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江苏省13地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专题(部分图片版,有答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07:30:55
文档

江苏省13地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专题(部分图片版,有答案)

说明文阅读专题常州8.阅读说明文,完成各题。猕猴桃的奇异之旅   ①猕猴桃奇异之旅的第一站是它的发源地--湖北省宜昌市。早在先秦时期,这里充沛的雨量与湿涧的空气就催生了一种古老的藤本果树,椭圆形果子表皮覆盖着浓密的緘毛,内里是亮绿的果肉和一排排黑色点状的种子。   ②《诗经》记载了人们与它的初见:“隰①有苌楚,猗傩其枝。天②之沃沃③,乐子之无知。”“其楚”可能是猕猴桃最早的名字。唐朝的《本草拾遗》中出现了“猕猴桃”的记载:“猕猴桃味咸,温,无毒,可供药用,主治骨节风。”关于“猕猴桃”名称的来历
推荐度:
导读说明文阅读专题常州8.阅读说明文,完成各题。猕猴桃的奇异之旅   ①猕猴桃奇异之旅的第一站是它的发源地--湖北省宜昌市。早在先秦时期,这里充沛的雨量与湿涧的空气就催生了一种古老的藤本果树,椭圆形果子表皮覆盖着浓密的緘毛,内里是亮绿的果肉和一排排黑色点状的种子。   ②《诗经》记载了人们与它的初见:“隰①有苌楚,猗傩其枝。天②之沃沃③,乐子之无知。”“其楚”可能是猕猴桃最早的名字。唐朝的《本草拾遗》中出现了“猕猴桃”的记载:“猕猴桃味咸,温,无毒,可供药用,主治骨节风。”关于“猕猴桃”名称的来历
说明文阅读专题

常州

8.阅读说明文,完成各题。

                 猕猴桃的奇异之旅

   ①猕猴桃奇异之旅的第一站是它的发源地--湖北省宜昌市。早在先秦时期,这里充沛的雨量与湿涧的空气就催生了一种古老的藤本果树,椭圆形果子表皮覆盖着浓密的緘毛,内里是亮绿的果肉和一排排黑色点状的种子。

   ②《诗经》记载了人们与它的初见:“隰①有苌楚,猗傩其枝。天②之沃沃③,乐子之无知。”“其楚”可能是猕猴桃最早的名字。唐朝的《本草拾遗》中出现了“猕猴桃”的记载:“猕猴桃味咸,温,无毒,可供药用,主治骨节风。”关于“猕猴桃”名称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果子外皮的绒毛状似猕猴,另一说法是果实常被猕猴食用。猕猴桃的叶子呈圆形或心形,花开乳白色转黄色,有人会在庭院中栽植观赏。

   ③猕猴桃缓慢地持续着它的旅程,却一直未被前人驯化栽培。究其原因,一是猕猴桃喜阴怕晒,畏旱怕涝,对水分、土壤的要求都较高;二是猕猴桃属于雌雄异株,花朵对蜜蜂的吸引力不强,人工栽培的难度较大。就这样,猕猴桃默默在山间谷底生长了上千年,就连它最广为流传的名字-“猕猴桃”,也散发着一种野果的味道。

   ④不过命运卷起了这颗果实,给了它一张通往海洋另一边的船票。1904年新西兰教育学者伊莎贝尔到宜昌探望妹,猕猴桃的种子漂洋过海,随着她返回新西兰,来到了南太平洋岛国。

   ⑤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新西兰是猕猴桃生长的理想之地,很难授粉的问题也在技术上得到了解决,猕猴桃被广泛种植并于1924年培育出新的品种。改良后的品种个头更大,皮表绒毛分布均匀,耐受磕碰,口味鲜美,营养丰富。也许是猕猴桃的中国名字传递的灵感,有人觉得这种全身绒毛、暗绿色的鸡蛋形果实和新西兰特有的几维鸟(Kiwi bird)倒是很像,1966年前后,Kiwi fruit(奇异果)这个新名字诞生了。这个名称是如此响亮,以至于逐渐成为所有商业化猕猴桃的代称。再通过运输、储存和销售的产业实践,20世纪70年代,新西兰在猕猴桃栽培和销售的世界版图里一枝独秀,但随后奇异果的生产迅速传播到其他国家。

