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卜生《玩偶之家》赏析 |
作者:佚名 出处:不明 更新时间:2005年12月15日 |
(请下载本站专用文字编辑软件正版office!) | |
易卜生之所以被称为“近代欧洲的戏剧大师”,首先因为他是一个戏剧艺术的革新者。他将戏剧当做表现当代社会生活的镜子,把舞台当做讨论当代政治问题的论坛。《玩偶之家》便是他有关妇女问题的一部杰作。剧中描写了海乐茂夫妇的家庭关系由和睦转为决裂的故事,通过娜拉逐渐觉醒的过程,深刻揭露出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律、宗教、爱情、婚姻等的虚伪和不合理。此剧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突出体现了易卜生戏剧的特点:主题突出,人物鲜明,结构严密,情节集中,语言精炼。
娜拉和海尔茂8年的“恩爱”生活在一纸票据面前竟然显得那么不堪一击,这不由令人想起一位作家的慨叹:你怎么夸张了夸张不过生活,你怎么想像民想像不过现实!复杂的生活矛盾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问题,这一切却在情节的发展中让读者看了个明白。剧情被巧妙安排在圣诞节前后3天之内,突出表现了节日的欢乐气氛与家庭悲剧之间的对比。作者以柯洛克斯泰被海尔茂辞退,利用借据要挟娜拉为他保住职位一事为主线,引出了多种矛盾的错展开;娜拉也在这短短3日内,经历了一场激烈的复杂的内心斗争,从平静到混乱,从幻想到破裂,在痛苦中自我觉醒,取得了强烈的戏剧效果。
由作家使用的“回溯法”,我们可以了解到:娜拉出身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是父亲的玩偶,结婚以后又是她丈夫的玩偶,如她自己所说,是父亲的“泥娃娃女儿”,是丈夫的“泥娃娃老婆”。但她热爱生活,热爱家人,为了他们的幸福,她不惜牺牲自已。
海尔茂是一个自私和虚伪的资产者形象,在外人眼中,他无疑是一个“正人君子”“模范丈夫”;随着剧情的发展、矛盾的展开,他的面具被层层剥离,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在家庭中他是一个大男子主义者,在社会上他是一个资产阶级道德、法律、宗教的维护者,他的生活目的就是追求金钱和地位,他不得爱,亦不知被爱,妻子只是他的一件私有财产。听听他所说的话吧:他将娜拉倾吐的痛苦心声斥为“花言巧语”、“装腔作势”;将她的牺牲评价为“把我一生幸福全都葬送了”“前途也让你断送了”;称爱他的妻子为“伪君子”、“犯罪的人”;当风平浪静后,他第一个反应即为“我没事了”;尔后“安慰”妻子说“你的事都由我做主,都由我指点”,“你只要一心一意依赖我”;当娜拉作出离开“玩偶之家”的抉择,他竟说出“你最神圣的责任是你对丈夫和儿女的责任”的话,并为自己作出辩护“男人不能为他爱的女人牺牲自己的名誉”。
可以说,正是这些像刀子般的话使娜拉快速成长起来,激发了她在叛逆性。她控诉“我不了解你”,“我真不知道宗教是什么”,“我不信世界上有这种不讲理的法律”,“现在我不爱你了”,一个坚强的新的娜拉站了起来。娜拉在“麻烦”解决掉之后毅然决定出走,给人们的警示和启发更为深远,这种结局的安排突出体现了作者思想的深刻性。 |
2007-01-26 10:23
提起“娜拉”和易卜生代表作《玩偶之家》,可以说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中国话剧的形成、创作以及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在引进西方戏剧之初,明显带有为我所用的目的。五四新剧的倡导者们特别钟情于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戏剧。不仅《新青年》曾出版“易卜生专号”,胡适推崇并介绍过“易卜生主义”;甚至一些有志于创造中国现代戏剧的青年,如洪深、田汉等,均把“做中国之易卜生”当作自己的人生理想。
