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说明类阅读
(一)(2020·本溪辽阳葫芦岛)阅读下文,完成1~5题。(共15分)
材料一 废玻璃是一种生活垃圾,它的存在既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增加环境负荷,造成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又会带来环境污染,还容易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伤害和不便。【A】据统计,每生产1吨玻璃制品,约消耗700-800千克石英砂、100-200千克纯碱和其他化工原料,合计每生产1吨玻璃制品,要用去1.1-1.3吨原料,而且还要消耗大量煤、油和电。更麻烦的是,废玻璃是一种无法通过焚烧、无法在填埋中自然降解且无法采用一般的物理、化学方法加以分解和处理的废弃物。有研究表明,玻璃及其制品的自然降解时间可长达4000年。对于人类社会来说,这种降解速度实在是太过漫长。【B】另外,玻璃容易破碎,一旦有人或动物试图吞下或舔食玻璃碎片上残存的食物或饮料,就有可能受到严重伤害。【C】由于玻璃制造和加工等原因,废玻璃中一般含有锌、铜等重金属,如果处理不当,可能还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材料二 ①废玻璃根据其来源可分成日用废玻璃(器皿玻璃、灯泡玻璃)和工业废玻璃(平板玻璃、玻璃纤维)。回收利用废玻璃有什么好处呢?废玻璃加以回收利用,能产生显著的节能减排效益:每回收利用1吨废玻璃,可以节约0.58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1.26吨,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1.16吨。采用这种处理方式的主要集中在包装玻璃容器方面,如啤酒瓶、饮料瓶等。如果在有效期内提高它们的重复使用次数,不但可以提高利用效率,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以啤酒瓶为例,重复使用一个啤酒瓶所节省的能源可以使40瓦的灯泡持续亮4个小时。据了解,目前,占玻璃包装容器产量1/3的包装瓶能够被重复使用。我们必须清楚当前所面临的能源紧缺问题,如果玻璃厂能充分利用来自各方面的废玻璃这一原料资源,不仅可以节约能源及纯碱,而且对改善环境也能起到一定作用。计算显示,当所用碎玻璃含量占配合料总量的60%时,可减少6%-22%的空气污染,并节约6%的能源。
②对于绝大多数废玻璃来说,若要在“来生”重新以玻璃的面目现身,并不像那些废啤酒瓶或是汽水饮料瓶一般“幸运”,它们需要下大力气“洗心革面”,甚至还要回炉“锻炼”一番。
材料三 ①英国、丹麦、瑞典、瑞士等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在玻璃生产企业和城市居民点及其他社会公共场所设置废玻璃回收集装箱,进行废玻璃的回收与利用。英国于1977年底建立了玻璃再生中心,以增大废玻璃的利用率。在德国的城市居民区、公园、商店、工厂、酒吧和其他地点,共设置了5000多个回收集装箱。瑞士在其1100多个大小城镇进行定期的废玻璃回收工作。
②几十年来,欧洲多国实施的废玻璃回收计划成效显著。2012年,欧盟对65%的玻璃包装进行了回收,共有255亿个玻璃瓶和玻璃罐被回收,且回收率稳步增长,比利时和瑞士的玻璃包装回收率接近100%。欧盟对废玻璃的回收远远领先于其他材料。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甚至出现了一种能自动分拣各色玻璃的智能玻璃回收箱。如按2001年的回收量推算,西欧每年节省46%以上的玻璃原料,在能源节约方面相当可观,因为每回收1吨废玻璃,可节约100千克燃料,而且可减少石英砂的用量,促进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选文有删减)
1.材料一中A、B、C三处说明顺序不合理,请排列出合理的顺序并说明理由。(3分)
2.材料二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3.材料二中第②段体现了怎样的语言特色?为什么?(3分)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三的说明内容。(2分)
5.下列对以上三则材料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废玻璃是一种无法通过焚烧、无法在填埋中自然降解且无法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加以分解和处理的废弃物。
B.废玻璃的回收利用没有时间,我们可以提高它们的重复使用次数,有效提高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C.我们面临能源紧缺问题,如果对废玻璃加以充分利用,就可以节约能源及纯碱,对改善环境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D.几十年来,欧盟的玻璃包装回收率接近100%,对废玻璃的回收远远领先于其他材料,促进了环境保护。
(二)(2020·杭州)阅读下面文本,完成6~8题。(共10分)
近视漫谈
