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初中语文教材课内诗词赏析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06:33:14
文档

初中语文教材课内诗词赏析

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第一段直陈其事,有什么好处?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动静结合,历来被称道。请作分析。3、这首诗的基调是(),历来被视为“()”的代表作。“日月之行”四句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
推荐度:
导读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第一段直陈其事,有什么好处?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动静结合,历来被称道。请作分析。3、这首诗的基调是(),历来被视为“()”的代表作。“日月之行”四句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
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第一段直陈其事,有什么好处?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描写海水和山岛,动静结合,历来被称道。请作分析。

3、这首诗的基调是(       ),历来被视为“(         )”的代表作。“日月之行”四句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        )。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这是一首抒写(      )的诗作,开头两句点题,暗含(      )之意。

5、颔联中“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试举一例赏析。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6、诗中描写了(       )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7、“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中的“行不足”,有什么深意? 

8、颔联带给读者什么感觉?,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颔联所写的画面。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9、这首词写于词人隐居时期,词中描写(      )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     )心情。

10、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上片所描绘的景象。

11、词的上片是怎样表现词人的心情的?(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12、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下片所描绘的情境。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3、这首小令,运用了(        )的写法,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      )之情。

14、这首小令的前三行全是写景,是怎样表达作者的感情的?

15、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前三行表现的画面。

八年级上册诗歌赏析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评析]:颔联写诗人种豆早出晚归的艰辛,虽苦累却满不在乎。描写了一种月下回归的美妙意境。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尾联表现了诗人要脱离污浊官场归耕田园的心愿,点明主旨。 风格(朴实清新而蕴籍)诗意:通过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诗人对田园归隐生活的热爱.。

1、赏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并答题。

① 点明了作者耕种的地点的一句是:                                           

② 点明了作者耕种的时间的一句是:                                            

③ 表现作者晚归情趣的一句是:                                               

表现作者归隐耕作目的诗句是:                                              

2、下面是对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理解,选出不恰当的一句(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劳动的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指各种野草。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种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为具体。

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3.本诗给你哪些启发?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评析]:这是一首描写边塞风光的诗。使:出使。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犒劳,本诗即写于赴边途中。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首尾两联叙事。颔联:借景抒情,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归雁”是北归的雁,雁往北归,是归家;自己也往北去,与雁同行,却是离家。(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于诗人,是正比,而“归雁”于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象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表达内心的寂寞伤感。(被排挤出朝庭的伤感和怨愤)

1、赏析王维的《使至塞上》并答题。

①本诗从体裁看是      诗,从内容看,文学史上称之为“      ”诗;诗中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表明内心情感的句子是:                               

②以传神之笔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2、对(唐)王维《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诗人自己。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B、诗人以浓郁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  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 “ 燕然 ”两字中。

3.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遇到了侯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4.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颈联所表现的美景。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评析]:首联:诗是送别诗,可送别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诗人自己。尾联:把江水(故乡水)作为给自己送别的友人来写,以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构思独出心裁。

1、欣赏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选出有错的一项  (     )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

C、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式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

2、赏析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并答题。 

①本诗从体裁看是          诗,从内容看是        诗,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②诗中描绘过荆门入楚地时所见景色的诗句是:                                                       

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渡荆门送别》中化静为动,表现诗人过荆门入楚地的壮阔景象,含喜悦开朗心情、朝气蓬勃活力的语句是                           ,                           。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是               

                                    

3. 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

4. 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 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6.描绘“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展现出的画面。

7.试品析“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妙处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评析]:首联:写诗人到山西村做客受到热情招待,描写了淳朴的风俗、善良的农民、美丽的风景。颔联:意境优美而含蓄。诗句的字面意思是山西村山环水绕,正当诗人觉得无路可走的时候,看见前边绿柳飘飘,花团簇拥,一个村庄出现在了他的眼前。现在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豁然开朗,突然生出许多希望(突然想到了解决困难的办法)。颈联: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达民风淳朴可爱。尾联:中“若许”两字表达了矛盾的心情——今后,如果允许的话自己将要在这里隐居悠游了;可是自己的良心和责任感能允许吗?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愿为频来之约”(方东树《昭昧詹言》)。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诗旨:描写了恬静纯朴的农村风光,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内容:农民的热情好客——美丽的田园风光——社日前的热闹——心中的依恋

1、赏析陆游的《游山西村》并答题。

①一个“          ”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一个“       ”写出曲折多变的景色,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

②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的句子是:                                   

2、下面是对《游山西村》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记叙了当地的风俗以及得到山西村主人的盛情款待。

B、三、四两句流传最广,写了村庄周围的景色。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簇拥的景象。现在作为成语富有生活哲理。指遇到困难,前途渺茫时,不丧气,只要坚持不懈,会生出许多希望。

C、这首诗结尾与开头呼应,写如果有机会要“闲乘月”“夜叩门”,但说得不肯定,说明再也没有希望了。

D、这首诗描写了游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诗人的向往之情。虽是写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形成鲜明的对比。

3.诗人在“游”中见到了什么景象?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现在用来比喻什么?