之所以中国人特别看重易卜生,中国现代的文学家鲁迅曾有过这样的阐述:“何以大家偏要选出Ibsen来呢?因为要建设西洋之新剧,要高扬戏剧到真的文学之地位,要以白话来兴散文剧。还有,因为事已亟矣,便只好以实例来刺激天下读书人的直感,这自然都确当的。但我想,也还因为Ibsen敢于攻击社会,敢于攻击多数。那时的绍介者,恐怕颇有以孤军而被包围于旧垒中之感的罢。”这道出了易卜生风靡初当时中国之原因。
当时,最能打动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之心的,是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主人公娜拉,在经历一场家庭变故之后,终于看清了丈夫的真实面目和自己在家中所扮演的“玩偶”角色,于是,在庄严的声称“我是一个人”之后,毅然走出了家门。这对于处于封建婚姻包办制度下的中国青年,影响很大,娜拉成为他们崇拜的偶像。
在《玩偶之家》的影响下 ,胡适首先创作了《终身大事》。剧中田小姐和陈先生恋爱,而其父母竟以几百年前田、陈一家的荒谬理由,干涉他们的婚姻。田小姐留下“孩儿的终身大事,孩儿该自己决断”的字条,与陈先生一起出走。此后,欧阳予倩的《泼妇》,熊佛西的《新人的生活》、郭沫若的历史剧《卓文君》、白薇的《打出幽灵塔》等,塑造了一批出走者形象,被称为娜拉剧。这批剧目,不但是追求人格和个性的思想象征和载体 ,而且呈现出五四话剧最初的现实主义之特色。
胡适指出,易卜生的戏剧“只是一个写实主义”。在中国人看来,写出人生之真实,其目的就在于催人醒悟,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因此,“为人生”之戏剧风行一时。此时,写实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戏剧观念,初步得以建立。
《玩偶之家》在二三十年代,曾多次被搬上中国的话剧舞台,而成为了中国话剧发展的一台重要鉴证之作。其中许多当年的演员都因以出演该剧为荣,并因此而出名。其中有金山、赵丹等中国现代著名演员。
易卜生(1828—1906)挪威剧作家和诗人,“世界现代戏剧之父”,在他78年的生涯创作25部戏剧。
易卜生的个人经历和艺术成长道路同莎士比亚十分类似:从小家道中落,通过在剧院实际工作获得经验,在剧院当编剧。易卜生一直在摸索自己的艺术道路,直到1860年前后才实现了戏剧家的艺术突破。
一 易卜生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1) 易卜生不仅是挪威的、是欧洲的、也是世界的,超越国宝级而是像莎士比亚一样是全世界的共同财富。北欧文学是边缘文学,在整个北欧众多的文学家中,最重要、具有世界意义的恐怕只有易卜生:举例: 1994年的“布罗姆1排行榜”里被列为“西方文化救生筏”的世界级文学人士共有13位,其中有莎士比亚、但丁、歌德、托尔斯泰、易卜生等。在北欧作家中列入排行榜的只有易卜生,可见易卜生在世界文学的重要地位。易卜生是世界公演最多的剧作家之一,他的剧作在世界公演数目,仅2005年5月就有125 场之多,地域从孟加拉一直到巴西。他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等有112次之多。
2) 易卜生对中国文学和戏剧的巨大推动作用
鲁迅是我国最早对易卜生发表评论的人,从他在1907在《河南》月刊2、3、7号上连续发表两篇文章“《文化偏至论》和《摩罗诗力说》” 论及易卜生起,胡适、茅盾、郭沫若、曹禺等都有评论,戏剧方面,易卜生素有“中国现代话剧之父”的美誉,胡适将他的戏剧褒为“易卜生主义”,洪深、曹禺等都深受其影响。
二 世界的娜拉,中国的娜拉
1) 《玩偶之家》(1879)是至今世界最熟知的女权主义和妇女争取的形象70年代好莱坞再次改编成电影,由简·芳达(Jane Fonda) 主演娜拉,百老汇演剧由莉芙·乌尔曼(Liv Ullman) 演娜拉,90年代教的伊朗亦首次将妇女为中心的此剧改变为电影《莎拉》(Sara,1993)。