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让我们把这个美好的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知道它是怎么工作的吗?打个比方,眼睛就像一台精密的照相机,角膜和晶状体组合成了相机的镜头,眼睛通过这个“镜头”调整焦距,从而看清远近距离不同的物体。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汇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近处物体;反之,则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眼睛近视,主要是这个“镜头”的调焦功能失灵,不能精准地将物体的实像汇聚在视网膜上。近视轻则影响正常生活、工作,重则引起视觉疾病,如视力障碍、视网膜脱落等。
据调查,目前我国近视患者人数已多达6亿,其中青少年占了很大比例,视觉健康形势极为严峻。
(出自《中国青少年用眼行为大数据报告》)
青少年近视,除了先天性遗传因素外,主要是环境因素:一是眼睛近距离使用时间长、强度大,用眼角度不合理,加重了用眼负荷;二是缺少户外活动。当今大部分青少年学习压力大,长时间看书、写作业,有的还沉迷于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户外活动时间普遍不足。
(出自《中国青少年用眼行为大数据报告》)
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减少用眼负荷、每天户外活动超过2小时,能减少50%的近视发生风险。物理学中衡量光照强度的单位叫作勒克斯,明亮的室内环境,光照水平一般不超过500勒克斯,而室外环境即便是阴天,光照水平也可以达到一万多勒克斯,大晴天更可高达十几万,这是室内光线根本无法企及的。室外光照还能够刺激视网膜多巴胺的生成,而多巴胺能够延缓近视的加深。另外,户外活动时人常常会看向远方,也能帮助收缩的眼部肌肉恢复。家长、教师应引导孩子在看书学习后休息、远眺,每天进行一定时长的户外活动。
(根据相关资料编写)
6.下列对文中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把“眼睛”比作“照相机”,生动地说明了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B.为保护视力,中小学生应养成良好的用眼行为习惯,参加足量的户外活动。
C.如果每天减少用眼负荷,户外活动超过2小时,那么50%的人将不会发生近视。
D.室外光线强并含有多巴胺,能帮助收缩的眼部肌肉恢复,有利于预防和延缓近视。
7.文中插入两个图表,有什么效果?(4分)
8.国外某眼科学会推荐保护视力的“20-20-20”法则,即每看20分钟电脑或手机,至少看20英尺(约6米)远的物体20秒。请结合上文知识解释该法则的合理性。(3分)
(三)(2020·温州改编)阅读下面材料,完成9~11题。(共15分)
重测珠峰“身高”,这些看点别错过
2020珠峰高程测量已进入登顶测量阶段,一图聚焦重测珠峰背后的硬核看点。
一、中国6次大规模测绘和科考
二、五问珠峰重测
■2020珠峰高程测量的核心是精确测定珠峰高度。
■随着各项技术突飞猛进,更精准的测量成为目标。珠峰高程的精确测定,可以结束国际上珠峰高程不统一的混乱局面,为世界地球科学研究做出贡献,其社会效益和科学意义是十分巨大的。
■专家表示,测绘队员不可以坐直升机登顶。珠峰顶上的地方非常小,飞机是不能降落的。另外,飞机的螺旋桨引起的风有可能引发冰雪的崩塌。
珠峰峰顶气流不稳定、多大风、气温低,测量型无人机目前还无法在峰顶飞行,目前也尚无机器人顶峰作业经历。
■专家表示,卫星遥感影像目前主要用于地表的监测,测的只是雪面的高度。它测量的精准度在高程方向是1-2米,而人工测量可以达到厘米级的精度。所以没有人工到峰顶上去,它就没有雪深的测量,这样也不能作为一个很准确的结果来发布。
■除了反映地质活动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变化,为制定整体环境提供参考外,地球上最高的一座山的“身高”变化,或许也能满足人类共同的好奇心。
三、细数珠峰高程测量中的“黑科技”
为人量身高,一把尺就够。
为珠峰量“身高”,需要哪些“黑科技”?
这是国产北斗系统在珠峰高程测量项目中首次应用。登顶测量时,顶峰的GNSS接收机将依托北斗系统和珠峰地区以及外围的GNSS监测网联机同步观测,同时还可监测相关地区的地壳运动。
雪深雷达、天顶仪、重力仪、峰顶觇标、用于三角交会测量的超长距离测距仪等均为国产仪器。我国最新的测绘基准体系建设成果也将应用于此次测量。
此次测量将运用航空重力测量技术,提升测量精度,即把一系列复杂的测量系统装在飞机上,使飞机能在空中进行连续测量,相当于把重力测量仪带上了天。重力测量即测量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值,可以对高程测量结果进行有效改正。这是首次在北坡开展航空重力测量,填补了珠峰地区航空重力测量的空白。
2020年是人类首次从北坡成功登顶珠峰60周年,中国首次精确测定并公布珠峰高程45周年。
(来源:5月14日新华网。有删改)
9.依据时间曲线,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1966年至今,我国历次珠峰测绘、科考都测得峰顶冰雪厚度。
B.与历次测量相比,2020珠峰重测运用了更多的国产高科技设备。
C.2020年我国首次运用雪深雷达设备测量珠峰峰顶冰雪高度。
D.在2020珠峰重测中,人工测绘已被现代测量技术取代。
10.“黑科技”是本次珠峰测量的一大看点。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7分)
Q1:材料中的“黑科技”有哪些?
