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碳族元素
一.碳族元素
1.碳族元素位于周期表中_________,包括(名称和元素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原子结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成键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性质特点:碳族元素在周期表中从上到下,元素的原子半径逐渐________,失电子能力逐渐______,得电子能力逐渐_______,非金属性向金属性递变的趋势很明显。在碳族元素的单质中,碳是非金属;____外貌象金属,但在化学反应中多显示非金属性,通常被认为是非金属;_____的金属性比非金属性强;____和___都是金属。
5.碳族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有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4价化合物是稳定的,_______的+2价化合物是稳定的。因此,CO、SnCl2等具有较强的________性,而PbO2具有较强的_____ 性。写出二氧化铅分别与浓盐酸、二氧化硫反应的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碳族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通式是___________或_________,其气态氢化物的通式是__________。
7. 碳族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
色态:碳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碳的多样性
(一)多种多样的碳单质
1、自然界中的存在:有________态,也有_______态。
2、同素异形体:由_____________组成的性质_______的几种______。
同素异形体的相互转化属于________变化。
3、碳的三种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C60。
| 金刚石 | 石墨 | C60 | |
| 晶体结构 | ___________形的______ _______结构的晶体  | ______层状__________ 结构,层与层之间的相互作用较______。  | 60个碳原子构成形似______的内空结构 | 
| 主要性质 | 熔沸点_____,硬度______,______导电。 | 熔点_____,质软,又有______性,_____导电。 | |
| 主要用途 | 钻具,装饰品 | 润滑剂,电极,铅笔芯 | 新型催化剂或载体 | 
(1)碳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碳与水反应(制水煤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工业制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碳与CO2共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碳与浓硫酸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碳与CuO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
1、多种碳酸盐矿石:大理石_________、方解石________、白云石________、菱锌矿________
菱镁矿________、菱铁矿________。
2、碳的氧化物
| 氧化物 | 一氧化碳(不成盐氧化物) | 二氧化碳(酸性氧化物) | |
| 物理性质 | ____色______味的_____体,____溶于水,有毒。 | ____色________味_______气体,密度比空气_____,_____溶于水(1:____)固体CO2称为______ | |
化 学 性 质  | 与水反应 | 。 | |
| 与O2反应 | |||
| 与氧化物 | Fe2O3+ CO= | CaO+CO2= | |
| 与碱反应 |   NaOH+  CO2(少量)= NaOH+ CO2(足量)=  | ||
| 与盐反应 | Na2CO3+CO2 CaCO3+CO2  | ||
| 与C反应 | |||
| 与镁反应 | 加热 浓H2SO4  | ||
| 实验室制法 | HCOOH CO↑+H2O | CaCO3+2HCl= | |
| 收集方法 | |||
| 检验方法 | 高温 点燃后在火焰上方罩上干燥的烧杯,无水雾出现,罩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出现浑浊。  | 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 |
| 工业制法 | 水煤气:C+H2O ==== CO+H2O | 煅烧石灰石: | |
| 相互转化 | |||
| 主要用途 | 燃料、还原剂、化工原料 | 灭火剂、致冷剂、人工降雨、制纯碱、尿素、汽水、光合作用 | |
1、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自 岩石风化
呼吸排泄
然 化石燃料燃烧
森林、草原的燃烧
界 火山喷发
光合作用
大气中的CO2
溶解
溶洞、石笋、钟乳石的形成: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CO2的作用能转化为可溶性的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所含碳酸钙的多少不同,石灰岩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或被溶解侵蚀成奇异壮观的溶洞。
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当从洞顶向洞底滴落时,水分蒸发、压强减小及温度的变化都会使CO2溶解度减小而析出碳酸钙沉淀。这些沉淀经过千百万年的积累,逐渐形成了钟乳石、石笋等。洞底的钟乳石与地面的石笋连接起来,就会形成奇特的石柱。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产和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1)高炉炼铁:CO的生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氧化铁的还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炼铁的原料是______和________,实际起还原作用的是_______________。
(2)水垢的形成:水垢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中含Ca2+、Mg2+和HCO3-在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要除去水垢,可向暖瓶中加入稀酸或家中的________。
小结:
第二节 硅及其化合物
一.单质硅