5.“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两句写了一种民俗生活,你还能列举出写民俗生活的诗句吗?请注明出处。

6.“山重水复疑无路”可用出自《木兰诗》中的哪一个成语形容?“柳暗花明又一村” 可用出自《桃花源记》中的哪一个成语形容?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诗五首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背景介绍: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情感:《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1叙述自己被贬时间之长,慨叹世事的变化而产生的生疏、怅惆之情的诗句是: 

②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借景物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的诗句是:

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情感:《赤壁》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①从体裁看这是一首        诗,从内容看这是一首        诗;诗中前两句由          

引出“认前朝”——“三国赤壁”,为后两句作铺垫。 

②后两句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认为                   的政治见解和                    独到的史识。

③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背景介绍: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情感:《过零丁洋》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①“         ”和“         ”六个字写出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他因科举而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和“         ”六个字形象地写出了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 

②诗中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既表明形势恶劣,又说明作者境况危苦的句子是          

                          ; 表明自己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堪称千古传诵的名句是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背景介绍: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情感:《水调歌头》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①词的上片问          ;下片问           ;但归根结底是问                   。 

② 词中用自然规律来说明社会人生的句是                                      ;最能体现人间真情和美好祝愿的千古名句是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全曲可分三层: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然后用“表里山河”一语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过程的真实写照。这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第三层(最后两句)写作者的感慨: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其实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这样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情感:《山坡羊潼关怀古》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1个“聚”字写出了                          ;一个“怒”字表现了                  。 

②归结全篇主旨的句子是                                                 。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诗五首赏析

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赏析“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句的表达效果

2.解释“心远”的含义                                                  

3.前二句诗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4.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这“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

5.浑然天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的诗句                                        

6.写出山中美景的诗句                                                  

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行路难三首(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一.整体了解、概括。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本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二.赏析练习

1.诗以         (表达方式)开篇,渐而过渡到           (表达方式)

2.赏析“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的表达效果。

3.分析三四句蕴含的作者情感,并分析其在诗中的作用?

4.分析五六句“冰塞川”“雪满山”的表达特点及作用?

5. 表现了诗人冲决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对自身的能力坚信不疑,对人生前途充满希望,同时也是本诗的主旨句                                         。

6.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引用了         ,分别用四字词语概括为           、           ,表明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刻画秋风的破坏力的语句                                                 

2.与成语“邻人相暴,对门相盗”相照应的语句                                   

3.描绘“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的景象。

4.“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运用         

     、        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秋风破屋的惨剧。

5.反映诗人体察民生疾苦、人间冷暖的博大宽广的济世情怀的语句,同时也是本诗主旨句的语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本诗的内容大体上可分为两部分,即“        ”(前十句)和“        ”(后八句)

2.突出边塞奇异的气候特征语句                                               

3.具体描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并加以赏析。

4. 说说“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在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

5.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表达感情方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6. 本诗以“     ”为线索,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四个画面,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四幅画面的内容。

7. 结尾四句形成         ,勾画出一幅                                  图景。

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怎样理解诗中的“离愁”?

2.为什么不说“夕阳斜”而说“白日斜”?

3.作者以      自况(比喻),表达了                                           

4.描绘一二句的景象并体会蕴含在其中的诗人的复杂微妙的心绪。

九年级下册《诗经》两首赏析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评析]:两首诗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其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还采用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评析]:《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诗的第一章(第一节),先用起兴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接着就进入了正题,提出文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

第二章(第二、三节),写小伙子追求心上人而未得的忧思。还是以“兴”写起,长短不齐的荇菜,就应当想尽办法在船的左右两边采择,“窈窕淑女”,就应当醒着梦着都念念不忘、执着追求。追求不到,小伙子非常忧虑,日夜思念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把一个深受相思之苦折磨而不能自已的人,写得非常传神。

第三章(第四节和第五节),写小伙子因苦恼而成梦,在幻想中得到了心上人,亲近她,爱慕她,为她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取悦于她,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评析]:《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

全诗共三章,每章都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借景抒情,把水乡清秋的景物同诗中的主人公的相思感情交融在了一起,渲染气氛。诗中虚实结合,把实际情景同想像、幻想交织在了一起,加强了艺术感染力,而这一想像之景的出现,却深刻地描绘出了一个痴情者对恋人的强烈感情。

1、赏析《诗经•关雎》并答题

①本诗围绕一个__   _字,写一个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

②诗中思念情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_              ,通过反复写男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且细心呵护的短语是:__      __、__       __。

2、赏析《诗经•蒹葭》并答题

①诗中为爱情设置了一个特定环境:        、        、        、         ,来表现主人公对爱的纯洁与执着。

②全诗反复铺排描写,渲染扑朔迷离的寻爱历程,极富___  __美、_    __美、      美、_      __美。

3、诗中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描写出了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4、白露“为霜”、“未唏”“未已”的变换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5、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雎》选自《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赋”、“比”、“兴”手法。

B、艺术手法主要上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在情感特质上主要体现为以礼节情。小伙子虽然非常爱慕“淑女”,但是他没有让这种爱泛滥;虽然追求不到心上人而异常痛苦,但是他又能够自我排解这种痛苦,使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理的制约。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

C、《关雎》描写了一个青年小伙子,偷偷地爱上了一位姑娘那种单相思的动人情景。诗中的“君子”和“淑女”,为贵族“少爷”和“小姐”;诗中的“琴瑟”和“钟鼓”为贵族的专用品。

D、全诗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以物喻人,借景抒情,并以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艺术形式,充分表现了人们对于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愿望。

6、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没有很大的差别。

B、蒹葭中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写到主人公隔水相望,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C、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都是静态写照,而歌者忽上忽下的寻求伊人,伊人忽隐忽现,欲即转离,这又都是动态写照。

文档

初中语文教材课内诗词赏析

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第一段直陈其事,有什么好处?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动静结合,历来被称道。请作分析。3、这首诗的基调是(),历来被视为“()”的代表作。“日月之行”四句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