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大学城建设开始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教育发达国家大量涌现出来。如何实现大学城所随求的资源利用最大化,实现大学所要追求的教育资源“开放性”“共享性”已经成为各国和所属部分关心的问题。
西方大学城起源较早,发展缓慢,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西方大学资源共享资源已经发展的十分成熟。
例如牛津和剑桥都有很好的资源共享传统,牛津内共有104座图书馆和八座博物馆,剑桥也有劲100座图书馆和7座博物馆,大学城内的资源共享,一张借书证可以在100多座图书馆内畅行无阻。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体育设施、文化场所、书店、医院等不但对大学城内的教师,学生开放,而且对社区内的居民也开放,这些共享机制的确立与执行,不仅可以使学生、教师、居民充分利用些教育资源,而且大大改善了大学和社区之间的关系。
美国大学城中,图书馆联盟机制已发展成熟,美国是全世界最早建立图书馆联盟国家之一,而且各个大学签署协定,相互承认已经取得的学分。
以美国斯坦福大学城为例,它坚持城内的教学科研资源与城外经济发展资源相结合。斯坦福大学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建立起了比较发达,比较成熟的信息网络,它为资源共享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信息网络对于斯坦福大学来说,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它极大的方便了大学城内师生查阅资料,为他们节省了大量宝贵时间。第二,它为学校节省下大量储存资料或信息的空间。第三,应用现代通信技术使得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也随之发生一些变化。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对上课时间、空间及听课人数等,降低了与此相关的各项成本。
反观国内资源共享建设现状,由于当前我国大学城的建立于发展只是缘于搞笑扩招导致学校的用地严重不足而寻求发展形成的一种创新办学模式。在此模式中,扮演主要角色,但对大学城的建设缺乏深远的规划,使得大学城内的大学各自为政,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在中国,虽然在资源共享上不乏有取得好成绩的大学城,但是他们的机制还不完善,制度还不完整,意识还不坚定,这就直接导致在大学城发展过程中,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还没有成熟。大学城内的各个大学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合作,在某些方面实现了资源共享,但是这些大学并没有建立起立体化,全方位的资源共享制度。这对于大学城内的学子来说,由于不了解,嫌麻烦使得学生对公共资源的利用很低,甚至没有。
广州大学城作为中国最大的大学城,城区内融入10余所大学。广州大学城在课程资源共享、实验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都实施了制度化的建设。华南师范大学主导的课程资源共享的建设,包括中山大学在内的10与所大学参与其中,并在华南师范大学教务处成立了课程互选办公室,在制度和规章上实施了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等关键举措,并建立起大学城课程互选管理系统。实验教学资源以广东工业为主,有暨南大学等7所大学共同参与,建设了一系列的运行管理制度,通过签署共享协议,建立了实验教学资源共享联盟负责资源共享的实施,并建设了面向所有的大学城高校的共享信息平台,提供实施的共享信息发一边与校际之间的学生协调实验器材使用时间。这些措施极大的方便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在一定程度生也为学校节省了教学投资,省下一大笔费用。然大学城内个高校的图书信息资源仍处于馆藏建设阶段。资源仍未达到正常水平,学生对信息资源的共享需求很高。目前,大学城个高校图书馆都只对本校师生开放,外校师生仍不能到外校节约图书和查阅资料文献。课程互选和学分互认仍局限在一个很小小的范围内,只有不到十所大学可以进行课程互选,还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大学持观望态度。由于各个院校都存在竞争关系,都在为树立品牌大学二努力,这就使得一些大学的有特色的学科、重点学科、精品学科还未实现共享,满足不了学生的兴趣与渴求。高校的科研基地各自为政、互不开放。即使已经建立起实验教学基本联盟,由于其开放对象主要针对共同开展科研课题的校内外研究人员,收益面非常窄,仍然无法满足大学城生生教学科研对实验设备和实验平台的需求。
由此可见,虽然和高校的管理者都有共享的愿望和设想,但在实际应用中,总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当前我国的共享现状在共享的内容、层次、效果、效益等方面不尽人意,现阶段仍存在许多问题值得解决。主要为以下三点:共享理念不明确;缺乏可以贯彻落实的共享机制;还有就是对大学城的总体规划不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