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07:31:09
文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确凿(záo)攒成(cuán)倜傥(tǎnɡ)诅咒(zǔ)B.笃志(dǔ)盔甲(kuī)贪婪(lán)拼凑(còu)C.桑椹(shèn)蝉蜕(tuì)曲肱(ɡōnɡ)倘若(tǎnɡ)D.秕谷(bǐ)浸满(qìn)模仿(mó)和蔼(hé)2.下面各项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云宵感慨人声鼎沸花团锦簇B.严厉驾驶截然不同全神贯注C.脊梁跨进浑为一谈诲人不倦D.缠络暮名不求甚解废寝忘食3.下面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不
推荐度:
导读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确凿(záo)攒成(cuán)倜傥(tǎnɡ)诅咒(zǔ)B.笃志(dǔ)盔甲(kuī)贪婪(lán)拼凑(còu)C.桑椹(shèn)蝉蜕(tuì)曲肱(ɡōnɡ)倘若(tǎnɡ)D.秕谷(bǐ)浸满(qìn)模仿(mó)和蔼(hé)2.下面各项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云宵感慨人声鼎沸花团锦簇B.严厉驾驶截然不同全神贯注C.脊梁跨进浑为一谈诲人不倦D.缠络暮名不求甚解废寝忘食3.下面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不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确凿(záo) 攒成(cuán)  倜傥(tǎnɡ)  诅咒(zǔ)

B.笃志(dǔ) 盔甲(kuī) 贪婪(lán) 拼凑(còu)

C.桑椹(shèn)  蝉蜕(tuì) 曲肱(ɡōnɡ)  倘若(tǎnɡ)

D.秕谷(bǐ) 浸满(qìn) 模仿(mó) 和蔼(hé)

2.下面各项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云宵  感慨  人声鼎沸  花团锦簇

B.严厉  驾驶  截然不同  全神贯注

C.脊梁  跨进  浑为一谈  诲人不倦

D.缠络  暮名  不求甚解  废寝忘食

3.下面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上美丽的楼兰古国,如今已变成人迹罕至的沙漠。

B.高铁动卧的出现,让人们在寒冷的冬天能够蜷缩在被窝里旅行,幸福感油然而生。

C.春天,植物园内的樱花绽放,那美景真是美不胜收。

D.网传山东师范大学74岁老教授因看错课表旷课,他煞有介事地向同学们道歉。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美舰擅自闯入中国海域,我方对其识别查证,并予以警告驱离。

B.钙质可从食物中摄取,只有人们注重食物的合理搭配,就能获得相应的钙质。

C.为了提高传统优秀文化特色,学校举办了“寻找家乡名人名画”的活动。

D.性格懦弱的李娟的母亲,面对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表现出了异常的坚韧。

5.下列语文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的令尊大人已经七十多岁了,他每天坚持去跳广场舞,身体棒棒的。

B.“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拟人。

C.“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这句话中的动词有“爬、折、寻”。“在地上或桂花树上”是修饰说明“寻蝉蜕”的地点的。

D.“当时的我,经过数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倦不堪了”这句话中的“疲倦不堪”可换为同义词“疲惫不堪”,语意不改变。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作者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B.《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C.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中的《荷花淀》《芦花荡》两篇小说以白洋淀为背景,讲述了冀中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写出了中华民族的正气和抗日军民坚毅不屈的精神。

D.《湘行散记》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一部散文集,是他构建的“文学湘西”世界的一块重要拼图。

二、字词书写

7.书法是汉字独有的艺术形式,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请赏读下面的这幅书法作品,并用楷体将其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三、句子默写

8.读古诗文,将空缺处的原句书写在横线上。

(1)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2)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峨眉山月歌》李白)

(3)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4)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5)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诗人登临城楼所望到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论语·为政》中,揭示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论语·学而》中,表明一个有修养之人的心境不受别人影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