   ⑥2016年,全球猕猴桃产量为430万吨,除了新西兰,智利、意大利、法国、日本和中国都是猕猴桃的生产大国。猜猜谁是猕猴桃产量的冠军?猕猴桃的故乡重新夺冠--中国居首位,占世界猕猴桃总产量的56%.新西兰猕猴桃品种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被引入中国,曾经出口的水果以“进口水果”的身份回到了老家,猕猴桃摇身一变成了奇异果。基于丰富的原生品种资源,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科研人员分别从四川和湖北的野生猕猴桃品种中,培育出了含有金色果肉的“黄金猕猴桃”与果心为红色的“红心猕猴桃”,在商业猕猴桃果肉颜色里红绿黄三分天下。

   ⑦世界第一的种植面积,稳定的产量,强劲有力的研发力量,还有潜力无限的消费市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猕猴桃终于回家了。

(根据《新华文摘》等资料整理)

【注释】①隰:xí,低湿的地方。②婍摊:ěnuó,美的样子。③夭:yāo,茂盛。④沃沃:涧泽。

(1)本文的题目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2)猕猴桃具有哪些价值?根据第②段简要概括。

(3)根据⑤⑥两段内容,总结出猕猴桃生产商业化的基本过程。

(4)联系⑥⑦两段的语境,解释画线短语的含义。

①曾经出口的水果以“进口水果”的身份回到了老家。

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猕猴桃终于回家了。

(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①②两段运用了摹状貌和引用资料的说明方法,介绍了猕猴桃名称的变化和外形等特征,增强了文学性和趣味性。

B.奇异果(Kiwi fruit)和猕猴桃的命名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令人印象深刻。

C.我国野生的猕猴桃一直未被驯化栽培,是因为品种单一和习性特殊,加上繁殖的复杂,人工栽培的难度很大。

D.本文按照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顺序介绍了猕猴桃的奇异之旅,条理清晰。

8、【分析】文章采用逻辑顺序,第一部分说明了猕猴桃的发源地以及在中国的发展情况,第二部分说明了猕猴桃漂洋过海后到了新西兰的栽植成功,第三部分说明了终于回到了中国,中国猕猴桃的种植面积、稳定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这就要结合它在文章的内容以及主题的作用上去分析。对于分析题目的小题,一般从两个方面着手分析,一是看标题是以物件,事物为标题的,往往就是点明文章的内容以及文章的线索;二看标题是以有深意的短语做题目的,往往就是点明文章的主题思想的。要依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分析。题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猕猴桃的商业发展历程。

