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照深入推进农业协作,将建设成高标准蔬菜园区,打造农业协作典范的总体要求,制定方案如下。
一、总体思路
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充分发挥气候资源和农产品品质优势,瞄准国内大中目标城市,放大冷凉蔬菜品牌效应,大力推广绿色提质增效技术,建设高标准蔬菜生产基地,创新社会化服务,强化产销对接,持培育进出口企业,发展订单生产,连接产业链、构建利益链、完善服务链,形成高质量农业发展平台的新格局。
二、建设目标
通过三年时间,建立完善蔬菜产品质量标准,打造具有可辨识、易流通、有内涵的蔬菜区域公用品牌,搭建信息化平台,实现产业链全程可监管、食品安全全程可追溯。蔬菜生产基地规模达到XX万亩以上,蔬菜核心生产企业达到XXX家以上,发展冷凉出口蔬菜备案基地XX家以上,备案加工厂XX家以上,培育进出口龙头企业XX家以上;建设蔬菜产品现代配送中心XX家以上;建设大型集约化育苗中心XX家以上。通过高标准菜园建设,带动我区蔬菜产业绿色化、优质化、品牌化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促进农民增收。
三、主要任务
(一)优化区域布局,培育产业大县
紧盯国内大中城市目标市场需求,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配置向我区蔬菜优势产区集聚,打破县区界限,一县一业或多县一业,做大优势产品规模,实现集聚效应。每县打造X-X项主导产业,单品规模达到X万亩以上;每个产业大县建立XXXX亩以上的核心示范区X个;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蔬菜专业村,单品面积XXX亩以上;结合贫困村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建立一批科技扶贫专业村,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产业脱贫能力。
(二)强化龙头带动,完善利益链接机制
进一步创新经营模式,探索建立“公司+市场+基地+农户”的蔬菜产业现代化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连接产业链、构建利益链、完善服务链,构建全程产业链条。通过技术改造、产品升级、品牌打造,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加大现有产销合作模式推广力度,认真研究市场,按照“市场需求、季节互补、品质优良、以销定产”的原则,与国内大中城市目标市场建立稳定的订单生产,鼓励区内外龙头企业,采取土地流转、土地入股、股份合作、共建基地、协作销售等方式,创建蔬菜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基地规模达到XX万亩以上,蔬菜核心生产企业达到XXX家以上,发展冷凉蔬菜基地XX家以上,加工厂XX家以上,培育进出口龙头企业XX家以上。
(三)加强标准建设,统一质量管理
对接国内大中城市目标市场对蔬菜产品的质量控制要求,以优质绿色食品为发展方向,制定生产管理、采收分级、分拣包装、品牌标识、冷链运输、产品质量追溯全产业链一体化标准。在标准化生产上,推行统一品种、统一农资、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模式,指导企业严格执行标准,建设生产基地,实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植、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同时建立严格的产品质量追溯管理体系,建设运行蔬菜信息追溯服务平台,把国内大中城市蔬菜生产企业纳入平台管理。生产企业统一编制生产档案,详细记载农事操作,投入品实行专人负责,建立进出库台账,统一产品质量追溯标识,从种苗、生产资料、田间管理、产品采收、加工、分级、预冷、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实现产品质量追溯,建立“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全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宣传蔬菜进出口公司、生产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申请种植基地、生产加工企业备案。
(四)推进产销衔接,完善市场流通体系
以销定产,深化产销对接,推广窗口直销、农超对接和连锁经营模式,扶持建设冷链物流体系,扩大蔬菜产品外销外运范围,增强市场调剂能力。一是发展订单生产,组织县区对全国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供需结构进行走访调研,开展多层次营销活动,深化产销对接。针对目标市场需求,安排品种、布局和结构,开展分级、包装和加工,有计划组织生产。二是推进窗口直销、农超对接和连锁经营。每年支持在国内大中城市建设外销窗口和专销区XX个,建设扶贫地区蔬菜产品专销区,促进产业扶贫。三是加快培育市场流通主体,扶持流通企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开展产销衔接,在供外蔬菜企业中筛选生产规模大、资金实力强的企业,培育XX家以上开展进出口贸易,完善进出口资质,畅通进出口渠道,为会员企业提供外贸金融结算等服务。四是鼓励蔬菜优势产区建立蔬菜产品现代配送中心,在蔬菜生产集中区域,新建或升级改造加工中心XX个以上,支持交通便利、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大冷库、分拣加工中心、冷藏运输车等设施设备建设,为社会提供集散、仓储、预冷、分拣、加工、转运、检测、溯源、物流等“一站式”服务,引进国内外大型龙头企业参与我区瓜菜生产、加工和销售,积极推广“互联网+蔬菜”的销售模式,推进蔬菜产销一体化经营。
(五)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业竞争力
重点打造培育一批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放大品牌影响力和销售渠道,制定蔬菜产品质量标准,打造具有可辨识、易流通、有内涵的蔬菜区域公用品牌,启动集体商标注册程序,设计使用统一的蔬菜包装箱,并申请专利,对按照统一标准生产、实现全程产品质量追溯的企业授权使用公用品牌标识(集体商标)和蔬菜专用包装箱,扩大蔬菜品牌效应。建立品牌营销体系和宣传平台,加大包装产品品牌宣传,借助知名农产品展会和外销市场,开展多种形式的品牌展示、推介和宣传,提升品牌影响力;建立区、市、县、乡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强生产基地投入品和生产过程监管,确保蔬菜质量安全,提升产业竞争力。
(六)聚力科技支撑,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加大蔬菜优良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机械的推广应用,全面推行绿色提质增效技术,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进一步提高技术到位率。优化设施结构,大力推广新型日光温室及全钢架拱棚建造技术;建设大型集约化育苗中心,筛选推广适应本地区推广与发展且市场竞争力强的蔬菜优新品种;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轻简化栽培、农机农艺融合等绿色提质增效技术,加强技术集成应用,全面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大蔬菜优良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机械的推广应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标准化生产水平。
(七)强化智力建设,构建人才体系
强化科研院所、知名企业与推广部门之间的协作,引进、示范、推广先进技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应用率;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和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培养一支能力过硬的本土技术队伍;加强产业发展领头人、营销经纪人、运销大户的引进、发掘和培育,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强化社会化综合服务,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公共服务机构为支撑、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按照“服务有合同、作业有标准、人员有培训、过程有记录、产品有监管、质量有保证、能力有提升、效果有考评”八有标准,加强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每年建设蔬菜社会化综合服务站XX个,开展技术指导、农资超市、测土配方、统防统治、农机作业、信息服务等“一站式”社会化服务,提高蔬菜生产效率,降低投入成本。
四、保障措施
(一)成立联合工作领导小组
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谋划推进工作,明确各部门职责任务和分工,积极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紧密合作,形成合力,推进工作顺利进行。
(二)加强东西部合作交流
建立互访合作机制,加强企业、协会、商会间在标准制定、质量监管、品牌宣传、联动互检互认、展示展销、外贸金融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立足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与知名高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引进、攻关与示范推广;聘请重点批发市场、新零售企业负责人为品牌营销顾问,提供市场信息,为产业发展建言献策;互派人员开展访问和交流学习,在冷链储藏运输、农残检测、商超配送、金融服务和市场运营管理等方面学习借鉴粤先进经验。
(三)加大宣传力度
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大中城市农业、食品等相关专业推介会、展示展览会;发挥商会协会及各类社团团体作用,加大蔬菜优质特色产品宣传推介和采购对接力度,拓宽销售渠道。通过互联网、新媒体等,加大蔬菜品牌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扩大美誉度和市场认知度。