9.名著阅读。

(1)同学们去鲁迅博物馆观看了《朝花夕拾》的展品,联想到这部散文集,颇有感触。下面是他们参观后写下的感受,其中比喻句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百草园见证了鲁迅美好的童年岁月,拔何首乌、摘覆盆子、捕鸟……那多彩的生活场景,好像色彩斑斓的图画,让我沉醉其中。

B.长妈妈给童年的鲁迅讲故事,还为他买《山海经》……这些小事如同涓涓细流,流淌在鲁迅的记忆里,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的淳朴与善良。

C.藤野先生的无私帮助和真诚关怀,对于遭遇困境的鲁迅来说,犹如冬日的暖阳,这样的老师让我肃然起敬。

D.《朝花夕拾》在平静的叙述中富有深长的韵味,如同一首热烈而激昂的乐曲,令我回味无穷。

(2)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

上面文字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______,父亲说“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父亲要求我背的是______。“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表达了“我”__________的心情。由此可见,儿时的“我”认为父亲是一个__________的人。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童年河

赵丽宏

①童年就像一条小河,从你生命的河床里流过,它流得那么缓慢,又流得那么湍急,你无法把它留住,它的涟漪和浪花会轻轻地拍击你的心,让你感觉自己似乎总是没有长大。

②七岁那年,父亲到乡下接雪弟去上海,可雪弟并不想去。

③乡下房子的后门外面是一条河,雪弟天天在河边走来走去,他喜欢在河岸玩,喜欢河边的风吹在脸上的感觉。迎面吹来的风中,有芦苇、树叶和青草的气息,有油菜花的香味。河岸上种着很多杨树和槐树,浓密的枝叶在空中交织成一团团绿色的云。树上的鸟在唱歌的时候,河里的鱼也在忙着,它们虽然无声无息,却是水里活泼的精灵。这一切,到了上海就再也看不见了。

④阿爹说上海也有河,叫苏州河,比这里的小河宽得多,河里有很多船,小舢板、大帆船、机器船,来来往往热闹得很。可雪弟还是不想离开乡下,不想离开亲婆。

⑤亲婆对他说:“雪弟,亲婆也舍不得你离开,不过你妈妈在上海盼你去呢。我的孙子最听话了,去吧。”

⑥听着亲婆的这些话,看着她没有几颗牙齿的嘴巴一张一合,雪弟突然觉得鼻子发酸,眼泪就像小虫子在面孔上爬,怎么也赶不走……

⑦离开乡下老家的情景,就像一幅画。

⑧一支竹篙在河岸上轻轻一点,木船就摇晃着在河面上滑动了。老家的房子和宅子边的树浮在河面上,一点点往后退。亲婆站在老宅后门口,一头稀疏的白发在风中飘动,她是这幅画的中心。

⑨亲婆的身影越来越小,终于被芦苇的绿荫遮住了。这时,雪弟突然听见很多人在喊他的名字,一簇簇黑头发在起伏的芦苇梢上一冒一冒地闪现,这是镇上的孩子们在岸上追他呢。那些孩子跑到石桥,趴在栏杆上大声喊着,摇动的手臂就像风中的芦叶。雪弟听不清他们在喊什么,只看到石桥在往后退,孩子们的身影渐渐缩小,最后化成眼睛里的模糊一片……

⑩阿爹坐在船舱里,默默地凝视雪弟:“雪弟,到上海后,你就要上学了。等放暑假,你就可以回乡下来看亲婆,来和你的伙伴们玩。老家不会逃走的,你说对不对?”

⑪阿爹问“你说对不对”时,雪弟感觉自己被当成大人对待了。他喜欢这种感觉。他一边点头,一边问阿爹:“为什么不让亲婆一起去上海呢?”

⑫“亲婆年纪大了,她在乡下住了一辈子,不愿意搬家。上海的新家现在什么也没有,等家里都安顿好了,一定想办法把亲婆接来。”

⑬雪弟看着在河岸上浮动的芦苇和树梢,不再说话。他在想,上海的新家,到底是什么样子。阿爹说的那条苏州河,和身边这条河,是不是一样呢?

