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县思源实验学校 杨彩艳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数学《自行车里的数学》,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流程这三方面来阐述我的理解和认识。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自行车里的数学》这节课选自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66页—67页,本节主要研究两个问题: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发现并分析、解决生活现象中所蕴涵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2.教材地位作用
《自行车里的数学》这节课是比例这一单元后的综合运用,这节课是对圆、比例、排列组合的一个有机整合,也是这些知识的一个巩固练习,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进一步学习建模思想。
3.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的的具体要求是: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依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的计算方法,探索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引领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并应用”基本过程,获得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
4、教学重点:经历“前轮齿转的圈数×前齿轮的齿数=后轮齿转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关系的探究发现过程。
5、教学难点:发现“自行车蹬一圈”跟“前后齿轮数的比”和“后轮的周长”有关。
6、教学准备,上课前学生要预习本课,了解本科相关资料,实际测量蹬一圈车子走多远。
二、说学情
“自行车里的数学问题”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旨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发现并分析、解决生活现象中所蕴涵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对于自行车,学生熟悉的,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但是对于自行车的构造原理、车齿轮的变化关系以及变速自行车的行进基本原理并不是很清楚,因此,课前需要学生去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收集必要的数据,有助于课堂的顺利展开。运用所学的知识,去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于是开课我就直接提出:我们每个人都会骑自行车,自行车的种类也很多,你们知道自行车里也含有数学问题吗?老师准备了一辆自行车,谁能从中找出我们学过的知识?其实自行车里还蕴含着更为丰富的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自行车里的数学。
(二)自主学习
新的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充分放手让学生针对要探究的数学问题进行自主探求,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引导学生经历了以下的数学学习活动过程:
大家知道自己的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不同同学测量的结果,差异太大。
如何计算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小组讨论,组长汇报,交流想法。观察:前齿轮的齿数与后齿轮之间的关系:小组集体讨论研究,组长汇报,交流想法得到:
前齿轮的齿数×它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圈数
那么前齿轮转动一圈,后齿轮转动几圈呢,集体讨论得出:自行车蹬一圈走的距离=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
进一步得到:自行车蹬一圈走的距离=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车轮的周长
巩固练习:一种自行车,前齿轮48个齿,后齿轮19个齿,车轮半径71厘米,一种自行车,前齿轮26个齿,后齿轮16个齿,车轮半径66厘米,那么它们蹬一圈可前进多少厘米?
总结: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距离与不仅与车轮直径有关,还与前、后齿轮的比值有关。
我们现在有一种变速自行车.出示变速自行车的主要结构图: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
分组探究(1)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2)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
师巡视并指导有困难的小组
2.汇报第一个问题:12种方案 (集体交流,要有准确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如何排列)
3.汇报第二个问题:当“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比值最大时,走得最远。
四、说作业设计:
自行车运动员在进行公路赛的时候,有两段特殊的路段,你如何选择前后齿轮搭配。引导学生对各种速度的产生进行深入的解释,作为同学们回去后进行探索的一个知识。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用醒目的板条探索了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路程与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的关系,一目了然,简洁明快。
自行车里的数学
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路程=车轮的周长×
=
以上是我的说课过程,恳请各位专家、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
议。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