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投资学课程论文
题 目 中国利用外资与加工贸易关系分析
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年级 2009
学号 ***********
姓名
中国利用外资与加工贸易关系分析
摘要: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发展迅速。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不断增加,我国贸易方式也从一般贸易方式转向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日益增大。本文就外资和加工贸易关系利用数据对比等等作出分析。得出结论认为,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离开外资,某种程度上说加工贸易是有外资催生的。
关键字:外商投资 加工贸易 关系
一、外商在我国投资的现状
(一).外商投资规模已经非常显著。
(二)外资经济在行业、地区上的分布比较集中。
1、从产业总体分布来看,外资经济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按照企业家数计,第二产业占76%;按就业人数计,第二产业占%;按资产总额计,第二产业占58.3%;按年营业收入计,第二产业占78.11%。
2、从地区分布看,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按企业数计,居前9位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北京、辽宁、天津占比达到88%。
(三)外商投资更倾向于独资经营。独资、合资是外商投资的两种主要组织形式,近年来外商投资出现了独资化倾向。
二、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
(一)加工贸易的现状
1、加工贸易由无到有发展至今,占我国对外贸易半壁江山,成为一种以外企为主体,以进料加工为主要经营模式,以机电、高技术产品为主要出口品,以发达国家为主要出口市场,伴以本地采购比重不断增加的贸易方式,对我国民经济、就业、国际收支及产业结构调整等做出突出贡献。
2、过去的外汇缺口、资本缺口和供给缺口已转化为知识缺口、竞争力缺口和需求缺口。
3、在单纯鼓励出口和优惠外资的导向下,国外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和企业向我国转移,而我国资源价值和环保成本没有完全补偿,加剧能源、资源和环保压力。
4、我进出口扩大不仅对国际市场供给端造成冲击,而且对国际市场需求端形成冲击,如能源、原材料等需求增长已成为影响国际价格的重要因素。
(二)加工贸易发展面临的问题
1、在加工组装工序和环节上仍处于中低端,竞争优势仍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成熟技术,分工档次处于低端。
2、外企成为我国加工贸易微观主体,其战略和目标影响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方向。
3、有些地区加贸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在逐步减弱,影响我国加工贸易本地化持续发展。
4、加贸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基础好、发展快、规模大,中西部地区在承接加工工序转移的条件还不成熟有很大差距。
5、国内中小企业配套能力不强,有条件的大企业发展境外加工贸易仍然还有较多困难。
6、人民币升值会形成促进我国产品和技术结构转型升级的外部压力。但我国产业链的前、中、后端的支撑明显不够。
7、在境外发展加工贸易体系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与美欧发生贸易摩擦的领域,主要集中在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开放程度最高、混合所有制成分比例最高、贸易互补性程度最高的产业和产品,如纺织服装、彩电、家具、鞋,这些产品并不形成对美欧本土产业的冲击,只是形成对其全球利益的冲击,是需求端的摩擦而不是供给端摩擦。
三、外资与我国加工贸易关系
随着加工贸易发展的同时,我们有资料也可以看到,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尤其是以公司为主体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使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也在不断的加强。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进出口的总额在全国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从1990年的17.43%升到2010年的53.83%,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进出口的总额在2010年的总和达到16003.1亿美元。这说明十几年来, 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离不开外资企业的推动作用。由于外商投资企业主要采取的是来料加和进料加工贸易的方式,而国内的其它企业主要采取一般贸易的形式。因此从加工贸易的迅速增长,以及外商直接投资贸易额比重的不断增大,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存在着密切联系,两者的发展趋势呈同方向变化。
(一)通过一下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与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存在一个正相关的关系:
年份 | 实际利用外商 | 加工贸易 | 年份 | 实际利用外商 | 加工贸易 |
直接投资金额 | 进出口总额 | 直接投资金额 | 进出口总额 | ||
1990 | 34.9 | 441.9 | 2000 | 407.2 | 2381.3 |
1992 | 110.1 | 711.6 | 2002 | 527.4 | 3012.6 |
1994 | 337.7 | 1045.5 | 2006 | 718.5 | 8319 |
1996 | 417.3 | 1465 | 2008 | 924 | 10535.9 |
1998 | 545.6 | 1730.4 | 2010 | 1031.52 | 14079.5 |
由上表可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加工贸易存在正相关,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每增加1亿美元,则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增加6.546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与加工贸易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性,表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在推动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通过加工贸易增值与外商直接投资投入产出的相关数值来分析两者的关系。请看下表:
年份 | 加工贸易 | 加工贸易 | 增值系数 | 外商投资企业 | 外商投资企业 | 外商投资企业 |
出口值 | 进口值 | 总产出 | 总投入 | 投入产出比 | ||
1992 | 396.2 | 321.3 | 1.23 | 237.72 | 263.8 | 1.11 |
1996 | 569.8 | 473.7 | 1.2 | 341.88 | 529.3 | 1.55 |
2000 | 841.3 | 621.9 | 1.35 | 504.78 | 756 | 1.49 |
