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语法概说
一、语法及其性质
1、包括2层含义,(1)一种语言组词造句的规则,即语素、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则;(2)指对语法结构规则的研究和描写,即语法学;语法可以分为词法和句法两部分。
2、语法的性质:抽象性、稳固性、民族性。
二、语法单位
1、语素: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的构词单位。
词:最小的能够运用的语言单位,是构成短语和句子的备用单位。
短语:语义上和句法上都能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是造句的备用单位。
句子:具有一个句调、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
2、汉语四种语法单位之间的关系。
语素是构词单位,词和词组是造句单位,句子是语言的运用单位。
三、句法成分
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中心语、动语。
四、汉语语法的特点
1、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
2、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个词可当几类句法成分,一种句法成分可以有几类词充当)。
3、词组的构造规则和句子的构造规则基本一致。
4、有丰富的量词。
5、有复杂的补语系统。
6、语序和虚词是主要语法手段。
第二节 词类
一、什么是词类
根据词的语法性质分出的类,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意义和形态,语法功能是最基本依据。
二、词类划分的依据
1、功能(语法功能)
A:能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和充当什么句法成分,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就是实词,不能单独充当的为虚词。
B:词的组合能力,即实词可以和哪些实词组合,虚词能和哪些实词和短语组合,组合后是什么关系,表示什么语法意义。
2、意义并非具体词义而是语法上同类词的概括意义,如名词、动词等。
3、形态
A:构形形态,如重叠;
B:构词形态,如能否加词缀。
三、现代汉语词类概貌
1、实词与虚词
(1)实词:意义比较实在、易于捉摸、体会,能充当句法成分。
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代词、拟声词、叹词、区别词。
(2)虚词:主要起语法上的组合作用,意义比较虚灵。
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2、体词和谓词
(1)体词:在句子中主要不做谓语的词,包:名、代、数、量;
(2)谓词:句子中主要做谓语,包括:动词、形容词。
四、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包括表示时间、处所、方位的词在内
1、名词的主要语法特征
(1)经常做主语、宾语;
(2)大多数可接受数量词修饰,一本书;
(3)一般不接受副词修饰,如不可以说:很桌子;
(4)表人的名词后面能加“们”表示群体;
(5)名词不能用重叠式表示某种共同的语法意义。
2、名词的分类
名词一般分名词、时间名词、处所名词、方位名词。
3、时间词、处所词、方位词
(1)时间词:表示时间的名词,如星期一,经常做状语;
(2)处所词:表示处所的词,如北京、外屋;
(3)方位词:表示方位,如上、下、东、西,主要加在别的词后面组成方位短语,还可引申用来表示方面、范围、条件等比较抽象的意义,如主观上、工作中。
A:单纯方位词如:上、下、东、西;
B:合成方位词如:上面东南。
五、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
1、动词的主要语法特征:
(1)做谓语或谓语中心,多数能带宾语;
(2)一般可以用“不”来否定,多数不能加程度副词;
(3)多数可后带“着、了、过”等表示时态。
2、动词的几个小类
(1)判断动词“是”,副词“是”相当于“的确、确实”的意思;
(2)助动词(能愿动词)如:能、愿意、应该;
(3)趋向动词:可单独做谓语或谓语中心,经常在别的动词或形容词后做趋向补语,如他跑[出去]了。分:简单趋向动词(上、下、来、去)和复杂趋向动词(起来、出去)。
六、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等
1、形容词的主要语法特征:
(1)能做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和定语,多数能够直接修饰名词;
(2)性质形容词大都能受程度副词修饰;
(3)不能带宾语。
2、形容词的基本类别(按表达功能分)
(1)性质形容词:通常表示事物的性质,如红花,大多能受程度副词和否定词“不”修饰,如很少等;
(2)状态形容词:本身带有某些程度的意义,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表示事物的状态,如雪白、绿油油。
3、形容词的重叠
(1)单音节形容词重叠AA第二个音节可以儿化,作状语、补语时表示程度很深,如我要走得远远的,作定语时描写作用强,弯弯的眉;