Q2: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 Q3:它们发挥什么作用? |
(2)这组问题对你理解“什么是黑科技”有怎样的帮助?结合材料,加以阐述。(5分)
11.关注重复出现的词语能帮你读懂编者的意图。结合材料,联系下面“词云图”中圈画的关键词,推究编者意图。(5分)
说明:“词云图”中字号越大,表示该词语在材料中出现的次数越多。
二、议论类阅读
(一)(2020·安徽)阅读材料,完成12~15题。(共17分)
材料一 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成长,一定意义上就是在重演人类的发展史。我们的祖先通过劳动实现了人类文明的提升,由此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特别是在儿童阶段的成长,都离不开劳动的淬炼。
《朱子家训》(《朱伯庐治家格言》)中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可见,古人讲究从细节培养生活自理的劳动习惯,从而保持身体和精神的基本健康。现在有的家长却不让孩子做家务或参加其他劳动,习惯大包大揽,目的是让孩子多点儿时间读书学习。然而,这却剥夺了孩子一个非常重要的全面“学以成人”的机会。家长这样的做法,并不一定能帮助孩子提升学业成绩,反而可能会让孩子在人格发展上出现不足,难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责任意识。我们必须谨记:尽管我们人类文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劳动仍然是我们“学以成人”的基础性活动。
现代社会,劳动教育并不只是要锻炼体质,还要让儿童在劳动中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提高动手能力。这对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都有重要影响。比如说,人类往往在劳动中创造美的世界,让儿童学习通过劳动创造美的世界,可以提升儿童的审美情趣。由于劳动教育关涉诸多方面的教育,因此必须系统、合理地加以推进。
(选自韩震《劳动是学以成人的基础》,
《光明日报》2019年1月28日。有删改)
材料二 《2019年长沙市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报告》显示:我市普通中学学生普遍具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86.79%的初中生和84.14%的高中生能正确认识劳动价值、尊重劳动、崇尚劳动;70.61%的初中生和72.38%的高中生热爱劳动;68.75%的初中生、76.97%高中生将集中体现吃苦耐劳、敬业奋斗精神的“科学家、教师、医生、工程师、、军人”等作为自己未来的理想职业。
调研也发现,我市仍有部分学生劳动习惯有待加强。1.65%的初中生和1.69%的高中生表示在家中“从不”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26.66%的初中生和26.9%的高中生表示在家中“偶尔”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摘自《长沙发布“中小学校劳动教育评价
指标”》,《长沙晚报》2020年4月16日)
材料三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从《尚书》中的“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到《国语》中的“劳则思,思则善心生”,再到《朱子家训》(《朱伯庐治家格言》)中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诸多古训格言都彰显了勤俭自持的中华传统美德。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这就要求劳动教育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相呼应,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创新劳动教育形式,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使新时代劳动教育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要求。劳动教育要与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相结合,实现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增长、体质的强健、美感的涵养,进一步彰显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综合育人价值。
(选自刘余莉《积极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
《人民日报》2020年4月30日。有删改)
1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儿童若缺少劳动,可能会在人格发展上出现不足,难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责任意识。
B.对儿童而言,劳动教育必须系统、合理地加以推进,因为这会关涉到诸多方面的教育。
C.长沙市普通中学学生中,把工程师作为自己未来理想职业的,初中生比高中生的比例高。
D.材料一阐述了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材料三阐述了新时代如何积极开展劳动教育。
13.材料一第2段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其中的一种,说说它有什么作用。(3分)
14.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说说新时代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应当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6分)
15.材料一中说“人类往往在劳动中创造美的世界”,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5分)
(二)(2020·徐州)阅读材料,完成16~18题。(共10分)
