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源〗《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 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组成〗 黄芪 生,四两[120g] 当归尾 二钱[3g] 赤芍 一钱半[5g] 地龙 一钱[3g]川芎 一钱[3g] 红花 一钱[3g] 桃仁 一钱[3g]
〖用法〗 水煎服。
〖方歌〗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主治〗
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功用〗 补气活血通络。
〖运用〗1.本方是体现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常用于中风后的治疗。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或脉细无力为证治要点。
2.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注意事项〗
1.使用本方需久服缓治,疗效方显。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2.本方证以正气亏虚为主,故生黄芪用量宜重(可以30~60g开始,效果不显再逐渐增加),祛瘀药宜轻。
【加减】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3克,服四五剂后去之;如已病三两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12~15克;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10~15克。
【方论】本方重用生黄耆大补元气,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地龙通行经络。诸药合用,使气旺血行,瘀祛络通,诸症自可渐愈。
【实验研究】(1)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浙江中医杂志》1986(3):110,中风患者血液处于"粘、浓、凝、聚"的倾向,运用本方后,能增加血小板内环磷酸腺甙的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抑制和溶解血栓,以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枝循环。(2)对心、脑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 《中药通报》1987(2):51,补阳还五汤静脉注射,有缓慢、持久的降压作用,对麻醉家兔能显著地增强心肌收缩幅度,反映心肌耗氧量的心肌张力时间指数显著降低,心肌营养性血流量明显增加。
(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陕西中医》1986(10):466,补阳还五汤能使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免疫器官重量增加,提
高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从而表明本方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理学基础。
【禁忌】中风正气未虚或阴虚阳亢,风、火、痰、湿等余邪未尽者,均忌用。
[方解]:方中重用黄芪大补脾胃之气,益气活血,为君药;当归尾长于活血,且化瘀不伤血,为臣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均为佐药。
本方的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使气旺则血行,活血而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耆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此方为益气化瘀之鼻祖,笔者在临床采用久漏宜通法,运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血尿,收到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例1,患者,女,39岁。1990年5月10日初诊,患者诉于1985年5月体检时发现镜下血尿(+++)后长期顽固性血尿不愈,先后在多家医院做静脉肾盂造影、逆行肾盂造影及膀胱镜,肾功能检查均正常,后按特发性血尿及微型结石治疗无效,用止血药治疗血尿加剧,曾用补气药治疗有所好转,但血尿仍(++)。近半年病情加重,血尿(+++),故前来诊治。患者自述:尿色暗红,尿无频数涩痛,小腹有时胀痛,形体逐渐消瘦,夜间盗汗,精神疲惫。经查:胸部X线片正常,肝、胆、肾超声波检查无异常。患者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弱。中医辨证:血尿属肾气亏虚、瘀阻阳络型。治法:益气化瘀。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40g,川芎15g,桃仁10g,红花10g,桂枝10g,赤芍15g,茺蔚子15g,地龙15g,小蓟10g,大蓟10g,旱莲草15g,白花蛇舌草15g。服药6剂。5月16日复诊,服药后小腹胀痛、夜间盗汗症状逐渐消失,精神尚佳,食欲递增,尿色变白,查尿常规:红细胞(+)。嘱其按原方继服7剂。5月23日再次复诊,进药后尿检均已正常,全身不适症状消失,尿色正常,为巩固疗效,仍用原方改赤芍、地龙、当归各10g,桃仁、红花各3g,桂枝5g,白花蛇舌草、大小蓟、芡实各10g,共服药半月余,患者病症消失,尿检正常而收效。