(2)双音节:AABB干干净净A里AB糊里糊涂罗里罗嗦等,后一个有厌恶、轻蔑的意味;
(3)当形容词由一个名词语素和一个形容词语素构成时ABAB,如雪白雪白。
4、名词、动词、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主要区别
(1)动词、形容词都能作谓语,如我看,飞机快,名词一般不直接作谓语;
(2)动词、形容词可以作述补结构中的述语,可带补语,如看清楚,小极了,名词则不能;
(3)名词一般可以直接作另一个名词的定语,又能直接受别的名词修饰,如木头桌子、桌子样式等。动词没此特点,形容词也不能直接受名词修饰;
(4)动词、形容词前一般能加“不”表示否定,名词前不可;
(5)动词、形容词后一般可以加动态助词“了”,名词一般不加;
(6)名词前可加数量词作定语,动词、形容词不可;
(7)动词一般带宾语,形容词不可;形容词都可受程度副词“很”修饰,动词不能;形容词可直接作定语,动词能。
七、区别词:如男、女,在意义上有区别事物的作用
1、区别词的语法特征
(1)直接修饰名词作定语,多数能带“的”形成“的”字短语;
(2)不能作谓语、主语、宾语;
(3)不能前加“不”,否定时前加“非”。例如“非正式的”。
2、区别词与形容词的区别:不受“不”“很”修饰,不能作谓语、补语也不能带补语
八、数词:表示数目和次序
1、数词的语法功能:一般不能直接修饰名词,修饰名词时后面要加量词,如三本书;
2、数词的分类
(1)基数词:表示数目,包括概数,如两三个,十一前后;
(2)序数词:表示事物的顺序,一般数字前加“第”或“初”。
九、量词
1、量词的语法特征
(1)总是同数词一起组成数量短语,作定语、状语或补语等;
(2)单音量词大都可以重叠,重叠后能单独充当定语、补语、主语、谓语,不能作补语。
2、量词的分类
(1)物量词:表示人或事物数量单位的词,常作定语
A:个体量词
B:集合量词
C:度量衡量词
D:不定量词
E:借用量词
(2)动量词: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量词,常作补语
A:专用量词,如次、顿、阵等;
B:借用动量词如打了两拳。
3、数量词:量词总是出现在数词后和数词构成数量词
数量词的语法功能
(1)定语一个故事;
(2)主语或宾语一本是英文的;我买了两件;
(3)谓语:小王今年十八岁。
十、代词:具有指示和称代作用的词
1、代词的分类
(1)人称代词作主语、定语等,包括反身代词(自己)和泛指代词等(别人、人家、大家);
(2)指示代词这、那,指称人和事物,可作主语、定语和状语;
(3)疑问代词表示有疑而问(询问)或无疑而问(反问、设问)如:什么谁哪儿。
2、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
(1)表示任指(强调所说无例外全部如此),句中一般有“都、也”呼应,如:谁都知道他什么也不懂;
(2)表示虚指,用疑问代词来指称不愿意指名或不确定的人、事、动作,如:这件事好像听谁说过。
3、人称代词的虚指用法:你一言,我一语。
十一、副词
1、副词的语法功能
(1)都能做状语。程度副词“很、极”还可以做补语;
(2)一般不能单说;
(3)部分副词能兼有关联作用。如大家越学越有劲。
2、副词的分类
可以表示很多意义:程度(都、只、就);范围(都、只、就);时间、频率(已经、曾经、刚、立即、马上);处所(处处);肯定、否定(必须、的确、不、没、是否);方式、情状(亲自、忽然、简直);语气(难道究竟偏偏幸亏)。
3、常用副词辨析
(1)可以表示多种意义的副词,如:就
A.我就去(表时间)
B.他就念过小学(表范围)
C.我就不信(表语气)
(2)没有、没
动词时是和名词搭配,副词时和动词或形容词搭配。动词时是对没有的“有”的否定,副词时是对“动词+了”否定,如“没有人”,是动词。“没有去”,是副词。
(3)没有、不
“没有”只能用于客观叙述,指过去和现在,不指将来。
“不”用于主观,意愿可以指将来。如:他明天不来。
4、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的区别
时间名词也可以作状语,它与时间副词的区别在于:时间副词只作状语,而时间名词除了作状语外,还能作介词宾语。如“现在”(名词)和“正在”(副词);“刚才”(名词)和“刚刚”的意义相近,都可以作状语,所不同的是:“现在”“刚才”前面可以加“从、到”等介词,而“正在”“刚刚”前面不可以加介词。
十二、介词
用在名词、代词或短语的前面,组成介宾短语。如:把、被、从、在、让、对、对于、关于、跟等虚词
1、介词的语法特征
不能单独做句法成分,总要构成介词短语做状语,少数还可以构成介词短语作补语。
与动词的区别
(1)不能单说,不能单独充当主语、谓语。
(2)不能重叠、不能带动态助词“着、了、过”。
2、介词的分类
(1)表示时间、处所、方式:从、自从、在、向、沿着
(2)表示方式、方法、依据、工具、比较:按照、靠、用、通过、比
(3)表示原因、目的:因为、由于、为、为了
(4)表示施事、受事:把、由、被、叫、让
(5)表示关涉对象:对、对于、关于、跟、和、替、除了
十三、连词
用来连接词、词组、分句甚至段落、篇章的虚词,没有修饰作用,必定连接一些成分并表示一定关系。
1、连词的语法功能:不充当句法成分,可单用,可成对用,如:因为……所以
2、连词与关联副词的区别:
关联副词有:却在又就才还既越
关联副词,既有关联作用,又有修饰动词的作用,因而只能出现在动词之前,不能出现在主语之前。连词只表连接,因而既可出现在主语前,也可以出现在主语后。如:他虽然没有听懂,却没有再问。//虽然他没有听懂,但他却没有再问.