材料一 经过20余年高速发展,网络文学这一新兴的、极具创造力的文学样式,日益成为新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近几年,网络文学整体稳健升级,显示出强韧的内生发展力。一方面,现实题材创作成为主流风向标。这既得益于国家和社会的倡导、市场和读者的期待,也是网络文学自身发展与变革的必然要求。越来越多的网络作家走向现实题材的广阔天地,创作出一批现实题材“爆款”,使网络文学总体艺术水准明显提升、思想内涵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网络文学的类型写作不断进化。一批作家在既有类型传统基础上持续精耕细作,创作风格日臻成熟,向着精品化方向努力。此外,越来越多90后、95后新锐作家脱颖而出,不仅为网络文学新增体育、科幻等题材类型,更以其轻松幽默的文风为网络文学注入活力。新生创作力量源源不断的加入,将不断夯实网络文学创作的“金字塔”塔基,使网络文学保持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张珊珊)
(选自《网络文学:既要高质量也要正能量》,
《人民日报》2020年6月8日)
材料二 今天,网络文学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使命。更好地推动网络文学“走出去”需从以下三方面着力。
其一,鼓励海外华裔作家从事网络文学创作。早在1991年,由海外华侨创办的中文电子刊物《》即已问世,为日后中国网络文学走出国门开辟了先河。鼓励海外华裔作家进行网络文学创作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国网络文学“走出去”的形式之一。
其二,拓宽国内外媒体推介渠道。随着中国网络文学越来越受海外受众的欢迎,无论是传统媒体,如报刊、广播、电视等,还是数字报刊、手机网络等,都可积极推介优秀的中国网络文学作家和作品。
其三,培养翻译人才,建立翻译机制。近年来,国内外翻译家、广大网络文学爱好者以及各翻译网站都为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做出了贡献。(董晓波 卢敏)
[选自《网文多路出海》,《人民日报》
(海外版)2020年2月27日]
材料三 中国网络文学,不是对“传统文学”的终结,而是网络时代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这里既有媒介转换带来的性变化,也有着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在联系性。中国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继承,也需要辨析和理性认识。这里说的“文学传统”,并非仅为“古典文学”,而是广义影响网络文学发展的“文学传统”。具体来说,就是以儒道释体系为思维特征的中国古典传统文学,既包含唐诗宋词与优秀的古文传统,也包含上古神话、民俗学等古典传统;还有就是通俗文学传统,主要指起源于明清时期及清末民初之后大盛的言情、武侠、侦探等类型文学;另外还有发轫于五四,目前成为主流的“新文学”主潮。(房伟)
(选自《网络文学是文学传统的延续与新变》,
《光明日报》2020年3月18日)
16.围绕中国网络文学创作,三则材料的主要观点分别是什么?(3分)
17.中国网络文学创作的整体稳健升级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
18.如今,我们青少年应该为网络文学的发展做些什么?请你结合上述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列出四种具体可行的做法。(4分)
三、多文体综合类阅读
(2020·北京)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9~21题。(共7分)
材料一
北京老城,即市区二环路以内(含护城河及其遗址)区域,属于“首都功能核心区”的主体部分。历经元明清三朝规划、建设和完善的北京老城建筑群,堪称古代都城建设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中最核心的是“1+4”的城市格局,正如上图所示:一条中轴线居中,① 、 ② 、 ③ 、 ④ 四重城郭层层拱卫并延展开去。
有古建筑研究专家高度评价北京老城的格局,认为北京城“所特具的优点主要就在它那具有计划性的城市的整体”。因此,近年来首都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始终把加强老城格局整体保护作为重要任务,即将两轴(中轴线和长安街)、四重城郭、棋盘路网、历史水系等作为整体进行保护。
材料二 位于南锣鼓巷地区的雨儿胡同是颇受游人喜爱的休闲去处。几年以前,这里和老城大多数胡同一样,私搭乱建普遍,历史风貌破坏严重。经过整治提升,雨儿胡同拆除违建,修缮加固老屋,绿化美化院落,逐步恢复了老北京胡同的风貌,这条背街小巷由此成为“北京最美街巷”。
如果说,大街是城市的“面子”,那么背街小巷就是“里子”。北京市前些年更多的是在治理“面子”,近年来则将“里子”也纳入了重点治理范围,并制定了《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2017-2019年)行动方案》,雨儿胡同的变化就是这一方案的实施成果之一。三年来,首都功能核心区已完成3000多条“毛细血管”的改造,让背街小巷也旧貌换新颜。未来三年,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工作还将在全市范围内持续推进。计划完成3261条达标类、精治类背街小巷的精细化整治提升。
材料三 近几年,老城保护思路有了新发展,提出了可持续保护的理念。这一理念不提倡将老城变成博物馆供人参观,而强调在不破坏历史风貌的前提下改善街区人居环境,让居民们更好地生活在老城中,使老城在浓郁的生活气息中得到可持续保护。
可持续保护的要点之一,是在保护街区风貌的同时重视改善公共服务设施的功能,满足居民的需要。如前门地区近年来集中解决了街区内影响历史风貌的问题,改造地下管线,建设口袋公园,营造出“老胡同”里的“新生活”。可持续保护的要点之二,是同步改善与街区空间相辅相成的文化环境,让胡同中的老北京味道更浓。如东四地区举办的“报春”活动和“奔跑中寻找东四胡同记忆”的迷你马拉松活动,吸引居民广泛参与,让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入现代生活。
如今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用得上暖气、空调、网络,看得见青砖、灰瓦、绿槐。这些变化说明,保护老城的观念发生了转变,从简单的“为保护而保护”转向了综合协调的可持续保护。
19.根据材料一图中的信息,结合上下文,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应填入的名称依次为①、②、③、④。(2分)
