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統藝術工藝發展的圖案、技巧,以民俗文化為大宗。因此許多活潑的項目,也就在這個體系裡面不斷的推陳出新,我們之所以從建築的雕刻來談工藝的整個發展脈絡,主要是就建築體系而言,它本身就是一個單獨的結構藝術(圖一),是所有民間藝術發展上,最為豐富的一個區域。
建築雕刻本身和建築的關係,從冠在雕刻前面的定義來看,它是屬於建築表面裝飾的雕刻行為,它不能改變建築結構的架構材,僅能以建築結構本體的表面做為它的裝飾位置,也因此我們就依照建築結構本身的屋頂、臺基和中間立柱的過渡地帶三個部份,來討論有關建築裝飾的藝術。
屋頂的部份,以交阯、泥塑為主(圖二),而在這類的題目上,通常可以在屋脊上看到的有雙龍拜塔、雙龍搶珠……等等的題目,而跟著中國建築屋脊蹺起的形勢,龍本身的造形做一個飛騰翻轉的提昇。而在整個的造形意識上,它的設計理念非常的濃,色彩上還是以中國傳統的艷麗為主。在台灣所謂的水車堵的附近和垂帶正面,往往有著很多的交阯裝飾,而在所有的建築裝飾類型裡面,有花鳥、人物、走獸、裝飾,裝飾又分成了集瑞、螭龍,甚至書畫等等,就整個空間的配置,或方或圓,或是在一個角落,因地制宜,而做成了許多的圖案設計,有瓦作,有琉璃,有交阯,有剪粘等等,無非也就是把這個材料,在屋頂上的必須裝飾,做了一個淋漓盡致的發揮。
在屋簷以下的內部,有著所謂疊斗的木結構,這個位置通常我們都用螭龍來表達(圖三),不論是往前凸出的,和枋平行的斗和昂等等這類的木結構,它可以在彎結的部份,做螭龍紋的裝飾,或頭朝前,或頭朝後,或以角頂上身龍的身腹等等,像這些依附在建築結構材而順著形勢,互相不衝突而圖案的部份互做搭接,這在建築設計上來講,似乎並沒有去預留這個空間要如何處理,但是裝飾的工藝在這裡卻爬滿了整片的大牆,也說明了中國在圖案設計、圖像的創意和功能。這個部份因為是實際上用以支撐建築結構屋頂的承重部份,不能做過份雕飾,因此在斗拱的部份,我們能看到的都是淺的線刻,然後因著這個線刻而再做出了退暈的色彩,或紅或綠,或上一些金箔等等,無非也就是華麗建築的整個色彩。
其次,建築和我們人生活空間比較有關係的,就是介於屋頂和臺基立柱的中間部份。中國自古以來把主柱建築當做中國傳統的標準格局,四柱之間謂之一「間」,中間的隔間,為了空間充分的利用,可以做自由的運用而選擇,這也就說明了,中國建築本身承重部份並不在於它的牆面,而是柱子,因此斗拱一攢一朵的,平均把屋頂重量,由柱子傳達到地面,而中間的牆面,並不荷重,因此,可以充分的拿來做為裝飾和雕刻。
在談牆面上相關的雕刻因約定而成俗的製作,譬如方位、五行等等之前,我們先談柱子的雕刻。一般而言,我們對於柱子,尤其正立面的這一排,為了華麗,為了門面起見,通常都會做相當程度的裝飾,而最常見的就是一般所謂的龍柱(圖四)。在龍柱雕刻方面,由台灣的早期到近代,有很大變化。早期的龍柱雕刻,還典守著中國傳統以來,像剔地起凸等等基本的作法,也就是把它當做一個浮雕在表面裝修的雕刻手法。為了使得龍柱本身有比較突出的表現,所以柱心部份就內縮,而使雕刻的厚度增加,這無非也就是為了求得雕刻體面的轉折。龍柱雕刻目前在台灣保留最有名的一對,就是鹿港龍山寺的翻天覆地柱,就是龍頭一在上,一在下,這樣特殊意義是為巧作,可以看出,中國文化本身對民間有著相當程度的影響。
