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小花(化名),女,19岁,湖北人;独生,父亲从事建筑行业,母亲从事旅业,家庭经济情况良好;入学前学习成绩良好,比较偏爱语言类专业,且学习非常努力。
2017年9月12日,小花在父亲的陪同下来校报道。报道过程中,辅导员老师注意到她与其他同学有点不一样,具体的也说不上来。随后,小花的父亲找到辅导员老师,拉到一边,细说了小花的情况:小花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爸妈一直在外务工,陪伴小花的时间不长;父亲年轻时脾气比较暴躁,对小花有家暴行为,母亲性格敏感多疑,也经常责骂小花;初中时,小花因考试成绩,第一次毫无征兆地对其爷爷奶奶大发脾气,出现了心理症状的苗头;高考后的暑假,小花因情感问题,出现了行为异常、情绪起伏较大等症状,并且有了明确的自杀计划,幸好其父亲及时察觉,其自杀计划没有实施。至此,小花父亲才察觉到自己的孩子有心理问题。于是,在入学报到前,小花在父亲的陪同下,前往当地医院进行诊断,诊断结果为焦虑症。对此诊断结果,小花父亲感到很懊悔,懊悔没有陪伴小花快乐成长,也懊悔自己的家暴行为对小花的影响。另外,小花的父亲还说到,小花在2016年就已经考上了一所二本院校,但后来因心理问题被退学,后经一年的学习,小花考上了一本,对此,小花的父亲认为小花很喜欢学习,而且非常努力,如果没有心理问题的话,小花可以发展的更好。
在与小花父亲的交谈过程中,辅导员老师注意到小花整个身体一直在左右摇晃,感觉安静不下来,整个人的精神状态看起来莫名地兴奋。同时,小花时而对其父亲有推搡、吐口水、辱骂等异常行为,多次质问父亲“怎么不去死”等极端言语。总之,经过小花父亲的描述,以及小花在外在行为表现,初步确定小花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二、原因分析
根据小花父亲的描述和专业医生的诊断,小花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留守经历
据小花父亲口述,他与爱人长期外出务工,很少陪伴在小花的身边,错过了小花成长的重要阶段;小花由其爷爷奶奶带大,难免有些教育方式和观念有所偏离。小花在缺乏父母关爱的环境下成长,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其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家暴和言语暴力经历
小花父亲年轻时脾气比较暴躁,经常打骂小花,就算是现在,小花对那段经历仍有阴影;小花母亲生性多疑,喜欢责骂小花,表扬的成分很少,导致小花越来越不自信。另外,小花曾多次说道,她对父母亲带有一种莫名的恨意,很有可能跟小时候所经受的家暴和言语暴力有关。
(三)家族遗传
据小花父亲口述,他认为小花患上心理疾病,除与小花小时候的经历有关,还跟小花母亲有关:小花母亲那边的女性亲戚,包括小花的外婆、姑姑等,都具有性格敏感多疑、易怒等特点,情绪容易随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波动。另外,小花父亲认为自身可能有抑郁症,性情容易受环境影响,时而暴躁,时而消沉(这一点在其陪读过程中有明显体现)。因此,小花父母亲的性格特征,有可能对其心理素质有一定的影响。
(四)感情经历
小花在高二时曾暗恋一名同班男生,后经小花的强烈追求,与这名男生确定关系(小花父亲知晓后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在高中毕业之前,一直以男女朋友身份相处;但据小花父亲口述,这名男生其实不是很喜欢小花;高考过后,两人面临着毕业,其男女朋友关系受到考验;分手后,小花的情绪波动很大,第二次出现心理问题症状,且萌发了自杀想法。进入大学后,小花与这名男生保持联系,仍以男女朋友相称,但其情绪仍容易受这份感情状态的影响。另外,小花选择专业时,都是以这名男生做考量,准备在毕业后前往男生所在的国家读研;后来也因这名男生,放弃了原有专业的学习。由此可以看出,这段感情的兜兜转转,对小花的情绪而言,就像是一辆过山车,一直随着感情的变化而起起伏伏,甚至,小花把这段感情放在人生的首要位置。
三、辅导过程
在了解小花的情况后,辅导员老师意识到事情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一方面向学院分管领导汇报了小花的情况,从管理层面提高对小花进行辅导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向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报告,从专业层面为小花提供专业帮助。
