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科综合 历史试题
1.《左转》为左丘明解释《春秋》而作。书中记载“郤绮夺夷阳五田”、“郤犨与丝矫争田”、“晋郤至与周争堠田”(注:“ ”部分为人名)这些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贵族间的争权夺利 B.土地日渐私有化
C.地主土地兼并严重 D.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冲击
2.“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这些诗句是对下列中国哪种传统艺术特点的描述
A.书法 B.绘画 C.戏剧 D.杂技
3.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孔家店”、“”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这些现象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
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C.“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D.“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4.与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 单位:1000海关两
| 年代 | 各种机器和工具(A) | 农机具(B) | B/A(%) |
| 1912—1916 | 15956 | 118 | 0.74 |
| 1917—1921 | 39269 | 798 | 2.03 |
| 1922—1926 | 43074 | 390 | 0.91 |
| 1927—1931 | 55192 | 998 | 1.81 |
B.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C.在”爱用国货”思想的影响下,农民自觉抵制进口农机具
D.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壮大,抵制了农机具的进口数量
6.《新潮》2卷4号记载着这样一段话:这次运动是民众自决的精神……这次运动中大家直接向公使团及国外人类表示,是中国民众对外自决的第一声;不避艰险,直接问罪,是中国民众对内自决的第一声。所以这次运动是“二重保险的民众自决运动”。”这次运动”应该是
A.维新变法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运动
7.据近代中国某文献记载”窃闻泰西各国……遣将调兵,处分军事,虽悬隔山海,而如指掌,则尤以电报为之枢也。中国择递文报,羽檄交驰,人马俱敝,迟速之数,霄壤悬殊。”下列对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
A.西方军事上的优势主要靠的足无线电的便利
B.中国的传递方式是飞鸽传书、人马相传
C.在信息传递方式上,中西方存在巨大差别
D.在现代信息发展方面,中西方存在智力差距
8.围绕以下《外交大事记》的一块展板,四位同学展开讨论,其中观点正确的是
| 外交大事记 |
| 1981年底,中国明确表示肯定和原则支持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维和行动,并开始缴纳有关摊款。 |
| 1986年,中国应邀派人前往中东实地考察了”停战监督组织”。 |
| 1988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维和特委会成员。 |
| 1990年,中国首次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遣观察员,积极参加在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
乙: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
丙: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丁:为中国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A.乙、丙 B.丙、丁 C.甲、乙、丁 D.甲、丙、丁
9.1935年10月初,蒋介石在成都先后作了题为“建设新四川的根本要道”和”四川治乱为国家兴亡的关键”的演讲,强调四川地位的重要及其与国家治乱、民族兴衰的密切关系,第一次明确、公开地提出了”天然是复兴民族的最好的根据地”的思想,肯定地阐明了以四川为根据地的思想。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国民
A.开始全面抗战的 B.重视西部开发以促进全国稳定发展
C.加强西南建设以剿灭党和红军 D.应对日本扩大侵华作抗战准备
10.下面是中国某部门编制的1953年至1958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示意图。以下对这张示意图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①新中国工业建设突飞猛进 ②新中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
③建国初,年工业增长率相差10倍以上 ④工业增长与经济关系密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③④
11.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据统计,首批院士96人中留学归国的有46名,占总数的48%;1999年8月、、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23名是归国学者。这最能说明
A.教育被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B.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C.留学教育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
D.留学教育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12.《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指出:“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这里的“它”是指
A.农民个体经营组织 B.农村生产合作社
C.农村人民公社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3.(30分)在人类文明史上,以制度为重要内容的政治文明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6分)
材料二 “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构成。君上大权如: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臣民权利义务有如下几条:一、臣民中有合于法律命令所定资格者,得为文武官吏及议员。二、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三、臣民非按照法律所定,不加以逮捕、监禁、处罚……
材料三 夫共和是否决不能行于我国,此非可以空言折人之口,必有待于他日之试验,此勿深论。然问国家之弊,极于前清时代,不行政治,庸有幸乎?欲行政治,而不先之以种族,为道果克致乎?……夫谓共和不能行于中国,则完全之君主立宪,其与共和相去一问耳。……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既认为可以行君主立宪之国民,自应认为可以行共和之国民。
——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1912年5月7日)
材料四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皱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有人认为近代中国法制文明的真正起点是1908年清颁布的《钦定大纲》,请根据材料二说明这种观点的理由。(2分)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梁启超的抉择发生了怎样的转变?(2分)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4分)
(3)在20世纪初,中国哪一群度移植实验的失败能从反面证明材料四的观点?(2分)分析这种移植来的制度改造中国未能实现的原因。(6分)
材料五 (1911年)在长沙,我第一次看到报纸——《民力报》(注:应为《民立报》,作者系音译),那是一份民族的报纸,刊载着一个名叫黄兴的湖南人领导的广州反清和七十二烈士殉难的消息。我深受这篇报道的感动,发现《民力报》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材料。……我激动之下写了一篇文章贴在学堂的墙上。这是我第一次发表政见,思想还有些糊涂。……所以我在文章里提出,把孙中山从日本请回来当新的总统,康有为当国务总理,梁启超当外交!
