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课题 | 夏天里的成长 | 课型 | 新授课 |
| 教学目标 | 1.会写“棚、苔”等11个字,会写“活生生、苔藓”等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为什么说“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体会作者在文字表述上的特点。 3.懂得珍惜时间,抢抓机遇,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的道理。 | ||
| 教学重难点 | 1.理解为什么说“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2.体会作者的表达特点,明白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 ||
| 课前准备 | 1.制作生字卡片、搜集相关植物的照片和影音资料。(教师) 2.预习课文,查找资料理解文中引用的谚语的意思。(学生) | ||
| 课时安排 | 2课时 | ||
| 教学过程 | |||
| 第一课时 | |||
| 教学环节 | 教师指导 | 学生活动 | 教学提示 |
一、兴趣引导,揭示文题(用时:5分钟) | 1.巧妙提问,激发阅读兴趣。 2.引导联想,鼓励学生思考。 3.归纳点题,引出本课标题。 | 1.初步感知夏天。 2.根据提问,想象在夏天成长的事物,交流发言。 3.跟随老师的步伐,带着信心和好奇心齐读文题。 | 1.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允许出现不同意见。 2.重在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
二、自读课文,突破字词(用时:10分钟) | 1.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 2.检测生字掌握情况。 (1)同桌互相考一考。 (2)生字默写大比拼。 (3)图片展示“蔗”“缝”“瀑”的间架结构,动漫出示或板书“缝、谚、瀑、蔗”的笔顺。 | 1.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出生字,借助工具书了解“缝”的两个读音。 2.(1)同桌互相考一考生字,注意倾听。 (2)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一组写得又好又工整。 (3)注意观察生字结构特点,练习书写“缝、坪”等字。 | 1.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相机进行生字指导。 2.教师示范书写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看教师执笔的姿势、运笔的动作,感受汉字的结构美。 |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2分钟) |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2.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再次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谈谈对夏天里的成长有什么感受。 | 1.认真聆听,感受朗读的魅力。 2.大声朗读课文,注意勾画重点词句。 3.积极发言,既可以用课文原文回答,也可以是自己的读后感受。 | 让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从整体上感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主题,进而对课文有了初 步的认识。 |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用时:10分钟) | 1.指导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2.分析文章段落,看看作者主要是通过哪些事物来体现文章中心的。 | 1.试着用一句话概括对夏天的认识。 2.按照要求,用笔画出文中所涉及的各种生物。并想一想它们的生长各有什么特点。 | 1.教师要给予学生方法上的指导:一般的概括语句往往就是文章或段落的中心。 2.巧妙运用板书展示文章的脉络,可以更直观地体现出“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
五、结合课文,布置作业(用时:3分钟) | 1.结合本课字词设计书写作业。 2.结合课文内容,设计思考题,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 按要求完成作业。 | 课后思考题的设计旨在为下节课做铺垫,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个小问题,或者让学生拓展举例。 |
| 第二课时 | |||
| 教学环节 | 教师指导 | 学生活动 | 教学提示 |
一、温故知新,启发思考(用时:5分钟) | 1.据题提问,了解学生对“夏天里的成长”的认识。 2.由谈话导入,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夏天里成长的奥秘。 | 1.积极发言:表达对夏天的态度,说说夏天里还有哪些成长的事物。 2.思考:夏天和别的季节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夏天为什么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 针对学生对夏天的认知,启发引导学生增强探求新知的欲望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
