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新课改对教学的“自主、合作、探究”要求,我校形成了“自学-展示-反馈”为主的高效课堂模式,倡导“先学后教、小组合作、自信展示、大胆质疑、当堂测评”的学习方式,简言之“自学-展示-反馈”。这种课堂模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获得自信心。同时,在“同组异质,异组同质” 合作学习小组中学生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他们之间有效地沟通。通过 “提出问题让学生想;思路、结论让学生讲,概念让学生自主表述;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的导学方式,使学生经历有效的探究过程,最终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和生存技能。
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整堂课中,学生的角色和在课堂中所占的比重与传统的课堂大有不同。首先,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角,学生的学习活动占据了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教师充其量只是导演;其次,学习方式不再是接受式学习,而是自主、合作、探究;然后,实现当堂检测,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相结合的方式,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存技能的培养。这一系列的课堂模式的变化必然导致课堂评价模式的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还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取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因而,我们必须完善对教师的评价体系。相比传统的评价模式而言,我们要从三方面进行变革。第一,关注重心从“教师”到“教师和学生”的转移;第二、关注重心从“重教过程”到“重导和重学”的转移;第三、关注重心从终结性评价到“过程性评价”的转移。
我们一直倡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只是一句“口号”,停留在教育著作上。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然是“教师的地盘教师做主”,而学生处于“客串”地位,显得被动和弱势。即使是在很多较权威的教学专著中所编写的课堂教学观察表里,90%的内容是关于对教师的关注和评价的,对学生的具体要求提及甚少或者很模糊。现在以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编写的第八届全国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观察表中的内容为例呈现教师和学生所受的关注比重:
1.教师能较好地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把握好教学节奏;
2.教学环境的布置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3.课堂教学结构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学习愿望;
4.教师教学硬件、软件及教具的使用对学生学习起促进作用;
5.教师有效地组织和参与教学活动。充分考虑活动的“生产率”。加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凝聚力;
6.教师利用“决策”权巧妙地处理好突发事件,并达到教育学生和启迪智慧的目的;
7.教师教学行为使学生学习的课堂始终保持积极的课堂气氛;
8.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需进行适当、适度、适时的纠正……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对课堂的评价中大多都是关注教师的行为,而对学生的活动要求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的“僵死行为”,被动和固化。也正是这种类似的权威评价衍生出“满堂灌”、 “满堂练”、“满堂问”、“满堂看”等一些教学现象。这时参与听评课的人更多把目光集中在教师身上,看教师的导入,看教师的讲授提问,看教师的教学流程,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课堂组织能力等等,相比之下,作为一大群活生生的学生的课堂活动、学生交流合作、课堂展示显得次要。这样的听评课,显然是有悖于课程改革精神的,无法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新课标要求:课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拥有课堂时间的支配权和主动权,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开放性、民主性、有效性课堂,更多的关注学生活动才是“王道”。因此,在以“自学-展示-反馈”为形式的高效课堂中,要把评课的关注点,从教师传递知识转到引导学生自主有效学习方向上面;转到如何针对学习差异进行因人施教编制切实可行实用的导学案上面;把过多的统一讲授,转变为以指导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课堂展示,教师及时点拨为主要活动方式的课堂模式以及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自信、情感体验和生存技巧上面来。
那么怎样评价教师的“主导地位”呢?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一方面体现在知识讲解 “导”在 “三讲”上,即“ 重难点、易混点、方法” (“三不讲” 大多数学生会的、对学群学会的、讲了也不会的”)。教师的这三方面的精讲点拨是课堂的浓彩重抹的一笔;另一方面,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学生兴趣的激发者、学习效果的评估者等。在课堂中教师虽占比重不大,但教师的基本功、教师对教材的整合和导学案的编写及处理、教学机智、课堂能力以及对学生的及时的激励性评价等也很关键。以教师是学习效果的评估者为例,教师从学案的完成、黑板板书、展示效果、对抗质疑方面给予及时的过程性评价乃是高效课堂之所以“高效”的标志之一。
对于学生的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关注:
第一,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这可以从学生导学案完成情况、课前板书、良好的书写和做笔记习惯以及导学案的纠正等可以看出。
第二,关注学生的交流活动。小组活动组织有序,讨论热烈,同伴之间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展示落落大方,讲解头头是道;对抗质疑积极,能积极表达个人观点,见解有价值,引发同学思考等。
具体的课堂评价表如下:
表1:学生维度
评价
| 指标 | 分值 | 评价标准 |
| 学习 目标 | 5 | 学生清楚学习目标,围绕学习目标展示、质疑 |
| 学习 准备 | 5 | 课前板书清楚完毕 |
| 展示之前导学案完成较好 | ||
| 导学案上有疑难问题标记 | ||
| 学习 过程 | 20 | 学生大胆自信展示,口齿清楚、思维清晰,讲解有深度 |
| 学生及时补充、质疑,有一定深度,错误的观点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 ||
| 注重方法规律的总结和归纳 | ||
| 学生倾听认真,做好笔记,纠正导学案 | ||
| 课堂气氛平等、融洽、和谐,互动热烈 | ||
| 小组合作,结对学习 | ||
| 学习过程占课堂时间的比重大 | ||
| 学习 效果 | 10 | 精神饱满,兴趣浓厚,课堂参与状态良好 |
| 展示、补充、质疑、当堂训练等显示学习目标的达成 |
| 评价指标 | 分值 | 评价标准 |
| 导学案编写 | 10 | 目标具体,体现知识、能力、育人目标 |
| 体现教材重难点,有效地整合教材、容量适当 | ||
| 知识有层次感和针对性 | ||
| 有课堂小结和当堂训练 | ||
| 导学过程 | 30 | 重述目标 |
| 合理及时处理导学案及导学案中存在的问题 | ||
|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展示、自信展示、大胆质疑、合作学习 | ||
| 多媒体、焦教具等辅助手段运用恰当、和谐、高效 | ||
| 给予学生必要的方法策略指导和知识点拨 | ||
| 利用目标实时的课堂 | ||
| 鼓励自悟和发现知识、规律 | ||
| 评价多元化、方式多样性,注重激励性和发展性 | ||
| 当堂训练效果明显 | ||
| 教师基本功 | 10 | 语言准确、精炼、规范、幽默 |
| 板书清楚、多媒体运用熟练 | ||
| 专业知识贮备充足,能够应对课堂中的生成 | ||
| 注重反馈调节,应变控制能力强,拥有教学机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