例2,患者,男,26岁。1985年11月18日初诊,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眼睑及双脚浮肿,之后涉及全身,经某医院治疗好转出院,但浮肿时轻时重,长期口服强的松等药物,病情得以控制。近1周来,由于外感风寒又加劳累,患者又出现浮肿,伴全身乏力,腰腿酸软,纳差,精神萎靡不振,尿量正常,经外院查尿常规,红细胞(+++)、蛋白(++),颗粒管型微量,血沉32mm/h,因西药治疗效果不佳,故来求治中医。经查:舌淡红苔血,脉细沉。处方为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45g,赤芍30g,川芎15g,当归15g,地龙15g,桃仁5g,茯苓20g,五加皮15g,鸡内金25g,苍术10g,芡实15g,坤草15g,寄生20g,茺蔚子10g,小蓟10g,大蓟10g。服药8剂后浮肿渐渐消退,精神尚佳,尿色变白,查尿常规:红细胞(++),蛋白(+),颗粒管型消失。效不更方,再服10剂。上述症状消退,精神佳,守方1个月,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尿常规正常,再按原方调治2个月而收效。
2 讨论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血尿,是久漏宜通法的一个具体运用,患者必须坚持服药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达到远期疗效。从治疗结果来看,一般病程短者疗效较佳,病程长者疗效较差。血尿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膀胱湿热久治不愈,以往经常运用清热解毒、利尿通淋之品,使肾阴暗耗,肾气亏损,不能鼓动气血,血行不畅而致气虚血瘀。运用补阳还五汤,重取黄芪以大补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正;佐以当归、赤芍、桃仁、红花,有化瘀生新之妙;桂枝、地龙配血中之气药川芎,以温通肾阳并有引药入所之用。同时桂枝配黄芪有鼓舞肾气,温通肾阳之功;再佐以大蓟、小蓟而达到止血的目的;若尿中有蛋白及颗粒管型可加芡实;若由于肾结石引起的血尿则加鸡内金。适量黄芪与白术相伍,可以明显改善肾功能。运用补阳还五汤益气化瘀之法可以益肾气、通肾阳,对改善肾功能有很大的作用。临床结果表明,对上尿路性血尿以益气化瘀治其本,下尿路性血尿以清热利尿治其标,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单位:张书香 110300辽宁省新民市中医院
病心绞痛
转载自华夏中医网
补阳还五汤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的瘫痿论篇,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之症。以“元气亏五成,下剩五成,周流一身,必见气亏诸态,若忽然归并于上半身。不能行于下,则病两腿瘫痿”,故当以补益既亏之五分元阳之气为治,遂立名补阳还五汤,是治疗气虚血瘀证的代表方剂。
补阳还五汤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发挥扩充,其临床应用范围已日益广泛,治疗疾病主要涉及以下几种:1.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病毒性心肌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痴呆、中风后遗症、脑动脉硬化等;2.神经系统疾病。如后遗神经痛、神经炎、神经麻痹、血管神经性头痛、坐骨神经痛等;3.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结肠炎、肝炎、肝硬化等;4.泌尿系统疾病。如肾结石、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等;5.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等;6.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等;7.外科疾病。如颈椎病、肩周炎、滑膜炎、肌损伤等;8.妇科疾病。如子宫出血、盆腔瘀血综合征、痛经等;9.儿科疾病。如病毒性脑炎所致小儿急性偏瘫等;10.男科疾病。如前列腺增生等;11.眼科疾病。如玻璃体出血、视网膜动静脉阻塞、视神经萎缩等;12.耳鼻喉疾病。如突发性耳聋等;13.皮肤科疾病。如皮肤瘙痒、斑秃、结节性红斑、网状青斑等。
临床上,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以气虚血瘀证为多,或在此基础上兼夹其他证型,气虚血瘀贯穿于胸痹心痛的全过程。本着“治病必求于本”的思想,临床治疗时以“益气活血,化瘀止痛”为大法。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常取得满意疗效。
如张某某,男,52岁。因心前区疼痛4年,近一月加重于2007年4月3日初诊。证见心悸、胸闷、气短、背痛、少寐、乏力、活动后尤甚、面色紫暗,舌淡紫,边有瘀斑,苔白腻微黄,脉沉弱而涩。析其病机为气虚血瘀、闭阻心脉。治以益气活血、化瘀止痛。处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党参15g,赤芍20g,当归10g,川芎15g,枳实15g,茯苓15g,甘草10g。7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后患者自觉心前区疼痛减轻,气短、乏力、胸闷好转,但仍感睡眠不实,又增口干。上方去茯苓,加夜交藤30g,生龙骨30g,7剂。
三诊:诸症状基本消失,告愈。
胸痹心痛多见于年迈体虚的中老年人,以“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年六十,气大衰,九窍不利”。或劳倦内伤,损及中州,脾虚转输失职,气血生化乏源,无以养心,或为肾阳虚衰,不能鼓舞五脏之阳,累及于心。上述原因均可导致心气虚衰。气与血互相依存,“一身气血,不能相离,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血相依,循环不已”。心的主要功能之一为心主血脉,即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环周不休地运行,把水谷精微输注全身,发挥营养组织器官的作用。因此,全身血脉能否正常运行,全赖心气的推动。心气即心的精气,为“心脏血脉之气也”,是血液运行的动力。血属阴而主静,气属阳而主动,血不能自行,必须靠气的推动。.