1. 硅在自然界的存在:硅是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的一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仅次于_______,处于第________位。自然界中只存在__________态。单质硅有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同素异形体。
2.物理性质:_______色、有_________光泽、硬而脆的固体,其结构类似于__________,熔点和沸点都很高,硬度很大。是良好的___________材料。
3.化学性质
⑴在常温下,不能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反应。
可与F2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氢氟酸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热或高温时:与非金属单质反应。Si+O2_____________________,Si+Cl2_______________。
4.工业制法:
粗硅的制取:在______中用________还原二氧化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程式);
粗硅的提纯:高温下与氯气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温下用氢气还原SiCl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硅的用途:晶体管、集成电路、硅整流器、太阳能电池、合金(含硅4%的钢具有良好的导磁性作________,含硅15%的钢具有良好的耐酸性,作_________。)
二.二氧化硅
1.二氧化硅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石英、水晶、玛瑙。
2.结构:Si和O按1:2组成的正四面体的空间网状结构的晶体。无分子存在。
3.物理性质:硬度______,熔点____,______导电,______溶于水。
4.化学性质:
(1)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SiO2+ NaOH____________________,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实验室盛放碱液的试剂瓶用_______塞,而不能用______塞,防止玻璃受碱液腐蚀生成_______,使瓶口和塞子粘在一起。
(2)特性一与HF反应:SiO2+ H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盛放氢氟酸应用________瓶,利用此反应可刻蚀玻璃。
(3)氧化性:SiO2+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途:石英表中的压电材料,高性能的现代通讯材料——光导纤维
三.硅酸、硅酸盐
1.硅酸(H2SiO3)不溶于水,酸性比碳酸还弱。
H2SiO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2SiO3+ NaO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硅酸钠(Na2SiO3)
硅酸钠固体俗称泡花碱,其水溶液俗称水玻璃,是无色粘稠液体,常作粘合剂,防腐剂、耐火材料等。
Na2SiO3+ HC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a2SiO3+CO2+H2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水玻璃应如何保存?密封保存。
制法:
SiO2+ NaO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iO2+Na2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硅酸盐
硅酸盐是构成地壳岩石的主要成分,种类很多,结构复杂,常用氧化物的形式表示构成。
【练习】用氧化物形式表示下列硅酸盐:
Mg2SiO4____________________ CaSiO3______________________
KAlSi3O8___________________ Al2(Si2O5)(OH)4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
一、材料概述
材料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分的物质基础,人类制造的第一种材料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无机非金属材料
1.材料 ______________
金属材料
高分子材料
2.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
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特性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硅酸盐材料
1.硅酸盐材料性质特征:
性质_________,熔点_____________,大都____溶于水
主要原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制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玻璃
原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性:____________态物质(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软化),非晶体
种类:普通玻璃、石英玻璃、铅玻璃、有色玻璃(蓝色玻璃加入了______,红色玻璃加入了______),钢化玻璃(普通玻璃放入电炉中加热,软化,急速冷却而成)
3.水泥
原料:_______、_______
主要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性:水硬性(与水掺和搅拌,静止后,很容易凝固变硬)
种类:矾土水泥、膨胀水泥、凝固水泥。
混凝土:水泥、沙子和碎石的混合物叫做混凝土。
钢筋混凝土:用钢筋做结构的混凝土。
4.陶瓷:
陶瓷材料是人类应用最早的硅酸盐材料。
主要原料:黏土(主要成分:氧化铝、二氧化硅和水分,可用xAl2O3·ySiO2·zH2O来表示)
三.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1.半导体材料
2.高温结构陶瓷:氮化硅(Si3N4)陶瓷——制造陶瓷发动机
碳化硅(SiC)陶瓷
3.生物陶瓷:氧化铝(Al2O3)陶瓷——制假牙、膝关节、肘关节、肩关节等。
氧化锆(ZrO2)也可制造假牙、骨、股关节等。
4.压电陶瓷:用压电陶瓷制作的压电地震仪,能精确测出地震强度,并指出地震方位和距离。
5.光导纤维:光导纤维是以石英玻璃、多组分玻璃、红外玻璃、掺稀土元素玻璃等为原料制造。
光纤光缆具有信号容量大。质量轻、不怕腐蚀、抗干扰、保密性好、无电辐射等优点。
光导纤维除了由于通讯外,还可用于能量传递,信息处理、遥测遥控和医疗器械(如光导纤维内窥镜)制造等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