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 | |||||
| 特征 | 1、不再追求文学帮助人认识、改造世界的终极价值 2、不再认同人的主体性 3、情节内同具有荒诞性 4、追求没有规范、自由随意的艺术形式。技巧的创新 5、打破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界限,出现明显的亚文学倾向 | ||||
| 主要流派 | |||||
| 荒诞派戏剧 | 新小说派 | 垮掉的一代 | 黑色幽默 |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 |
| 时间、地点 | 20世纪50年代诞生于法国,而后流星雨西方,60年代末走向衰落,以存在主义为哲学基础 | 50年代形成于法国,60年代是创作高潮,70年代进入理论与实践的总结其,1985年克洛德·西蒙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又出现了一波创作热 | 兴起于50年代初,衰落于60年代,成员大多是不满现实、愤世嫉俗的大学生,他们用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和反传统的文学创作来反叛社会 |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于美国,以存在主义为哲学基础 | 是拉丁美洲文学史上最重要得文学流派,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末,形成于30~40年代,盛行于50~70年代,至今仍富于生命力 |
| 特征 | 1、以表现人声的荒诞为基本主题 2、以表现形式的荒诞为基本艺术特色 | 1、注重写“物” 2、人“下意识”的主观世界的“真实” 3、注重艺术贪多、创新(视觉派、心理时空网络、时空迷宫、迷宫体结构、立体对称结构、绘画法结构、文字变化、文字离线) 4、读者的参与、探索作用 | 1、追求“自发表现” 2、题材内容上不受任何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热衷于表现色情、暴力、堕落、吸毒、犯罪等 3、艺术上追求突破传统文学的规范,突破题材,用标新立异的技法和布景加工的底层人的粗鄙口语表现人的余年,感官印象等 | 1、喜用题材:科技、有概括性、启发性 2、主题:表述世界荒诞 3、幽默艺术:寓悲于喜的 4、人物形象:反英雄式的 5、叙事结构:反小说 | 1、利用幻想的现实(神话、民间传说、拉美传统文化观念等)表现真实的现实,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 2、吸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手法(象征、荒诞、意识流) |
| 代表作家及作品 | 尤奈斯库《秃头歌女》《椅子》《犀牛》 贝克特《等待戈多》《最后一盘磁带》《啊,美好的日子》 阿达莫夫《弹子球机器》《大小手术》 热内《女仆》《阳台》 品特《生日晚会》(恐吓的喜剧著称) 阿尔比《动物园的故事》 | 娜塔莉·萨洛特《怀疑的时代》《无名氏肖像》《行星仪》 克洛德·西蒙《佛兰德公路》 阿兰·罗伯·格里耶《橡皮》《窥视者》 米歇尔·布托尔《变》 | 小说、诗歌: 凯鲁亚克《在路上》 金斯堡《嚎叫》 | 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约翰·巴思《烟草经纪人》《羊童贾尔斯》 冯尼格特《第五号屠场》《猫的摇篮》 品钦《万有引力之虹》 | 阿斯图里亚斯《总统先生》(此流派诞生的标志)《玉米人》 卡彭铁尔《这个世界的王国》 路而附《佩德罗·帕拉莫》(标志此流派成熟)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枯枝败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