10.选文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11.按要求,回答问题。

(1)那些孩子跑到石桥,趴在栏杆上大声喊着,摇动的手臂就像风中的芦叶。(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2)迎面吹来的风中,有芦苇、树叶和青草的气息,有油菜花的香味。河岸上种着很多杨树和槐树,浓密的枝叶在空中交织成一团团绿色的云。(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12.结合文章,请从结构和内容上说说你对文章末句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隐逃的倭瓜

蒋建伟

①人会隐藏,瓜,也一样。

②可能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圆圆的扁,弯弯的长,一副窝窝囊囊的样子,也可能有自知之明,从夏天开始,它就一直隐藏在浓密肥大的叶子中,时刻寻找着逃跑的机会,不想让你逮住它。然而冬天快要来的时候,掀开这一丛那一丛的瓜秧,“呀!”瓜秧上、黄叶子背面的许多小刺儿一下扎住了手,接着是阻挡不住的惊喜,“倭瓜!满地跑的大倭瓜!”胆小的倭瓜们立马现出原形,大小老少,慌不择路,东西南北,满地乱跑。倭瓜金灿灿的,橘黄黄的,身上掺杂的那一丁点绿,过不了几天也会变黄的。摘倭瓜的当儿,猫下腰,找到老根子往上一拽,“啪啪啪啪”,瓜蔓下的嫩根子一阵乱响,叶子也乱响,黄的绿的,“窸窸窣窣”的尘土惹了一身,直直腰,阳光正毒,大汗“稀里哗啦”地乱淌,湿漉漉的衣服粘在皮肤上,有点痒痒,可一看见瓜秧上悬挂的一个个灯笼,这点脏算什么?只是纳闷:它们到底是如何隐藏了一夏半秋的?

③倭瓜的叶子是瓜果类植物中最大的。夏天,瓜秧有节,蛇似的向前爬,一条两条许多条。贴住地皮的节伸出五六个嫩根子,像手脚一样牢牢抓住一小团一小团的泥土、腐草。瓜秧一枝发四个杈,吐叶,开花。一片片叶子迎着太阳,扯直嗓子,唱着歌儿,拼命爬过其他的枝枝蔓蔓。一只一只绿色的大手,捧出了一个浩浩荡荡、郁郁葱葱的天下。叶子有成人的两个手掌大,朝阳的一面长满了密密的小刺儿,一不小心就扎你一下,正因为这样,你不敢随随便便去摘花儿,哪一朵花下边不是一大片叶子?

④可是,哪怕扎手也要采花儿,一种谎花——只开花、不结果的花儿。谎花装成不说谎的样子,怒放金黄的花蕾,释放满世界的暗香,吸引蜜蜂纷纷前来采蜜,也吸引你来采花。采来的花掺和粉芡鸡蛋油炸,或热水焯一下,小葱蒜泥凉拌,下酒就饭,横竖那叫一个好吃。大自然的这类纯绿色食材,你还上哪儿找啊?

⑤不说谎的倭瓜花儿,其实就是瓜纽纽儿。有的秧子每个杈能结两个瓜,有的一条秧子只结一个瓜,有的瓜纽纽儿长着长着就没了下文。真正坐果后,那些瓜纽纽儿好像吹小气球似的,从瓜屁股开始,一鼓作气长到头顶,几十天的工夫就变成一个个篮球、一个个大肚子、一个个有梦的人。它们的梦会是什么呢?

⑥是绿意萌动的春天?那是它们小的时候。

⑦三四月里,随便做一个深呼吸,满肺腑都是甜甜的空气。刚钻出大地的倭瓜叶子,先是小小怯怯的两片鹅黄嫩绿,而后是变大的一片油绿,然后是一片一片。这当儿,瓜秧子还是嫩嫩的呢,叶子还是小鼻子小眼睛的呢,连浑身上下的小刺儿都那么水嫩,风吹来,步子不稳,细细的腰儿怎么也站不直。但是,它们大口大口地喝着阳光,喝着雨露和风,才几天,一片比一片变大,变肥厚,墨绿墨绿的。它们大手拍着小手,赞美着每一天的幸福生活。

⑧太阳底下,瓜秧最上面的几片叶子在高兴地鼓掌。一片叶子突然朝下面望了望,一惊,发现最初那两片叶子,已经变黄、枯萎。它们为什么这么苍老?那可是我们家的老大!

