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生物实验课的创新之路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07:31:50
文档

生物实验课的创新之路

摘要:目前高中生物实验课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本文作者认为,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目标要使学生做到“三熟悉”,解读目标要做好实验“三分析”,达到目标要掌握“三方法”。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课“三熟悉”“三分析”“三方法”对大部分的学生来说,高中生物实验课是既新鲜又陌生的,而我们的实验又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以及对实验原理和现象进一步理解的能力,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对实验课的感觉犹如“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更有甚者对实验及相关试题还会产生一定的恐惧感。这就需要
推荐度:
导读摘要:目前高中生物实验课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本文作者认为,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目标要使学生做到“三熟悉”,解读目标要做好实验“三分析”,达到目标要掌握“三方法”。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课“三熟悉”“三分析”“三方法”对大部分的学生来说,高中生物实验课是既新鲜又陌生的,而我们的实验又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以及对实验原理和现象进一步理解的能力,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对实验课的感觉犹如“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更有甚者对实验及相关试题还会产生一定的恐惧感。这就需要


摘要:目前高中生物实验课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本文作者认为,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目标要使学生做到“三熟悉”,解读目标要做好实验“三分析”,达到目标要掌握“三方法”。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课“三熟悉”“三分析”“三方法”对大部分的学生来说,高中生物实验课是既新鲜又陌生的,而我们的实验又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以及对实验原理和现象进一步理解的能力,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对实验课的感觉犹如“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更有甚者对实验及相关试题还会产生一定的恐惧感。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以更好地解决该类问题,并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创新之路。

一、实现目标要使学生做到“三熟悉”1.熟悉实验原理和目的要求

夸美纽斯曾说过:“不了解其用途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无异于来自其他世界的怪物,学生会毫不关心它的存在,更不会产生掌握它的需求。”因此,在每一节实验课之前,都应使学生了解他们将要学的是什么,原理是什么,如何运用,用在何处等。在讲解“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时,应明确其原理,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这样他们就非常清楚接下来要做什么、怎样做了,自然也就达到实验目的了。如在讲解“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时,我们先让学生理解本节实验课自始至终都是围绕三个反应式进行的:①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②脂肪+苏丹Ⅲ橘黄色(或脂肪+苏丹Ⅳ红色);③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学生理解了实验原理后,便很快地将桌上的材料与试剂作了分组,顺利完成实验。

2.熟悉实验材料和试剂

做实验时一些学生往往按步骤做,用到什么找什么,常常会手忙脚乱,做一步忘一步,一旦考查选材原因、试剂作用、什么时候用到什么试剂,就会张冠李戴。所以在学生理解了实验原理掌握实验目的后,要让他们先说出要想完成此实验所需的材料是什么,可能用到的试剂有哪些,再根据原理讲解选用原因。以“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为例,学生可能会认为甘蔗也可以作为实验材料,这说明学生对还原糖的概念理解不清楚,此时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并适当巩固还原糖的概念。同时,由于这是学生亲身所遇的问题,往往记忆深刻,在以后的做题中也不易出错。而对于试剂的使用我往往会采用引导的方法,让学生积极思考。如在讲解选修3中“DNA 粗提取与鉴定实验”时,我会先讲清不同浓度的NaCl 溶液的作用,然后让学生思考:这几种浓度的NaCl 溶液估计会在什么时候使用,此时学生的兴趣往往会很浓,积极性也很高,很容易以此为线索将实验步骤有机串联起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然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带着求证的想法进入下面的课堂学习。

3.熟悉步骤和操作

步骤及操作是否正确是影响实验结果的重要因素,对于步骤我一般采取“看—思—看—述”的方法,形成“分组—处理—培养—记录”的框架,并加以灵活运用。如取材可以放在分组中,处理往往是加试剂并寻找单一变量,记录要抓好实验指标,需要制片的还要把制片这一步骤加入。此外还要抓好步骤间的衔接,这有利于实验考核和相关实验分析。如解离到什么程度才可漂洗,漂洗多久才能染色等。