20.材料三最后一段提到“保护老城的观念发生了转变”,以下与转变之后的观念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2分)
【甲】将老城变成博物馆供人参观,发挥其教育功能。
【乙】在不破坏历史风貌的前提下改善街区人居环境。
【丙】改善公共服务设施的功能,满足居民生活需要。
21.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北京老城保护的原则有:①、② 、③。(每空限10个字以内)(3分)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试题精选汇编 答案
一、说明类阅读
(一)(2020·本溪辽阳葫芦岛)阅读下文,完成1~5题。(共15分)
材料一 废玻璃是一种生活垃圾,它的存在既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增加环境负荷,造成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又会带来环境污染,还容易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伤害和不便。【A】据统计,每生产1吨玻璃制品,约消耗700-800千克石英砂、100-200千克纯碱和其他化工原料,合计每生产1吨玻璃制品,要用去1.1-1.3吨原料,而且还要消耗大量煤、油和电。更麻烦的是,废玻璃是一种无法通过焚烧、无法在填埋中自然降解且无法采用一般的物理、化学方法加以分解和处理的废弃物。有研究表明,玻璃及其制品的自然降解时间可长达4000年。对于人类社会来说,这种降解速度实在是太过漫长。【B】另外,玻璃容易破碎,一旦有人或动物试图吞下或舔食玻璃碎片上残存的食物或饮料,就有可能受到严重伤害。【C】由于玻璃制造和加工等原因,废玻璃中一般含有锌、铜等重金属,如果处理不当,可能还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材料二 ①废玻璃根据其来源可分成日用废玻璃(器皿玻璃、灯泡玻璃)和工业废玻璃(平板玻璃、玻璃纤维)。回收利用废玻璃有什么好处呢?废玻璃加以回收利用,能产生显著的节能减排效益:每回收利用1吨废玻璃,可以节约0.58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1.26吨,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1.16吨。采用这种处理方式的主要集中在包装玻璃容器方面,如啤酒瓶、饮料瓶等。如果在有效期内提高它们的重复使用次数,不但可以提高利用效率,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以啤酒瓶为例,重复使用一个啤酒瓶所节省的能源可以使40瓦的灯泡持续亮4个小时。据了解,目前,占玻璃包装容器产量1/3的包装瓶能够被重复使用。我们必须清楚当前所面临的能源紧缺问题,如果玻璃厂能充分利用来自各方面的废玻璃这一原料资源,不仅可以节约能源及纯碱,而且对改善环境也能起到一定作用。计算显示,当所用碎玻璃含量占配合料总量的60%时,可减少6%-22%的空气污染,并节约6%的能源。
②对于绝大多数废玻璃来说,若要在“来生”重新以玻璃的面目现身,并不像那些废啤酒瓶或是汽水饮料瓶一般“幸运”,它们需要下大力气“洗心革面”,甚至还要回炉“锻炼”一番。
材料三 ①英国、丹麦、瑞典、瑞士等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在玻璃生产企业和城市居民点及其他社会公共场所设置废玻璃回收集装箱,进行废玻璃的回收与利用。英国于1977年底建立了玻璃再生中心,以增大废玻璃的利用率。在德国的城市居民区、公园、商店、工厂、酒吧和其他地点,共设置了5000多个回收集装箱。瑞士在其1100多个大小城镇进行定期的废玻璃回收工作。
②几十年来,欧洲多国实施的废玻璃回收计划成效显著。2012年,欧盟对65%的玻璃包装进行了回收,共有255亿个玻璃瓶和玻璃罐被回收,且回收率稳步增长,比利时和瑞士的玻璃包装回收率接近100%。欧盟对废玻璃的回收远远领先于其他材料。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甚至出现了一种能自动分拣各色玻璃的智能玻璃回收箱。如按2001年的回收量推算,西欧每年节省46%以上的玻璃原料,在能源节约方面相当可观,因为每回收1吨废玻璃,可节约100千克燃料,而且可减少石英砂的用量,促进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选文有删减)
1.材料一中A、B、C三处说明顺序不合理,请排列出合理的顺序并说明理由。(3分)
ACB 理由:这三处应当与材料一首句中所说明的三个方面(既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增加环境负荷,造成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又会带来环境污染,还容易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伤害和不便)的顺序一一对应,并符合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
2.材料二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举例子、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包装玻璃容器重复使用不但可以提高利用效率,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进而说明对废玻璃加以回收利用,能产生显著的节能减排效益。
3.材料二中第②段体现了怎样的语言特色?为什么?(3分)
第②段体现了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因为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大多数废玻璃要重新回收利用的难度很大。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三的说明内容。(2分)
介绍国外对废玻璃的回收利用方法及显著成效。
5.下列对以上三则材料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废玻璃是一种无法通过焚烧、无法在填埋中自然降解且无法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加以分解和处理的废弃物。