早期的龍柱,龍頭本身跟螭龍的結構,還是有幾分的類似,只不過在頭後中軸的鬃髮部份,和木雕幾乎有著相同傳承。早期龍柱纏身,遠看主體分明,近看威嚴立現。但至近期,尤其是近數十年來的雕造,已經把整個柱子做成非常繁雜,其繁複的裝修和雕飾,將所有的空間幾乎都加以利用,就近而觀,是有多工、多巧,但是遠遠望之,較之早期龍柱,幾乎已漸失去龍柱應有的威嚴與莊重。
除了龍柱之外,還有一些特殊而有名的範例,如台南萬壽宮的百福柱,它是泉州白石雕造,左右一對,刻滿了上百隻的蝙蝠,而在中國的諧音,所謂的蝙蝠的「蝠」,和幸福的「福」是同音不同字,因此一百隻的蝙蝠就是象徵完滿福氣的意思。
除此之外,以三峽祖師廟的花鳥柱最為有名。花島柱主要刻的是老梅花幹為主,上面刻了近百隻的各種鳥類,象徵著萬邦來朝,這些特殊設計的圖案,保持了中國傳統應該有的「通」、「透」兩個原則,也就是相互搭接、相互提攜,互相扶持而均勻分佈,這是裝飾最基本的一個概念。
在談過龍柱、百福柱這幾個特殊柱子以外,花鳥柱也是常見的,除此之外,人物柱是比較不常有的,通常是將神仙駕騎或是歷史的戰爭場面,納入到柱子週身的雕刻。而這類人物柱大部份以龍做搭接,龍本身身體纏繞的空隙之間,用朵朵的祥雲來加以點綴,純粹以人物為主的並不多見。
柱子除了雕琢之外,還有不雕琢的,有方柱,有圓柱,而在柱子本身的下方,還有一個很特殊的構件,叫柱礎(圖五),也就是早期因防房子木柱柱腳積水,而墊以石頭,其後加以整理變成了雕刻。這些柱礎也是相當好的雕刻位置,有像台南武廟雕成石鼓狀,另有蓮花瓣、菱角形,還有鼓面,因不同的角面上,又再加以裝飾,而這些裝飾內容無非就是八駿圖,或四寶、八音等佛道相關的一些器物。
接著我們就要回到前述所謂的約定成俗,而有位子和方位之說。就中國建講,以左為大,可以為東方的代表,所謂的東龍西虎,就是根據周禮所載的陰陽五行之說而來。東方「甲乙木」,木色青,祭器青圭,是以蒼龍為主,所以就將其構圖成龍的形象,所以,在我們入廟的右手邊,也是建築物本身的左邊,一定會有以龍為主的一個構圖。其中有以石雕為主,有以彩繪為主,早期則又有交阯燒製的作品。除此之外,東龍對面當然是西虎,題目上比較常見的有「二虎遊林」、「打虎救父」、「吳真人醫虎喉」等等,這些題材無非都來自於中國的稗官野史,或者是小說典故,或者來自於民間的傳說。
在東龍西虎之後,就是建築的正立面,又分成三川門,因為三個門之間的餘塞板上有四個位子,常常會刻上春夏秋冬大四季為主的圖案,來代表一年四季順順當當,平平安安,也就是四季平安的由來。一般而言,在春天以牡丹為起頭,原因是一元復始,富貴當先,牡丹主富貴,然後依序則為夏天當令的荷蓮,秋菊,冬茶或冬梅。
窗欞因為位於視覺的中心,因此,在這位置上有許多重要的雕刻。前述所及的花鳥、人物、裝飾、螭龍等等,在這裡經常看到。
首先我們談的是花鳥,花鳥最常見的就是三王圖和大四季,或者是中國典故中,屬於好的一面,譬加「室上大吉」刻的是茶花,石頭上面有兩隻雞;亦或是刻人物題材的「百子圖」,則屬於民俗性的東西。
在螭龍方面(圖六),常刻的有兩種題材,一是鼎,代表法力的神物,因為它原本在廟宇的功用是當香爐用,而在中國趨吉避凶的心理上,這成了一個極佳的裝飾符號。另外一個就刻成花瓶的形狀,也就是象徵平平安安(圖七)。在裝飾上,就「鼎」與「瓶」而言,幾乎都以螭龍為圖案設計,而螭龍又分「硬身造」與「軟身造」兩個體系,這兩個體系裡面所不同的,不是在於它雕刻的手法不同,而是在於它原始圖案設計的差別。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們可以看到螭龍珮,或者相關的一些螭龍雕刻,幾乎都是軟身造的,慢慢的硬身造的東西,也在圖案中漸漸出現。而秦統一中國,文分八體,其中就有一種文字「蟲鳥文」,這文字本身就是用螭龍來做基本的模寫方法,而後又演變成了裝飾的重要依據。
