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只普通白炽灯,不通电时灯丝的电阻为R1;正常发光时灯丝的电阻为R2。比较R1和R2的大小,应是( )
A.R1>R2 B.R1<R2 C.R1=R2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2.在图1所示电路中,A、B间的电压保持一定,UAB=6V,电阻R1=R2=4Ω,R3=2Ω。那么( )
A.开关S断开时,R3两端电压是3V
B.开关S接通时,R3通过的电流是1.5A
C.开关S断开时,R1通过的电流是0.75A
D.开关S接通时,R1两端电压是4V
3.电阻A,B的伏安曲线如图2所示,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电阻串联后的伏安曲线在区域内,两电阻并联后的伏安曲线在区域内
B.两电阻串联后的伏安曲线在区域内,两电阻并联后的伏安曲线在区域内
C.A,B电阻阻值之比为 1 : 3
D.A,B电阻阻值之比为 3 : 1
4.在图3所示的电路中,当电键K闭合后,电流表A的示数为零,电压表V1的示数为6V,电压表V2的示数为零。导线、电表、电键及各接线处均无问题,这说明断路的是( )
A.电阻R1 B.电阻R2
C.电阻R3 D.串联电池组
5.一根粗细均匀、阻值为16Ω的电阻丝,保持温度不变,若先将它等分成4段,每段电阻为R1,再将这4段电阻丝并联,并联后总电阻为R2,则R1与R2的大小依次为( )
A.1Ω,0.5Ω B.2Ω,0.5Ω C.2Ω,1Ω D.4Ω,1Ω
6.图4中,四盏灯分别标为:L1(4V,1.6W),L2(5V,1.25W), L3(6V,1.8W),L4(10V,10W)。那么,将电路两端接到8V电源上后,它们消耗的电功率P1、P2、P3、P4的关系是( )
A.P 1 > P2 > P3 > P4 B.P2 > P1 > P4 > P3
C.P2 > P1 > P3 > P4 D.P1 > P2> P4 > P3
7.如图5所示电路,电源的电动势为12V,L为灯泡,R1和R2为定值电阻,若用电压表测得A、B两点间的电压为12V,则说明( )
A.L、R1和R2都断了
B.L、R1和R2都是好的
C.L是好的,R1和R2中至少有一个断了
D.R1和R2是好的,L断了
8.在图6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动势为E,内阻为零,电阻R1=2R2,在R2的两端并联上一段电阻忽略不计的导线L,则( )
A.通过电阻R1和R2的电流I1=I2
B.R1两端电压U1=2E/3
C.导线L中通过的电流IL=E/R1
D.使电阻R2断路,通过R1的电流不发生变化
9.用两根导线组成输电线路,输电的功率为4400kW。当输电电压为2200V时,输电线上的电流是多少?如果输电电压提高到原来的50倍,输电线上的电流又是多少?