B.废玻璃的回收利用没有时间,我们可以提高它们的重复使用次数,有效提高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C.我们面临能源紧缺问题,如果对废玻璃加以充分利用,就可以节约能源及纯碱,对改善环境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D.几十年来,欧盟的玻璃包装回收率接近100%,对废玻璃的回收远远领先于其他材料,促进了环境保护。
(二)(2020·杭州)阅读下面文本,完成6~8题。(共10分)
近视漫谈
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让我们把这个美好的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知道它是怎么工作的吗?打个比方,眼睛就像一台精密的照相机,角膜和晶状体组合成了相机的镜头,眼睛通过这个“镜头”调整焦距,从而看清远近距离不同的物体。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汇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近处物体;反之,则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眼睛近视,主要是这个“镜头”的调焦功能失灵,不能精准地将物体的实像汇聚在视网膜上。近视轻则影响正常生活、工作,重则引起视觉疾病,如视力障碍、视网膜脱落等。
据调查,目前我国近视患者人数已多达6亿,其中青少年占了很大比例,视觉健康形势极为严峻。
(出自《中国青少年用眼行为大数据报告》)
青少年近视,除了先天性遗传因素外,主要是环境因素:一是眼睛近距离使用时间长、强度大,用眼角度不合理,加重了用眼负荷;二是缺少户外活动。当今大部分青少年学习压力大,长时间看书、写作业,有的还沉迷于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户外活动时间普遍不足。
(出自《中国青少年用眼行为大数据报告》)
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减少用眼负荷、每天户外活动超过2小时,能减少50%的近视发生风险。物理学中衡量光照强度的单位叫作勒克斯,明亮的室内环境,光照水平一般不超过500勒克斯,而室外环境即便是阴天,光照水平也可以达到一万多勒克斯,大晴天更可高达十几万,这是室内光线根本无法企及的。室外光照还能够刺激视网膜多巴胺的生成,而多巴胺能够延缓近视的加深。另外,户外活动时人常常会看向远方,也能帮助收缩的眼部肌肉恢复。家长、教师应引导孩子在看书学习后休息、远眺,每天进行一定时长的户外活动。
(根据相关资料编写)
6.下列对文中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把“眼睛”比作“照相机”,生动地说明了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B.为保护视力,中小学生应养成良好的用眼行为习惯,参加足量的户外活动。
C.如果每天减少用眼负荷,户外活动超过2小时,那么50%的人将不会发生近视。
D.室外光线强并含有多巴胺,能帮助收缩的眼部肌肉恢复,有利于预防和延缓近视。
7.文中插入两个图表,有什么效果?(4分)
内容上,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我国青少年近视防控形势严峻:图表一显示我国青少年各阶段近视率高并呈上升趋势,图表二显示我国青少年用眼行为习惯的各项数据均不达标。形式上,图文结合,使文本呈现方式有了变化,给读者良好的阅读体验。
8.国外某眼科学会推荐保护视力的“20-20-20”法则,即每看20分钟电脑或手机,至少看20英尺(约6米)远的物体20秒。请结合上文知识解释该法则的合理性。(3分)
文中介绍用眼时间长会增加用眼负荷,法则明确了用眼时长,到了20分钟就要休息;文中说明休息、远眺能帮助收缩的眼部肌肉恢复,法则规范了用眼后的休息时长(20秒)和远眺距离(20英尺)。该法则具有合理性。
(三)(2020·温州改编)阅读下面材料,完成9~11题。(共15分)
重测珠峰“身高”,这些看点别错过
2020珠峰高程测量已进入登顶测量阶段,一图聚焦重测珠峰背后的硬核看点。
一、中国6次大规模测绘和科考
二、五问珠峰重测
■2020珠峰高程测量的核心是精确测定珠峰高度。
■随着各项技术突飞猛进,更精准的测量成为目标。珠峰高程的精确测定,可以结束国际上珠峰高程不统一的混乱局面,为世界地球科学研究做出贡献,其社会效益和科学意义是十分巨大的。
■专家表示,测绘队员不可以坐直升机登顶。珠峰顶上的地方非常小,飞机是不能降落的。另外,飞机的螺旋桨引起的风有可能引发冰雪的崩塌。
珠峰峰顶气流不稳定、多大风、气温低,测量型无人机目前还无法在峰顶飞行,目前也尚无机器人顶峰作业经历。
■专家表示,卫星遥感影像目前主要用于地表的监测,测的只是雪面的高度。它测量的精准度在高程方向是1-2米,而人工测量可以达到厘米级的精度。所以没有人工到峰顶上去,它就没有雪深的测量,这样也不能作为一个很准确的结果来发布。
■除了反映地质活动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变化,为制定整体环境提供参考外,地球上最高的一座山的“身高”变化,或许也能满足人类共同的好奇心。
三、细数珠峰高程测量中的“黑科技”
为人量身高,一把尺就够。
为珠峰量“身高”,需要哪些“黑科技”?
这是国产北斗系统在珠峰高程测量项目中首次应用。登顶测量时,顶峰的GNSS接收机将依托北斗系统和珠峰地区以及外围的GNSS监测网联机同步观测,同时还可监测相关地区的地壳运动。
雪深雷达、天顶仪、重力仪、峰顶觇标、用于三角交会测量的超长距离测距仪等均为国产仪器。我国最新的测绘基准体系建设成果也将应用于此次测量。
此次测量将运用航空重力测量技术,提升测量精度,即把一系列复杂的测量系统装在飞机上,使飞机能在空中进行连续测量,相当于把重力测量仪带上了天。重力测量即测量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值,可以对高程测量结果进行有效改正。这是首次在北坡开展航空重力测量,填补了珠峰地区航空重力测量的空白。
2020年是人类首次从北坡成功登顶珠峰60周年,中国首次精确测定并公布珠峰高程45周年。
(来源:5月14日新华网。有删改)
9.依据时间曲线,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1966年至今,我国历次珠峰测绘、科考都测得峰顶冰雪厚度。
B.与历次测量相比,2020珠峰重测运用了更多的国产高科技设备。
C.2020年我国首次运用雪深雷达设备测量珠峰峰顶冰雪高度。
D.在2020珠峰重测中,人工测绘已被现代测量技术取代。
10.“黑科技”是本次珠峰测量的一大看点。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7分)
Q1:材料中的“黑科技”有哪些?
