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三中 政治组 张晶
一、2008及2009高考试卷分析
(一)2008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政治)全国卷大致情况
2008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全国卷各科统计表
全国卷I | 全国卷II | |||||
科目 | 地理 | 历史 | 政治 | 地理 | 历史 | 政治 |
题 号 | 1—11;36(1)9分,(2)11分,(3)16分;39(1)12分,(3)8分 | 12—23;37(1)6分,(2)10分,(3)6分,(4)10分;39(2)12分,(4)8分 | 24—35;38(1)14分,(2)8分、(3)10分,39(5)10分、(6)10分 | 1—11;36(1)12分,(2)4分,(3)8分,(4)12分;39(3)10分,(4)10分 | 12—23;37(1)14分、(2)8分、(3)10分,39(1)14分、(2)6分 | 24—35;38(1)10分,(2)14分,(3)8分;39(5)10分、(6)10分 |
题 量 | 16题(选11题、主观5题) | 18题(选12题、主观6题) | 17题(选12题、主观5题) | 17题(选11题、主观6题) | 17题(选12题、主观5题) | 17题(选12题、主观5+1题) |
分值 | 100分 | 100分 | 100分 | 100分 | 100分 | 100分 |
1、试题结构符合考纲规定的要求
2008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全国卷政治统计表
全国卷I | 全国卷II | |||||
科目 | 经济 | 哲学 | 政治 | 经济 | 哲学 | 政治 |
题 号 | 24、25、26、27、28;38(1)14分 | 29、30、31、32;38(3)10分;39(6)10分 | 33、34、35;38 (2)8分;39(5)10分 | 24、25、26、27、28;38(2)14分 | 29、30、31、32;38(1)10分;39(5)10分 | 33、34、35;38 (3)8分;39(6)10分 |
题 量 | 6题(选5题、主观1题) | 6题(选4题、主观2题) | 5题(选3题、主观2题) | 6题(选5题、主观1题) | 6题(选4题、主观2题) | 5题(选3题、主观2+1题) |
分值 | 34分 | 36分 | 30分 | 34分 | 36分 | 30分 |
文综试卷政治部分考查的知识点如下表所示:
全国卷I | 全国卷II | |||||
科目 | 经济 | 哲学 | 政治 | 经济 | 哲学 | 政治 |
选 择 题 | 宏观经济手段、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的关系、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市场经济中反不正当竞争、进出口贸易 | 人与自然的矛盾、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和有条件性、意识的能动作用、外因对事物变化的重要影响 | 我国与西方政体的本质不同(国体)、地方的立法活动原则和职权、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 价格的决定因素、税收的作用、国家宏观、个体经济发展的原因、对外贸易等知识 |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矛盾的普遍性、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方、认识的发展、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 国家的阶级属性、我国的国家职能、党内民主建设等 |
涉及课本 | 第一、二、三、四、八课 | 第一、二、四课 | 第一、五课 | 第一、二、五、八课 | 第一、三、四、五课 | 第一、三课 |
主 观 题 | 三农问题 |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 国家职能;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 涉及分配、社会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等知识 |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内外因辩证关系 | 涉及国体、党的性质宗旨及执政理念、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以及我国外交的基本目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知识 |
涉及课本 | 第四课 | 第二、六、八课 | 第一、四课 | 第三、四课 | 第四、八课 | 第一、三、五课 |
4、选择题特点
5、主观题特点
(二)2009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政治)全国卷大致情况
文综试卷中政治部分共100分,其中经济常识38分(比08年多4分),哲学常识36分,政治常识26分(比08年少4分)。选择题共12题,其中经济、哲学、政治各4题,共48分;非选择题共6题,其中第38题经济2题,哲学、政治各1题,第39题经济、哲学各1题。经济、哲学和政治分值比重基本平衡,与教材内容和课时安排也大体一致。
2009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政治试题体现以下特点:
1、试题结构符合考试大纲规定的要求,经济、哲学、政治三部分内容的分值比例有所调整。
2、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核,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强调对基础知识的引用、变通、整合与创新。
3、试题凸显时政和社会生活热点
4、选择题特点
5、主观题特点
2009年高考全国二政治部分知识考查点分布
归类 | 知识点 | 应用体现 |
经济常识 | 24.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及价值总量的关系 | 某国 |
25.货币的职能及汇率 | 贸易及人民币结算 | |
26.生产与消费 | 家电下乡 | |
27.消费者权益 | 家电下乡坑农现象 | |
38(1)消费结构 | 我国农村消费结构支出构成变化 | |
38(2)农业发展的措施 | 三十年农村改革的实践 | |
39(6)三大产业结构 | 78—07年三大产业比值变化 | |
哲学常识 | 28量变质变关系 | 青蛙效应案例 |
29矛盾同一性 | 成语居安思危 | |
30.发展的观点·意识的同一性 | 总理剑桥演讲 | |
31.意识的能动作用 | 胡杨树民族精神的象征 | |
38.(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 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及解决措施 | |
39(7)整体与部分关系 | 荆州地区在当时和现在的地位 | |
政治常识 | 32民主集中制 | 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及活动原则 |
33政协职能 | 11届全国政协会议委员提案 | |
34民族区域自治权 | 《。。放假办法》 | |
35外交的基本目标 | 中国参加联合国维和活动 | |
38(3)党的宗旨 | 见38(4) |
二、2010年高考政治试题命题趋向
(一)命题特点预测
1、试卷不会有突然性的变化,整体趋向基本稳定
2、主干化的知识:注重基础性,强调对基础知识的引用、变通、整合与创新
3、能力化的立意:恰当处理时政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的关系,理论联系实际。
4、继续体现生活性、应用性与综合性,科学精神与人文思想并重。
5、新课程理念及课程改革发展在高考中可能有所渗透。
6、题型以及难度相对稳定
(二)2010年高考政治命题角度预测
三、备考策略
1、进一步加强对《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以及近三年高考文综试题的研究,把握好重点、难点和考点
2、夯实基础,突出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注重知识的整合
3、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热点、重点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4、加强学法指导,精练巧讲,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答题技巧
5、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
6、加强提优补差,分层教学
7、高度重视学科内综合(80%),适当关注学科间综合(20%),且相对保持了学科。应立足本学科,适当对重大热点,从不同学科角度分析研究,以应对综合性题目的要求
四、关于新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