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 第一节 醇酚 (第一课时)
藁城市第九中学 高飞
【教材分析】
本节在教材中是继烃、卤代烃之后的第一种烃的含氧衍生物,因此本节课既与前面有机物间存在相互的转化关系,也是进一步训练学生 “由个别到一般”思维方式的关键,同时要为以后学习有机合成等内容打下基础,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学情分析】
乙醇是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学生们非常熟悉,而且已经在必修2学过部分乙醇的性质,选修5学过官能团的分类。醇类是继脂肪烃、芳香烃、卤代烃学习后的另一类有机物,所以学生对于有机学习的基本思路“官能团决定物质的主要性质,同时基团之间会相互影响”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类别”概念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对有机化合物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教材的地位、作用,依据教学大纲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醇羟基官能团的结构特点,理解醇反应的本质;
2.从结构分析和实验验证来认识乙醇的消去反应。
3.了解醇的物理性质、用途和一些常见的醇。
二、过程与方法
1.从原有乙醇的知识认识乙醇结构中的化学键的变化,初步掌握根据物质结构分析性质的一般方法。
2.通过比较学习的方法和探究活动,从卤代烃知识推测乙醇可能具有的新的化学性质,培养从结构入手推测性质的能力。
3.将乙醇的结构和性质迁移到醇类化合物,培养知识迁移、扩展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情景教学,感受化学的重要性,培养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的意识,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乙醇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认识乙醇的消去反应和取代反应。
【教学难点】:由乙醇的结构和性质过渡到醇类的结构和性质的思维过程的转变。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具;实验仪器和药品;球棍模型。
2.学生准备:复习必修2中乙醇的性质;自学教材P48一P49,初步了解醇酚结构上的不同,醇的分类,乙二醇和丙三醇的用途,分析表3—1,表3—2的数据,总结醇类熔沸点的规律。
【教学方法】:
1.情境线:纤维乙醇产业替代石油产业在理论上是否有可行性。
2.知识线:结构决定性质。
在两条线索的牵引下通过自主学习法、探究讨论法、小组实验等手段培养从结构入手分析和推测性质的能力,培养借助实验手段验证推测是否正确的意识和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情感的升华和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教学意图 |
| [引入] [情景创设]纪录片:巨变之后——没有石油的世界 石油是现代生活的基础,它不仅是能源基础,还通过生产乙烯等重要的化工原料,石油及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之一,是能源及原材料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的衣食住用行都离不开石油。 2012年9月2日河南台的能源局刘铁男考察南阳天冠集团纤维乙醇项目的新闻报道。 报道中提到:纤维乙醇产业化项目对实现石油资源替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天冠集团在生物能源,生物化工技术生产方面再创佳绩。 [提问] 纤维乙醇产业替代石油产业在理论上有可行性吗? [组织复习] 向学生展示乙醇的、结构模型、图片等资料。 请同学回忆以前学过乙醇的结构和性质。 书写化学方程式和指出反应类型。
[提问] 乙醇在铜或银催化的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那能不能被其他氧化剂氧化呢?
[实验证明] 乙醇与重铬酸钾反应的实验。
[提问] 1、请同学指出乙醇的官能团是什么?氢原子被什么取代? 2、从乙醇的结构入手,分析一下上面的反应中是哪些化学键的断裂? 3、请同学回忆在以前讲过的有机物中还有氢原子被其他官能团取代的吗? 4、你学过溴乙烷的那些化学性质吗? 5、请同学将溴乙烷和乙醇从结构上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相似点和不同,推测一下,乙醇可能还会具有的性质。
[实验证明] 乙醇的消去反应。 1、介绍实验的装置与药品。 2、怎样证明不饱和键的存在? 3、浓硫酸的作用讨论。
[概括总结] 乙醇可以像卤代烃那样与邻位的氢发生消去反应,也可以与浓溴化氢混合加热发生取代反应。
[板书] 1、消去发应: CH3CH2OH→CH2=CH2↑+H2O 2、取代反应: CH3CH2OH+HBr→CH3CH2Br+ H2O
[分析讨论] 1、以上2个反应中有哪些化学键的断裂? 2、通过今天的学习,请你回忆一下你是如何找到乙醇新的化学性质?
[概括总结] 今天我们是用分析结构→预测性质→实验证明这个方法来学习的。还用旧知识引出新的知识,用比较的方法推测事物的化学性质。大家有什么收获吗?