二、研读课文,感受生长(用时:20分钟) | 1.学习第2自然段。 (1)列举课文中所提到的植物和动物,引导学生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夏天动植物成长迅速的特点。 (2)引导学生试着用“昨天……今天……明天……”造句。 (3)指导学生抓住典型事物某一方面特点的方法例证主题。 2.第3自然段。 (1)引导学生从结构和内容上观察文中的三个排比句,进一步感知夏 天里的成长。 (2)体会由于“草”“树”“稻秧”“甘蔗”“水”“瀑布”这些具体事物的生长,经过“一天一天”的积累,才最终使得“山变丰满”,“地变高”,“河变宽变深”。 (3)引导学生补充例证。(4)分析本文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3.第4自然段。 (1)引导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发表对“六月六,看谷秀”和“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的理解。 (2)重点体会:人也是一样,要赶 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 1.学习第2自然段。 (1)通过发言增强对夏天的认识;通过朗读语调的变化体会“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 生的看得见的长”。 (2)小组交流,试写昨天刚栽下的蒜头,今天就破土发芽了,明天就会伸出一段细长的绿苗来吧? 2.学习第3自然段。 (1)交流明确:从结构上看,三句话构成排比;从内容上看,再次验证夏天里万物生长的规律。 (2)注意观察词语的对应关系,比如草,树——山(丰满);稻秧,甘蔗——地(高起来);水,瀑布——河(变宽变深)。 3.学习第4自然段。 (1)“六月六,看谷秀”意思是农历六月初六,就到处可见齐腰深、秀出穗的谷子了。“处暑不出头, 割谷喂老牛”意思是处暑的时候,谷子如果还不出穗,就只能像无用的荒草一样,割掉喂牛吃了。 (2)大声朗读第4自然段,读中领会:要抓住最好的时机,做最该做的事。 | 1.时间是成长的关键词,因此提醒学生注意把握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利于帮助理解夏天里的“成长”。 2.造句子要和夏天里的成长相关联,不能简单地排列。 3.理解谚语的字面意思是第一阶段,更重要的是结合实际引导学生懂得成长的紧迫和重要。 |
三、拓展阅读,升华感受(用时:10分钟) | 1.指导学生阅读梁容若的《夏天》原文,重点从段落角度理解“夏天”。 2.活动设计:说说你在夏天里的成长故事。 | 1.读原文,概括各段段意。 2.讲述自己在夏天里的成长故事,让其他同学感知你的成长经历。 | 1.读原文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夏天的丰富,多角度地理解夏天。 2.活动设计不仅要让学生 叙述故事,还要谈感想和收获。 |
四、机动灵活,设置作业(用时:5分钟) | 二选一: 1.活动设计:搜集有关夏天成长的美文、诗句。2.习作练笔:描写一个夏天里迅速生长的事物。 | 自由选择进行练习。 | 两个作业都和写作有关:搜集文章目的是加深理解,积累写作素材;片段描写更是直接展示自己的所知所感。 |
| 课题 | 盼 | 课型 | 新授课 |
| 教学目标 | 1.会写“袖、篷”等15个字,会写“斗篷、情况”等15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清作者围绕“盼”写了哪些事例;理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过程。 3.学习通过事例描写和心理描写刻画人物。 | ||
| 教学重难点 | 1.把握全文感情主线,理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过程。 2.体会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 | ||
| 课前准备 | 1.课文朗读,小说《盼》原文及心理描写相关资料。(教师) 2.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查找生字词含义。(学生) | ||
| 课时安排 | 2课时 | ||
| 教学过程 | |||
| 第一课时 | |||
| 教学环节 | 教师指导 | 学生活动 | 教学提示 |
一、对比引入,激发兴趣(用时:5分钟) | 1.巧妙提问,了解学生态度。 2.对比导入课文,激发阅读兴趣。 3.布置阅读任务。 | 1.表达自己对雨天的态度。 2.迫切地想知道课文内容,激发阅读兴趣。 3.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 1.鼓励学生踊跃发言,不做正误判断。 2.可以变换问题和方式,重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
二、突破字词,扫清障碍(用时:10分钟) | 1.挑选本课生字词,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2.检查学生读音情况,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比如“瓦”字在本课读wǎ,不要读成wà。 3.教师进行生字书写指导。 4.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生词。 | 1.课堂进行生字词书写。2.以小组为单位朗读,看谁读得又清楚又准确。 3.认真观察,随后进行书写训练。 4.注意识记本课生词。 | 1.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相机进行生字指导。 2.教师示范书写时,重点提醒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要求学生掌握生字结构特点。 |
三、粗读课文,弄清原委(用时:12分钟) | 1.布置朗读任务:全文一共描写了几件事? 2.直接点明“盼”是全文的感情基调。 3.多媒体展示《盼》原文,提问:为什么主人公收到妈妈送的雨衣那么兴奋? | 1.快速阅读,然后讨论:全文一共写了几件事? 2.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全文是围绕“盼”来写的。 3.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盼》原文第1、2自然段,试图进一步寻找答案。 | 1.让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 2.对于学生一时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可以先给出答案,再逐步引导解决。 3.引入原文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题,不必过多展开讲述。 |