在窗欞位置下方,也就是入口的位置,有兩塊所謂的麒麟堵,是雕刻日月麒麟的部份,也就是陰陽的象徵。基本上,面向龍的一邊代表日,面向虎的代表月。我們可以從它的在角落刻的太陽或者月亮,分辨東方與西方。
在入門的左右邊,還常見到石鼓(圖八)。石鼓最早是由鼓演變而來。在中國的南方,尤其廣東、廣西一帶,在迎神驅鬼的時候,鼓是必然的法器,慢慢的就變成一個不可缺的避邪符號,而我們將鼓的形式,加以借用擺在門前,其功用就如前述,窗欞上的螭龍形的設計、鼎的香爐圖案是同樣的道理。在鼓面上,也有做東龍西虎裝修的,如萬華龍山寺的石鼓。也有在鼓面上雕螺旋紋的,也有刻上比較華麗的花鳥圖案的,像北港朝天宮,就刻上了牡丹、鳳凰的花紋。
和石鼓在同一位置的還有石獅,「獅」在漢章帝時傳入中國,和鼓一樣被視為具有鎮惡避邪的功用,加以其宗教上的意義,慢慢也形成廟宇雕刻的一個符號。在台灣廟宇的石獅雕作中,要以北港朝天宮面街的石獅,最為人稱道。
在這些之外,石雕能獨立成為作品的,以北港朝天宮的四海龍王最為少見(圖九)。另外必須提的就是在鹿港龍山寺,牆面上有所謂的風調雨順四大金剛,風就是刻一中國古代武將,手持一把劍,以刀劍的「鋒」利,諧音風調雨順的「風」;調則為另一個武將,手捧琵琶,琵琶必須要「調」;「雨」就是武將手中拿一把雨傘,「順」就是手中握一隻名叫「舜」的小龍。這些諧音和製作,我們無時無地都可以看見它不停的在廟宇中出現。
更值得一提的,也就是東龍西虎前面,所謂的祈求吉慶堵。祈求吉慶刻的是一個中國古代武將,手上擎一軍旗、令旗,而另有一童子坐在麒轔或獅子背上,手中的長竿挑起一個彩球,「旗」與「球」諧音為「祈求」的意思。至於吉慶,在中國古代的武器裡面,有個月牙形和長戈合在一起的武器,稱為「戟」,和前面同樣的構圖,武將與童子手中分別持「戟」與文人「磬」,合併這兩個圖案的諧音就叫「祈求吉慶」,而這是幾乎在所有東龍西虎前面都會看到的一個構圖,也說明了中國人對於天地間的敬畏,和自己對未來幸福的祈求。
建築物本身它的正面,是最豐富的裝飾,因此就好像一個人對自己的門面、服裝的重視是一樣的道理。如同前述,無論石雕也好,木雕也好,均是一個有別於西洋的雕刻方法,以這個雕刻方法所產生的圖案,代表了許多吉祥的意義。在鳥類取材上最常用的吉祥語有「一路連科」,「路」是鷺鷥鳥的同音,「連科」則為蓮顆的同音,整個題目的意義,就是連續科舉及第。此外如「一甲一名」、「傳臚三甲」,均是類似的構圖。另外,「和合如意」是組合盒子、荷花、如意而成的圖稿,主要也是取其同音;「喜上眉梢」則以老梅樹舍利幹為主,取梅花的梅與眉毛的「眉」同音,另外再借用喜鵲的「喜」字,多用於喜慶或祝賀。同一構圖亦可題名「喜報春先」,但是一般人均比較偏愛通俗的、朗朗上口的「喜上眉梢」。
另外有「長春白頭」、「松鶴長春」、「鹿鶴同春」、「國色天香」、「功名富貴」。「功名富貴」值得在這邊提一下,公雞的「公」與功名的「功」是同音,通常雞鳴報曉,而「鳴」與功名的「名」又同音,所以,以公雞和牡丹的構圖象徵「功名富貴」,主要也是牡丹它的寓意富貴的意思。另外像「丹鳳朝陽」,畫稿中配置有太陽、梧桐及鳳凰。《山海經》上記載:鳳凰生於南極之丹穴,所以才稱為丹鳳,又有丹山彩鳳的名稱,另外有「官上加官」,雞冠花上落一隻嘓兒,或是雞冠花配一隻公雞,圖稿解釋的意義就是「官上加官」、「連連陞遷」、「官運亨通」的意思。另外有「封侯掛印」、「年年大吉」、「松菊猶存」、「福緣善慶」、「天官賜福」、「安居樂業」、「三陽開泰」等等。