(2)本题考查概括说明的内容,只要结合原文,概括分析即可。可用中心句法、关键句法。由“猕猴桃味咸,温,无毒,可供药用,主治骨节风。”、

“猕猴桃的叶子呈圆形或心形,花开乳白色转黄色,有人会在庭院中栽植观赏。”可概括出答案。

(3)本题考查概括说明某一部分内容,只要从文中找到与之有关的文字,认真研读,思索感悟,概括出来即可。本题难度不大。

从⑤⑥找到与问题相关的句子概括作答。关键句子:“由此,猕猴桃在新西兰被广泛种植。也许是“猕猴桃”最初的中国名字给了起名者灵感,有人觉得这种全身绒毛,暗绿色的鸡蛋形果实和新西兰特有的一种几维鸟(Kiwi bird,Kiwi是毛利语)倒是很像。1966年左右,Kiwi fruit(奇异果)这个新名字诞生了,随后新西兰奇异果逐渐。”“智利、意大利、法国、日本和中国都是猕猴桃的生产大国。新西兰猕猴桃品种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被引入中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科研人员分别从四川和湖北的野生猕猴桃品种中,培育出了含有金色果肉的“黄金猕猴桃”与果心为红色的“红心猕猴桃”,在商业猕猴桃果肉颜色里红绿黄三分天下。”据以上可概括出:在新西兰猕猴桃被命名为“奇异果”,成为所有商业化种植猕猴桃的代称,在世界果蔬市场大放异彩;随后猕猴桃在多国得到商业种植,特别是百年的猕猴桃重新回到中国,并培育出商业新品种。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重点短语的理解。理解时要联系上下文,结合句子所用的拟人修辞,来分析解答。

①运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因为猕猴桃发源地在中国,再从国外进口到中国销售,就像外出的人回老家一样。

②运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发源地在中国的猕猴桃,现在重新在中国大量种植,并且种植面积世界第一,产量稳定,研发力量强劲有力,还有潜力无限的消费市场。这就像客居他乡的人重新回到家。

(5)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对说明方法以及说说明顺序的把握。

ABC.正确;

D.错误,文章采用逻辑顺序,介绍了猕猴桃的奇异之旅,不是按照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顺序。

故选:D

答案:

(1)运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并形象的说明了猕猴桃生产商业化的基本过程。

(2)供药用,主治骨节风;庭院中栽植观赏。

(3)在新西兰猕猴桃被命名为“奇异果”,成为所有商业化种植猕猴桃的代称,在世界果蔬市场大放异彩;随后猕猴桃在多国得到商业种植,特别是百年的猕猴桃重新回到中国,并培育出商业新品种。

(4)①因为猕猴桃发源地在中国,再从国外进口到中国销售,就像外出的人回老家一样。

②发源地在中国的猕猴桃,现在重新在中国大量种植,并且种植面积世界第一,产量稳定,研发力量强劲有力,还有潜力无限的消费市场。这就像客居他乡的人重新回到家。

(5)D。

淮安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充成12 ~15题。(18分)

题跋:绵廷千年的点赞艺术

马菁菁

①题跋是写在书籍、字画等前后的文字的总称。写在前面即右侧的文字称“题”,写在后面即左侧的文字称“跋”。这是由卷轴的形式特点决定,符合中国古代从右到左、从上到下的观赏习惯的。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鉴于字画中的题跋更常见、更典型,因此以字画为例解说题跋更合适些。

②魏晋南北朝是题跋的萌芽期,那时绘画是一种职业,画师无需读书认字,主要任务就是在寺庙里画壁画,或者去宮廷画皇帝、妃子的肖像,当然不会在画上署名,只有极少的王公贵族才会在作品上留下“签名”,顾恺之就是目前所知第一位在画作上留下签名的人。

③宋代是题跋的发展期,皇帝艺术家宋徽宗功不可没,他用瘦金体独创了一种签名——天下一人,这四个字可作花押款,就好像是自己对自己的画进行认证。上行下效,于是更多的画家开始在画上签名.。起初他们不敢堂而皇之的“签名”,只能愉偷的把名宇写在树干上、山峰上。所以,如果一幅画上有画家自己的签名,那通常是宋代以后的作品.

④元代是题跋的兴盛期。到了元代,倪瓒那一批画家就彻底不顾忌“签名"。他们的文人画,讲究"诗书入画”,有诗有序,作品才算完整,于是题跋成了书画的重要组成部分。题跋中除了签名,一般还要交代创作的时间、地点、人物,或者写首诗配合画面,生怕后人感受不到画家的情绪。这样一來,对画家的要求就高了,不仅要会写诗,还要书法好,最重要的是会搭配,整体美观。画画的人变了,画作自然也就不同了,就好比文艺青年喜欢往各种“无聊”的地方增加难度,并且乐此不疲。