《血证论》曰:“运血者即是气”,“气行乃血流”,一旦气虚帅血无力,则血脉瘀滞,正如《医林改错》所说:“元气即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血瘀不通则痛,故引起胸痹心痛的发生。概之,本病不出虚实两端,或心血瘀阻,闭阻心脉,“不通则痛”,或心气虚衰,心失所养,“不荣则痛”,总属虚实夹杂为患。
本方以补阳还五汤去地龙、桃仁、红花,加党参、枳实、茯苓而成。方中黄芪味甘,微温,补益脾肺心之气,“入肺补气,入表实卫,为补气诸药之最”,《医学衷中参西录》谓黄芪:“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下陷”,大气旺则气滞行,血瘀通,即“大气一转,其结乃散”之谓,故为君药;茯苓甘淡平,燥湿健脾,党参味甘、性平,健运中州,益气血生化之源,黄芪与党参相配伍,补气升陷之效益显,使胸中大气得补,贯心脉、司呼吸、行气血之功得以正常发挥,共治心气虚弱,正气不足之本;川芎味辛、性温,温通血脉,活血行气,行血并能和血,行气之中兼以散郁,《本草汇言》谓:“川芎,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血中气药”,无所不至。当归辛甘温,补血和血,赤芍酸苦微寒,养血和血,活血散瘀止痛,且赤芍酸收可防川芎辛散走泄耗血之弊;赤芍与川芎相伍,则行血而不破血,补血而不滞血,上六药配伍,使心气充沛,运血有力;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共奏益气活血之效;枳实苦寒,行气化痰,宽胸利膈,为佐药。枳实与黄芪、党参配伍,补气而不滞气,气行则补乃得力,与赤芍、川芎配伍,使气行则血活,以上诸药配伍,使气虚得补,乃行血得力,血行络通,无留滞之患,则疼痛自止;使以甘草,调和诸药,补益中焦脾胃之气,益气血生化之源。
补阳还五汤是清代名医王清任的传统方子之一,由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
、桃仁、红花组成。其功效为补气活血、疏通经络,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近年来其在临床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现将其临床应用近况概述如下:
1 急性缺血性中风
吴氏[1]采用重用黄芪的方法来治疗缺血性中风112例。方中组成:黄芪150 g、赤芍
、地龙、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各10 g,肝肾阴虚者适当加女贞子、麦门冬、山萸肉、制黄精,1剂/d,连服8周。用西比林作对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87%。可见重用黄芪来治疗缺血性中风能获得显著疗效,因此方具有很好的补气、活血、化瘀作用,并能改善血液粘度,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气旺血行,瘀祛络通,疾病得以解除。就问健康
郭氏[2]也认为重用黄芪,微用活血化瘀之归尾、赤芍、川芎、桃仁、红花能使之活
血化瘀而不破血,且大剂量黄芪与活血药配伍使用,能促进脑部血肿的溶化和吸收,加速神经功能的恢复,从而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起到理想作用。
孙氏[3]用纳络酮穴位注射并口服加味补阳还五汤来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180例,效果良好。穴位注射方法:患侧手阳明大肠经手三里穴,每次穴位注射纳络酮0.4 mg。加味补阳还五汤组成:黄芪50 g,山楂12 g,法半夏6 g,当归,地龙各15 g,大黄、陈皮、桃仁、川芎、赤芍,丹参、蒲黄、红花各9 g。穴位注射1次/d,口服中药1剂,14 d为1个疗程。用西医常规扩容、抗栓、神经营养药等作对照。统计结果表明显效率为75%,有效率为96.7%,远远大于对照组。就问健康
孙氏认为纳络酮穴位注射能改善微循环,重用黄芪补气;当归、赤芍、桃仁、红花、
地龙养血活血化瘀;山楂、蒲黄、大黄、陈皮、半夏同用有化瘀散结祛痰之功效。故治血脉不通,肢体萎软之半身不遂使气行血荣,脉络畅通,有良好疗效,中风之后遗症早日缓解,此方还具有起效快,催醒作用强等特点。