中國人在日常生活的儀式,甚至於婚喪喜慶等等的對外表達方式,始終都,和吉祥圖稿來表達。而石作雕刻也好,本作雕刻也好,在這個方面得到了啟示,所以只要是日常為大家所熟悉的吉祥語,諸如「三陽開泰」、「四季平安」、「喜上眉梢」等等,都很自然的融入到我們的稿件裡,也因為有了這一層的浸潤,而使得它更能表達出,中國人在雕造技巧上的特色。因此要了解傳統雕刻的內容、技巧,甚至於構圖上的巧思,如果對吉祥語的了解不夠,那可能就很難有機會再深入一層,因為這些往往都是我們生活裡面,不可忽略的部份。
而在花鳥類裝飾用常見的集合構圖,有「平安如意」、「新韶如意」。「平安如意」就是將如意插入花瓶,或是以如意形的花瓶耳朵做為圖案。「事事如意」就是用柿子的畫面,和如意交互構成的。另外,組合蝙蝠或「佛手」、「桃」、「石榴」,加上「如意」九個,是「三多九如」;「雙福」是兩隻蝙蝠;「歲寒三友」,是松、竹、梅;「富貴有餘」,通常是圖案化的魚身,寫著富貴兩個字;另外就是「同偕到老」,銅鏡和繡花鞋;「早立子」,以棗子組合栗子,就是早生貴子;「三綱五常」,是五位古代的文人環繞著三口大缸,大家一起嚐著缸裡面的酒,「三綱」是「三個缸」,「五常」就是五個人在缸邊嚐酒。這些和我們前面所提過的木作的花鳥有什麼區別呢?事實上這類的構圖和花鳥的構圖,都屬於同類的設計,兩者唯一的區別,在於集合性是偏向圖案裝飾的結構,其圖稿能讓設計者參與的共同部份不多,因為它是將許多約定成俗或者是屬於我們常見的吉祥物加以組合,而不像花鳥構圖,能有那麼多個人參與的空間。裝飾類的花鳥集瑞圖稿,有單一的圖案,就是所謂的集瑞圖,有「歲寒三友」;「二雅」是竹梅;「三生果」是批把、桃、山楊;「六君子」是松、柏、槐、榆、梓、柟;「榴開百子」就是石榴;「福在眼前」是蝙蝠與古錢;「五福來朝」就是蝙蝠五隻;「宜子孫」是萱草;「事事大吉」是柿子與橘子;「年年有餘」就是鯉魚和鲶魚;「三陽開泰」三隻羊;「早生貴子」以棗和桂圓;「八吉祥」組合了法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長。這些無非說明了我們傳統的文化內容,和圖案、設計有著相當的關係。
花鳥之外,我們要談的就是人物。人物題材常為見的,均來自於中國的戲曲。早期音沒有現今這種完整的娛樂器材,只能從廟會的演出中,來捕捉人物的身影。雖然台灣歌仔戲的發展,由於因地制宜而有了自己的風格,但台灣現有戲曲劇種的發展,依舊脫離不了中國戲曲形式的延展。然而對雕刻而言,其無法將繽紛的色彩,於雕刻中做處理,因為建築上,除了貼金箔之外,很少有機會可以見彩繪的形式。目前所見,於新竹的鄭氏家祠,其斗拱部份的人物雕刻,便是施以彩繪的方式。
最早在民間,最能普遍為人所接受的一部書,就是《三國演義》,而這本書在民間大量的流傳,就中國的文化史而言,在早期的農業社會,其發揮了很大的功能,譬如教孝、教忠等等。因此以三國為主的戲曲戲碼,就成了雕刻的入題題材,較常為一般人熟悉的有「空城計」、「單刀赴會」、「定軍山」、「瓦口關」、群英會」、「三氣周瑜」、「古城會」、「七擒孟獲」、「失街亭」、「七星燈」、「借東風」、「黃鶴樓」、「斬馬謖」、「罵王朗」等等。