⑤除了书画家给自己的作品写题跋,更多的收藏家、鉴赏家也为作品写题跋。比如现存最早的山水面——隋朝画家展子虔的画作“游春图”,本来没有名字,被宋徽宗收藏后,大笔一挥,在右侧写了 "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以后就叫这个名字了。后世的收藏家、鉴赏家们,不断将自己的品评与鉴赏附于作品之后。这一代代流传下来的题跋,宛若绵延千年的艺术“点赞”,构成了一幅画完整的价值,使书画具有了历久弥新的艺术生命。

⑥题跋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像破案一样提供这幅画的创作线索,这幅画怎么来的?我的看法是什么……后一个写题跋的人也是拫据前一个人提供的线索对这幅画作出自己的判断。所以我们在看一幅画的时唉千万不能略过题跋,比如《清明上河图》的题跋就足以拍一部穿越古今三生三世的电视连续剧了。金人张著的题跋让后人破解了《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之谜,但还有一个谜没有破解。张著在题跋中说,宋徽宗也为 《清明上河图》写过题跋,但我们现在看到的画卷中却没有,而且画卷的长度也比明代李东阳题跋中所记录的少了近两米,这消失的部分去了哪儿呢?《清明上河图》又经历了怎样的命运呢?

⑦题跋是不是比原画更有看头?总之,题跋就是一幅画存在的证据,是一幅画背后的故事,字里行间,骨肉丰满。所以,请好好对待一幅画的题跋吧!

(选自《山山水水聊聊画画》,有删改)

12.请简要槪括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题跋”。(4分〉

答:                                                               

13.第②段加点字“目前所知”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答:                                                                       

                                                                           

14.第⑥段写《淸明上河图》有何作用?(5分)

答:                                                          

                                                                                                                                                   

14.本文以“题跋:绵延千年的点赞艺术”为题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理由。(5分) 

答:                                                                  

                                                                  

【分析】本文的说明对象是:题跋;从题跋的定义、发展历史、艺术价值、重要作用等方面具体说明;最后总结全文,希望人们好好对待一幅画的题跋。

【解答】(1)本题考查提炼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概括。结合内容,从“题跋是写在书籍、字画等前后的文字的总称”“魏晋南北朝是题跋的萌芽期,宋代是题跋的发展期,元代是题跋的兴盛期”“这一代代流传下来的题跋,宛若绵延千年的艺术‘点赞’,构成了一幅画完整的价值,使书画具有了历久弥新的艺术生命”“题跋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像破案一样提供这幅画的创作线索”中概括为:从定义、发展历史、艺术价值、重要作用等方面概括的。

(2)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先说明词语的意思,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再说明删去此词句子的意思,最后强调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答题时首先明确观点:不能去掉;“目前所知”是据目前资料显示的意思。原句表示据目前历史资料显示,顾恺之是第一位在画作上留下签名的人,但并不表明他一定就是第一位在画作上签名的人,如果删去,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原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3)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和打比方等,先辨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然后结合内容来分析表达效果即可。结合内容可知,列举《清明上河图》题跋揭示作者部分缺失的例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直观的说明了题跋的重要作用,提供了创作线索。进一步说明了题跋是绵延千年的点赞艺术。为下文提出要好好对待题跋做铺垫,增加文章趣味性,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4)本题考查理解说明文的标题。说明文标题的作用:表明说明对象或是说明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标题如若是设问句,还有启迪读者思考,引发读者探究兴趣的作用。结合内容可知,“题跋”交代说明对象;“绵延千年的点赞艺术”体现出题跋的历史悠久,绵延不绝;表达了作者对题跋的赞美之情,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因此,这个题目好。

答案:

(1)定义、发展历史、艺术价值、重要作用。

(2)不能,目前所知是据目前资料显示的意思。原句表示据目前历史资料显示,顾恺之是第一位在画作上留下签名的人,但并不表明他一定就是第一位在画作上签名的人,如果删去,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原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3)举例子,举了《清明上河图》题跋揭示作者部分缺失的例子,具体直观的说明了题跋的重要作用,提供了创作线索。进一步说明了题跋是绵延千年的点赞艺术。为下文提出要好好对待题跋做铺垫,增加文章趣味性。