蔡氏[4]主张在治疗中风后遗偏瘫时,以补阳还五汤为基础,佐以生津的药物,疗效
会更加显著。初时方药组成:黄芪60~120 g,当归10 g,川芎、桃仁、红花、地龙、赤芍、南星各6 g,丝瓜络10 g,患者经治疗后效果平平,且出现阳虚血瘀征象,遂将上方改为黄芪100 g,去南星6 g,加黄精、玉竹、芍药、甘草各10 g,以加强滋阴生津的作用,既利于补虚,亦助于祛瘀通络。结果患者服20余剂后,其后遗症明显减轻。
蔡氏认为中风多发于老年人之间,而老年肝肾阴虚者偏多。为病之本,虽在急性期
给予治疗,但若在后遗症期应用温燥之品而不顾阴,势必导致津亏血燥,不利于病情恢复,甚至易致病情复发。祖国医学认为“津血同源,津为血之母,津液充足则血行畅利,津液虚少则血行瘀阻不畅”。因此治疗血瘀证勿忘滋阴生津以通利血脉。运用补阳还五汤以补气养血,活血通络,配以滋阴生津药物以“增水行舟”,津足脉利,后遗症状自可缓解。
2 急性脑梗塞
洪氏[5]采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塞患者200例,取得满意效果。中药组:黄芪
30。~120 g,当归、川芎、红花、赤芍、桃仁、地龙各10 g,丹参30 g,牛膝、水蛭各15 g,鸡血藤30 g,甘草6 g。加减:口眼歪斜加全蝎、僵蚕、白附;语言不利加郁金、菖蒲、远志;大便秘结加火麻仁、郁李仁;痰湿偏盛加陈皮、半夏、云苓、胆南星;肝阳上亢偏盛加天麻、钩藤、石决明;肝肾阴虚加熟地、山茱萸。1剂/d加水煎2次,共取汁约50 ml,分2次口服。西药组: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静脉点滴,用前皮试。结果:中药组有效率为96%,基本痊愈率为75%。西药组有效率为90%,基本治愈率为54%,中药组明显优于西药组。洪氏认为补阳还五汤有明显的扩张血管作用,加上水蛭含有水蛭素、肝素、抗血栓素等,有抗凝、降粘、溶栓作用;丹参有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作用,并能抗凝、降粘;鸡血藤有阻滞肾上腺α受体作用;牛膝有降压作用。这样通过补阳还五汤加味,相辅相成,其治疗结果优于西药治疗效果。
何氏[6]用补阳还五汤加维脑路通治疗急性脑梗塞107例取得良好效果。治疗组:黄芪50 g,红花、桃仁、赤芍、当归尾、地龙、川芎各10 g。水煎服,1剂/d。维脑路通注射液0.4加在5%葡萄糖液500 ml中静滴,1次/d。对照组不用补阳还五汤,其它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为82%,两组有显著性差异。何氏认为脑梗塞病属络寒血瘀,补阳还五汤能补气活血,祛瘀通络,加入维脑路通能抗血栓,改善微循环,促进新血管生成,二者协同作用,能明显提高疗效。
吴氏[7]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早期脑梗塞60例。中药组方:黄芪80~120 g,当归尾15
~30 g,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各15 g,地龙12 g,随兼证加减时,避免加用已证明有抗自由基作用的药物,如枸杞子、何首乌等。上述药物文火1煎30 min,2煎20 min,共煎400~500 ml,分2次口服或鼻饲,每日1剂。西药组用10% 706代血浆500 ml静脉
滴注,每日1次,维生素E50 mg口服或鼻饲。结果中药组显愈率为66.7%,西药组为26.7%,显著低于中药组。吴氏以为补阳还五汤能直接提高 SOD(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抑制自由基的反应过程,从而阻滞再灌注时自由基反应对神经组织的损伤,有效地改善自由基代谢失衡状态,并且对脂质过氧化反应有抑制作用,因而可以用来治疗脑梗塞。
3 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VBTIV)