二、解读目标要做好实验“三分析”1.取材分析

正确取材是实验成功的关键,许多实验失败是因为取材不当,因而在实验分析时,首先要考虑取材是否正确。例如,在“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选用甘蔗、桔子、橙子都得不到实验的正确结果,是没把握好还原糖的界定和颜色干扰的原因。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实验中,准确切取洋葱根尖生长点部位,是实验成功的前提。一些学生制成的装片中往往看不到或看到很少的期细胞,就是切取部位不正确导致的,即没有选准根尖的生长点部位。选修3中的“DNA 粗提取与鉴定”实验,要选用鸟类的红细胞,而不能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关键在于有无细胞核。

2.药品和试剂分析

药品与试剂的量、浓度、纯度等都是影响实验正确结果的重要因素,要逐一检查,不能忽视。

(1)关于量的问题。有些实验对药品与试剂的量有一定的要求,如“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中,丙酮、层析液的量就要按规定使用:提取5g 叶片中的色素,用2ml 丙酮是适中的,若丙酮过多,会使提取色素浓度降低,减少滤纸条上色素相对含量,使层析效果不明显,这是色素带颜色过浅的原因之一。

(2)关于浓度问题。实验中规定的浓度,都是人们经过多次试验后,认为最适合的。实验员在实验前配制药品与试剂时,浓度要配准,否则将会影响学生实验。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用的是无水乙醇,实验“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DNA 粗提取和鉴定”使用的是95%的乙醇,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胡萝卜的组织培养”使用的是70%的乙醇,实验“脂肪的鉴定”使用的是50%的乙醇,这些是根据作用机理确定的,不能随意变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蔗糖的浓度、“DNA 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氯化钠的浓度,以及“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纸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都是有讲究的。

(3)关于纯度问题。无水乙醇是良好的有机溶剂,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要提取有机物一般可以考虑它。比如“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可以使用无水乙醇,若无,可用95%酒精加适量无水碳酸钠代替,但不能用95%酒精代替。

3.步骤及操作分析

对于步骤和操作关键是要引导学生作好分析的,这也是高考能力要求的关键。①漏某个实验步骤。如“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中,根尖用15%盐酸和95%酒精配制解离液解离后,若不经漂洗直接染色,则染色效果极差,因为根尖上附着的盐酸将和碱性染料起中和反应,从而影响着色;制片时,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并要压片这些操作易漏掉,这样组织细胞不易分散开来,导致细胞重叠不易观察染色体数目和形态。②操作方法错误。在具体操作某个步骤时,没有按规定的操作方法做,肯定会影响实验结果。如临时装片制作时,有的学生将盖玻片直接放在清水滴上,这样制成的装片气泡较多;压片方法错误,严重影响观察效果。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应用镊子撕取紫色洋葱外表皮,不少学生是用刀片削或挖,以致取出的表皮较厚,这样在显微镜下也就看不到单层细胞,还有若取的是外表皮,由于不具紫色,很难观察到实验现象。③操作不严格。如解离、染色时间不够,漂洗的时间或次数不足。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未将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江苏南通

226301)

生物实验课的创新之路

赵善龙

215

清水滴中卷起的表皮平展开来;做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时,滴入清水的次数少;滤液细线划得不细不齐都会对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三、达成目标要掌握“三方法”1.演示法

一堂实验课若由教师完整演示,有时会导致学生来不及做,失去实验探索的意义,难以让学生深化相关知识,所以教师要好好设计以便及时演示,最好和学生同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共同探索验证的激情。在做“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当我把实验结果适时展示给大家时,下面一片哗然,有的说我怎么只有两条或三条,有的说怎么有两条重合了,有的说怎么色素带弯得厉害或颜色过浅等,而且相互之间还攀比。于是有学生就问问题,有学生主动要重做,这与以往草草了事大相径庭。

2.问题法

没有问题的课不算好课,我觉得这句话不仅是对教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而言的,教师讲得再精彩而学生没有思维,那只是昙花一现,所以学生若能自己提出问题,则更能激发思维,提高探索热情。以上提到的问题,只要当众解释是因为时间或滤纸条画法或色素的浓度等造成的,他们就会豁然开朗,有的学生再次实验,印象就会更加深刻。这样获得的成功会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动手能力的提高。

