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学习动机有指向学习行为,或者说是唤起学习行为,维持学习行为和行为反馈三部分,这三部分的基本状态和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其调动、培养的方式也有很大区别。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经常产生指向学习的行为,不管是因为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或者 认为学习很重要,抑或是受到了某种外在的压力,但是他们的行为往往维持不了多长时间,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困难,便产生了懈怠,觉得不能获得自己所期望的结果等。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有效进行课堂教学就成为了教学改革的主要研究课题。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说过:“问为学功夫,以何为先?曰:……专在人自立志,”“有志于学者,……只看志如何?” 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军事家诸葛亮《诫子书》也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些都强调“志”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是学习的前提。“志”,即“立志”(与现代的“动机激发”相当),主要是指学习者获取知识经验的动机、态度和目的。学习成果的获得,首先取决于学习者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立志是成功的第一步。从教多年,有较多的教育教学方法,但缺乏精准的教育理论,没有教育理论支持的教育教学手段,空洞、无力。学习了《学科教学心理学》我明确了不少的教育理论与教学策略,支持我把日常的教学工作系统的、科学的进行教学理念的转化,教学思想的落实,教学方式的运用。
第一,利用反馈信息调动学生学习动机之成就动机,促课堂教学实效性。
成就需求——争取成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求。高成就者三个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喜欢能立即给予反馈任务。反馈就是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反馈要清晰,具体。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提出“尝谓教而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探究,自求解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使学生具备自我评价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十分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提出“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与互动——应注重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并强调“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让自评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自发意识,促进自己的学习和发展,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励学习的信心。
为了帮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学习活动评价表。表格如下:
| 自我评价 | 同学评价 | 评价标准(三星出色,两星较好,一星加油) |
| 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 ||
| 能耐心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 | ||
| 准确把握提问内容 | ||
| 概括准确,精炼,通顺 | ||
| 书写工整,没有错别字 | ||
| 能为其他同学提出有效建议 |
动机促进学习,而学习的成功又可以反过来增强学习动机。因此,在种种激励动机的手段中,最根本的是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取得一定的成功,并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小学阶段,教师如能够提供正确的反馈信息,再加上适当的评价,就会取得相当的好效果。
第二、巧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动机之需求层次,促课堂教学实效性。
马斯洛将动机看作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求所组成,1970年新版《动机与个性》中将原来的五个层次,改为七个层次。学习动机出现在第五层,成长的需要。教师在调动学生学习动机的同事,要考虑学生的生理、安全、爱与归属、自尊的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只有在这些需要的基础上学生才能产生求知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提出“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基于以上所述,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应该把调动学习动机作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
教师应精心设计导语,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使学生产生要“一探究竟”的冲动。学生好奇心强,一个悬念、一个亟待弄清的疑问,都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我针对这一特点,巧设悬念巧用多媒体设备,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京剧《赤桑镇》选段是第九册语文教材第4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课是传统京剧进课本的第一课,本唱段表现包拯铡死包勉后面对嫂娘的斥责,对嫂娘晓以大义的一番赤诚表白。包拯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五年级学生对于包拯的其人其事有些了解,但对京剧这一艺术门类的语言表达方式的认识微乎其微。京剧是国粹,学生对此有一定的渴求,就需要教师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在本课教学步骤分三步:欣赏唱段,感受京剧艺术魅力;品味唱词,激发情感产生共鸣;回归文本,体会朗读升华情感。教学中,我巧用电化教学,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出示包拯的人物形象,让学生结合资料介绍包拯生平,有效的整合唱段前的剧情介绍,让学生产生进一步了解剧中人物的欲望。接着欣赏《赤桑镇》选段,提问学生:“京剧在我国被誉为国粹,你了解多少相关的知识呢?”这样的导语使学生处于一种兴奋、好奇的心态,急切地希望了解京剧的相关知识和课文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转化为欲“一睹庐山真面目”的认知内驱力。所谓的将乐贯穿于教学之中,也就是这道理。学生只有满足了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后,才会发自内心地生认知需要。让学生体味成功和满足,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学习经验,而成功的学习经验又会使他们期望在随后学习中获得进一步的满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