Q2: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 Q3:它们发挥什么作用? |
“黑科技”是指像北斗系统、航空重力测量技术等,能在应用中解决高难度问题的创新设备和先进技术。
(2)这组问题对你理解“什么是黑科技”有怎样的帮助?结合材料,加以阐述。(5分)
借助问题,我先找到材料中的“黑科技”具体指北斗系统、航空重力测量技术等;然后从“首次应用”“测量方法的综合运用”“重力测量‘上天'”等内容,明确“黑科技”的特点是设备尖端、技术复杂,而且是创新应用;通过问题我明白了它们的作用是确保能在极端环境下精确测定珠峰高程。我通过这组问题一步一步厘清思路,最后将三个问题整合起来思考,就可以解释什么是“黑科技”。
11.关注重复出现的词语能帮你读懂编者的意图。结合材料,联系下面“词云图”中圈画的关键词,推究编者意图。(5分)
说明:“词云图”中字号越大,表示该词语在材料中出现的次数越多。
从“词云图”中“珠峰”“重测”两个词看出,编者聚焦珠峰重测“看点”,意在引导读者从多次开展珠峰高程测量的背后,感受我国测绘工作者不断探索、拼搏奋斗的精神;“精确”一词,结合材料可知本次测量和历次测量,都是测绘人员对测量精度的不断追求,体现了他们求真的态度;还有“首次”“国产”等词的多次强调,有意引导读者关注国产设备,去体会重测背后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发展。
二、议论类阅读
(一)(2020·安徽)阅读材料,完成12~15题。(共17分)
材料一 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成长,一定意义上就是在重演人类的发展史。我们的祖先通过劳动实现了人类文明的提升,由此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特别是在儿童阶段的成长,都离不开劳动的淬炼。
《朱子家训》(《朱伯庐治家格言》)中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可见,古人讲究从细节培养生活自理的劳动习惯,从而保持身体和精神的基本健康。现在有的家长却不让孩子做家务或参加其他劳动,习惯大包大揽,目的是让孩子多点儿时间读书学习。然而,这却剥夺了孩子一个非常重要的全面“学以成人”的机会。家长这样的做法,并不一定能帮助孩子提升学业成绩,反而可能会让孩子在人格发展上出现不足,难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责任意识。我们必须谨记:尽管我们人类文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劳动仍然是我们“学以成人”的基础性活动。
现代社会,劳动教育并不只是要锻炼体质,还要让儿童在劳动中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提高动手能力。这对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都有重要影响。比如说,人类往往在劳动中创造美的世界,让儿童学习通过劳动创造美的世界,可以提升儿童的审美情趣。由于劳动教育关涉诸多方面的教育,因此必须系统、合理地加以推进。
(选自韩震《劳动是学以成人的基础》,
《光明日报》2019年1月28日。有删改)
材料二 《2019年长沙市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报告》显示:我市普通中学学生普遍具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86.79%的初中生和84.14%的高中生能正确认识劳动价值、尊重劳动、崇尚劳动;70.61%的初中生和72.38%的高中生热爱劳动;68.75%的初中生、76.97%高中生将集中体现吃苦耐劳、敬业奋斗精神的“科学家、教师、医生、工程师、、军人”等作为自己未来的理想职业。
调研也发现,我市仍有部分学生劳动习惯有待加强。1.65%的初中生和1.69%的高中生表示在家中“从不”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26.66%的初中生和26.9%的高中生表示在家中“偶尔”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摘自《长沙发布“中小学校劳动教育评价
指标”》,《长沙晚报》2020年4月16日)
材料三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从《尚书》中的“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到《国语》中的“劳则思,思则善心生”,再到《朱子家训》(《朱伯庐治家格言》)中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诸多古训格言都彰显了勤俭自持的中华传统美德。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这就要求劳动教育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相呼应,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创新劳动教育形式,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使新时代劳动教育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要求。劳动教育要与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相结合,实现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增长、体质的强健、美感的涵养,进一步彰显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综合育人价值。
(选自刘余莉《积极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
《人民日报》2020年4月30日。有删改)
1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儿童若缺少劳动,可能会在人格发展上出现不足,难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责任意识。
B.对儿童而言,劳动教育必须系统、合理地加以推进,因为这会关涉到诸多方面的教育。
C.长沙市普通中学学生中,把工程师作为自己未来理想职业的,初中生比高中生的比例高。
D.材料一阐述了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材料三阐述了新时代如何积极开展劳动教育。
13.材料一第2段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其中的一种,说说它有什么作用。(3分)
示例:引用论证。引用《朱子家训》中的话,表明古人重视从生活细节培养劳动习惯,从而论证了家长让孩子接受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14.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说说新时代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应当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6分)
①要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提高动手能力。②要端正学生劳动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③要使劳动教育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要求。
15.材料一中说“人类往往在劳动中创造美的世界”,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5分)
示例:劳动能让我们的学习环境更美,我们打扫卫生,布置教室,张贴书法、绘画作品,使教室更美。我们要多参加劳动,让生活更美好。
(二)(2020·徐州)阅读材料,完成16~18题。(共10分)