10.某院内有居民甲、乙两户,院内的供电线路从进院后的接线端起,经25m先到达甲户,再从甲户经25m到达乙户,院内供电线路用横截面积是2.5mm2的铝芯橡皮绝缘线。甲户用电器的总额定功率为2kW,乙户也为2kW,为了增加用户的安全用电功率,现在要进行“电力增容”改造,在改造时保持线路分布情况不变,使两户各自用电器总额定功率均增加到4kW,增容后院内的供电线路改用铜芯橡皮绝缘线,下表列出了不同横截面积、两种材料的导线在常温下的电流全载流量(即在长时间用电时的最大安全电流)。
导线横截面积S/mm2 | 铝芯橡皮绝缘线I/A | 铜芯橡皮绝缘线I/A |
2.5 | 21 | 28 |
4 | 28 | 37 |
6 | 36 | 47 |
10 | 51 | 68 |
(1)在适用和经济的前提下,为了增容,院内的供电线路要选用哪一种横截面积的铜导线?说明理由。
(2)画出院内供电、用电的电路原理图,若增容后,甲、乙两用户都在同时使用“220V 4kW”的电器,则乙户所得到的实际电功率为多少?(铝的电阻率ρAl=2.9×10-8Ω·m;铜的电阻率ρCu=1.7×10-8Ω·m)
参:
1.B 2.B 3.AD 4.A 5.D 6.B 7.C 8.CD 9.2×103A;40A 10.(1)总电流最大为I总=P总/U=36.4A>28A 查表,选截面为4mm2的铜芯橡皮绝缘线。(2)3.58×103W。
第二部分 恒定电流(二)
1.关于闭合电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电源短路时,放电电流为无限大
B.电源短路时,内电压等于电源电动势
C.用电器增加时,路端电压一定增大
D.把电压表直接与电源连接时,电压表的读数稍小于电源电动势
2.许多人造卫星都用太阳能电池供电,太阳能电池由许多片电池板组成,某电池板的开路电压是600mV,短路电流是30mA,这块电池板的内电阻是( )
A.60Ω B.40Ω C.20Ω D.10Ω
3.有四节相同的干电池串联成电池组,每节干电池的电动势为1.5V,内阻为0.05Ω。电池组与电阻为11.8Ω的用电器连成闭合电路,这时电池组两端的电压是( )
A.6.0V B.5.9V C.1.5V D.1.49V
4.用图1所示电路,测定电池组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其中为电压表(其电阻足够大),定值电阻R=7.0Ω。在电键未接通时,的读数为6.0V;接通电键后,的读数变为5.6V。那么,电池组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分别等于( )
A.6.0V,0.5Ω B.6.0V,1.25Ω C.5.6V,1.25Ω D.5.6V,0.5Ω
5.在图2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均为定值,各电阻都不为零。电键接通后与接通前比较,电压表读数的变化情况是(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因电阻未知,无法判断
6.电路如图3所示,已知电池组的总内电阻 r=1Ω, 外电路电阻 R=5Ω,电压表的示数U=2.5V,则电池组的电动势E应等于( )
A.2.0V B.2.5V C.3.0V D.3.5V
7.如图4所示,A、B两端间电压U恒定,干路中的定值电阻的阻值为R0,支路中的定值电阻的阻值为R2,滑动变阻器不接入电路时,两固定端a、b间的电阻为R1。R0小于R1,R0和R2都不等于零。那么,按图示电路,滑动变阻器滑片P由b端逐渐向a端移动过程中,安培表、示数的变化情况是( )
A.示数一直不断增大 B.示数一直不断减小
C.数先增大后减小 D.示数先减小后增大
8.图5所示,电源的电动势为12.0V、内电阻为0.6Ω。滑动变阻器与定值电阻R0串联,R0=2.4Ω。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滑到适当位置时,滑动变阻器发热损耗的电功率为9.0W,求这时滑动变阻器aP部分的阻值Rx。
9.利用图6所示的电路可以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滑到某一位置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分别为0.20A和2.90V。改变滑片的位置后,两表的示数分别为0.40A和2.80V。这个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各是多大?