⑨这个小精灵呀,仿佛看见了那两瓣叶子出生前的一幕:

⑩一个下午,南风尚寒,零下二摄氏度的天气,一个人在一小块空地里,种下了几粒种子。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5月6日,有删改)

13.文中标题中的“隐逃”主要表现在哪里?请结合全文分析。

14.文章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胆小的倭瓜们立马现出原形,大小老少,慌不择路,东西南北,满地乱跑。

(2)一只一只绿色的大手,捧出了一个浩浩荡荡、郁郁葱葱的天下。

15.本文的写作思路及表现手法独具特色,请结合全文赏析。

六、诗歌鉴赏

1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1)至(2)题。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上阕一个“_____”字写出了作者心绪不宁,无心做事的愁苦心情;下阕作者通过“_____”“_____”和“只恐”凸显了词人一波三折的心绪,层层虐心,这样的构思与表现手法堪称新鲜奇特。

(2)这首词的主旨句“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历来被公认为写“愁”名句,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______)

(3)人不堪其忧(________)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

18.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曲肱而枕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C.温故而知新 .人不知而不愠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0.课文内容可分为三大类:A.学习态度,B.学习方法,C.个人修养。说说下列句子各属哪一类。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______)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______)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

21.请你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体会。

八、语言表达

22.下图是一幅中国画,请你发挥想象与联想,用生动、细腻的语言描绘画中人物故事。(80字左右)

九、作文

23.百草园是鲁迅先生的乐园,这里其乐无穷,美女蛇的故事充满了神秘;三阳春旁的书店是林徽因的乐园,这里书籍琳琅满目,那个耳朵上架着眼镜的店员让我懂得了关爱……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属于自己的乐园,带给我们别样的乐趣。请以“乐园”为题作文。

要求:(1)叙事完整;(2)围绕中心,详略得当;(3)不少于500字。

1.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字音,重点考查词语中的字音。字音题重点考查多音字、音近字、形声字、形似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同时,要注意拼写正确。本题D项中的“浸”的读音应从“qìn”改为“jìn”。

2.B

【解析】

【详解】

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本题A项“云宵”应改为“云霄”;C项“浑为一谈”应改为“混为一谈”;D项“暮名”应改为“慕名”。

3.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需要结合所积累的成语进行分析。可以从成语的意思、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分析。D项成语使用错误的原因是不合语境。煞有介事:像真有这么一回事似的。多指故作姿态。与语境中的“向同学们道歉”不符。人迹罕至:人很少到的地方。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

【点睛】

成语运用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误用、对象误用、搭配不当、重复赘余、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4.A

【详解】

B.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该把“就”改为“才”;

C.搭配不当,应该把“提高”改为“发扬”;

D.有歧义,应该改为“李娟的性格懦弱的母亲”。

故选A

点睛:注意仔细阅读原句,凭语感找出病因,看语句是否通顺,前后是否搭配,语序是否合理等,然后修改。如果凭语感找不出来,可以压缩句子主干,看成分是否残缺,搭配是否得当。

5.A

【详解】

本题A项中“令尊”是称对方父亲的敬辞。可将“我的令尊”改为“家父”。

6.A

【解析】

【详解】

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名著导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要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本题A项的错误在于《朝花夕拾》反映的不是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而是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

7.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书写汉字的能力。书写时按照要求用楷体书写,同时要做到:一、书写清楚,不要连笔;二、偏旁部首比例要合适;三、不要书写错误。