——埃德加·《西行漫记·自述》
材料六 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4)材料五是口述史料,如果利用这一史料来研究历史,你有何看法?(4分)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建国后新中国为避免雅典式的直接民主推行了哪一重要的政治制度?(2分)指出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创新之处?(2分)
14.(22分)文化生活、家庭伦理、风俗的变化是社会变迁的反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1)中国古代强调“父母在,不远游”,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4分)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2分)
材料二 两张图片
北魏武士 孝文帝及其侍从
(2)材料二中左图到右图表明社会习俗方面的最大变化是什么?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4分)
材料三 中华成立后,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青年知识分子高呼婚姻自由,在结婚自由成为社会风气的同时,离婚自由也成为人们的诉求。
——摘自贾秀堂《时期离婚现象再探讨》
材料四 辛亥之后至建国之前,据一些地区的不完全估计,我国粗离婚率大约在0.6%左右,处于相对比较低的水平。
(3)材料三、四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后离婚率整体不高的因素有哪些?(5分)改革开放后,离婚率增高,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4分)
四川省凉山州2013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参与评分标准
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答案 | B | C | A | C | B | C | D | B | D | D | C | D |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52分。
13题(30分)
(1)①政治结构: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或者从贵族制度向官僚制度转变。)(2
分)
②经济格局: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2分)。
③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2分)
(2)第一次用的形式规定了人民的一系列基本权利。(或者: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性文件。)(2分)
转变:从主张变法维新(或君主立宪)到认可共和。(2分)
说明:民主共和逐渐成为时代潮流;梁启超顺应了历史的变化。(4分)
(3)群体:资产阶级派照搬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以失败告终。(2分)
原因:经济上: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政治上:由于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及破坏,民族不能;
思想上:未能用资产阶级思想彻底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根深蒂固。(6分)
(4)材料六是本人的口述历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但口述史料受口述者及记述者个人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因而具有不确定性及片面性;口述史料最好与第一手史料(或原始史料)配合使用。(任意两点4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分)
创新之处: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普遍推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2分)
14题(22分)
(1)经济基础: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2分)
思想基础:儒家伦理道德。(或儒家思想,如果回答儒家伦理道德具体内容一一忠孝及两者关系的可酌情给分,(2分)
这一传统观念有其积极意义,应重视传统观念的现实价值;不应固守传统,这一观念在当今的淡化是一种社会进步。(任意一方面2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鲜卑人改穿汉族服装。(2分)鲜卑人(或少数民族)的汉化(或封建化)(2分)
(3)不矛盾。材料三中的离婚群体主要是接受了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材料四中则包括全体国民尤其是农民阶层。(3分)
(4)因素:①小农经济在农村占据主导地位;
②传统道德观念浓厚;
③民主思想在农村的传播有限;
④妇女在社会经济中处于从属地位;
⑤民众受教育程度相对比较低下。(5分)
①离婚率的提高反映了妇女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和民主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③离婚率居高不下影响社会稳定,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要求一分为二从正反的不同角度答出两点即可,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