四、拓展阅读,加深理解(用时:10分钟) | 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主人公收 到妈妈送的雨衣那么兴奋。 2.结合学生们的发言适时总结:因为有了雨衣就不必再躲在教室里不敢出去了。 | 1.讨论:根据自己对原文的理解回答,认真听取别的同学的意见,补充自己的见解。 2.边听老师总结边思考,进一步体会主人公的心情,加深对课题的理解。 | 1.教师提问尽量环环相扣,不要一次性把问题都抛给学生。 2.教师总结时能借用学生发言的尽量用,这对学生本身也是一种鼓励。 |
五、结合课文,布置作业(用时:3分钟) | 1.结合本课字词设计书写生字词,并用重点词语造句。 2.结合课文内容,设计思考题,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 1.按要求完成作业。 2.认真思考,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 1.书写作业可以在教室学习 园地里展示,这样更能激励学生认真完成作业。 2.思考题难度不要太大,尽量选择下节课刚开始要解决的问题设置。 |
| 第二课时 | |||
| 教学环节 | 教师指导 | 学生活动 | 教学提示 |
一、问题切入,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 1.问题切入:结合上节课作业内 容,让学生说说课文里的哪些语句说明“我”非常兴奋。 2.导入新课:由学生们的回答,引领学生一起探究文章的感情主线。 | 1.积极发言:围绕“兴奋”找出课文中描述主人公动作的词语。 2.思考:“兴奋”和“盼”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因为收到雨衣感到兴奋,从而迫切盼望着雨天的到来。 | 也可以变换问题角度,比如从课文中“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走来走去,戴上雨帽,抖抖袖子”等动作上可以看出主人公内心是怎样的? |
二、研读课文,把握主线(用时:20分钟) | 1.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1)设置场景,引导学生和主人公进行比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抓住“直到……才……”这一关键句子分析主人公内心的兴奋。 2.第二部分(第3~17自然段): (1)引导学生学习第3自然段。 ①课文中一开始就提到“我开始盼着变天。可是一连好多天,白天天上都是瓦蓝瓦蓝的,夜晚又变 成满天星斗”。在这里,作者用“可是”一词说明了什么? ②于是“我”每天放学就有了什么想法? ③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想法? (2)引导学生学习第4~15自然段。 ①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②这一部分有没有描写主人公心理的句子? ③课堂讨论:主人公为什么会觉得“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表达了主人公一种什么心情?(3)组织学生学习第16、17自然段。 ①用一个词语概括第16自然段主人公的心情。 ②讨论:为什么主人公觉得“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3.第三部分(第18~21自然段):引导学生学习第18~21自然段。 (1)为什么主人公觉得雨点儿是“甜丝丝”的?(2)写作指导:学习作者运用各种描写手段刻画人物的方法。 | 1.学习第一部分。 (1)通过和自身对比,体会主人公当时的心情。 (2)想象当时的场景,进一步理解主人公内心的兴奋劲儿。(“直到……才……”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主人公很投入地试 穿着雨衣,根本忘记了室内的温度。) 2.学习第二部分。 (1)交流第3自然段: ①“可是”一词,说明和“我”盼着变天的愿望恰恰相反。 ②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 ③因为天空长了云彩才能下雨,我才有机会穿上雨衣。 (3)学习第4~15自然段: ①在朗读时要揣摩角色心理,注意朗读语气的变化。 ②“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③积极发言:结合课文中描述的情境,体会当时主人公的心情,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4)学习第16、17自然段: ①担心。 ②展开想象:主人公自己穿上雨衣站在街上,雨点儿打在雨衣上水珠四溅,那种快乐的心情比看见珍珠玛瑙还要高兴。 3.学习第三部分。 (1)因为主人公终于盼来了雨,内心非常激动和喜悦,所以觉得雨点儿落到嘴里也是“甜丝丝”的。(2)练习:试着写一段话,运用动作和心理描写刻画人物。 | 1.这一部分可以充分运用体验式教学。通过设置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主人公当时的心情,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2.抓住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挖掘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能有助于学生掌握全文的感情主线。 3.分角色朗读,通过必要的朗读指导,充分调动学生情绪,也有助于促进学生准确体会主人公的心态。 4.小练笔:在课上可采用 “说一说”的方式,课后再进行“写一写”的练习。 |
三、概括主线,升华主题(用时:10分钟) | 1.让学生用一个词语概括课文每 一部分主人公的心情。 2.升华主题:从全文的感情脉络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 1.交流明确: 第一部分——兴奋; 第二部分——盼望、急迫、担心; 第三部分——喜悦。 2.认真思考。 | 学生发言不必要求简洁,只要能表达出主人公的心情即可,如果个别地方表达不准确教师再做引导,不必深入分析。 |
四、布置作业(用时:5分钟) | 1.课后思考题。 2.课后阅读《盼》原文,说说当“我”终于穿上雨衣后又发生了哪些故事。 | 认真完成作业。 | 两个作业兼顾了课内和课外,可以有所侧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