2)中国上演情况:上海、北京和南京等地从1914至1915年上海的春柳社演出《玩偶之家》至今,这部作品不断在我国上演,曹禺曾扮演过娜拉,其中有三次演出值得提一下:1926年在当时的北平演出时,警方以男女同台有伤风化,违反警例进行干预,造成警方与观众发生冲突;1935年南京的“娜拉事件”,演娜拉的女教师以“抛头露面,有伤风化,不能为人师表”而被学校开除,酝成社会事件;1935年6月上海的《娜拉》演出,赵丹(饰海尔茂)、金山(饰尼尔·柯洛克斯泰)、魏鹤龄(饰阮克医生)、蓝苹(饰娜拉)。蓝苹当时21岁,这场公演是中国话剧运动中载入史册的大事。50年代以后也演过,其中1998年演出的《玩偶之家》是由挪威戏剧家协会现任Agnet主演娜拉。
3) “娜拉”引发的中国文化界一场争论:鲁迅、胡适、郭沫若、曹禺等。鲁迅的观点是一家之说,他认为娜拉不是堕落就是回来,笔者认为也不见得一定如此,在娜拉影响下中国当时有不少女性毅然离开自己的家,走上社会去做一个真正的“人”,当然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是向往未来,追求进步的表现。
4)我心目中的三种类型“娜拉”
a. 淡泊高尚的娜拉:影剧明星王莹(1913—1974);
b. 红遍华人世界的影星、歌星周璇(1918—1957),想做而没有做成娜拉;
c. 走对路的、却是祸国殃民的娜拉:蓝苹。1935年她21岁时主演娜拉,一夜蹿红从配角演员一举成名。后来到了延安,以后的情况大家都知道。
5)娜拉现象之实质:
女人有自由发展的权利,要摆脱束缚,向往未来,做一个的、自主的、自由的、真正的“人”,剧中娜拉对海尔茂说的:我要做一个像你一样的人。
三 易卜生在中国的百年遭遇
易卜生没有到过中国,但却是世界上与中国瓜葛最深的、带有传奇性的惟一作家,尽管易卜生对中国文学影响巨大,并且催生了中国现代话剧,但是他在中国的遭遇是不够公正的。
1)前50年不逢其时坎坷磋砣。当时他在知识界和民众中大受欢迎。
茅盾曾在1925年的一篇文章中指出:“这位北欧文豪的名字传述青年的口头,不亚于今日之下的马克思、列宁”。从茅盾先生的这一论断我们看出易卜生在当时中国的影响。
为什么这么流行?鲁迅在《奔流》编后记中总结两个原因:1)要建设西洋式的新剧,以白话来兴散文剧;2)易卜生敢于攻击社会,敢于独战多数……,这正符合当时要文学,妇女,反抗传统道德提倡民主科学等新运动思想。
2)49后局势稳定,却遭到冷遇没有演出过多少场,远比不上无论思想的深刻性或艺术的成熟性均不见得盖过他的契可夫,原因由于当时的气氛和环境。1954年后从《武训传》开始政治运动接连不断。人道主义、人性论是批判对象,批判胡适,也牵连到“易卜生主义”,个人自由被视为是资产阶级极端利已主义意识形态。反右以后文艺界人人自危,惟恐沾边此类异己。66年封、资、修,大、洋、古都成了对象。
3)80年代以后:
演出:《培尔·金德》(1983、2003)、《布朗德》(1985)、经改编的《玩偶之家》(1998)、《人民公敌》(1999),今年还要演出易卜生的《营造商》(2006)又名《建筑师》、京剧《培尔·金德》和《海达·高布乐》改编的越剧《心比天高》等;研讨会:北京、武汉等地都开了易卜生的研讨会,今年南京、上海等地也在计划召开研讨会;出版:《易卜生文集》(8卷,1995)、《易卜生研究论文集》(1995),对过去视为禁区的易卜生后期剧作,包括易卜生同弗洛依德和尼采哲学的关系也开始有了开荒式的研究,如:已发表了《真实与虚幻的选择——易卜生后期象征主义戏剧》(1994)和《易卜生心理现实主义剧作研究——一种弗洛依德主义的语境》(2005)等多篇论文。
四 易卜生在中国的现实性
1) 80年代以来对易卜生的认识上大为改变,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要把先进文化拿来,所以面临着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来重新认识易卜生和易卜生主义的现实性问题。易卜生追求“自由,真理和个人的人性自我”,但是易卜生并不接受“极端的自由主义,反对过分个人自主和自我实现,以及完全背离历史准则和价值观等思想”,而强调“责任,法律和秩序”。易卜生对中国具有现实性:他的有些思想对提高人的精神素质;个人修养等都是可以借鉴的:娜拉现象仍然存在1)男权思想,“妇女回到锅台”实际上的“玩偶”的翻版2)沉渣泛起3)歧视与家庭暴力4)女性自己:出走后怎么办