首先,为小花提供专业心理评估服务。在小花参加军训之前,辅导员老师与家长陪同小花前往校心理咨询中心,进行专业评估。根据心理咨询中心的评估结果,小花之前在当地医院的诊断结果可信度有所降低,因此,在征得家长同意下,于2017年9月14日前往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进行专业诊断,诊断结果为双相情感障碍(轻躁狂发作阶段)。此次医院的诊断,明确了小花目前的心理问题类型,也为之后的治疗与恢复提供了有力保障。随后,小花根据医生的建议,在该医院入院治疗了半个多月,及时纠正了治疗方向,控制了病情发展,为小花的康复奠定了基础。
其次,为小花提供人性化管理服务。一是因小花的特殊情况,服药后容易嗜睡,因此,学院为其办理免上早自习手续;二是为促进小花的康复,为其办理外宿手续,方便其父母亲照顾小花;三是因小花服药带来的副作用影响,导致其身体和精神状况下降,在众多课程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学院多次为其提供管理层面的帮助,让小花在确保身心健康的前提下,顺利完成学业。
再次,为小花提供学业与人际关系帮扶服务。小花在大一第一学期快结束时,因其感情问题,向学院提出转专业申请(院内调整)。鉴于小花的特殊情况,学院为其提供了相应帮助。随后,小花在新班级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遇到了一定困难。一是新专业的学习方式方法、教师授课方式、课程内容的变化导致小花存在一定的学习困难,甚至有逃避学习的行为。对此,一方面辅导员老师与专任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为小花提供课后辅导服务,另一方面为小花安排了一名学习成绩优异的干部,建立学业帮扶对子,帮助小花尽快适应新专业的学习;二是新班级、新环境让原本不自信的小花更加不能尽快地融入班集体,与班级同学的关系基本属于“零交流”状态,另外,因药物影响,小花怕自身影响到整个班集体的活动进展,因此,小花既想融入集体,又很排斥集体。对于此,一方面辅导员老师让班委尽量的把小花拉入班集体,在开展一些集体活动时,多让小花露面,加强其与班上同学的沟通与交流,另一方面,与家长一起引导小花克服自卑心理,主动地与同学、与老师沟通。目前,小花在新专业、新班级的学习和生活都已步上正轨,但距完全适应还需长时间的引导和帮扶。
最后,在多次与家长沟通的基础上,为小花及时提供心理辅导服务。自小花入学以来,辅导员老师与其父亲的沟通是非常频繁且卓有成效的,因为辅导员老师与其父亲的目的非常一致,都是想让小花尽快康复。在与家长有效沟通的基础上,辅导员老师能更及时、更准确的把握小花的心理状况,在小花需要心理辅导的时候,能及时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总之,在形成家校合力的基础上,通过采取一系列的帮扶和辅导措施,小花的情况越来越有好转。这种好转,不仅体现在小花的成长过程中,也体现在小花的父母亲身上,包括父母亲对小花的认识、亲子关系以及父母亲的教育与爱的表达方式等方面。
四、反思与启发
对小花的辅导,持续到现在,已有两年多时间。在这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对于辅导员老师的个人成长与工作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个人而言,辅导员老师收获的是认知偏差的纠正,以及自辅导员老师认知的超越。在第一次了解小花的情况时,对于刚参加工作、刚接触心理咨询的辅导员老师而言,无疑充满了困难和挑战。从某种角度而言,辅导员老师内心有点“害怕”:一是第一次接触到心理问题的学生。在此前的认知中,这部分群体应该是远离辅导员老师的生活的,但现在却出现在辅导员老师的工作之中;二是害怕自己没有经验的做法,误导、影响小花的成长。小花是活生生的人,如果用“试误论”处理,对小花而言,是一种不公平的对待,很有可能“毁其一生”。经过这次辅导,辅导员老师明显察觉到,自身对有心理问题群体的认知存在很大偏差,觉得这部分群体是异于常人、不应该存在的,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这部分群体。但恰恰相反,他们比常人更需要关爱与帮助:感冒了可以吃感冒药,磕伤了可以涂上红药水,但他们所受的心理创伤,是服药也不能治疗的,而且这种创伤伴随着他们一辈子。因此,这次辅导,让辅导员老师纠正了之前的认知偏差,对这一领域的相关属性有了新的认识和见解。
对于工作而言,辅导员老师收获的是工作方式的改善。一般而言,在应对有心理问题学生时,多多少少都有一种“敌对”情绪。这种“敌对”情绪,一是因为工作的难度,二是因为家长的态度。在此次辅导过程中,辅导员老师与家长的关系随着沟通的频率由“敌对”转变为“合作”:刚开始辅导员老师与家长都不理解对方的心思,家长认为辅导员老师代表学院行驶着行政权力,辅导员老师认为家长只是索求孩子应有的权力而未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甚至觉得家长过于执着。这只是因彼此的身份所产生的不同观念,但双方有一个共同的落脚点——为了孩子。因此辅导员老师认为,与家长进行深入沟通与交流,形成强大的家校合力,是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