型举例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 问题1.课始:结合调查的资料说说你心目中的小数是什么样的? 问题2.你能借助手中材料表述出一个小数并说说是怎么来的吗? 问题3.自然数、小数、分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什么?有什么联系? 问题4.你会读写小数吗?小数的数位顺序表该写在哪一边呢?借助一个小数举例说明。 问题5.学习了自然数为什么还要学 | 其他版本资源,学生课前调研的生活中的小数、数位顺序表等 | 1课时 | ||
| 信息窗2 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 | 1. 知识能力: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方法素养:通过借助多种模型猜想、验证、对比、举例培养学生的推理质疑,解决问题能力。 3.基本理解:小数性质的本质就是他们的计数单位和个数同时变化,所以大小不变。小数大小比较实质上比的是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的多少。 | 1、学生能通过举例、画图、借助生活情境等方式去解释。 2、在对比、举例中寻找相同与不同,感受变化背后的本质。 3.正确进行小数大小的比较 | 通过问题引领,借助多种模型验证猜想,解决问题。 问题1.为什么0.3=0.30,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解释说明? 问题2.为什么整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数的大小就发生了变化? 问题3:小数大小怎样比较,说说你的想法 | 方格纸、数位顺序表、数轴 | 2 | ||
| 信息窗3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 | 1.知识能力:掌握和应用小数的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方法素养:通过自主探索,经历规律的形成过程,体会观察、比较、猜想、验证、 归纳的学习方法,培养概括能力。 3.基本理解: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变化是因为计数单位发生变化,而计数单位的个数没有变。 | 从自身经验出发,借助生活实例、长度单位、人民币单位、计数单位、数位顺序表等自主探究并概括出规律。 | 借助课本P62T3“神奇金箍棒”这一情境,利用米制系统举例,猜想、验证、抽象概括。 问题1:0.03、0.3、3、30这四个数具有怎样的关系? 问题2.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问题3、这个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 问题4.这个规律和计数单位有什么关系? | 各种教具和不同版本资源 | 1 | ||
| 信息窗4 小数与单位换算及综合应用 | 1.知识技能: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改写。 2.方法素养:通过自主探索、讨论交流、追问辨析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3.基本理解: 小数单位改写和换算的本质是等量代换,大小不变,计数单位变了,计数单位的个数也会发生变化。 | 能借助实例说清楚改写前后都表示2.26米,大小没变。 能说明2.26米=226厘米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的道理。 正确进行名数的改写 | 通过对姚明身高2.26米换个说法,换个呈现方式,单名数和复名数之间的换算,大小不变。 问题1:2.26米还可以怎样说?这样说行吗?为什么? 问题2:单名数和复名数在改写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 多种版本资源 学习探究单 | 1课时 | ||
| 信息窗5 小数的近似数 | 1.知识技能: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2.方法素养:通过问题引领、探索交流、自主关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质疑精神。 3.基本理解:①小数的四舍五入与整数的四舍五入方式相似,方法可以迁移;近似数的小数位数越多,精确度越高;当手头情况不需要确切数字的时候,所有十进制数都可以被四舍五入至一个估量。 ②改写单位和计数单位有密切联系,改写中个数变小了,计数单位就变大,总数不变。 | 能够体会到生活中很多时候可以用“近似的思想”考虑问题。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改写过程中的一些体会、方法、道理。正确求小数的近似数。把较大数该改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 1、怎样求小数的近似数? 和整数的求近似数有联系吗?2、为什么用“四舍五入”求近似数? 3、近似数的精确度和什么有关? 4、近似数在生活中有什么价值? 5、在改写过程中,你有什么经验和体会与大家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