8.(1)落花时节又逢君(2)影入平羌江水流(3)逝者如斯夫(4)不义而富且贵(5)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7)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背诵默写,既有根据上下文默写,也有理解性默写。理解性默写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注意根据题干的提示确定诗句。这两个类型的默写首先都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注意提示语中的“诗人登临城楼所望到景象”“揭示学与思的辩证关系”“表明一个有修养之人的心境不受别人影响”。注意“羌”“义”“罔”“殆”“愠”等字词的写法。

【点睛】

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再次,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最后,注意在平时归类总结,这样才能应对各类题目。

9.(1)D(2)《朝花夕拾》《鉴略》被父亲强迫背书的扫兴、无奈和痛苦对“我”要求过于严格,完全不顾及孩子心理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朝花夕拾》有关内容的掌握情况,注意结合阅读积累做出正确判断。D项考查修辞的赏析,“如同一首热烈而激昂的乐曲”不能来形容“平静的叙述中富有深长的韵味”,二者意思矛盾,所以D项是错误的。(2)本题考查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解答此类题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对作品的人物、故事梗概和主要情节进行积累。根据语段内容“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可知父亲要求我背的书是《鉴略》。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父亲不让“我”去看会,“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表达了“我”被父亲强迫背书的扫兴、无奈和痛苦的心情。同时,“我”觉得他太严厉,是一个不顾及孩子感受的人。

10.叙述了7岁的雪弟随父亲乘船依依不舍离开老家的故事。

11.(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孩子摇动的手臂比作风中的芦叶,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小伙伴们和雪弟依依不舍的情形。

(2)这段话属于景物描写,语言朴实优美,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乡下老家优美宁静的生活,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老家的留恋与热爱。

12.结构上:以问句结尾,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意蕴悠长。内容上:这是雪弟的心声,表现了雪弟对老家、对亲婆、对玩伴的依恋不舍,同时也有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分析】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情节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用“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的格式来概括。注意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本文叙述了7岁的雪弟随父亲乘船依依不舍离开老家的故事。

11.(1)此题主要是赏析语句运用的比喻的修辞手法,需要结合语句分析出该修辞的表达效果以及表现的人物的情感。“摇动的手臂就像风中的芦叶”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孩子摇动的手臂比作风中的芦叶,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小伙伴们和雪弟依依不舍的情形。(2)本题考查学生对景物描写及其作用的赏析能力。“迎面吹来的风中,有芦苇、树叶和青草的气息,有油菜花的香味。河岸上种着很多杨树和槐树,浓密的枝叶在空中交织成一团团绿色的云”属于景物描写。景物描写具有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点明时令、地点;表现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本题主要从“描写乡下老家优美宁静的生活”和“对老家的留恋与热爱”两个角度考虑。

12.本题考查文末语句的作用。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内容上,这是雪弟的心声,表现了雪弟对老家、对亲婆、对玩伴的依恋不舍,同时也有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结构上,以问句结尾,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意蕴悠长。散文的结尾在内容上一般有深化或升华主旨的作用,在结构上要注意照应的作用,答题时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即可。

【点睛】

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赏析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语等。描写手法主要有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等。表现手法主要有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语句进行分析,最后明确效果。

13.①倭瓜隐藏于浓密肥大的叶子中,不易被发现;②倭瓜到处结果,满地都是;③倭瓜悄悄生长,四处蔓延。

14.(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活用“胆小”“现出原形”“慌不择路”“满地乱跑”等词语,赋予了人的情态,描写出了倭瓜丰收时满地果实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2)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倭瓜叶”比作“绿色的大手”,从色彩、形态方面表现了其旺盛的生命力。示例二:运用叠词“浩浩荡荡”“郁郁葱葱”(夸张),充分彰显了倭瓜叶铺天盖地、繁茂旺盛的生长气势,极具张力。

15.写作思路:以时间为线索,用倒叙的手法将倭瓜的一生完整再现出来,依次展开,思路清晰。表现手法:①从眼前的事物写起,运用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使文章内涵丰富,韵味十足;②将倭瓜人格化,赋予其人的特点,使倭瓜形象更加生动、可爱,突出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分析】