毛氏[8]采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30例。治疗方法:黄芪120 g,赤芍、当归尾、川芎各15 g,桃仁、红花各12 g,地龙10 g,水煎服,日2次。对照组服用复方丹参片,日3次,每次4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显愈率为4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2%,显愈率为34.7%,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VBTIV主要症状为瘀阻脉络、腔窍,致气血不通,气虚则血瘀,且VBTIV患者的血液
处于高粘状态,血粘度高也导致血瘀,用补阳还五汤来补气活血,逐瘀通络,改善血液粘滞性,恢复血液动力、血管壁弹性,加速血流速度等,从而取得显著疗效。
4 血液高粘滞综合征
刘氏[9]应用颠倒补阳还五汤治疗血液高粘滞综合征90例,效果较好。治疗组:黄芪
与活血药用量颠倒,活血药剂量大于黄芪。生黄芪30 g,当归15 g,川芎、赤芍、桃仁、地龙各12 g,红花9 g,制成浓缩煎剂,每剂浓缩成50ml,早晚各服25 ml。对照组:γ-月见草-E胶丸,1.5 g/次,2次/d,疗程2个月。结果表明颠倒补阳还五汤有明显降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过氧化脂质(LPO)值,血浆纤维蛋白原(Fbg)、Va、Vp、PAgT及明显升高SODA和高密度脂蛋白固醇(HDL-C)的作用。
刘氏认为血液高粘滞综合征可能是血栓形成的主要病理基础和潜在危险因素之一。
本实验患者高脂血症均存在肾气虚血瘀之证,应用益气活血法取效提示老年及老年前期高脂血症可能与肾气衰退,血脉瘀阻密切相关。老年肾气虚血瘀症普遍存在,但用补阳还五汤原方治疗并不理想,从而认识到本病是在肾中元气不足致血瘀的始动因子作用下从虚致实,在没有明显心脏并发症的情况下以血瘀实邪为主,颠倒补气药与活血药的用量,以活血祛瘀为主,辅以黄芪补肾中元气,取得良好效果。因此颠倒补阳还五汤对老年及老年前期肾气虚血瘀证高脂血症致血液高粘滞综合征的治疗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5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被认为是冠心病的最常见表现。戴氏[10]用补阳还五汤来治疗32
例SMI患者取得较好疗效。治疗组服用补阳还五汤:黄芪30 g,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各10 g,制成浓缩煎液,1剂/d,分2次口服。对照组服用心痛定10 mg,3次/d。结果治疗组LPO(血浆过氧化脂质)显著下降( P<0.01),RBC-SOD(红细胞超氧化物岐化酶)显著上升( 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
众多研究表明,心肌在缺血无氧状态下,有大量氧自由基(OFR)生成并造成心肌结构
和功能的损伤,检测血浆LPO含量及RBC-SOD活性可间接反应体内OFR的生成和清除情况。实验结果证明补阳还五汤具有清除自由基,防止脂质过氧化的效能,对心肌缺血状态亦有明显改善。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气有推动血脉运行作用,由于心气虚弱,血运迟涩,血脉受阻,形成瘀血。补阳还五汤以补为通。以通为补,通补兼施,标本兼治,益气活血,共奏气动血行,血行而缺血状态得以缓解之功。
6 不稳定性心绞痛
不稳定性心绞痛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综合征。在很大程
度上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或)出血引起附壁血栓形成所致。唐氏[11]用补阳还五汤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30例。治疗组:黄芪30 g,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各9 g,1剂/d,早晚各1次水煎服。西药组加用美托洛尔12.5~25 mg/d,异山梨醇酯30 mg/d,硝苯地平30 mg/d或硫氮卓酮30 mg/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90.0%。