(4)好。交代说明对象是题跋,体现出题跋的历史悠久,绵延不绝。表达了作者对题跋的赞美;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点评】常见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徐州

泰州

9.(8分)阅读下面的说明文语段,完成各题。

①从空中俯瞰,在天安门北创,无故应瑰丽的宫股宛如室石砌成的沙盘。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紫禁城﹣﹣北京故宫。

②自十二世纪起,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逐渐移到北京。因此,在北京的古迹、文物,尤其是作为都城的象征﹣﹣宫殿建筑,不仅在全国居于首位,而且和世界各著名都城的皇宫相比,也占有突出的地位。

③英国的白金汉宫,建筑面积相当于紫禁城的十分之一。俄罗斯的冬宫,建筑面积相当于紫禁城的九分之一。法国的卢浮宫,建筑面积尚不到紫禁城的四分之一,北京故宫,仅就现存的明永乐十八年建成的紫禁城计算,它占地七十二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十七万平方来,现实存十五万多平方来。

④在世界闻名的古国中,巴比伦的宫殿早已无存,古希腊、罗马的宫殿已只剩下废墟,埃及、印度中世纪前的宫殿也非原貌或全貌了。北京故宫,虽然在明、清两代一直不断地被重建、改建、扩建,但它的基本规模仍然是明永乐时期所确定的,至今仍能在紫禁成中看到诗多古建筑。

(节选自《故宫营造》,有删改)

(1)第①段划线句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

(2)第③段中,前三句话的顺序不能调换,请说明理由。

(3)下列对文末加点词“仍能”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明其他文明古国的宫殿都已不复存在。

B.说明紫禁城中有许多古建筑被延续不断地保存了下来。

C.流露出作者对明永乐时期故宫营建工程的赞叹之情。

D.表达作者对北京故宫的古建筑依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民族自豪感。

9.【解答】(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从空中俯瞰,在天安门北创,无故应瑰丽的宫股宛如室石砌成的沙盘”把故宫比作室石砌成的沙盘,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北京故宫的瑰丽。

(2)本题考查句子之间的关系。

第③段中,英国的白金汉宫,建筑面积相当于紫禁城的十分之一。俄罗斯的冬宫,建筑面积相当于紫禁城的九分之一。法国的卢浮宫,建筑面积尚不到紫禁城的四分之一。是按照建筑面积由小到大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的,所以不能调换。

(3)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A.错误,只是说明其他文明古国的宫殿不如中国的紫禁城保存的好;

BCD.正确。

故选:A

答案:

(1)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紫禁城的瑰丽。

(2)三句是按照建筑面积由小到大的逻辑顺序说明的,所以不能调换。

(3)A

宿迁

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流浪地球》--恒星的挽歌

冯小宝①《流浪地球》是 2019年备受关注的电影,它引发了无数观众对电影中科学设定的热烈讨论。有的说行星发动机不可能实现;有的说要引爆木星推走地球,有更好的办法…回头想想,到底什么才是地球不得不流浪的原因呢? 

②太阳内部不断发生氢核聚变,产生氦,同时释放巨大的能量。一方面,太阳的巨大质量产生引力,令其自身向中心坍缩;另一方面,核反应产生的高热,导致它膨胀。这两种趋势形成一种平衡,让太阳能保持稳定的形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核心中的氢会越来越少,氦越来越多,核心密度越来越大,于是核心就会收缩。随后发生新的热核反应,这种反应会释放更大的能量,点燃太阳的氢壳层。因此太阳本身会更热且不断膨张,变成一颗红巨星,它的直径将相当于现在的 100倍。到那时,太阳会将靠近它的水星和金星一口吞掉,地球也许不会被吞噬,但必然早就被烤焦,一切生物都将灰飞烟灭。 