另外,關於神怪的故事,以來自於《西遊記》、《封神榜》為多,《水滸傳》當然也有。《西遊記》較常見的題目為「安天會」、「盜魂鈴」、「觀音院」、「芭蕉扇」、「美猴王」、「觀音降妖」等等;《水滸傳》則以「快活林」、「景陽岡」、「翠屏山」、「烏龍院」為多。比較屬於軟調的、文學氣息重的,以《紅樓夢》為主,《紅樓夢》一名石頭記,全本一百二十回,國劇取材自《紅樓夢》的如「黛玉喪花」、「賈政訓子」、「黛玉焚稿」、「俊襲人」、「紅樓二尤」等等。
戲劇中人物的表現,不論他的身段、舉架、做工,在中國戲曲裡所有的抽象表達空間,在人物構圖中也都能夠充分的表達出來。而人物雕刻和戲曲呈現最大的不同,在於空間的變化。在戲曲裡完全僅憑著簡單的背景,而讓看戲的人能夠在抽象思維中,有個人的想像空間去發揮和參與。但是就中國傳統雕刻而言,其背景的部份無法以此種方式處理,因而發展出一個特有的格局,譬如樹石、屋宇的搭配,就有一定的法則。由於在室內透視空間的處理,在人物的身體做工、舉架,在國劇抽象空間表達的寓意上,無法於雕刻中呈現出來,因此早期的雕刻,我們看到有騎馬者還帶著馬鞭,事實上,馬鞭在中國國劇裡所代表的就是馬,但是匠師在雕刻的時候,以為騎著馬一定要拿馬鞭,就情理上而言,這是對的。由於雕刻上的需要,在由戲曲轉成人物雕刻時,這些戲曲裡原有的特質被保存了下來。除了騎著馬拿馬鞭之外,雕刻畫面中常見左右房子的透視完全不同,很多人以為這是一個非常大膽、非常抽象、非常現代的作法,但事實上,它是將很多的不同空間結合在一起。
因此,在回到當初所講的窗欞位置上來談,如果同一個故事題材,重要的人物放在建築物本身的左邊。如果同一個故事在同一個構圖中,重要的擺在上段。基本上故事題材的內容,幾乎都採分段式的敘述,因為窗欞構件本身是一個長方形的格局,無法做過於大的製作,受到浮雕的,因此就有這種分段製作的設計產生。一般比較常見的,分上、中、下三段,可以是同一個故事,但也可以是不同的故事。像這一類的構圖,隔段的部份就是太湖石,太湖石的運用就非常廣。
在花鳥構圖上,它有五個基本的過程,(一)設石填基;(二)設定主體;(三)架接枝幹;(四)營生側枝;(五)繁茂花葉。太湖石在花鳥稿作中,被做為第一項代表,因為所有的樹,所有的花,木本化的根都必須有一個依著的地方,太湖石就是土地的代表。而當太湖石平舖在一個平面上的時候,它可以壘石成山,這就像國劇中,上城的時候,就是把椅子擺在桌上,是一個抽象的思維空間。在台灣由於太湖石的原樣原件已經少見,只有依著以往的圖稿臨繪臨摩,所以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太湖石,僅是保存著其應有的特質,皺、瘦、透。除此之外,圖案的構圖,也因師傅個人的體會,漸漸地在面貌上與原來的有著相當
,而這種差別往往就可以稱之為地域化特徵,這種多樣性地域特徵的出現,便成了台灣特殊的風格,好壞將來還有待討論。但基本上,從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點點滴滴的蛛絲馬跡,相對於中原文化體系,其在表達上應有的細膩特質已經不見。尤其是在今天這個時代,所做的人物雕刻,幾乎都以正常的行走步伐,而不再是中國國劇身段的舉架、做工。換句話說,它只不過是一個穿著古代衣服的現代人,將故事做一個串場的表達說明而已,而不像以往,有結構,有位置,有角色,有排列,有先後,有秩序。這也充分說明我們對戲曲的不了解,因此今天當我們進一步從事人物創作雕刻的發展時,已經難有機會再追平以往的水準。除了因為環境在變,另一方面也因為學習的角度和方向錯了,在人物雕刻的發展上,我們要學的是中國傳統雕刻的技法、語法和雕刻技巧,而並不是在一個形式上的延續。