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归纳与概括。解答此题先要理解“隐逃”的意思,再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表现,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隐逃”,指的是隐匿逃避。文中描写倭瓜隐藏踪迹,不被人发现的句子有“从夏天开始,它就一直隐藏在浓密肥大的叶子中,时刻寻找着逃跑的机会,不想让你逮住它”“胆小的倭瓜们立马现出原形,大小老少,慌不择路,东西南北,满地乱跑”,根据句子内容,概括出答案即可。

14.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句子赏析。考查点包括词语的妙用、修辞手法的赏析、作者情感的把握。本题可以从修辞手法和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倭瓜人格化,表现秋收时突然发现倭瓜满地的情景以及内心的惊喜。(2)此题应抓住叠词来分析,叠词“浩浩荡荡”“郁郁葱葱”,都表现出倭瓜长势的喜人。

15.本题考查本文写作思路与写作手法的赏析。赏析写作思路,一定要分析出其独特之处。这篇文章读完后就会发现,写法很独特,作者一反按时间顺序来写植物生长过程的常态,用的是倒叙的方法,从秋天写到夏天,再回到春天的播种。赏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则需要了解常用写作手法,本文主要写作手法是拟人,并在写作中用到了虚实结合,结合文章进行分析即可。

【点睛】

文章的写作手法实际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从篇章的角度有:抑扬、以小见大、对比等;从表达方式的角度,一般为抒情、议论、描写、叙述等多种方式的运用;从表现手法上看,主要是对比、衬托等;从文句上看,主要是修辞,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答题时注意首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文章进行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最后明确效果。

16.①倦 闻说 也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夸张、比喻(拟)或者化抽象为具体的手法,表现凄苦忧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多。

【详解】

(1)本题考查筛选的能力。根据题目中的要求,选出的诗句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对行为的描写、二是能体现内心哀愁。对应的句子是:日晚倦梳头。行为为“梳”,而“倦”体现了内心的哀愁。词的下半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泛轻舟”之前“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可从诗歌意境,诗歌题材,常用典故,惯用意象,表现技巧,如修辞,描写技巧,抒情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分析。“愁”本是心中之事,抽象之物,只可意会,难以捉摸。如今作者却意想天开地将它装上小船,给人一种具体可触的立体感;而且还怕愁太重,小船载不动,则愁又显得有重量了;再联系前句的“轻”字,似乎还可看到这小船在重愁堆挤下被慢慢压向水面之状,从而获得了一种动态感。其化虚为实。这句运用新奇的比喻和夸张,把愁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夸张地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这样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将愁之深重表达得具体可感而又淋漓尽致,堪称妙绝。

17. (1)同“悦”,愉快 (2)我 (3)能忍受 (4)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18.D

19.(1)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2)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20. (1)C(2)A(3)

21.示例:孔子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世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分析】

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7.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除了平时注意识记与积累外,在答题时还要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考查“说”“吾”“堪”“焉”的意思。其中“说”是通假字,需要注意。

18.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虚词。解答时,先要明确每个选项中该虚词的正确解释和用法,再进行比较,得出正确答案。本题A B C三个选项中的“而”均是表示顺承关系,D项中的“而”表示转折关系。所以,本题选D。

19.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本题要注意“知”“好”“乐”“义”“于”“如”的意思。

20.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理解。要理解语句的内容并进行归类,首先要理解语句的意思。“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意思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该句属于个人修养类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意思是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该句属于学习态度类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意思是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该句属于学习方法类的。

21.此题要求联系实际谈谈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体会。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该句的意思是: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之后,要分析这句话的哲理。最后,联系实际分析这句话在增长知识、修身养性、处世待人等方面的指导意义。