③现实中,科学家已经找到了恒星“吃掉”行星的案例。 2010年,哈勃太空望远镜就观测到,一颗与太阳类似的恒星,正在吞噬与它相距约300多万千米的行星。在恒星巨大的引力作用下,这颗行星被拉伸成橄榄状,其表面的平均温度超过1500摄氏度。预计在之后的1000万年内,这颗行星就会被完全吞啦。 

④地球这颗行星的生物圈,其实是依靠太阳这颗恒星给予的能量来维持的。离开了太阳,地球的生态循环系统必然崩溃。此时,地球不得不流浪。因此,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带领观众进行了各种基于已有科学发现的假设和推定。 

⑤流浪的地球,离开了生命之光 --太阳,唱着恒星的挽歌,满含对旧爱的眷恋,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未知的征程。当电影中的人类用各种语言说着“太阳系,再见”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是永不熄灭的文明之火。 

(选自《中学科技》,2019年第4期,有删改)

1、文章开头从电影《流浪地球》说起,有什么作用?

2、第②段侧重于科学推理太阳膨胀、烤焦地球的过程。请梳理这一过程,完成填空。 

太阳氢核聚变失衡,核心因密度增大而收缩→① ______ →② ______ →太阳烤焦地球

3、文章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4、联系文章和下列材料,谈谈你对“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的认识。(80-100字) 

材料:宇宙是无穷无尽的,它的运动也是无穷无尽的。人类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够测算出,遥远的星星体积有多大,温度有多高,有些什么元素,在怎样运动。今天,载人的宇宙飞船已经成功地实现了登上月球的飞行,将来一定会揭示更多的宇宙秘密。 

(选自《宇宙里有些什么》,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16版)

【解析】

(1)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在说明文中,作者在文章开头往往会列举日常生活中的示例、引用传说故事、引用谜语或者诗歌等。通过这些方式,往往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或引起读者的思考。本文也不例上,作者首段写的是广受观众喜爱的电影《流浪地球》,目的就是为了引出“地球流浪的原因”这一话题,引出下文对“恒星”的相关介绍。同时起到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2)本题考查说明内容的梳理与信息的筛选概括。解答此题先根据题干中所给的提示内容,可以看出就是对第二段内容的梳理与概括。根据“随后发生新的热核反应,这种反应会释放更大的能量,点燃太阳的氢壳层”一句可概括出①处的答案,再根据“因此太阳本身会更热且不断膨张,变成一颗红巨星,它的直径将相当于现在的100倍。到那时,太阳会将靠近它的水星和金星一口吞掉”一句,概括出②处的答案。 

(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阅读画线句子,主要写了2010年,哈勃太空望远镜所观测的内容,同时给出观测所得的数据,可见运用的是举例子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来具体地说明恒星可以吞噬行星。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按照题意,表达自己对“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的看法即可。比如这篇文章的尾句“我们看到的是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是永不熄灭的文明之火”,可见作者对这种探索精神的赞美,再结合题干所给的材料,可以看出这种探索精神还要面对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将二者相结合,分析这种精神的伟大之处,以及人类探索的意义即可。 

答案: 

(1)引出说明对象“地球流浪的原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于“恒星”的说明。 

(2)①热核反应释放能量,点燃太阳氢壳层②太阳不断膨胀成为红巨星,吞噬水星金星 

(3)运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真实事例,具体准确的说明了恒星吞噬行星的范围之大,威力之强。 

(4)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始于求知欲。对宇宙的好奇,让人类在几千年文明中不断探索,在智慧与实践的碰撞中,进发出真理的火花。人类虽然渺小,却一步一步在认识宇宙。正是科学探索精神,正是坚持真理,勇于追寻,让人类文明如此灿烂并且不断向前发展!