[讲述] 1、醇的分类 2、物理性质 3、化学性质
[课后练习] 乙醇结构和化学性质的关系
|
思考、讨论、交流
[回答]用到了乙醇和钠的反应原理。
[回答] 1、乙醇与钠的反应; 2、乙醇与乙酸的酯化反应; 3、乙醇在氧气中燃烧; 4、乙醇与氧气的催化氧化。
[回答] 根据性质推测乙醇还可以与强氧化剂氧化。 观察、思考、讨论、交流
[回答] 1、羟基。 2、取代反应中(与钠)是O—H键断裂,催化氧化中是C—H键断裂。 3、卤代烃中氢原子被卤族原子取代。 4、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 5、羟基与溴原子都是官能团,可能与邻位的氢原子发生消去反应。还可能与其它原子取代。
观察、思考。 通过溴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来推测结论。 浓硫酸的作用是催化剂和脱水剂。
思考、讨论、交流、汇报
回答] 1、是C—O键断裂,和C—H键断裂。 2、(1)先回顾了以前学过的乙醇知识。 (2)分析乙醇结构中化学键的断裂。 (3)寻找已学过的卤代烃的知识与乙醇中官能团的相似点。 (4)推测乙醇可能具有的性质。 (5)用实验证明这些推测的正确性。 回答] 今后我们在学习新的有机知识的时候,要先认清官能团是什么;回忆它的性质;如果遇到没见过的官能团时,可以用与它相似的旧知识来推测它的性质。最后用实验证明。
[回答问题]
| 明确本节课的目的要求
加深学生对乙醇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巩固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加深对方法的理解
在探究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
【课后反思】
1、 本设计是一节中规中矩的边讲边实验的新授课教学,注重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
2、 设计中也符合由结构到性质这一化学研究方法。
3、 由于本节内容较多,比较复杂,不建议把醇和酚的结构比较放在这进行。本设计应从醇和烷烃的不同对比引出醇的官能团。然后围绕—OH这一官能团,以断键的可能性,进行预测、实验、分析、归纳总结。最后由乙醇再推广到其它醇类的性质及醇的分类等。
一、课堂教学效能与增值的分析
(1)课堂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本设计按照学生感兴趣的新闻事件入手,引发讨论,从中吸取学生的思考点,学生达到共鸣后开始引入新课。而且观看实物,模型,图片等资源慢慢引导学生探讨乙醇的结构和性质。
(2)课堂设计是否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本设计贯穿知识、活动和方法三条主线,
学习目标对应于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对学生的自学有很强的导向功能,使学生的心中有数,学习活动围绕着目标展开。学习目标要力求具体、准确,要戒除教案或教参中那种“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理解消去反应的实质”等模糊笼统的叙述方法。而宜用学生易于理解,具体、易于操作的方法表述,如“能够从化学键断裂的角度分析钠与乙醇的反应、正确书写反应方程式”等。
致力于体谅学生,防止造成了学生精力的极大浪费,有效对所学内容掌握的程度。
设计一套于情境的知识符号,存在于具体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中。一定的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和促进学生情感活动,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案中的情境创设最好能与驱动性问题的设计结合起来,通过问题驱动,不断促进学生自学。
(3)课堂设计是否有利于设计的学习材料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否能使学生得到充分保障:
课后的练习和补充在这方面提供了充足的保障,适当的反馈和评价是有效学习必不可少的,它既能促进学生监控、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也是学生继续自主学习的动机因素,课后做些补充,检测的设计是为了检测学生通过自学的达标情况,不同于课堂练习,而要紧扣教学目标,注意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落实。
(4)是否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
学生通过实物,结构,了解乙醇的性质,掌握乙醇的性质。
(5)是否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由已有的知识推测未知,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6)本节课能培养学生的那些能力:培养学生从结构入手推测乙醇性质的能力;
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扩展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通过比较学习的方法和科学探究活动,进一步理解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初步掌握根据物质结构分析性质的一般方法。
(7)学生是否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享受探究的过程.
(8)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是否能得到培养: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有发挥.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运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知识,提出问题,给学生创设探究的空间;在活动中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研究和设计实验方案。跟已往的课堂实验相比较,学生学得主动,由活力,又足够的时间和学习氛围。课程设计精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如何体谅学生的学习压力上,重难点分寸把握好,没有给学生添加额外的学习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