2) 这次纪念活动的重大意义:让中国观众不会忘记易卜生和他致力奋斗的事业。易卜生作品中的主角都有一个奋斗目标,有一股奋力挣扎的潮流在涌动,他们对生活有一种期望,一种追求,这些对未来仍然具有很大意义(包括精神和物质、欲念和责任等问题)
3) 易卜生是一个伟大的剧作家,而不是政治家、哲学家,不能动辄以政治见解和意识形态来要求他。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由贵族世纪转向平民世纪,莎士比亚是旗手,易卜生同莎士比亚一样伟大,可以说他是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代文艺复兴的旗手和北欧“现代突破”的代表人物。他作品中最重要的词是“真理、、自由、自我、责任”,他对人性描写的基础是他的人物“关于人生如何才有意义”的看法等等。这些对中国正在振兴文艺,搞现代化等都是值得借鉴引用的。
4) 从艺术上讲,易卜生戏剧基本上是介乎传统的悲剧和喜剧之间的正剧,既给人以剧场里的瞬间现实感又不乏荒诞虚妄(如《培尔·金特》),开创了崭新的现代戏剧的世纪,易卜生作品有大量创造革新和反传统的突破,诸如从戏一开始就摆出全剧中心问题,从矛盾最尖锐处直接楔入,跨越时空的倒叙追忆,梦境和幻想(《海上夫人》)、象征主义(《野鸭》、《罗斯莫庄》)等,为后来剧界人士所吸收效仿,其中一个特色是“悬念”,大多半作品的结局出于人们意料,往往直到最后,甚至最后一句话才点出该作品的含义,后来很多作家、艺术家学习借鉴这一手法,如美国好莱坞恐怖片大师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19—1980)等。
易卜生生平及作品年表
1828年 3月20日亨里克•约翰•易卜生出生于希恩市斯多克芒加登庄园。
父母:玛丽琛(婚前姓阿斯腾伯格)和克努特•易卜生,商人。
1835年 父亲生意破产,家庭财产被拍卖,举家搬迁到格尔彭的温斯托普农场。
1843年 在格尔彭教堂接受坚信礼;全家搬迁到希恩的斯尼佩托普;易卜生12月27日离开家庭。
1844年 1月3日抵达格里姆斯塔,给药剂师闫斯•阿鲁普•莱曼当学徒。
1846年 与莱曼的女仆之一,艾尔莎•索菲•闫斯黛特,产下一名私生子。
1847年 药店产权归拉尔斯•尼尔森所有,搬进更大的店铺。
1849年 易卜生创作《凯蒂琳》。
1850年 前往克里斯蒂安尼遏(奥斯陆)学习,准备大学入学考试。《凯蒂琳》以布林约夫•比阿姆化名出版。担任学生联合会报纸《社区日报》和讽刺性周刊《安利姆纳》的编辑。易卜生作品首次搬上舞台:独幕话剧《武士冢》于9月26日在克里斯蒂安尼遏上演。
1852年 前往卑尔根,开始担任挪威剧院导演。前往哥本哈根和德累斯顿学习。
1853年 《圣•约翰之夜》首演。
1854年 《武士冢》修改本首演。
1855年 《厄斯特罗特的英格夫人》首演。
1856年 《苏尔豪格的宴会》首演。与苏珊娜•图洛森订婚。
1857年 《奥拉夫•里列克兰斯》首演。担任克里斯蒂安尼遏挪威剧院艺术总监。
1858年 于6月18日与苏珊娜•图洛森举行婚礼。《海尔格伦的海盗》首演。
1859年 写作长诗《荒原》和组诗《在画廊》。儿子希古尔德12月23日出生。
1860年 写作《斯凡希尔德》——《爱情喜剧》的草稿。
1861年 创作诗歌《特尔耶•维根》。
1862年 克里斯蒂安尼遏挪威剧院破产。易卜生前往古德布兰达尔峡谷和挪威西部研究民间传说。《爱情喜剧》出版(1873年11月24日首演于克里斯蒂安尼遏剧院)。担任克里斯蒂安尼遏剧院顾问。
1863年 《觊觎王位的人》出版。写作长诗《患难兄弟》。
18年 《觊觎王位的人》在克里斯蒂安尼遏剧院首演。前往意大利并开始在罗马生活四年。
1865年 创作《布朗德史诗》,后改名为《布朗德》。
