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猫》导学案 | 课型:讲读 | 备课组:七年级语文组 | |||
| 【使用说明】 1、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快速阅读并反复熟读课文,根据导学案设计的问题循序解决学习问题。 2、自主学习,限时完成;相互对学,援疑质理;合作探究,求同存异。 | |||||
| 【学习目标】 知识与水平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2、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3、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学习细节描写、借助关键语句和使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关爱动物,平等对待生命。 | |||||
| 【资料链接】 1、作者介绍。 郑振铎(1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实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2、写作背景 《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适逢“五四”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等问题,即使对不会说话的猫也应如此。在他这个时期的作品中,表现出新思想、新观点;表达出同情弱小无辜,谴责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学习过程: | |||||
| 【自主学习】 (一)、快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形近字组词 性( ) 忧( ) 职( ) 凝( ) 姓( ) 优( ) 织( ) 疑( ) 痒( ) 稿( ) 淘( ) 耍( ) 样( ) 搞( ) 掏( ) 要( ) 跌( ) 辟( ) 跤( ) 凭( ) 秩( ) 僻( ) 校( ) 算( ) 2 、多音字注音组词:
的 折
3、 填空组成词语 无( )无( ) 生气( )( ) 格格( )( ) 闭息( )( ) 变化( )( ) ( )( )可亲 4、 造句 无忧无虑 二、阅读课文,仿照例句,说说猫的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 我说第一只猫:第一只猫是我们从隔壁抱来的,它很活泼可爱。它在阳光下打滚,还扑来扑去地和三妹做游戏。不过不久,它的生命活力逐步褪去了,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它在两个月以后离开了我们。 我说第二只猫:
我说第三只猫:
三、品读课文,说说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
【合作探究】 边读课文,边圈画要点,完成表格并思考问题:
| 来历 | 外形 | 性情 | 家中 地位 | 对猫情感变化 |
| 第 一 只 | |||||
| 第 二 只 | |||||
| 第 三 只 | |||||
【知识堂堂清】
一.给下列加下划线的汉字注音。
隔壁( ) 活泼( ) 怂恿( )( ) 蜷伏( ) 逃避( )
二.解释下列词语。
(1)郁闷:
(2)怂恿:
(3)提心吊胆:
(4)畏罪潜逃:
三.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描写方法。
(1)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
(2)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播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
(3)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
(4)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
四.体会下面语句的情感,并分析。
1、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2、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3、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4、语句“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使用了什么手法,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
五.我为什么会认为是养的第三只猫咬死了鸟?如果是以前第1、2只猫咬了鸟,你认为作者会是什么态度?
六.语句“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个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中加点的“似乎、好象”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学后反思】
作者在以非常沉痛的懊悔的语气来诉说第三只猫亡失的经过,其实就是以自己的这种亲自经历,来表达一个非常鲜明的道理:对待生命我们应该以怎样的一种态度呢?
【学习小结】
知识新收获:
心灵感悟:
写作特色品评:
学习方法总结:
【拓展学习】
迎 燕
(宋)葛天民
咫尺春三月, 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 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 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 相伴过年华。
作者介绍
葛天民,字无怀,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徙台州黄岩(今属浙江)曾为僧,法名义铦,字朴翁,其后返初服,居杭州西湖。与姜夔、赵师秀等多有唱和。有《无怀小集》。整风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诗意
在近已咫尺的阳春三月里,有这么一户的普通老百姓家里。 为了迎接新一年里燕子的归来,不放下破旧的帘子把房屋遮蔽起来。 一场春雨后燕子的翅膀上沾着丝丝的雨滴,土地里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泥巴香味里面还混杂着雨滴砸落的花瓣。燕巢早已铸修好了连小燕子都长大了 , 一人家一燕家两户家庭相伴着又度过了一个美丽的年华
赏析
燕子秋去春来,巢于檐下,民间视为吉祥物。“寻常百姓家”即借鉴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因为燕子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主人也“不下旧时帘”,热情的迎接燕子的归来。“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两句,更是把燕子看成生活的一部分了。
古诗中燕子往往象征着幸福的生活。它们双宿双飞,本诗中的燕子也在主人的檐下幸福的生活。燕子的自由自在,正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反映;燕子之乐,足见诗人之乐。诗歌生动的描绘了燕子的生活习性,表达了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谊。
讲一讲你了解地关于燕子的佳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