现代研究发现,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血小板聚集性增强,纤溶性降低。唐氏通过
实验在以予补阳还五汤煎剂后30 d,患者的血小板聚集性降低,纤溶活性增强来提示补阳还五汤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血液循环状态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具有治疗作用。
7 急性白血病并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李氏[12]用补阳还五汤并微量肝素治疗12例急性白血病并发DIC患者,效果满意。治
疗方法:生黄芪24 g,党参、桃仁、赤芍、生地、当归、地龙各12 g,红花、川芎、丹皮各10 g,三七粉2 g(冲服),水煎1剂/d,分3次服。肝素15-30 mg加入5%葡萄糖500 ml,静脉点滴,30滴/min,2次/d,视试管凝血时间适当增加剂量,12例DIC患者日肝素量超过60 mg者1例。止血合剂:10%葡萄糖500 ml,Vit.C 2.0 g,Vit K. 3.16 mg,安络血20 mg,氟美松2 mg,静点,直至出血倾向消失。结果,痊愈8例。显效2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83.3%。
8 慢性肺心病
张氏[13]选择急性发作期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患者120例,分为两组,治疗组70例,对
照组50例。以补阳还五汤为主,黄芪30 g,当归、赤芍各15 g,桃仁、红花、地龙、川芎各10 g,胸闷咳吐黄稠痰加瓜蒌、川贝、黄芩;恶寒、发热、痰稀白量多,喘甚加麻黄、细辛、半夏;恶心纳差痰盛加茯苓、陈皮;神志恍惚、痰涎壅盛加菖蒲、郁金、胆星;恶寒、腰膝酸软、水肿甚加附子、肉桂、大腹皮;久咳少痰、心悸气短加太子参、麦冬、炒枣仁等。1剂/d,10 d为1疗程。对照组选用抗生素静滴,持续,低流量吸氧,维持水电、酸碱平衡,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对照组为76%,二者有显著差异。
杨氏[14]则以补阳还五汤加茯苓为基础方治疗此病。治疗方法:黄芪30~60 g,茯苓15~30 g,当归、川芎、桃仁、地龙各10 g,赤芍15 g,红花5 g,痰热加黄芩、生石膏、瓜蒌;气虚加党参、桔梗;阴虚加山萸、麦冬;水肿加附子、葶苈子。根据病情适当配合西药抗生素、强心剂、血管扩张剂、利尿剂或复方丹参液,川芎嗪注射液静滴,服药疗程3周,结果总有效率为93.8%。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属中医“心悸、水肿、肺胀”范畴,是由于肺脾气虚、卫表不固
、反复感受外邪造成脏腑衰弱、气阴两虚、痰瘀内结瘀血自生,久咳肺虚、肺与心脉相通,肺虚久咳于心,肺不主气,心不主血,血脉瘀阻导致心肺同病的气虚血瘀证。补阳还五汤具有益气扶正,活血化瘀之功。用上述方法治疗肺心病不仅能提高疗效,而且能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和减少自由基对机体的损害。
就问健康
9 糖尿病
顾氏[15]用加味补阳还五汤配合西药治疗糖尿病(Ⅱ型)40例。治疗组:生黄芪40 g
,当归尾、赤芍、川芎、红花、苍术各10 g,地龙、生地各20 g,玄参30 g,心慌、胸闷加葛根30 g,郁金10 g;水肿、头晕加汉防己10 g,钩藤20 g;视物模糊、双目干涩加枸杞子15 g,菊花10 g;四肢麻木疼痛加鸡血藤15 g,蜈蚣1条;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加仙茅、仙灵脾各10 g,1剂/d,水煎服。早晚饭前30 min分次服。对照组选用降糖西药,酌情加Vit.B 10 mg,3次/d或TTFD25 mg,3次/d,结果血脂、载脂蛋白、血流变各项指标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明显下降。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阴虚为本,燥实为标,阴虚则津不载气,燥热则克伐正气