4、连词和介词的区别:连词可以做成分,介词不可以。
(1)如果这些词的前后成分不能互换位置或者在这此词的前面可以有修饰成分,则这些词是介词。
(2)如果这些词的前后成分可以互换位置即互换位置后句子的意思不变并且在这些词的前面不能有修饰成分,则这些词是连词。
(3)另外,还有一个形式特征可用于区分文本中介词与连词,作为介词的“跟,和,同”总是前置的,因此可以在句首出现,而作为连词它们总是中置的,是不会在句首出现的。
如:水仙跟腊梅都开了 我(常)跟他借钱
小李和小王都是大学生 小李(不)和小王讨论问题
老师跟同学生一块儿去了 他的脸色(简直)同纸一样白
(左边是连词,右边是介词)
十四、助词
附在实词和词组上边表示一定的结构关系或动态等语法意义,如:的、着、了等。
1、助词的语法功能
结构助词:的、地、得,主要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
动态助词:着、了、过,表示事件在过去、现在或者将来的动态。
比况助词:似的、一样、一般,附着在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后面,表示比喻。
还有其他助词,如:给、连、所、们
3、常用助词辨析
(1)所:用在及物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如:所见
(2)给用在主动或被动句中动词前,表示加强语气,如:我把他给打了
(3)连: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前表示强调
(4)们:附在人的名词或代词后,表多数,一般表示人的名词后边用了“们”前边不能再加表示确定数目的定语,例如不能说“三位先生们”“二位代表们”。不过,若这个定语是表示不定多数的,有时也可以加“们”。例如作报告时使用的呼语常有“各位先生们,诸位朋友们”“全体同学们”的说法。
十五、语气词
1、语气词
语气词常用在句尾表示种种语气,也可以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2、语气词的分类
(1)表示陈述语气:的、了、吧
(2)表示疑问语气:吗、呢、吧、啊
(3)表示祈使语气:吧、了、啊
(4)表示感叹语气:啊
3、常用语气词辨析
了1(动态助词)了2(语气词)
(1)了1只放在动词和形容词后,了2则不受
(2)了1只在句中出现,了2只在句尾
(3)了1表示完成,了2表示变化
例:他来了就走。下雨了。他走了。(动态助词与语气词的重合)
的1(动态助词)的2(语气词)
(1)去掉“的”能否成立。(助词,不能;语气词,可以)
(2)“的”后能不能加名词。(助词,可以;语气词,不能)
(3)在句中位置。(助词,句尾或句中都可以;语气词只能在句尾)
十六、叹词: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如啊、哎喂噢
叹词经常位于句首,有时还可以活用为谓语、状语、定语、补语等句子成分。如:他嗯了一声,什么话也没说。(谓语)//大家都哈哈地笑了起来。(状语)//我听见电话传来喂喂的声音。(定语)//一句话把他气得直哼哼。(补语)
十七、象声词:用语音模拟事物或自然界的声音以及描写事物情态的词,如“砰、哗哗、丁当”等,可单独使用,还可作状语,修饰谓语,如:机器轰轰响;还可以作定语,如:水哗哗的流;可作谓语,如:战场上炮声隆隆;可作补语,如:他把门砸得咚咚的。
十八、词的兼类
1、什么是词的兼类
某个词经常具备两类或几类词的主要语法功能
判断兼类词的标准
(1)读音必须相同
(2)意思要有联系,如名词花和动词花就不是兼类词
(3)必须具备两类以上语法功能
(4)必须机会均等
2、常见的兼类词
(1)兼属名词和动词:病、爱、希望、工作、建议
(2)兼属名词和形容词:理想、困难、经济、道德、科学
(3)兼属形容词和动词:饿、麻烦、习惯、讲究、乱、哭、坚定、便宜
(4)兼属形容词和副词:直、全、早、快
(5)兼属介词和动词:在、朝、向、往、到、跟
(6)兼属介词和连词:和、跟、同、与等
3、同音词与兼类词:同音词除了读音相同,意思毫无联系,而兼类词的意思之间有联系
第三节 句法结构(即短语类型)
一、什么是句法结构
在短语中,词与词(或短语)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结构关系的,这种结构关系就是句法结构关系,常见的几种结构有:联合关系、偏正关系、动宾关系、补充关系、主谓关系等
1、句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
