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始祖老子作为中华文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圣大哲,他素以博学而闻名,甚至就连孔子也曾入周向他虚心问礼。
若论老子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恐怕就是他为后世留下了旷古绝今的文学经典《道德经》。
此经结合了老子对政治、修身的主张看点,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
甚至后人称道:“不读《道德经》,不懂人生真谛;观《道德经》,就等同与老子相见,阅读经中智慧,那便是在学习老子的世界观、人生观”。
如果一个人能够接纳老子的思想,并且灵活运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去践行老子的告诫,那这个人就必定是一个有大福泽的人。
就好比《道德经》中有记载这三点智慧结论,每一个都是有福之人的特征。
也许短时间内我们可能无法全部悟透,但只要自己用心观摩钻研,哪怕只是学会其中一点,日后也定是受益无穷的。
01不争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这句话的释意是说:“圣人具有不争之德,不争于天下,不与天下论短长,所以,天下无敌;又因为能落实人我关系,懂得自身谦让不争,顺其自然,所以才能够在成全别人的同时,成全了自己,使自己的目标得以实现。”
所以说这一章的关键点在于“不争”,“不争”才是能人君子该具备的思维观点。
相传春秋战国时,政治家管仲把齐国治理得很好,辅助齐桓公称霸中原。然而诸国之中,唯独楚国气盛,不愿臣服于齐。
于是朝中百官纷纷向齐桓公请战,要求率重兵去打楚国,以兵威震慑楚国称臣。
然而管仲却不认同交战的做法,他表示:“齐楚交战,旗鼓相当,任哪一方都没有必胜的把握。
倘若能胜,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倘若战败,只怕齐国万人的生灵将成为尸骨,所以不当与其争一时锋芒,当从长计议。”
事后,管仲暗中派商人到楚国去购鹿,并且哄抬鹿价。那些楚人没有挡住金钱的诱惑,于是纷纷放下农具,奔往深山去捕鹿,整个国家都开始陷入了“捕鹿”狂潮。
结果楚国上下所有农民都去捕鹿,一时间田地空置下来,没人供奉粮食给。于是楚国就派人用钱买粮,哪知道管仲已发出号令,禁止诸国之间通商。
这样一来,楚军受限于粮食匮乏,士气也是日益下降。而楚成王对此无可奈何,也只好派人求和,接受齐国的号令。
管仲不动一兵一卒便降伏楚国的故事也非常直接了当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
有时候看起来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往往都不是最妥善的方法。想有好的成绩,就不分昼夜地读书;想要赚钱,就要夜以继日地工作;看到目标,就一股脑的径直前往。
这些方法看似快捷有效,殊不知成事当知“欲速则不达”。这些不假思索的手段非但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甚至还有可能本末倒置,让好心造成更加不好的结果。
现实生活就是如此,有些人总是喜欢与人争长短,分高下。觉得只有通过“争”的方式才能拔高自己,抬高自己在外界的地位形象。
然而事实恰好相反,与人争得越多,外界就只会认定你是一个丝毫必究,心胸狭隘之辈。届时与自己愈发疏远,如此一来,反倒是把修身立足的根基都给弄丢了。
事实上,真正有见识的人从来都不屑于自我显摆,有功绩的人也从不会自我夸耀的,高贵的人更是不会自命高贵的。
只有那些违背大道的人,才会有“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多余行为。多余的事做多了,结果自然也就好不到哪里去了。
所以《道德经》中就曾告诫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无为”为何有益,“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有所为而又有所不为,它是一种极佳的处世智慧。
因为不会与人事物正面相抗,不会强行为之,因而能驰骋天下之至坚,有与世无争,守弱胜强的智慧,那么不管走到哪里,自然也就很难遭遇不必要的麻烦和失败了。
02自知
编
《道德经》三十三章有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在本章中重点倡导:人要自我修养,丰富自己的人生知识,尤其是“知人”和“自知”层面的智慧。
如果一个人既能够看清楚别人的优缺点,又可以及时审视自己的“长短”,并择善而从,如此才会拥有真正的人生大格局。
人难得自知,却也贵在自知。不善自知者,往往都会沦陷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
因为盲目自大,才会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因为不屑学习,才会长期停滞在原有的水平层面上,取不得丝毫进步。
就拿三国蜀君刘备举例,刘备之所以能够成就一番霸业,他的仁义之心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因为他有足够的觉悟。
因为刘备知道自己不善谋略,所以日后才会求贤若渴,希冀天下英雄贤将能为他所用,助他夺得天下。
倘若刘备自视甚高,自诩皇亲国戚的身份,对待谁人都是一副傲然的姿态,那么他也就不会去三顾茅庐,将诸葛亮请出山来。若没有了卧龙的扶持,那么日后的蜀国也定就不复存在了。
由此可见:“知人者,知在外;自知者,明于心”。一个人的“知”是表现在他对外在事物的理解和认知。而一个人的“明”,则体现在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对于生命本源的接纳。
只有凭借着对自己的清晰认知,来查缺自身的拙劣,最终在不断更新、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方可见证更好更完美的自己,挑战一个个人生困境。
03安于做小事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道德经》
这段格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世间所有的难事都是由易事演变而成的,天下所有的大事都是从细微的小事做起来的。
为人在世,想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懂得凡事化繁为简,透过细节去观摩事物的,才能为他人所不能为,成就一番属于自己的丰功伟业。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越是细微的事情,越容易被人们所忽略,但这些不为人所注重的“细节”,往往也是引领整个事态走向的关键点。
如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世上每个人都怀揣着平步青云、飞黄腾达的美梦。
可试想一下:如果所有人都是一副好高骛远的姿态,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来,没有脚踏实地的淳朴品质,那么梦始终都是梦,所有的成功也定然不会与自己结缘。
说到这里可能就有朋友会反驳了,说什么“成大事者,当不拘小节”。然而话虽如此,可“一屋不扫,又何以扫天下”的道理却也同样是不能忽略的。
这就像我们所仰望的那些高楼大厦,我们会感慨它的宏伟壮阔。可如果不通过石砖一块块的堆砌,你又能奢望高楼大厦可以转瞬间拔地而起吗?
所以说,梦想再怎么远大、高尚,要是没有从简单小事做起的决心,没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毅力,那么它也只能停留在幻想的状态,终究难以成为现实。
那些真正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永远懂得将平常的努力与宏远的目标结合起来。
因为只有把认真、仔细培养成为一种习惯,将这等优良的品质刻入自己的骨子里,才能在习惯中超越他人,达常人所不及。
纵使当下条件一般,也照样能在平凡中释放出自我优势与能力。而这也就是老子反复告诫我们“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要领所在了。
以上三点便是有福之人的三个特征。与其说这三点是福泽的特征,倒不如说是《道德经》在为我们阐述为人处世的智慧法门。
如今社会复杂,人心险恶,让自己在这种复杂环境下驰骋得游刃有余,是每个人必须要学会的技巧。
所以,当你还在为生活感到苦恼,为不解人情世故而郁闷之时,便不妨阅读一下《道德经》吧,或许那开解人生的密匙就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