1866年 《布朗德》出版并获成功。易卜生获得艺术家津贴。
1867年 《爱情喜剧》修改本出版。创作并发表《培尔•金特》(1876年2月24日首演于克里斯蒂安尼遏剧院)。
1868年 迁居德累斯顿,开始与家人在那里的七年生活。
1869年 《青年同盟》出版并在克里斯蒂安尼遏剧院举行首演。前往斯德哥尔摩出席斯堪的纳维亚文字大会。前往埃及出席苏伊士运河开通典礼。
1870年 写作诗歌《致一位瑞典女士的最后一封信》
1871年 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出版诗选(《神话》)。
1872年 基本完成《皇帝与加利利人》。
1873年 完成和出版《皇帝与加利利人》。担任维也纳世界博览会国际艺术评委会成员。
1874年 访问挪威(克里斯蒂安尼遏)。前往斯德哥尔摩。发表《英格夫人》改编本。
1875年 出版《凯蒂琳》改编本。迁居慕尼黑,开始在那里的三年生活。创作诗歌《诗函》。
1877年 《社会支柱》出版并首演于哥本哈根的皇家剧院。被(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1878年 再次前往罗马。除短期离开外,在那里生活七年。
1879年 创作和出版《玩偶之家》,在哥本哈根皇家剧院首次公演。
1881年 创作并出版《群鬼》(1882年5月20日首演于芝加哥的奥罗拉•特纳大厅)。
1882年 创作并出版《人民公敌》(1883年1月13日首演于克里斯蒂安尼遏剧院)。
1883年 出版《苏尔豪格的宴会》修订本
1884年 创作并出版《野鸭》(1885年1月9日首演于卑尔根国家场景剧院)。
1885年 访问挪威(克里斯蒂安尼遏、特隆赫姆、莫尔德和卑尔根)。迁居慕尼黑,开始在那里的六年生活。
1886年 创作并出版《罗斯莫庄》(1887年1月17日首演于国家场景剧院)。
1887年 前往日德兰半岛北部(塞比)避暑。
1888年 创作及发表《海上夫人》(18年2月12日同时首演于魏玛的霍夫特剧院和克里斯蒂安尼遏剧院)
18年 在格森萨斯度过最后一个夏天。结识爱米丽•巴尔达赫。
10年 创作并发表《海达•高布乐》(11年1月31日首演于慕尼黑皇家剧院)。
11年 返回挪威,在克里斯蒂安尼遏定居。见到西尔杜尔•安德森。
13年 创作并发表《建筑师》(13年1月19日首演于柏林莱辛剧院)。(儿子)希古尔德与伯格利奥特•比昂松结婚。
14年 创作并发表《小艾友夫》(15年首演于柏林德意志剧院)。
15年 迁居位于克里斯蒂安尼遏的阿比恩加特和德拉门大街拐角处的公寓并在那里度过晚年。
16年 创作并发表《约翰•盖勃吕尔•博克曼》(17年1月10日同时首演于赫尔辛基的瑞典剧院和芬兰剧院)。
18年 诞辰70周年——克里斯蒂安尼遏、哥本哈根和斯德哥尔摩同时举行大型庆祝活动。
19年 创作并发表《当咱们死人醒来的时候》(1900年1月26日首演于斯图加特的霍夫特剧院)。
1900年 第一次中风。
1906年 5月23日逝世 |
http://www.qianlong.com/ 2006-03-21 06:53:35
昨天,为纪念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逝世100周年而举办的“中国易卜生年系列活动”在幸福村艺术中心举办了开幕仪式。来自中国和挪威的艺术家们向易卜生送上了他们的个人贺礼,著名话剧导演林兆华透露由他导演的《娜拉的儿女》即将上演。
昨天也是易卜生诞辰178周年的纪念日,
著名话剧导演林兆华则上台为他执导的《娜拉的儿女》和《建筑师》做起了广告。据他介绍,《娜拉的儿女》重新解读了经典之作《玩偶之家》,从娜拉儿女的视角来演绎娜拉的故事。他强调,“《娜拉的儿女》其实和大家熟知的《玩偶之家》已经没什么关系了。《玩偶之家》中,孩子们还很小,但在本剧中,他们已经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以自己的视角去回忆母亲出走那天的情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