语义结构:从语义角度出发,看组成句子时事物与事物之间、成分与成分之间所构成的语义属性,包括结构方式和结构关系方面,其中语义结构关系主要是指成分所指之间的结合关系。语义结构关系和语法关系不同,从语义结构关系出发可以分析出:施事、动作行为、数量、受事等语义成分,而从语法角度,分出的是主语、谓语、定语等,两者并非一一对应,主语既可以是施事也可以是受事。如:“赵老师已经通知了”中的“赵老师”,既可以是施事也可以是受事。
二、句法结构
1、偏正结构:由修饰语和中心语构成
定语和“的”:修饰语为定语,中心语为名词,如:过去的历史(定中)
状语和“地”:修饰语为状语、中心语为谓词性成分,如:非常失望(定状)
2、述宾结构:表示支配关系
述语和宾语之间的语法关系
(1)及物动词都可以作述语
(2)能愿动词也构成述宾结构
(3)体词性词语基本上都可以作宾语
(4)可以有处所宾语、数量宾语
3、述补结构
(1)述语与补语之间的语法关系
述语一般有单个动词或形容词充任,补语可以由单词或词组充任,如:看完、唱得非常好。
(2)补语的类型
A.结果补语表示述语的结果的,由结果补语形成的述补结构中间不带“得”字,如:变好、抬高。
B.趋向补语表示事物运动的方向,形成的述补结构中间也不带“得”字,如上、下、进、出、来、去,分单纯与复合趋向补语两类
C.可能补语动词和补语间插入“得”或“不”,表示能怎样或不能怎样,如:分得出、说不完,包括两种表示方法:
A:~得~不得吃得—吃不得
B:~得了~不了走得了——走不了
D.程度补语(状态补语)表示述语所达到的程度和状态,如:好得很
E.数量补语 如:看了几遍,来了一个月
(3)补语和宾语的区别
A.补语一般为谓词性成分,宾语一般为名词性
B.都可以用量词短语充当,但表物量的是宾语,表动量的是补语,表时量的既可以是宾语也可是补语,但表时点的是宾语,表时段的是补语;
C.补语、宾语与述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不同。补语与述语之间是补充说明关系,回答“怎么样”的问题;述语与宾语之间是支配关系,回答“什么”的问题。
D.短语作宾语时,述语和宾语之间不能出现结构助词“得”,而短语作补语时,述语和补语之间必须出现结构助词“得”(表示否定的可能补语例外),如唱得非常好。
E.述宾短语中的述语一般可以用肯定否定的形式提问,而述补短语中的述语不能这样提问。
F.宾语有时可以移至述语前,构成受事主语句或“把”字句。如:把太阳晒;补语的位置比较固定,只能出现在述语后面。
4、主谓结构:表示陈述关系
(1)主语与谓语之间的语法关系
A.作主语:多种词类都可以作
B.作谓语:动词(他回来了)、形容词(他热情高、决心大)、状态词性成分(每个房间都干干净净);“的”字结构可直接作谓语,如:他昨天来的
(2)主语与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主谓间语义关系较多)
A.施事和动作如:他回来了
B.受事和动作如:头发给剪掉了
C.有些无施事或受事,如:水又深又绿
5、联合结构:由语法地位平等的几个部分组成,其间存在并列(中国和日本)、递进(会写并且会用)、选择关系(回国还是不回国)。
6、方位结构:方位词在名词后组成方位结构,表示处所、方位、时间,如:树林里、三天前、春节前、喝酒以后
7、介宾结构:介词加名词性结构组成,如:用毛笔写字、为健康而锻炼
8、“的”字结构:词语加上“的”组成的名词性短语,如:你的比我的好;该来的不来
9、连谓结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存在联合、偏正、述宾、述补和主谓关系,其间也没有关联词语和语音停顿的谓词性成分连用组成。如:去商店买东西(动|动)、认识你很高兴(动|形)(和联合结构区别在于:联合结构前后两部分可以互换,连谓不可)
10、兼语结构:由一个动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套在一起组成,其中动宾短语的宾语兼作主谓短语的主语,如:选他做班长、有人不同意、请他进来
11、同位结构:两个名词连在一起,如“首都北京”,中国的首都就是北京,北京就是中国的首都,两个部分所指的是同一对象。
12、量词结构:由数词或指示代词加上量词组成。如:拉三次、这件好
三、复杂的句法结构与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又称直接成分分析法,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常用的分析方法