2004 | 1044.7 | 685.7 | 1.52 | 626.82 | 767.2 | 1.22 |
2006 | 1376.52 | 925.6 | 1.48 | 825.9 | 1172.7 | 1.42 |
2008 | 2035.6 | 1367.1 | 1.49 | 1019.62 | 1602.86 | 1.57 |
2009 | 3279.9 | 2217.13 | 1.48 | 2031. | 3245.57 | 1.60 |
2010 | 41.8 | 2740.3 | 1.52 | 2665.26 | 3875.16 | 1.45 |
1、从外商企业的投入产出比与加工贸易的增值系数之间的相关性来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其中,增值系数是衡量我国加工贸易创汇水平的质量指标,这一指标的不断提高标志着我国在效益水平上的改善,也标志着我国的加工贸易在增值链条上的位置有所提高,产业结构逐步升级。90年代以来,我国加工贸易的增值系数虽有上升的趋势,但总体看来加工贸易的增值系数较低,一般在1.2左右最多也不超过1.6,增值状况并不理想。这说明,目前我国加工贸易的加工环节大都还处在劳动密集型且技术含量不高的水平上,仅有的部分高技术、深加工产品的出口往往也存在加工过程短暂、增值不高的问题,真正体现技术水平的高新技术设备和中间投入品等生产要素要从国外进口。
2、外商投资企业投入产出比很低,这说明我国外商投资企业从总体来讲是一种以加工组装业为主的大进大出的生产方式,这正是目前我国加工工业的特点。
3、加工贸易增值系数与外商投资企业的投入产出比两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是同方向运动。进一步说明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加工贸易增值链的影响,外商投资企业的大进大出加工贸易方式很大程度解释了我国加工贸易处在增值链低端的原因,从而影响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三)外商直接投资对加工贸易方式的影响。加工贸易一般分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两种具体方式。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工贸易方式经历了以来料加工为主向以进料加工为主的演变。
1、从1998年到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由1174.38亿美元上升到4500.16亿美元,占全国加工贸易总额比重为由67.87%%上升到81.86%。其中,进料加工总额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口总额85.%,占全国加工贸易总额92.05%。可见,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已逐步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主力军,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的加工贸易中采用了大进大出的生产方式,其进料加工贸易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无论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是在平稳增长阶段, 还是在快速增长阶段, 甚至在调整阶段, 来料加工趋势都呈现出均匀的发展态势,而进料加工曲线则呈上升趋势。由此, 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对来料加工基本上没有影响,而进料加工与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有着紧密的联系, 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直接影响着进料加工方式的发展。
四、结论
总而言之,在中国的加工贸易的发展中,离不开外商投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真正的加工贸易是由改革开放引进外商投资而催生的,因此这就决定了外商投资在加工贸易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与此同时,外商投资也给中国的加工贸易带来了一些隐忧和困难,诸如:外商主导下的加工贸易使得中国的加工贸易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环节,无法掌握真正关键的核心技术;环境成本外部化与能源消耗的问题;转型升级步履维艰的问题;以及“丰产不丰收”的问题等。
我国改革3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发展加工贸易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参与国际分工、加快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现阶段,我国加工贸易产业格局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知识技术密集型为辅。加工贸易对促进我国工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切入点,它对于开启中国改革开放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从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及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将来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将会向更加倾向于发展技术密集型加工贸易,形成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共同发展的格局。所以,应从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上充分认识到加工贸易的重要作用。要根据我国的生产要素察赋情况、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及其变化、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加工贸易,引导我国加工贸易向更高的水平和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加工贸易助推经济增长【N中国贸易报2004-02-24】
【2】、王俊宜 国际贸易【M北京 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
【3】、徐进亮 探寻提高我国加工贸易水平的有效途径【J财贸经济 2000,(2)26-29】
【4】、外经贸部发展司: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的机遇和选择【N 经济导报 1999-07-24】
【5】、韩润娥;张敬花;马晓娟;;环境成本内部化与加工贸易的可持续发展[J];对外经贸实务;2010年12期
【6】、龚震.提高加工贸易增值,规避贸易摩擦[N].中国经济时报,2004-05-21
【7】、王子先.引导加工贸易升级 推动新型工业化[J].国际贸易论坛,2004,(2)
【8】、外资主导下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隐忧。《对外经贸实务》2011年08期
【9】、杨梦泓,我国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研究【J】技术经济,2007,03
【10】、吴进红,外商直接投资的加工贸易倾向与产业升级【J】南京社会科学,2005,07
【11】、王风云、景永平,加工贸易及转型升级对我国经济影响分析。时代经贸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