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三大题型的答题思路 1、 做单选题越快越好,相信第一印象,不检查,不要随便改动已选答案; 2、 做多选题时,越慢越好,看清题意,仔细斟酌,ABCD 四个选项,确定正确的在其后划勾,确定错误 的在其后划错号,不确定的划问号,这样做完题后,只检查考虑划问号的选项即可,方便高效。
二、分析题的答题思路及万能模板
(一)邓三科的万能原因及意义模板
1、万能原因和依据
(1)中国国情,性质,基本制度…… (2)生产力发展需要,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市场经济需要,三个文明需要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 界发展的需要 (4)关于党的——党面临的两大历史课题,党的先进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5)从经验总结出来的——经验,现代化建设经验,他国,他人经验…… (6)马克思、、、、等理论要这么做的
2、万能意义:
(1)哲学方面的:党制定执行正确方针、、路线的理论、根本依据;有助于克服各种错误思想—说明 一下; (2)……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安定团 结的政治局面,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重要意义; (3)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调动广大劳动人民积极性、创造性,加快现代化建设,提高 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 (4)关系到我国在新世纪中的国际地位与竞争力,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关系到祖国的 繁荣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事业长远发展大计。
(二)哲学分析题七步走战略
1、哲学关于辩证关系的万能公式: 哲学的辩证关系特别多(共计 48 对),但无非两类,一是并列关系,二是从属关系。 (1)A 和 B 并列关系(40 对): 1)总论:A 和 B 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2)区别:A 和 B 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 3)联系:A 和 B 相互依存:A 离不开 B,B 离不开 A(有两种解释,一是一句话变三句话:任何 A 离不开 B,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离开 B 的 A,离开了 B,A 也不存在了;二是正说说,反说说,换个说法再说说)。 A 和 B 相互渗透:A 渗透着,B 渗透着 A; A 和 B 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A 能转化成 B,B 也能转化成 A (2)A 和 B 从属关系(6 对: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 基础与上层建筑;国体与政体) 1)总论 A 和 B 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2)区别:A 和 B 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 3)联系:A 决定 B(A 决定 B 的产生、发展、灭亡、性质和内容); B 反作用与 A(当 B 适应 A 促进 A 的发展,当 B 不适应 A 阻碍 A 的发展)。 (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即是并列关系也是从属关系。 2、哲学分析题的答题模板(七步走) (1)先写……认为: 1)唯物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2)辩证法:马克思辩证法认为: 3)认识论: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4)唯物史观: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2)写出原理,并指出方意义。 (3)概括材料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或摘抄材料。 (4)指出材料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并反对错误。 (5)再写一原理,并重复(3)(4)操作 (6)此外,多写几个原理但不必解释。如果实在不会就写几个万能原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和矛盾普 遍性的原理),但着重考虑三个黄金原理(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辨证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 理;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质的飞跃的原理)。 (7)下结论: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
注意:1)如果分值较小去掉第五步。2)如果题目给出原理,去掉五、六步
(三)哲学外分析题答题思路 认真审题看清题意;清题目要求和限定范围(料范围的限定,时间范围的限定,学科内部范围的限定)
1、写好第一句话,跟据分析题问法不同,分别采用以下三句作为答案的第一句话 1) “根据材料我们可以看出……”
2)“××主义认为……” 3)便疑问句为陈述句,如:“新时期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答题时,我们可以变为“新时期加强和改 进党的建设的措施是…….” “为什么中国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答题时,我们可以变为 “中国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的原因是……”等 2、 要点写清楚并作解释 如: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改革和开放的依据 1) 原理 1,正着解释,反着解释 2) 原理 2,正着解释,反着解释 3) 原理 3,正着解释,反着解释 此外,原理 4,原理 5,原理 6 (补充原理不做解释),综上所述,重复命题
一、如果34题考哲学就按照七步走答题模板和六种解题技巧去解题步骤:
1、先写... ...认为:
①唯物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②辩证法: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
③认识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④唯物史观: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2、写出材料反应的第一个原理,并指出方意义。
3、概括材料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或摘抄材料。
4、指出材料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并反对错误。
5、再写一个原理,并重复3、4操作。
6、此外,多写几个原理但不必解释。如果实在不会就写两个万能原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和矛盾普遍性的原理),但着重考虑三个黄金原理(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质的飞跃的原理)。
7、下结论: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
注:①如果分值较小去掉第五步。
②如果题目给出原理,去掉五、六步。
二、34题还有一种可能用哲学原理分析政治经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原理: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其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种决定具体表现在: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主要表现为: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实际过程和情形是十分复杂的。新的生产关系总体上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但并不排除它的某些环节或方面不适合生产力状况而阻碍其发展;旧的生产关系总体上基本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但也不排除它的某些环节或方面的调整和改变,能够暂时地、局部地对生产力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它为正确认识社会和历史提供了基本观点和方法。其次,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的重要依据。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矛盾运动
第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具体表现在: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由于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因而它必然在上层建筑领域也占统治地位,并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上层建筑的各个部分由于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对性,其改变有早有晚、有快有慢。这种情况决定了上层建筑中思想文化领域里新旧斗争的长期性。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从服务的方向上看,一方面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排除反对自己的对立物。从服务的方式看,上层建筑通过法律、经济、思想等手段的来为经济基础服务。从服务的效果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促进、阻碍两种情况。
第二、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则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力量。社会主义国家里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上层建筑中的核心政治力量,其先进性的发挥,就集中表现在它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
第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这是因为:新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总有某些不完善的地方;上层建筑的相对性使它有脱离经济基础的倾向;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会立即在上层建筑中得到反映;上层建筑仍然维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