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 婷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北京十五中贵阳分校的王婷,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等高线地形图》,课时安排为1课时。今天,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设计思路和教学过程、说板书和说反思八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习了地图三要素的基础上进行的。内容包括掌握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和判读。可以说这节课在七年级上是最难的内容之一,本节课涉及的概念多、难度大,它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其中关于地形图的分析是以后学习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以及地理思维养成的重要基础,等高线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基础,在以后地形图的判读中都会用到它,对等高线的理解还有助于后面学习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知识,对以后地理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在课堂上就要给学生应有的思维、参与、当堂消化知识的时间和空间。
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们要想学好地理一定要做到“心中有图”,当然读图能力的养成也不是一节课就能解决的,它需要在今后教学中持续培养。
二、说学情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地理是一门新学科,加上他们走出课堂实地考察的机会很少,很难形成空间、立体的概念,对山顶、山谷、山脊等地形、地貌的概念也比较模糊。要学生理解用等高线的形式表示地形的起伏,即将立体和平面概念切换自如,还要学会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这对初一学生而言的确很难。
三、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要求掌握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及计算。理解等高线、等深线的概念,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在地形图上正确识山地的各部位。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使用地图的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地使用地图,能够对我国及世界的地貌进行了解,培养学生的对自然的热爱。
四、说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海拔高度的计算,理解等高线概念,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谷、山脊、山峰、陡崖等地形部位。尤其是山谷与山脊的判读,学生极易混淆。
五、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因此,我采用了:模型配合、动手描绘、组织学生分组探究和多媒体演示相配合的方法,让学生在等高线模型上认识山体部位,动手制作立体图和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并探究各地形部位上等高线的特点。
说学法:学生所用到的学习方法有自学探究、自主操作、合作学习、读图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其中教师需要在合作学习中对学生进行组织,做到合理分组和分工;教师还要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帮助,及时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评价,需要对学生的比较分析及归纳总结进行引导和提示等。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最美世界》视频导入
活动设计:请从视频中找出你所看到的地形,说一说看视频的感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操,并能以激动澎湃的心情和高涨的求知欲进入课堂。(下图为视频截图)
教师引导:这就是我们美丽的世界,在视频中,我们看见了世界地形的微缩,雄伟壮观,让人心潮澎湃。那我们该如何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这起伏多姿的地形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等高线地形图》
环节二:自主学习,认识海拔、相对高度。
学生活动:快速阅读相关内容,找到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
教师活动:多媒体出示“地面高度计算”图,请学生分别读出海拔和快速算出相对高度。出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对比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区别。(课件截图如下)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同时,教师为学生搭建知识巩固框架,能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学习并从简单的问题中找到学习的自信和乐趣。
教师强调:地图上出现的高度一般都是海拔,我国是以黄海海平面为基准。
环节三:了解和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学生活动:读等高线地形图、制作山体模型和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问题设置:你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发现了哪些图例和注记呢?(有一些曲线和数字)
问题追问:这些曲线和数字叫什么,是怎么得来的,表示什么呢?
活动设计:动手自制山体模型和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教师出示山体模型和演示等高线绘制动画)
1. 仿照老师的教具用橡皮泥制作一座山体模型,要求做出山顶、山脊、山谷山体部位。
2. 用红色棉纱线在模型上表示等高线,并试着在白纸上画出俯视所见的等高线平面图。
3.活动补充:在分组动手制作模型和绘制等高线图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会参与不进去,老师在操作台指导这部分学生用拳头制作最简易的等高线模型。(如右图)
设计意图:学生发现问题,动手解决问题。展示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直观性强,缺乏空间感的七年级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树立小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提高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会发现、认识、比较、判断的地理意识,强化合作能力,培养自主探究精神。
环节四:了解山体的不同部位及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应用
活动设计:
1.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自制山体模型,指出山顶、山脊、山谷、陡崖等地形,展示小组绘制的等高线平面图。
2. 老师引导学生用手中的自制模型或者拳头模型当教具,分组讨论:
(1)陡坡和缓坡,等高线疏密有何差异?(陡坡——密集,缓坡——稀疏)
(2)山顶、山谷、山脊、陡崖,等高线有何特征?(山顶——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到周逐渐降低;山脊——等高线弯曲的部分向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陡崖——等高线重叠)
3. 教师出示各种等高线图,请学生判读。(下图为其中之一)
(题目示例:请判读图中A、B、C、D、F分别为山体的什么部位)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自己攻破重难点,并把学到的知识立马运用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发现、认识、表达能力,又能强化学生读图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7、说板书
八、说反思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地形图的判读”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学习难度较大。所以这节课没有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针对学生感性思维仍起主导作用的特点,借助多媒体演示一些相关生动、直观的课件和学生活动的设计,降低学生学习的困难,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效果较好。学生们都能够认真观察课件演示中的每一个步骤,积极发现、探讨问题,较快的掌握了“地形图的判读”方面的地理知识。 总的来说,师生互动很好,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学习,让学习快乐起来,多种学习方法相结合,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本课也有一些不足,例如:自制模型的时间不足,有的组没能全部完成等高线的绘制;有的图片投影效果不是很清晰,学生读起来比较费力。今后会注意把握时间,精心设计课堂,让更多的学生快乐的参与学习并且学以致用,让地理伴随他们的一生。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