10.如图7所示的电路中,电键S1断开时,电键S2分别接到M端与N端,电压表的示数之比U1∶U2=4∶3。电键S1接通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a点,ac间电阻为R1,将S2分别接到M端与N端时,变阻器消耗的电功率恰好都是4W。若变阻器的滑片移到b点,bc间电阻为R2,R2=R1/4,S2接到N端时,变阻器消耗的电功率也是4W;那么,将S2再接到M端时,变阻器消耗的电功率Px是多少W?(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恒定不变,电压表对测量的影响忽略不计)
参:
1.D 2.C 3.B 4.A 5.A 6.C 7.AD 8. 9Ω或1Ω 9. E=3.00V;r=0.50Ω 10. 2.56W
第二部分 恒定电流(三)
1.一台电动机,额定电压是100V,电阻是1Ω。正常工作时,通过的电流为5A,则电动机因发热损失的功率为( )
A.500W B.25W C.2000W D.475W
2.如图1所示电路,当变阻器的滑片向下滑动时,电流表及电压表读数的变化是( )
A.电流表、电压表读数都变大
B.电流表读数增大,电压表读数减小
C.电流表读数减小,电压表读数增大
D.电流表、电压表读数都减小
3.如图2所示,一个电源的电动势为ε、内电阻为r,将一个额定电压为U的电动机接在该电源上,电动机正常工作,通过电动机的电流为I。电动机的内阻为R,关于在时间t内的能量转化,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源释放的电能为It(U+Ir)
B.电源释放的电能为I2t(R+r)
C.电动机转化的机械能为It(U-IR)
D.电动机转化的机械能为It[ε-I(r+R)]
4.如图3电路中,电源电动势为E,内阻为r,固定电阻R1=r,可变电阻R2的最大值也等于r。则当滑动头上移时( )
A.电源的输出功率增大
B.电源内部的电势降落增大
C.R2消耗的电功率减小
D.电源的效率增加
5.在图4所示的电路中,已知电容C=2μF,电源电动势ε=12V,内电阻不计,R1∶R2∶R3∶R4=1∶2∶6∶3,则电容器极板a所带电量为( )
A.-8×10-6C
B.4×10-6C
C.-4×10-6C
D.8×10-6C
6.在图5所示电路中,电阻R=5Ω,电池组的电动势E=6V,内电阻r=1Ω.求:开关S闭合后通过电阻R的电流和电阻R消耗的电功率。
7.如图6,用直流电动机提升重物,重物的质量m=50kg,电源电动势E=110V。不计电源内阻及各处的摩擦,当电动机以v=0.90m/s的恒定速度向上提升重物电路中的电流强度I=5A,由此可知电动机线圈的电阻是多大?
8.用电动势为8V、内电阻为2Ω的电池组连接两根各1Ω的电阻线,向某用电器(纯电阻)供电,如图7所示,该用电器可获得3W的电功率,求通过该用电器的电流和它两端的电压。
9.有电路如图8,R1=3000Ω,V1是内阻为6000Ω的电压表,V2是内阻为3000Ω的电压表。已知:
S1断开,S2接到A时,电压表的示数是4V;
S1接通,S2接到A时,电压表的示数是8V
S1接通,S2接到B时,电压表的示数是7.5V。
求R2的值。
参:
1.B 2.B 3.ACD 4.ABC 5.D 6. 1A,5W 7. 4.4 8. 当R=12Ω时,I=0.5A,U=6V;当R=4/3Ω时,I′=1.5A,U′=2V 9. 2500Ω
第二部分 恒定电流(四)
1.图1所示是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的一种连接方法,Rx为待测电阻。如果电压表的读数是4.50V,电流表的读数是12.0mA,电压表的电阻是1.50kΩ,那么,Rx的精确值就是( )
A.0.375Ω B.375Ω C.0.50Ω D.500Ω
2.用伏安法测一未知电阻R时,若不知道R的大概值,为了选择正确的测量电路以减小测量误差,一位学生把电流表和电压表如图2所示接好。只空出电压表的接头K不接,然后把K分别与电流表的两个接线柱a、b接触,观察电压表和电流表示数变化情况,则 ( )
A.若电流表示数有明显变化,则K应接a
B.若电流表示数有明显变化,则K应接b
C.若电压表示数有明显变化,则K应接a
