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第19课
主 题:中国古典名著之旅
课 时:2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 计 者:郑州市二七区春晖小学 段华丽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基于识字写字:
有较强的识字能力,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完美,有一定速度。
基于阅读:
默读有一定速度,在阅读中了文解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基于习作: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习作素材;修改自己的习作,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整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基于口语交际:
乐于参与讨论,噶怒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2.教材分析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十万支箭而有意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使周瑜不得不羞愧、叹服.
3.学情分析
基于阅读教学:
课文较长,学生对故事情节比较感兴趣,但对人物形象的感悟比较笼统。长文如何短教,使学生在一节课里既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知人物形象,又受到语言训练,是课前必须思考的问题。教学中要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去读,去思考,去想象,将课文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从而达到长文短教,深入理解的目的。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督等14生字,会写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评价任务:
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督等14生字,会写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教学环节 | 教学活动 | 评价要点 |
| 环节一: 导入新课 | 活动一 1.以四大名著入手,导入新课。 2.读课题,提疑问。 | 学生回顾四大名著并说出作者和朝代。 |
| 环节二 初读课文,讨论 | 活动二 1.学生自学生字、新词。(完成目标一)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阅读,提出阅读要求。 3.四人小组交流刚才所提的问题,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 | 带着问题读书,让学生读书的目的更叫明确。(评价目标二) |
| 环节三 复述课文 | 同桌互相讲述这个故事。 | 意在使学生弄懂故事的前因后果 |
| 教学环节 | 教学活动 | 评价要点 |
| 环节一:回顾,导入新课 | 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最有研究价值的词语? |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词语。 |
| 环节二 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 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讨论交流。 懂地理、巧安排 识人心、识曹操、识鲁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 | 读文章,体会人物的特点。 |
| 环节三 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 师生合作读,体会一下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 | 再次读课文,从故事中感受人物形象。 |
| 环节四 拓展阅读 | 推荐:课后读《三国演义》 | 找时间交流 |
【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