,久之则气阴两虚;气为血之帅,气虚推动无力,则血行不畅,缓慢涩滞而成瘀血,即“气虚浊留”;阴虚火旺,煎熬津液,津亏液少则血液粘稠不畅亦可成瘀,即“阴虚血滞”,津液失于敷布加重病情,产生并发症。加味补阳还五汤能降低血脂、血液粘稠度,还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能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血液的浓、粘、凝聚之状态,缓解临床诸多症状。
10 糖尿病肾病
王氏[16]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糖尿病肾病34例,效果显著。治疗方法:先基础治
疗后加中药:黄芪30 g,当归尾、赤芍各10 g,地龙、川芎、桃仁各8 g,在此基础上加熟地、玄参各10 g,1剂/d,水煎至500 ml,分2次温服。1个月为1疗程。结果总有效率为85.3%。治疗后患者24 h尿蛋白量明显下降 P<0.01),血β2-M亦明显下降,血浆比粘度明显下降。就问健康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主要慢性并发症之一。它往往出现于糖尿病多年之后,病延日久,不仅阴伤血瘀,气亦消耗,同时久病多瘀,久病入络,故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瘀之证极为明显,临床检测血流变参数明显异常,存在血液粘、浓、凝、聚病理状态。根据糖尿病肾病患者气虚、阴亏、血瘀的病理机制,以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补气、活血、通络、养阴,使气旺血行,瘀祛络通,诸症自可渐愈。
11 慢性肾炎
金氏[17]采用补阳还五汤为主治疗慢性肾炎气虚血瘀型52例,取得满意效果。组方
:黄芪45 g,当归尾、赤芍各12 g,地龙10 g,川芎15 g,红花、桃仁各6 g,气虚明显者加党参30 g,白术15 g;血瘀明显者加丹参30 g,益母草30 g;水肿明显者加猪苓各20 g,苍术10 g;湿热者加蛇舌草30 g,小石韦30 g,1剂/d,水煎服,3个月为1疗程。结果总有效率为86%。金氏认为慢性肾炎多以气虚血瘀型及阴虚湿热型为常见,病程冗长,根据中医“久病入络”、“久病多虚”、“因虚致瘀”理论,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益气活血,气旺则血行,血行瘀则去,治疗效果较好。就问健康
12 难治性水肿
霍氏[18]用该方加减治疗难治性水肿11例,效果满意。治疗方法:黄芪60 g,归尾6
g,赤芍10 g,地龙、川芎、桃仁、红花、半夏、白术各9 g,陈皮、茯苓各12 g,党参20 g。不同患者服用次数各异。结果:水肿消退。
难治性水肿,在肾脏系统疾病中常见于肾病综合征,属中医“水肿”范畴,以下半身为甚,性属阴水,关键在脾肾两脏,脾虚不运,肾虚气化失职,水湿内停,泛滥肌肤,出现水肿。通常采用健脾补肾利水方法去除水肿,然久病伤气,气虚水湿不化,郁阻于体内而成顽疾,实为“本虚标实”,治标先治本,因此采用补阳还五汤来补气活血,扶助正气,固本之后再去实,则水肿消失甚捷。
杨氏[19]用原方加益母草30 g,泽泻、车前子各20 g,陈皮10 g,治疗功能性水肿1例,共服20剂,水肿消失。此病为气虚导致水肿,气虚气化无权,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为肿,气虚血瘀,经血不化复为水,水肿难消,以补阳还五汤活血化瘀,益母草、车前
子、泽泻利尿消肿,陈皮行气,气行则水行,标本同治,肿消而愈。
13 中孕引产后胎膜残留
李氏[20]用补阳还五汤治疗中孕引产后胎膜残留50例,疗效很好。方法:黄芪60 g
,当归15 g,川芎、桃仁、红花、赤芍各10 g,地龙12 g。水煎1剂/d,2次分服。血虚甚加阿胶以补血活血,偏寒下腹冷痛加炮姜以温经散寒;虚热加黄柏、青蒿以清热除血;腹痛剧烈加白芍、元胡以缓急止痛;感染邪毒加银花、鱼腥草、败酱草以清热解毒;气滞腹胀加木香以行气化滞。结果:总有效率为98%。就问健康