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开篇以广受观众喜爱的电影《流浪地球》,引出说明对象“地球流浪的原因”。接着以举例子、列数字等不同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介绍恒星吞噬行星的范围之大,威力之强。最后再次以电影《流浪地球》中的假想的未来局面,表达对人类探索科学的不懈精神的赞美。

对说明文语段的作用的分析,需要从以下三个角度思考:(1)从结构方面考虑:①首段:引出说明对象,领起下文;②中间段:承上启下;③结尾段:总结全文或前文,呼应开头。(2)结合具体的说明内容来谈;(3)结合说明方法来谈。特别提示:说明文若在开头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还可以使说明文更生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连云港

    阅读《昆虫记》节选,完成13-16题。(11分)

    ①蝉是非常喜欢唱歌的。它翼后的空腔里带冇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因为有这种巨大的响板,使得生命器官都无处安置,只得把它们压紧到身体最小的角落里。当然了,要热心委身于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部的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②但是不幸得很,它这样喜欢的音乐,对于别人,却完全不能引起兴趣。就是我也还没有发现它唱歌的目的。通常的猜想以为它是在叫喊同伴,然而事实明显,这个意见是错误的。

    ③蝉与我比邻相守,到现在已有十五年了,每个夏天差不多有两个月之久,它们总不离我的视线,而歌声也不离我的耳畔。我通常都看见它们在梧桐树的柔枝上,排成一列,歌唱者和它的伴侣比肩而坐。吸管插到树皮里,动也不动地狂饮,夕阳西下,它们就沿着树枝用慢而且稳的脚步,寻找温暖的地方。无论在饮水或行动时,它们从未停止过歌唱。

④所以这样看起来,它们并不是叫喊同伴,你想想看,如果你的同伴在你面前,你大概不会费掉整月的功夫叫喊他们吧!

⑤其实,照我想,便是蝉自己也听不见所唱的歌曲。不过是想用这种强硬的方法,强迫他人去听而已。

⑥它有非常清晰的视觉,只要看到有谁跑来,它会立刻停止歌唱,悄然飞去。然而喧哗却不足以惊扰它。你尽管站在它的背后讲话,吹哨子、拍手、撞石子,这镇静的蝉却仍然继续发声,好像没事儿人一样。

⑦有一回,我借来两支乡下人办喜事用的土铳,里面装满火药,将它放在门外的梧桐树下我们很小心地把窗打开,以防玻璃被震破。

⑧我们六个人等在下面,热心倾听头顶上的乐队会受到什么影响。“碰!”放出去,声如霹雷。

⑨一点没有受到影响,它仍然继续歌唱。它既没有表现出一点儿惊慌扰乱之状,声音的质与量也没有一点轻微的改变。第二和第一一样,也没有发生影响。

⑩我想,经过这次试验,我们可以确定,蝉是听不见的,好像一个极聋的聋子,它对自己所发的声音是一点也感觉不到的!

(节选自法布尔《昆虫记·蝉》,有删改)

13.蝉的歌唱源于它怎样的身体构造?(2分)

14.第③段画线句子语言有什么特色,请略作分析。(2分)

15.第⑦至⑩自然段,写了什么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具有怎样的治学态度?(3分)

16.“垂缕饮清露,流响岀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的《蝉》和法布尔的《蝉》都写了蝉鸣,其用意有何不同?(4分)

(三)(11分)

13.(2分)它翼后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

14.(2分)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用人格化的手法(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比肩而坐、狂饮树汁、慢步行走等动作(细节),生动地描写了蝉的生活习性。

5.(3分)作者用土铳的声对蝉的听觉进行测试,结果证明蝉是没有听觉的。(2分)作者勇于实践和探究,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1分)

16.(4分)虞世南的《蝉》,以蝉喻人,旨在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2分)法布尔的《蝉》旨在探究科学奥秘:观察探究蝉的身体构造和歌唱的特点,通过试验证明蝉是感受不到声音的。(2分)

盐城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7题。(14分)

5G,连接美好未来

①每年三四月份,草长莺飞日,赏花正当时,玉渊潭公园都会迎来樱花节。今年的樱花节,游客感到购票更方便,游园体验更舒适。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是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将5G网络技术应用到景区,节省了游客入园时间。