1、句法结构的层次性
整个短语不论多复杂,都由两部分构成
2、层次分析法的分析程序
从大到小,基本二分
(1)理清整个短语结构层次
(2)标明各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
(3)分到词为止
3、复杂结构的层次分析
(1)结构原则切分后的两个直接成分都必须是能成立的词或短语
(2)功能原则切分后的两个直接成分间必须由语法关系,能直接组合
(3)意义原则切分后意义不变
4、歧义结构的层次分析
(1)造成歧义原因:
A结构层次不同如:三个孩子的妈妈得到了奖金
B结构关系不同如:我们需要学习文件
C深层语义关系不同如:我在阳台上发现了那只鸟
(2)歧义结构分析:
A先对短语有个整体印象
B做层次分析
C若层次同,看词语间语法关系是否同
D进一步语义分析(施事、受事,介词短语、副词语义指向两可的情况)
第四节 句法成分(句子)
一、句子成分
1、句子的一般成分
(1)主语:谓语叙述的对象,大多由名词性词语充当,有时也可以由谓词性词语充当,但谓语通常指形容词或判断词。
主语分类:A施事主语,相应的句子为主动句;B受事主语,相应的句子为被动句;C当事主语(中性主语,如:他丢了钱包
(2)谓语:陈述主语,在主语后,回答做什么、是什么、怎么样
谓语分类:
A动词谓语B形容词谓语C名词谓语如::明天星期六D主谓谓语,谓语是主谓短语如:她眼睛很大,皮肤很白;
(3)宾语
A受事宾语如::洗衣服B施事宾语如:来了一位新领导C其他宾语:表结果、工具、原因、目的、时间、处所
(4)定语
描写性定语,如:绿油油的庄稼;性定语,如:为谁服务的问题
(5)状语(描写性、修饰性)
一般位于主语后谓语前,如,她已经走了,也有放在句首起强调作用,如: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下次讨论;难道你是负责人?
(6)补语:在动词、形容词性短语里中心词后的补充成分
分类:
A结果补语,如:洗干净;B程度补语如:痛快极了;C趋向补语:有表实在动作趋向的如:跳出一只老虎;D状态补语,如:讲得眉飞色舞;E时间、处所补语如:出生于1970年;F数量补语看了几遍;G可能补语晒得晒不得
2、句子的特殊成分:句子中的语,也叫成分,由某个实词或短语充当,在句子中的位置比较灵活。分四种类型:
(1)插入语如:毫无疑问
(2)称呼语如:老师
(3)感叹语如:啊嗯
(4)拟声语如:砰
九种句法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中心语、动语、语
3、句子成分分析法
(1)中心成分和附加成分
中心成分:被被修饰被补充的成分
A:定语中心语B:状语中心语C:补语中心语
(2)句子成分分析法的分析程序(中心词分析法)
分清中心成分和附加成分
(5)找主谓
(6)分析主谓前后的附加成分和连带成分
A:先找动词连带成分宾语
B:名词前的定语,动词前的状语等
如:(他)的文章||[没有]解释《清楚》(本质)特征
第五节 句子的分类
一、句子的结构类型(句型)
1、单句和复句
(1)单句:具有句调的一个词或句内词语互做句子成分的一个短语构成的句子,分主谓句和非主谓句。
(2)复句:由两个或以上意义上密切相关、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形式的分句组成,复句中的分句之间一般有停顿。
2、主谓句和非主谓句
(1)主谓句:主谓两部分构成的单句,可分为:名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主谓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
A:小谓语由动词性词语充当,大小主语间有施受关系
如:小王英语说得很流利。“小王”是大主语,“英语”是小主语。
B:大小主语在意义上有领属关系,小主语隶属大主语,若在大小主语间加上“的”就变成表示领属关系的偏正短语,但从表达效果上看,两个句子在语义上有区别
如:大家心情特别激动。
C:大谓语里有复指大主语的复指成分
如:一个党员,他应该时刻准备着为党的事业奉献一切。
D:大主语前暗含介词“对、对于、关于”等
如: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讨论了很多次。
(2)非主谓句:分不出主语和谓语的句子,可分为:动词性非谓语句(出太阳了)、形容词性非谓语句(太妙了)、名词性非主谓句(多么壮丽的山河啊!)