中孕引产后胎膜残留属祖国医学的“产后恶露不止”,“产后腹痛”等范畴。病机为气虚血亏,瘀血内阻、阻滞胞宫,冲任损伤,属本虚标实,应采用“虚则补之”、“瘀血者,活血化瘀”之原则。补阳还五汤主治气虚血瘀,使气旺血行,正合本病祛瘀而不伤正,药证合拍,故获良效。同时用此方法治疗免除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且疗效好,成功率高,用药简单方便,无副作用,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14 盆腔瘀血综合征
张氏[21]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盆腔瘀血综合征42例,疗效比较理想。方药组成:当归20 g,生黄芪60 g,赤芍15 g,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各10 g,赤芍15 g,1剂/d,水煎服,30 d为1疗程。结果总有效率为88.1%。
张氏认为盆腔瘀血综合征的发病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有关。用补阳还五汤治疗后,CD3回升,mIL-2R(白细胞介素2膜受体)与NK细胞明显下降,证明该方药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组方后共同体现”低者升之,高者抑之”的双向调节免疫功能,使机体免疫功能趋于正常化。因此补阳还五汤是治疗该病的比较理想方剂。
15 老年消化性溃疡
阎氏[22]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老年消化性溃疡(PU)37例。治疗组:生黄芪20 g,当归尾、赤芍各6 g,地龙、川芎、桃仁、红花各3 g,脾胃虚寒型加桂枝9 g,良姜、吴萸、香附各6 g;胃阴不足加北沙参、麦冬各12 g,生地15 g,玉竹10 g,水煎服,1剂/d,10剂为1疗程。对照组:西药口服雷尼替丁0.15 g,2次/d,吗叮啉10 mg,3次/d,甲哨唑0.2 g,3次/d,10 d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83.8%,总有效率为94.6%,对照组治愈率为.5%,总有效率为77.4%,两者差异显著,且治疗组未见不良反应,对照组有不同程度腹胀、恶心、食欲减退等症状。
《脾胃论》曰:“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这是老年消化性溃
疡的主要病机,需补气祛瘀作为其治疗原则。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补气,以促血行,兼有健脾益气、祛瘀血之功,佐以活血化瘀药味,加大行气活血化瘀之力从而达到气行瘀散,“升降浮沉”的脾胃生理机能得以恢复、溃疡愈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老年消化性溃疡还具有明显的抗复发作用。就问健康
16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赵氏[23]用此方加味治疗红斑狼疮15例。处方:黄芪50 g,川芎、地龙、当归、赤芍、生地各5 g,麦冬4 g,丹皮7 g,山药、茯苓各3 g,煎服1剂/d,10 d为1疗程。结果有14例显效,SLE活动缓解,最短为3个疗程,血清含量与抗dsDMA抗体含量均显著减少,红细胞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增加,血清过氧化脂质(LPO)显著降低。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汤皮肤病和类风湿性的综合免疫性疾病,病程长,发展迅速,治愈较难。赵氏认为SLE与肾阳虚有关,因而采用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化瘀通络,并加以养阴、清热、补肾之药以达到强肾健骨之功。实验结果证明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红斑狼疮能够取得较好疗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