除此之外,螭龍本身的架構,也是台灣保持最豐富的地方,但是,我們都沒有好好加以利用和整理。
從中國建築裝飾欣賞上,我們可以了解,在這個區域裡面,保存了許許多多非常豐富的題材和構圖,就民俗學而言,不論它那一個項目,都值得我們花時間、花心思去考究。前面我們提過,東方和西方在雕刻上最大的不同,是在於西方整個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理性並從錯誤中學習,因此,他們文化發展模式的過程,是非常的寫實。寫實之所以寫真,因此,它就可以有一個客觀的標準。所以,西方開始走向以不寫實為主,也不過是最近的近代。而所有以往的表達,都是以石雕這個材料為基礎,而以人體做為表達元素,做一比一人體充份的模寫。因此,西方文化在石工術的發展上,有著相當長久的經驗,加上他們有相當好的材料使用。
對中國而言,亦有石工術發展的機會,但是在台灣,石雕的發展,是很困難的。台灣廟宇的石雕,幾乎以觀音石的雕刻最常見。然而對東方的中國文化體系而言,由古以來,完全是以圖案,以設計、裝飾、平面為主,也就是所謂的浮雕的雕刻手法。而這種浮雕的雕刻手法,依附在任何的裝飾上時,都可以跟著平面上的起伏而變化,因此,中國傳統的雕刻,從現代的理念來看,在長遠的以往以前,就已經是走向了所謂的現代創作的理念。中國傳統的雕刻,其與西方最大的區別,就在於雕刻面的最高點雖完全在同等的平面上,卻又能夠表達出一個立體應有的效果,這就是《營造法式》中提及的「剔地起突」雕刻手法。當西方從透視學去解釋眼睛所看到的東西的時候,它所看到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完完整整的寫實。但是東方的東西,其在做浮雕的處理上,要表達出立體的效果,採用的並不是單一的透視面,而是結合左右兩邊四十五度的可視性,加上正面的一個消逝點,成為一個超過正常透視的處理手法。不管雕刻也好,技巧也好,構圖也好,都環繞在這個理念上做滋生,做變化,因此,當討論到東西雕刻體系的相異性時,這些我們不能不去說明清楚,因為只有在這個不同的立足點上,不同的文化發展技巧延伸,才可以看出文化特質在借著技,它所能表現出來的文化特徵和特質。
綜合上面所提的這些內容,不論我們的石柱也好,窗欞雕刻也好,花鳥、人物、圖案、裝飾,在建築裡是活生生的字典,它所帶給我們的是豐富的民俗文化題材。從這裡我們除了了解文化本身在民間思維的發展脈絡上,是什麼樣的一個方式值得我們重新研究探討外,在圖案學、圖像學的立場上,它有許多豐富的圖案和題材,有許多非常了不起的變化特質。而這些在在都說明了,中國文化是一個多元、多體系、多角度的創作,而單純就建築雕刻而言,就有著這麼多數不完、用不完的材料,更何況其他的發展。然而,暫時捨棄中國大文化的傳統不談,就近取諸於生活週遭的舊式建築,我們的了解有多少。在了解中國傳統建築裝飾行為的同時,也讓我們在中國民俗文化的體系走了一遭,從中我們了解,我們的生活面是豐富的,我們的文化並不貧乏,只是我們忘得太快,忘得太多,忘得太遠。
圖一建築整體雕刻全貌─澎湖天后宮圖二屋頂的交阯─三峽祖師廟
圖三螭龍疊斗─新竹民宅圖五柱礎─台南武廟
圖四龍柱─鹿港龍山寺後
殿圖六鼎造型的螭龍─板橋接雲寺圖七瓶造型的螭龍─宜蘭昭應宮
圖八石鼓─萬華祖師廟圖九四海龍王─北港朝天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