②无论3G、4G还是5G,这其中的“G”代表Generation(代)的意思。5G指的是第5代移动通讯网络,它是目前4G网络下一代的升级版。

③从理论上讲,5G网络速度将是4G的百倍甚至更多,其峰值数据传输速率可达20Gbps,甚至能达到25Gbps。这将给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游戏的普及提供可能。目前,用手机在线玩AR、VR游戏还比较困难,这主要是因为现在的4G网络达不到AR、VR技术所需的网速。5G时代,人们的移动娱乐生活将更加丰富精彩。

④5G能够连接大量物联网设备,具有低延迟的特点。从固定的用户终端,一直到时速500千米的超高速列车,5G保证未来用户的数据连接不会掉线,从而建立一个更智能、更连接的世界。今年4月3日,全国首例5G远程心脏微创手术由广州教授团队“隔空”指导,高州医院医生主刀实施。相距400公里,手术画面却几乎没有延迟,身处广州的医学专家仿佛亲临现场。如果信号传递慢,网络反应延迟,指令下达出现迟缓,就难以达到理想效果。5G技术为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插上了翅膀,给病患带来福音。

⑤未来,5G网络信号无处不在。目前,在日常生活中,上班族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烦恼:乘坐地铁时,刚好客户打来微信电话,还没谈几句便因网络信号不佳而被迫中断,这种情况将不会再发生,5G基站是一种微基站,身量更小、分布更多,可以发出比4G信号塔更高密度的信号,因此解决了地下空间等区域信号存在盲点的问题。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这就意味着将获得更高质量的语音和视频通话服务。

⑥目前,中国的5G产业仍处于发展阶段,有着巨大的商业潜能,前景广阔。5G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后,会涌现出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智慧医疗等大量新兴业态。2019年的央视春晚,中国电信率先通过5G网络实现4K高清直播和视频回传,全程流畅无卡顿、无中断。

⑦移动通信技术的更新换代不是一蹴而就的,仍有一些发展难题需要不断解决。中国迈入5G时代的铿锵步伐,正不断激发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尽想象。

(根据《人民日报》《科学大众》等资料整理)

14.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2分)

                                                                             

【答案】通过写5G网络技术应用到景区后使游客游园体验更舒适的事例,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5G网络技术,增强文章趣味性,激发阅读兴趣。                             

15.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5分)

(1)第④段中画线句中的“几乎”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2)第⑥段中画线句中“涌现”的意思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答案】(1)不能,“几乎”是“接近于”的意思,说明手术画面接近于没有延迟,若删去则变成手术画面没有延迟,说法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答案】“涌现”指的是人或事大量的出现,写出了5G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后,会大量出现新兴业态,体现了5G产业巨大的商业潜能、前景广阔。                   

16.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作比较、列数字。列出了20、25等数字并将5G的网络速度与4G的网络速度进行比较,准确具体、突出强调了5G网络速度快的特点。                             

17.联系全文概括5G网络的特点。(3分)

                                                                                   

【答案】(1)网络速度快;(2)能够连接大量物联网设备,低延迟;(3)信号无处不在;(4)有巨大的商业潜能,前景广阔。                                    

文档

江苏省13地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专题(部分图片版,有答案)

说明文阅读专题常州8.阅读说明文,完成各题。猕猴桃的奇异之旅   ①猕猴桃奇异之旅的第一站是它的发源地--湖北省宜昌市。早在先秦时期,这里充沛的雨量与湿涧的空气就催生了一种古老的藤本果树,椭圆形果子表皮覆盖着浓密的緘毛,内里是亮绿的果肉和一排排黑色点状的种子。   ②《诗经》记载了人们与它的初见:“隰①有苌楚,猗傩其枝。天②之沃沃③,乐子之无知。”“其楚”可能是猕猴桃最早的名字。唐朝的《本草拾遗》中出现了“猕猴桃”的记载:“猕猴桃味咸,温,无毒,可供药用,主治骨节风。”关于“猕猴桃”名称的来历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