【点睛】

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22.示例:天气晴朗,地面上的青草刚刚冒出草芽。刚刚放学回来的男孩、女孩,相约着一起去放风筝。他们一个人手里牵着线,把风筝送上了高高的天空,大家都抬头看着高飞的风筝,风筝要飞去哪呢?一定是去寻另外的伙伴吧。

【解析】

【详解】

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图文转换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描述图片类型的题目,描述图片注意抓住题干要求的重心,重点描述图片中的对象的特征,内涵等,同时注意一些修辞的要求。此题要围绕图片的主体故事“放学回来的男孩、女孩,一起放风筝”进行描述。同时,要发挥想象与联想,对图片的自然环境、放风筝的细节和人物的心理与情感进行描述。

23.乐园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美丽的童年,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专属的地方,例如我就有一个让我最放松的地方。

在那里我能找到一种耐人寻味的安静,只有在那里才能让我轻松的一笑,可能是我在这个世界里用一种好心态对待世事的执着,那里就是我姥姥家的后庭院。因为在每一年的春天,后院的树繁荣茂盛,在中午;阳光在那时最耀眼,原本就繁茂的樱桃树让太阳的照射显得更加夺目、更加的美丽,那是让我有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喜悦,本以为这个美好的乐园永远存在!

夏天,后院的樱桃树都结满了小樱桃,清早的时候去看,你会发现他真的好美,也好可爱,圆圆的,红红的,可它吃起来是酸甜的,酸酸甜甜参杂在一起,使这个樱桃变的非常好吃,所以我爱上了吃樱桃。

秋天,我最喜欢的季节,只有它才能描绘出我生活中的图画,后庭院的许多树都被染了颜色,他们的叶子都被涂染成棕色,一叶一叶的从天空飞舞下来那是躺在树下,会有一丝丝的宁静,让我忘记了所有不愉快的事情,在那里仅仅存有我儿时的记忆,姥姥在楸树下对我说过,人的一生就像秋叶那样脆弱短暂,不要浪费这短暂的一生!这就话永留在我心底,秋天啊,我最爱的季节

好景不长,因为中国的脚步在前进,姥姥家的平房建成了高楼大厦,永别了亲爱的乐园,我最美丽的乐园谢谢你,让我有一丝不必执着的地方,可以让我难过哭泣的地方,我一定会快乐的……

【解析】

试题分析:作文标题“乐园”。乐园是什么?是花园、旧居、祖父母家、儿童乐园、甚至是书房、餐厅等等,这些都能带来快乐与享受的,乐园里大致包括什么物件?可以是花苑里的重要的花草、书房中的温暖地毯语书香古朴的柜子、餐厅里各样的蔬果等,这些物件是不是给你带来了快乐?当然,也可以写乐园的基本构造与布局方位,乐园中是否涵盖亲情等。要想好文中的中心思想:是要表达对童年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还是对大自然的喜爱,还是对亲情的留念,还是包含两种以上的情感。

点睛:所谓词语类命题作文是指仅以一个词语为题目的作文命题形式。作为命题的词语,可以是动词、名词、形容词,也可以是其他词性的词语。这些词语的共同点是内涵丰富,词义往往既有本义、引申义,又有比喻义、象征义。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明确词语的内涵,即明确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是什么,然后确定该词义的重点、难点、范围、对象、程度。这是我们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的关键,也直接关系到作文写作的成败。这是一道词语类命题作文。审题立意时,首先要理解这个词语所包含的内涵和外延,切入题意的深层。

文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确凿(záo)攒成(cuán)倜傥(tǎnɡ)诅咒(zǔ)B.笃志(dǔ)盔甲(kuī)贪婪(lán)拼凑(còu)C.桑椹(shèn)蝉蜕(tuì)曲肱(ɡōnɡ)倘若(tǎnɡ)D.秕谷(bǐ)浸满(qìn)模仿(mó)和蔼(hé)2.下面各项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云宵感慨人声鼎沸花团锦簇B.严厉驾驶截然不同全神贯注C.脊梁跨进浑为一谈诲人不倦D.缠络暮名不求甚解废寝忘食3.下面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不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