材料一 经过20余年高速发展,网络文学这一新兴的、极具创造力的文学样式,日益成为新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近几年,网络文学整体稳健升级,显示出强韧的内生发展力。一方面,现实题材创作成为主流风向标。这既得益于国家和社会的倡导、市场和读者的期待,也是网络文学自身发展与变革的必然要求。越来越多的网络作家走向现实题材的广阔天地,创作出一批现实题材“爆款”,使网络文学总体艺术水准明显提升、思想内涵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网络文学的类型写作不断进化。一批作家在既有类型传统基础上持续精耕细作,创作风格日臻成熟,向着精品化方向努力。此外,越来越多90后、95后新锐作家脱颖而出,不仅为网络文学新增体育、科幻等题材类型,更以其轻松幽默的文风为网络文学注入活力。新生创作力量源源不断的加入,将不断夯实网络文学创作的“金字塔”塔基,使网络文学保持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张珊珊)
(选自《网络文学:既要高质量也要正能量》,
《人民日报》2020年6月8日)
材料二 今天,网络文学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使命。更好地推动网络文学“走出去”需从以下三方面着力。
其一,鼓励海外华裔作家从事网络文学创作。早在1991年,由海外华侨创办的中文电子刊物《》即已问世,为日后中国网络文学走出国门开辟了先河。鼓励海外华裔作家进行网络文学创作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国网络文学“走出去”的形式之一。
其二,拓宽国内外媒体推介渠道。随着中国网络文学越来越受海外受众的欢迎,无论是传统媒体,如报刊、广播、电视等,还是数字报刊、手机网络等,都可积极推介优秀的中国网络文学作家和作品。
其三,培养翻译人才,建立翻译机制。近年来,国内外翻译家、广大网络文学爱好者以及各翻译网站都为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做出了贡献。(董晓波 卢敏)
[选自《网文多路出海》,《人民日报》
(海外版)2020年2月27日]
材料三 中国网络文学,不是对“传统文学”的终结,而是网络时代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这里既有媒介转换带来的性变化,也有着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在联系性。中国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继承,也需要辨析和理性认识。这里说的“文学传统”,并非仅为“古典文学”,而是广义影响网络文学发展的“文学传统”。具体来说,就是以儒道释体系为思维特征的中国古典传统文学,既包含唐诗宋词与优秀的古文传统,也包含上古神话、民俗学等古典传统;还有就是通俗文学传统,主要指起源于明清时期及清末民初之后大盛的言情、武侠、侦探等类型文学;另外还有发轫于五四,目前成为主流的“新文学”主潮。(房伟)
(选自《网络文学是文学传统的延续与新变》,
《光明日报》2020年3月18日)
16.围绕中国网络文学创作,三则材料的主要观点分别是什么?(3分)
①网络文学整体稳健升级,显示出强韧的内生发展力。②更好地推动网络文学“走出去”需从三方面着力。③中国网络文学是网络时代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17.中国网络文学创作的整体稳健升级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
①现实题材创作成为主流风向标。②网络文学的类型写作不断进化。③新锐作家为网络文学注入活力。
18.如今,我们青少年应该为网络文学的发展做些什么?请你结合上述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列出四种具体可行的做法。(4分)
①选择具有艺术水准和思想内涵的精品网络文学阅读。②采用多种途径介绍、传播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家和作品。③积极主动地参与网络文学创作。④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阅读交流活动,如邀请网络文学作家开讲座、利用网络空间进行阅读交流等。
三、多文体综合类阅读
(2020·北京)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9~21题。(共7分)
材料一
北京老城,即市区二环路以内(含护城河及其遗址)区域,属于“首都功能核心区”的主体部分。历经元明清三朝规划、建设和完善的北京老城建筑群,堪称古代都城建设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中最核心的是“1+4”的城市格局,正如上图所示:一条中轴线居中, ① 、 ② 、 ③ 、 ④ 四重城郭层层拱卫并延展开去。
有古建筑研究专家高度评价北京老城的格局,认为北京城“所特具的优点主要就在它那具有计划性的城市的整体”。因此,近年来首都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始终把加强老城格局整体保护作为重要任务,即将两轴(中轴线和长安街)、四重城郭、棋盘路网、历史水系等作为整体进行保护。
材料二 位于南锣鼓巷地区的雨儿胡同是颇受游人喜爱的休闲去处。几年以前,这里和老城大多数胡同一样,私搭乱建普遍,历史风貌破坏严重。经过整治提升,雨儿胡同拆除违建,修缮加固老屋,绿化美化院落,逐步恢复了老北京胡同的风貌,这条背街小巷由此成为“北京最美街巷”。
如果说,大街是城市的“面子”,那么背街小巷就是“里子”。北京市前些年更多的是在治理“面子”,近年来则将“里子”也纳入了重点治理范围,并制定了《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2017-2019年)行动方案》,雨儿胡同的变化就是这一方案的实施成果之一。三年来,首都功能核心区已完成3000多条“毛细血管”的改造,让背街小巷也旧貌换新颜。未来三年,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工作还将在全市范围内持续推进。计划完成3261条达标类、精治类背街小巷的精细化整治提升。
材料三 近几年,老城保护思路有了新发展,提出了可持续保护的理念。这一理念不提倡将老城变成博物馆供人参观,而强调在不破坏历史风貌的前提下改善街区人居环境,让居民们更好地生活在老城中,使老城在浓郁的生活气息中得到可持续保护。
可持续保护的要点之一,是在保护街区风貌的同时重视改善公共服务设施的功能,满足居民的需要。如前门地区近年来集中解决了街区内影响历史风貌的问题,改造地下管线,建设口袋公园,营造出“老胡同”里的“新生活”。可持续保护的要点之二,是同步改善与街区空间相辅相成的文化环境,让胡同中的老北京味道更浓。如东四地区举办的“报春”活动和“奔跑中寻找东四胡同记忆”的迷你马拉松活动,吸引居民广泛参与,让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入现代生活。
如今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用得上暖气、空调、网络,看得见青砖、灰瓦、绿槐。这些变化说明,保护老城的观念发生了转变,从简单的“为保护而保护”转向了综合协调的可持续保护。
19.根据材料一图中的信息,结合上下文,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应填入的名称依次为① 紫禁城 、② 皇城 、③ 内城 、④ 外城 。(2分)
20.材料三最后一段提到“保护老城的观念发生了转变”,以下与转变之后的观念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乙 )(2分)
【甲】将老城变成博物馆供人参观,发挥其教育功能。
【乙】在不破坏历史风貌的前提下改善街区人居环境。
【丙】改善公共服务设施的功能,满足居民生活需要。
21.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北京老城保护的原则有:① 整体保护 、② 大街和背街小巷兼治 、③ 可持续保护 。(每空限10个字以内)(3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