D.若电压表示数有明显变化,则K应接b
3.如图3所示电路中,R1=100Ω,滑动变阻器的总电阻R=100Ω,A、B两端电压恒定,且UAB=12V。当S断开时,滑动变阻器R滑动头P由a移至b的过程中,R1两端的电压由 V变至 V;当S闭合时,滑动变阻器R滑动头P由a移至b的过程中,R1两端的电压由 V变至 V。当滑动头P在滑动变阻器的中点时,R1两端的电压为 V。
4.把一个满偏电流为1mA、内电阻为60Ω的电流表头改装成量程为3A的电流表,则需要
联一个 Ω的电阻;若将这个表头改装成量程为6V的电压表,则应 联一个 Ω的电阻。
5.用伏安法测量一个定值电阻阻值的实验所需的器材实物图,器材规格如下:
(1)待测电阻Rx(约1Ω)
(2)直流毫安表(0 – 100mA,5Ω)
(3)直流毫伏表(0–100mV,5kΩ)
(4)直流电源(输出电压4V)
(5)滑动变阻器(0–10Ω,1A)
请根据器材的规格,设计最合理的实验电路,将电路图画在下面的方框中。
6.用伏安法测量一个定值电阻阻值的实验所需的器材实物图,器材规格如下:
(1)待测电阻Rx(约100Ω)
(2)直流毫安表(0 - 30mA,50Ω)
(3)直流电压表(0-3V,5kΩ)
(4)直流电源(输出电压4V)
(5)滑动变阻器(0-500Ω,1A)
根据器材的规格和实验要求,在图4的实物图上连线。
7.用多用电表测量电阻阻值,请回答下列问题:
(1)每次换挡后,需重新 ,再进行测量。
(2)如果表的指针偏转角度过大,为了测量比较准确,应将表的选择开关拨至倍率 (大或小)的挡位上。
(3)某次测电阻时,表的指针位置如图5所示,则该电的阻值是 Ω。
8.(1)某同学测一金属丝直径时,螺旋测微器的示数如图6所示,该金属丝的直径为
mm .
(2) 在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所用电压表的内阻约为20kΩ,电流表的内阻约为20Ω。在粗测被测电阻数值的基础上,选择了尽可能减小误差的电路进行实验,测得的数据用圆点标于图7上,根据图中所记录的各点,在图7中画出被测电阻的I—U图线,由此求得该电阻测量值Rx= Ω;根据Rx的数值,可知实验中电表连接采用的是图8中 图所示的电路(填“(1)”或“(2)”);电阻的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较,测量值 真实值(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9.图9所示的是经常在儿童玩具和多种电子产品中使用的6F22型迭层电池.它的标称电压为9V,放电电流较小(不大于100mA)。请你在下列给出的器材中,选用合适的器材,设计实验电路,测出它的电动势E和内电阻r。给出的器材如下:
电压表V1 0~3V 电压表V2 0~15V 电流表A1 0~10mA
电流表A2 0~100mA 电流表A3 0~600mA 滑动变阻器R1 0~50Ω
滑动变阻器R2 0~200Ω 滑动变阻器R3 0~800Ω 开关、导线若干
(1)在测量中电流表应选用____,电压表应选用____,滑动变阻器应选用____。 (填写器材的符号)
(2)在图10所示的方框中画出实验电路原理图。
(3)图11中的每一个小方框表示一种仪器,方框两边的短直线表示连接仪器的引线.把这些仪器连接成正确的实验电路。
(4)下表列出的是一个同学在实验中测得的数据,请利用表中的数据,用作图法在图12所示的坐标纸上画出图象,根椐图象求得电池的电动势E= V,内电阻r=__ Ω。
I/mA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U/ V | 8.1 | 8.0 | 7.9 | 7.7 | 7.6 | 7.5 |
1.D 2.BC 3.12V,6V,12V,0V,4.8V 4.并,0.02,串,5940 5.电流表外接,滑动变阻器采用分压电路 6.电流表外接,滑动变阻器采用限流电路 7. (1)欧姆调零 (2)小 (3)190 8.(1)2.4-2.8;(2) 2000±50;(2);大于。 9.R1
(1)A2,V2,R2。(2)图略。(3)图略。(4)8.2~8.6,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