二、句子的语气类型
1、陈述句:语调用降调;有肯定否定之分
2、疑问句:可分为:是非问句、特指问句、选择问句、正反问句
3、祈使句: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命令、禁止,一类是请求、劝阻
4、感叹句:一般用降语调
三、几种动词谓语句
1、把字句:指谓语部分带有由介词“把”构成的介词短语做状语的动词谓语句,一般情况,“把”的宾语是谓语动词的受事。如:我把他赶走了;少数为谓语动词的施事,如:怎么把犯人跑了?有的“把”的宾语是补语的施事,把肚子吃坏了(肚子坏了)
把字句的特点:①动词一般不能单独出现②“把”的宾语意念上是有定、已知的③动词一般有处置性④能愿动词、否定词只能置于“把”前。
2、被动句:主语通常是谓语动词的受事,介词“被”的宾语通常是施事,包含有表示被动意义的介词:叫、让、给、构成的短语做状语的句子,也属于被动句。如:衣服被淋湿了
“被”字句的特点:被字句的主语所表示的受事必须是有定的,不能说:一个人被打了,而应该说,那个人被打了。
3、连谓句:有连谓短语充当谓语或成句的句子。前后谓语有不同的语义关系。如:他低着头沉思往事。大家听了很高兴。
4、兼语句:有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或成句的句子。如:老师鼓励学生学好功课。我感谢你告诉我一个好消息。他有个哥哥在北京工作。
5、双宾句:谓语中心之后先后出现指人和指事物两种宾语的句子。如:他给我两本书。
6、存现句:表示什么地方存在、出现或消失了什么人或物的一种句型。分存在句和隐现句两种,描写的对象是句首的处所词语,而一般动词谓语句的说明对象是存在或消失的事物。
(1)存在句表明某处存在着什么人或物,主要用于描写客观环境、人物的穿着打扮和姿势等。如:墙上有张画。
(2)隐现句表明什么地方出现或消失了什么人或物。如:昨天来了新同学。
第六节 常见的句法失误
一、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2、动宾搭配不当3、定、状、补与中心语搭配不当4、主语和宾语意义上不能搭配
二、残缺和多余
残缺:1、主语残缺2、谓语残缺3、宾语残缺4、定语、状语缺少或不完整
多余:1、主语有多余成分2、谓语有多余成分3、宾语有多余成分4、定语多余5、状语多余
三、语序不当
1、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2、定语错放在状语的位置上3、状语错放在定语位置上4、多层定语语序不当5、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四、句式杂糅
1、两种说法混杂2、前后牵连
第七节 复句
一、复句
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上密切相关、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形式的分句组成。
二、复句的类型
1、联合复句:并列复句(不是…而是)顺承复句(一…就)递进复句(不但…反而)选择复句(不是…就是)解说复句(即、就是说)
2、偏正复句:转折复句(虽然…但是)因果复句(既然…那么)目的复句(以免)
假设复句(如果…就)条件复句(无论…都)
3、多重复句的分析
我们无论认识什么事物,都必须全面地去看,不但要看到它的正面,而且要看到它的反面,否则,就不能有比较完全的和正确的认识。
4、紧缩句:一种以单句形式表达复句内容的句子,一般看作由复句紧缩而成,紧缩句的谓语部分必须包含两个相对的陈述内容
常见紧缩复句的类型:A越…越…B不…不…(假设关系)C再…也(让步关系)再穷也不能穷教育D(不)…也(假设、让步)E一…就(假设、让步)F非…不…(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