3.归纳法

通过以上的展示和点拨,学生的热情得到提高,思维得以分散,若能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会使课堂更加完善,使知识体系系统化,学生综合能力得以提高。比如色素浅原因,归纳如下:①选取老叶、发黄的叶子;②丙酮过多,会使色素浓度降低,减少滤纸条上色素的量;③滤液细线没有重复划;④提取色素时没有加纸盖导致色素分解。再如质壁分离后进行复原时发现复原效果较差,其原因:①蔗糖溶液在配制时,浓度过高(高于50%),质壁分离强烈,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②质壁分离时间太长,未及时复原,细胞脱水死亡;③滴入清水次数少或只滴一次,没有用滤纸重复吸引2—3次。

当然还可以熟悉实验在教材、考纲中的地位,以便学生应考;分析结论,得出共性,以便学生触类旁通;选择列表法、图像法、对比法等来活化课堂,激活学生思维。

摘要:为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在生物课堂上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就生物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生物教学兴趣培养途径

1.引言

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内在动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如果学生对所学学科兴趣浓厚,学业成绩一般比较理想。因此,在教学中努力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对于当前的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而言,由于生物学科通常不归入升学考试而遭到学生、家长、学校领导一定程度的轻视,这种情况下培养学生自发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就显得尤为迫切。

2.培养学生兴趣的途径

理想的生物教学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多收集有关生物科学成就及发展前景,生物技术应用,生物科学中存在的未知领域等知识,在第一堂生物课上作适当介绍,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人体器官因发生了不可逆转的病变,生命受到威胁时,挽救生命的重要方法就是器官移植。为了解决器官的来源问题,也为了预防移植后出现的排异现象,科学家们采用基因工程方法培育出带有人类某些基因的动物。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猪心”、“猪肾”等,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进入人体执行正常的生理功能。又如模拟细胞膜结构研制成的“生物导弹”将会广泛应用于众多疑难病症的治疗。“导弹”的外衣是磷脂双分子层,“子弹头”是蛋白质,把“生物导弹”注射进人体血液后,“子弹头”就会发挥识别作用到达病变部位,“导弹”随之定向爆破,施放药物,杀死病毒或癌细胞。目前治疗乙肝、肝癌、结

肠癌的“导弹”已研制成功,经手术和“生物导弹”治疗的肝癌病人寿命已延长五年以上。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对生物学知识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关注生物学发展的动向,激励他们走进生物科学研究的行列,为生物科学的腾飞贡献力量。

(2)通过直观教具和演示实验,提高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对一些抽象的、繁杂的知识点,教师应用直观的教具和形象的语言进行辅助教学,化繁为简、直观形象的教具能使用使学生易于掌握,从而降低难度,增加学生的兴趣。例如讲述植物细胞吸水、失水的条件时,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萝卜条在清水、盐水中浸泡后的硬度对比,便可充分说明当细胞所处外界环境溶液度大于细胞液时细胞失水,反之则吸水。又如在讲述心脏结构时,教师可运用心脏模型进行讲述,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3)通过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巩固学生兴趣。

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在于不断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不断发展深化。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要注意设疑集思,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例如讲光合作用时,可围绕中心巧设问题串: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物质?这些物质来源于哪里?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各是什么?叶片有哪些结构与光合作用相适应?为什么光合作用在生物界甚至整个自然界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的问题串会让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思维,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4)联系实际,实现知识迁移,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以致用,把所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才能体会到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性,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发展。例如学习了血压测量法、听心音等知识后,笔者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为学校师生测量血压、检测心跳等。学生群情振奋,很多学生边检测边向师生们介绍血压、心跳正常值,真像一个个小医生,每一个学生脸上都洋溢着自信、兴奋的神情,把所学知识运用到了生活中,既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又让学生充满了成就感,充分调动了学生追求知识的积极性。

(仁怀市城南中学,贵州仁怀

5500)

生物课堂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邓文芳

216

文档

生物实验课的创新之路

摘要:目前高中生物实验课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本文作者认为,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目标要使学生做到“三熟悉”,解读目标要做好实验“三分析”,达到目标要掌握“三方法”。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课“三熟悉”“三分析”“三方法”对大部分的学生来说,高中生物实验课是既新鲜又陌生的,而我们的实验又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以及对实验原理和现象进一步理解的能力,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对实验课的感觉犹如“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更有甚者对实验及相关试题还会产生一定的恐惧感。这就需要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